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原题分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第37题以乌裕尔河作为切入点考察水循环相关知识点。高考原题如下[1]: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
解析:整体来看,该题以乌裕尔河的变迁过程,扎龙湿地的发展特色为背景,暗含热点国家生态文明的考查,第2问和第3问包含了水循环的相关知识。以此为切入背景,我设计了扎龙湿地的发展为线索,设计了《扎龙湿地的前世今生——水循环及其应用》高三水循环复习课,课堂内容如下。
二、课堂设计
(一)、导入:课前一首优美伤感的《丹顶鹤的故事》引出扎龙湿地。
展示背景知识: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乌裕尔河下游,已无明显河道,与苇塘湖泊连成一体,然后流入龙虎泡、连环湖、南山湖,最后消失于杜蒙草原。
(二)、扎龙湿地的前世:乌裕尔河
展示卫星图片:
提出思考题一:请说出该时期乌裕尔河流域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并指出属于哪种水循环类型。
设问目的:通过乌裕尔河的认识,联系出海陆间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难度属于较低难度。
(三)、扎龙湿地的今生
展示背景材料: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
提出思考题二:这个时期的乌裕尔河流域水循环的类型变化?
设问目的:能够根据环节判断出水循环的类型。比较出海陆间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的差别。难度属于较低难度。
提出思考题三: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扎龙湿地面积如何变化?
设问目的:这道思考题是一道铺垫题,为下一道题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思考提供切入点。
提出思考题四: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内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设问目的: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降水量基本不变,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成为内流河时,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学生需要掌握的分析思路为:乌裕尔河流域为内流河,陆地内循环包含两个环节:降水和蒸发。两者的关系是: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湿地面积变大;当降水量等于蒸发量时,湿地面积稳定。这里涉及到水循环环节的应用。难度中等。
提出思考题五: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扎龙湿地的成因。
设问目的:让学生掌握水循环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此题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分析水循环应用类型题目的一般分析方法和思路。
分析思路:即使是陆地内循环,在局部区域,水循环的环节还是涉及到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各环节中,对地表水汇聚产生湿地相关的环节,从“来”水和“去”水两大方面分析。“来”水:降水、地表径流。“去”水:下渗、地下径流、流出湿地的地表径流。这里扎龙湿地是在乌裕尔河流域内的局部地区,“来”水角度:降水多;有乌裕尔河注入。“去”水角度:冻土层广泛分布,下渗少;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此题难度较难。
提出思考题六:从水循环的角度推测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设问目的:此题是用思考题五的分析方法再次应用,旨在理清学生的分析思路,强化解题能力。难度较难。
(四)、扎龙湿地的忧。
展示背景材料:20世纪初,扎龙湿地人烟稀少,植被生长茂盛,处于原始自然生态。50年代后期,村屯逐渐兴建,畜牧业和芦苇生产企业逐步建立,各种资源被广泛开发利用。目前,区内已有16个乡镇、8个国营企业,人口达25.6万人。人口的增长使开发活动不断升级,已开垦耕地40066.7hm2,约占保护区的19%,其中500hm2为湿地开垦。
提出思考题七:人类活动对扎龙湿地水循环造成了哪些影响?
设问目的:帮助学生理清人类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难度为低难度。
通过修建中部引嫩(江)干渠的主要目的分析,让学生体会人类对水循环环节影响有不利方面,也有有利方面。
不利影响方面除了植被破坏,在城市建设中地面硬化对城市内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很显著。通过展示城市內涝图,学生充分理解了水循环各环节的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而产生强烈的治理欲望,并从理性科学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设置植被浅沟、增加绿化面积,扩大城市水域面积。从地理科学性的原理角度阐述了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海绵城市”的概念。培育了学生人地和谐的发展观,体现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五)小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设计意图分析
本堂课设计首尾相连,环环相扣,思维层层递进,难度体现了梯度性。本设计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2],具体体现如下:
素养1:人地协调观。如通过思考题八,学生理解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理解了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有不同的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了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与政策。
素养2:综合思维。如思考题二~思考题六,学生通过对水循环类型的辨析,及其各类型组成环节的不同,思考不同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最终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
素养3:区域认知。在第一环节认识乌裕尔河,卫星图片展示,带领学生从二级支流乌裕尔河到一级支流嫩江,再注入黑龙江,最终注入鄂霍茨克海,认识了乌裕尔河所属区域及其环境。培养了学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象的意识和习惯,并且知道可以采用何种方法和工具来认识区域。
素养4:地理实践力。在所有的环节中,只展示背景材料和卫星图片,学生需要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能力,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运用一般问题的解决办法去解释某类地理问题成因。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
四、几点思考
在高三复习课中,往往面临有知识容量大,知识点分散的难度,课堂上学生效率低下,兴趣缺乏,课后习题量大,题型千变万化。如何在课堂上提升效率,在题海中理清思路?本堂课抓住扎龙湿地这一线索,开展以扎龙湿地前后变化成因分析进行主题式教学。
本堂课通过对扎龙湿地形成前后乌裕尔河的变化进行分析,将必修一水循环类型、环节、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这些内容有序地串联起来。学生在听故事中思索,在思索中感悟已有的知识,通过几个思考题的设问将学生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通过问题的层层剖析,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在思考题设问上,将湿地成因和水体盐度变化,归因为同一类题型;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为第二类题型,从而提炼出了一般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
要想提升高三复习课的效率,就应该平时多下功夫,多留意搜集教学素材,进行整合,充分挖掘素材内容进行主题式教学。
参考文献
[1]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
作者简介
楼庆梅(1983—),女,汉族,浙江省丽水市人,中学一级,教育学硕士,单位: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浙江丽水邮编:323000。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第37题以乌裕尔河作为切入点考察水循环相关知识点。高考原题如下[1]: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
解析:整体来看,该题以乌裕尔河的变迁过程,扎龙湿地的发展特色为背景,暗含热点国家生态文明的考查,第2问和第3问包含了水循环的相关知识。以此为切入背景,我设计了扎龙湿地的发展为线索,设计了《扎龙湿地的前世今生——水循环及其应用》高三水循环复习课,课堂内容如下。
二、课堂设计
(一)、导入:课前一首优美伤感的《丹顶鹤的故事》引出扎龙湿地。
展示背景知识: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乌裕尔河下游,已无明显河道,与苇塘湖泊连成一体,然后流入龙虎泡、连环湖、南山湖,最后消失于杜蒙草原。
(二)、扎龙湿地的前世:乌裕尔河
展示卫星图片:
提出思考题一:请说出该时期乌裕尔河流域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并指出属于哪种水循环类型。
设问目的:通过乌裕尔河的认识,联系出海陆间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难度属于较低难度。
(三)、扎龙湿地的今生
展示背景材料: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
提出思考题二:这个时期的乌裕尔河流域水循环的类型变化?
设问目的:能够根据环节判断出水循环的类型。比较出海陆间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的差别。难度属于较低难度。
提出思考题三: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扎龙湿地面积如何变化?
设问目的:这道思考题是一道铺垫题,为下一道题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思考提供切入点。
提出思考题四: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内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设问目的: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降水量基本不变,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成为内流河时,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学生需要掌握的分析思路为:乌裕尔河流域为内流河,陆地内循环包含两个环节:降水和蒸发。两者的关系是: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湿地面积变大;当降水量等于蒸发量时,湿地面积稳定。这里涉及到水循环环节的应用。难度中等。
提出思考题五: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扎龙湿地的成因。
设问目的:让学生掌握水循环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此题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分析水循环应用类型题目的一般分析方法和思路。
分析思路:即使是陆地内循环,在局部区域,水循环的环节还是涉及到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各环节中,对地表水汇聚产生湿地相关的环节,从“来”水和“去”水两大方面分析。“来”水:降水、地表径流。“去”水:下渗、地下径流、流出湿地的地表径流。这里扎龙湿地是在乌裕尔河流域内的局部地区,“来”水角度:降水多;有乌裕尔河注入。“去”水角度:冻土层广泛分布,下渗少;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此题难度较难。
提出思考题六:从水循环的角度推测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设问目的:此题是用思考题五的分析方法再次应用,旨在理清学生的分析思路,强化解题能力。难度较难。
(四)、扎龙湿地的忧。
展示背景材料:20世纪初,扎龙湿地人烟稀少,植被生长茂盛,处于原始自然生态。50年代后期,村屯逐渐兴建,畜牧业和芦苇生产企业逐步建立,各种资源被广泛开发利用。目前,区内已有16个乡镇、8个国营企业,人口达25.6万人。人口的增长使开发活动不断升级,已开垦耕地40066.7hm2,约占保护区的19%,其中500hm2为湿地开垦。
提出思考题七:人类活动对扎龙湿地水循环造成了哪些影响?
设问目的:帮助学生理清人类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难度为低难度。
通过修建中部引嫩(江)干渠的主要目的分析,让学生体会人类对水循环环节影响有不利方面,也有有利方面。
不利影响方面除了植被破坏,在城市建设中地面硬化对城市内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很显著。通过展示城市內涝图,学生充分理解了水循环各环节的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而产生强烈的治理欲望,并从理性科学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设置植被浅沟、增加绿化面积,扩大城市水域面积。从地理科学性的原理角度阐述了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海绵城市”的概念。培育了学生人地和谐的发展观,体现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五)小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设计意图分析
本堂课设计首尾相连,环环相扣,思维层层递进,难度体现了梯度性。本设计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2],具体体现如下:
素养1:人地协调观。如通过思考题八,学生理解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理解了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有不同的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了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与政策。
素养2:综合思维。如思考题二~思考题六,学生通过对水循环类型的辨析,及其各类型组成环节的不同,思考不同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最终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
素养3:区域认知。在第一环节认识乌裕尔河,卫星图片展示,带领学生从二级支流乌裕尔河到一级支流嫩江,再注入黑龙江,最终注入鄂霍茨克海,认识了乌裕尔河所属区域及其环境。培养了学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象的意识和习惯,并且知道可以采用何种方法和工具来认识区域。
素养4:地理实践力。在所有的环节中,只展示背景材料和卫星图片,学生需要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能力,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运用一般问题的解决办法去解释某类地理问题成因。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
四、几点思考
在高三复习课中,往往面临有知识容量大,知识点分散的难度,课堂上学生效率低下,兴趣缺乏,课后习题量大,题型千变万化。如何在课堂上提升效率,在题海中理清思路?本堂课抓住扎龙湿地这一线索,开展以扎龙湿地前后变化成因分析进行主题式教学。
本堂课通过对扎龙湿地形成前后乌裕尔河的变化进行分析,将必修一水循环类型、环节、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这些内容有序地串联起来。学生在听故事中思索,在思索中感悟已有的知识,通过几个思考题的设问将学生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通过问题的层层剖析,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在思考题设问上,将湿地成因和水体盐度变化,归因为同一类题型;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为第二类题型,从而提炼出了一般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
要想提升高三复习课的效率,就应该平时多下功夫,多留意搜集教学素材,进行整合,充分挖掘素材内容进行主题式教学。
参考文献
[1]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
作者简介
楼庆梅(1983—),女,汉族,浙江省丽水市人,中学一级,教育学硕士,单位: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浙江丽水邮编:3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