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实际,遵循规律,在破解矛盾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统筹兼顾,以科学发展为己任,以富民利民为追求,扎实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旗经济社会发展正在从“快”向“又好又快”迈进。
一、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准旗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走过了一段从贫穷落后到解决温饱、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小康、从基本小康到正在实现全面小康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进入“十五”以来,伴随着国家经济整体快速发展对煤电等能源需求的迅速扩张,强劲拉动了矿产资源的开发转化,资源禀赋优势凸显,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人均8665美元;财政收入43.3亿元,人均15630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从全国320位提升到67位,西部37位提升到第3位。今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8%,达到256亿元;财政收入增长38.5%,达到60亿元。经济总量迅速扩大,总体实力快速提升。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同时,也形成了过多的依赖资源利用,产业链条短、能耗高、污染大等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反差。如果把发展目标仅仅定位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层面,不仅导致人与自然的脱节,最终还将伤及经济社会的各个环节;如果把发展方式长期停留在依赖资源的层面,即使经济做的再大,将来也要为环境付出沉重的代价。在发展历程演进到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的今天,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和肩负的责任要求我们必须突破陈规,警醒自然之珍贵、警醒资源之珍贵、警醒环境之珍贵,更加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按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趋向,坚决整顿、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新上、拓展先进产业,扭转结构单一、粗放发展的局面。地方煤矿从最多576座减少到114座,单井规模从最大3万吨提高到平均65万吨,煤炭产量从2000年的1188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8522万吨,煤炭产业正从传统走向现代、粗放走向集约。坚持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推进国华三期、龙口电站、伊泰煤制油、久泰二甲醚、奈伦尿素合成胺、准能哈尔乌素露天矿等大项目建设进程,促成华能、中汇能源、北方联合电力等企业的煤电、煤化工项目快速上马,规模化、多元化、循环化工业格局逐步形成。本着对地区负责、对后代负责的姿态,拿钱买环保,投入1.5亿元关掉212台白灰炉、126台焦化炉、38台硅钙炉、9台炼铁炉、7台电石炉,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取得重大进展,高污染、高能耗、低技术工业正在淘汰,政府问责,舆论谴责、群众指责的“黑三角”帽子可望摘掉。今后,我们将坚决杜绝低端项目落地,推进工业体系向煤、煤电、煤化工相互转化,循环利用的模式转变,真正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通病”。基于多年来我旗农牧业“样样俱全、样样不精”长期徘徊不前,在社会分工中处于边缘化的状况,我们按照“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重点支持优化发展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牧业发展,采取种植规模化、作业机械化、灌溉节水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组织化、经营产业化的“六化”发展模式,首期开发以十二连城6万亩为代表的3个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示范区,打造沿河农牧业经济高效增长带走出了坚实的一步,农牧业产业化开始破题上路。同时,特色旅游、现代物流和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推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互动转变。
二、坚持集中发展,更加注重发展布局的优化
多年来形成的粗放的工业布局、零散的城镇和村庄布局深刻启示我们,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重点城镇集中、农业向优势地区集中势在必行。几年来,乡镇由过去的27个撤并到9个,村由256个撤并到159个。累计转出农村人口8.1万人,实现了城镇居住人口超过农村的历史性突破。依托基地引项目、引进项目建基地,先后开发建设大路新区、准格尔经济开发区,按照社会服务标准化、基础设施统一化、产业体系集群化、关联产业循环化的发展理念,实现了工业项目布局集中的集群发展。1999年政府搬迁以来,累计投入城镇建设资金30多亿元,特别是薛家湾城镇水系、美化绿化和公园建设,使市容市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观和迅速提升。薛家湾成长为超10万人口的中心镇;沙圪堵改造旧城、拓展新区,依然保持了繁荣。大路新区按照建设“世界一流煤化工基地、中国一流县级新城”的目标,累计投入基础建设资金近6亿元,新的城市空间、新的产业基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拉开了建设序幕。龙口特色旅游重镇建设稳步推进。全旗城镇化水平达到51.3%。今后,我们将重点推进入口向城镇集中,到2010年4个镇聚集人口达到20万以上。农村是薄弱地区,也是最广大的后发地区,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准格尔的和谐;农民是弱势群体,也是最庞大的社会群体,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准格尔的小康。基于农牧业先天不足的自然条件,我们实行“三区”划分,以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减少农民、致富农民,逐步转移禁止发展区和限制发展区的人口,到2020年,农村居民点由现在的1000多个调整到60个左右,近80%的土地形成无人居住的生态自然恢复区。
三、坚持和谐发展,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共享
真正的和谐,不仅要在加快发展、率先发展上走在前列,更要在统筹发展、和谐发展上作出示范。在经济走上快车道的时候,我们感到准格尔与先进地区的最大差别是公共产品不足的差别,最大的欠缺是公共服务滞后的欠缺,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是构建覆盖城乡、待遇均衡的社会服务体系的任务。我们在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可用财力逐步增加的前提下,始终把富民、爱民、惠民放在第一位,向困难群众倾斜、向薄弱环节倾斜、向基础设施倾斜,努力让老百姓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一是落实“多予少取”的方针致富百姓。广大农民经历了从纳税缴费到零负担,再到人均享有871元政策性收入的历史变迁,初步建立起减负增收、直补增收、转移增收、产业增收相结合的收入格局。农民人均纯收入5412元,其中来自二三产业占55%。兑现职工干部增资政策,逐年提高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32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3亿元,人均14500元,多数居民正向宽裕型生活迈进。二是开展“心系农村、服务百姓”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采取“企业扶、单位帮、干部带”,真正实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三是制定更多的惠民政策回报百姓。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改善民生、藏富于民,让发展成果普惠民众。率先实行涉农涉牧税费减免政策,建立城乡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制定离任村干部、六十年代精简退职人员补贴政策和城乡老年人优待政策,为原国有、集体和二轻转制破产企业下岗失业人员 代缴养老保险、发放生活补贴,为35岁以上居民免费体检,兑现干部职工住房补贴,开展廉租房建设和矿区居民搬迁,实行义务教育“四免一补”、职业高中“四免一补”、普通高中“三免一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无业居民合作医疗和配套的大病统筹,开展农村低保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五大保险”全面建立,城乡医保、低保实现全覆盖。几年来,投在惠民政策和社会保障的资金超过6亿元,有17万农民、2万多城镇居民和全旗所有学生不同程度受益。今后,我们将随着经济的发展,继续提标扩面,力争到2010年建起城乡统一的医保、低保、养老保险、上学救助和户籍制度。四是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改善教育环境,撤并47所中小学,初步实现小学向乡镇所在地、初中向重点镇、高中向薛沙两镇集中,教育基础设施和均衡教育程度大大提升,职业义务教育和十二年义务教育提前实现。卫生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全面改善。逐年充实技术人才,正在建立医疗队伍梯次发展机制。实行旗直3所医院和基层卫生院结对帮扶,基本建起旗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与北京西山医院、内蒙古医院等合作,全面建起业务对接关系和技术补给机制。通过教育卫生软硬条件的改善、惠民政策的建立、保障体系的完善,“在哪上学、谁给上学、都能上学”,“在哪看病、谁给看病、都能看病”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恢复乌兰牧骑,弘扬漫瀚调艺术,筹划拍摄反映历史和现代题材的电视剧,新建薛家湾体育馆,规划建设大路新区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正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发展要素的聚集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都是可以流动的,决定其流向的是机制、体制和环境。这些年来,我们从制定规划、改善环境等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面人手,积极构筑各类发展要素聚集、流入的“洼地”,正在从资源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有效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近三年,累计投入7000多万元修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系列规划。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先规划、后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逐步步入良性轨道。遵循“三化互动水支撑,基础设施要先行”的发展规律,实行水务公司运作供排水、城投公司运作城市经营等一系列措施,取得速度、质量、效益多赢的成效。建成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9座。建成黑色公路1117公里,覆盖全境的网状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坚持把生态治理作为基础工程,实行禁牧舍饲养殖和“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森林覆盖率达到23.2%,植被覆盖度达到64%,实现了丘陵沟壑山区生态环境的整体好转。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将中国煤科院、山西煤科院、内工大、内农大作为技术依托单位。成立煤转化、高岭土研发中心,组建煤化工研发中心。与清华、内工大、苏州农干院、潍坊农干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大规模培训旗乡村三级干部和地方企业管理人员,定期邀请国内资深专家作学术报告;加强旗内各类培训基地建设,使广大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城乡劳动力全部免费得到适用技能培训。学习培训已经成为覆盖全民的一项最好福利。人才团队正在向更高层次构筑。采用“政府资助、企业合作、学院独立办学”模式,引进建设内工大矿业学院,为提高全民素质、推动自主创新创造了有效的载体和平台。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实绩用干部,用事业留干部,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大力弘扬“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的鄂尔多斯精神,增强自信、克服自满,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奋发创业,营造了一种与时俱进、团结拼搏、勇于争先的发展氛围。成立群众工作局。畅通诉求渠道,从群众的呼声中获取决策的第一信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荣辱观教育,形成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回首过去,我们走过了充满艰辛的奋斗历程,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发展成果。这是鄂尔多斯现象在准格尔的诠释,是鄂尔多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在准格尔的实践,是鄂尔多斯共创财富、共享成果、共建和谐在准格尔的缩影。市委、市政府召开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以会促创、以会促建,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展示了成果,改善了环境,提升了工作,凝聚了人心。召开这次会议,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对照“三个转变”,对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对照兄弟旗区的发展态势,我们也找到了差距和不足。展望未来,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基点上。我们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把握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认真学习兄弟旗区的先进经验,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努力打造富强准格尔、小康准格尔、魅力准格尔、创新准格尔、和谐准格尔!
(作者系中共准格尔旗委员会书记)
一、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准旗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走过了一段从贫穷落后到解决温饱、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小康、从基本小康到正在实现全面小康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进入“十五”以来,伴随着国家经济整体快速发展对煤电等能源需求的迅速扩张,强劲拉动了矿产资源的开发转化,资源禀赋优势凸显,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人均8665美元;财政收入43.3亿元,人均15630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从全国320位提升到67位,西部37位提升到第3位。今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8%,达到256亿元;财政收入增长38.5%,达到60亿元。经济总量迅速扩大,总体实力快速提升。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同时,也形成了过多的依赖资源利用,产业链条短、能耗高、污染大等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反差。如果把发展目标仅仅定位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层面,不仅导致人与自然的脱节,最终还将伤及经济社会的各个环节;如果把发展方式长期停留在依赖资源的层面,即使经济做的再大,将来也要为环境付出沉重的代价。在发展历程演进到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的今天,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和肩负的责任要求我们必须突破陈规,警醒自然之珍贵、警醒资源之珍贵、警醒环境之珍贵,更加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按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趋向,坚决整顿、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新上、拓展先进产业,扭转结构单一、粗放发展的局面。地方煤矿从最多576座减少到114座,单井规模从最大3万吨提高到平均65万吨,煤炭产量从2000年的1188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8522万吨,煤炭产业正从传统走向现代、粗放走向集约。坚持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推进国华三期、龙口电站、伊泰煤制油、久泰二甲醚、奈伦尿素合成胺、准能哈尔乌素露天矿等大项目建设进程,促成华能、中汇能源、北方联合电力等企业的煤电、煤化工项目快速上马,规模化、多元化、循环化工业格局逐步形成。本着对地区负责、对后代负责的姿态,拿钱买环保,投入1.5亿元关掉212台白灰炉、126台焦化炉、38台硅钙炉、9台炼铁炉、7台电石炉,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取得重大进展,高污染、高能耗、低技术工业正在淘汰,政府问责,舆论谴责、群众指责的“黑三角”帽子可望摘掉。今后,我们将坚决杜绝低端项目落地,推进工业体系向煤、煤电、煤化工相互转化,循环利用的模式转变,真正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通病”。基于多年来我旗农牧业“样样俱全、样样不精”长期徘徊不前,在社会分工中处于边缘化的状况,我们按照“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重点支持优化发展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牧业发展,采取种植规模化、作业机械化、灌溉节水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组织化、经营产业化的“六化”发展模式,首期开发以十二连城6万亩为代表的3个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示范区,打造沿河农牧业经济高效增长带走出了坚实的一步,农牧业产业化开始破题上路。同时,特色旅游、现代物流和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推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互动转变。
二、坚持集中发展,更加注重发展布局的优化
多年来形成的粗放的工业布局、零散的城镇和村庄布局深刻启示我们,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重点城镇集中、农业向优势地区集中势在必行。几年来,乡镇由过去的27个撤并到9个,村由256个撤并到159个。累计转出农村人口8.1万人,实现了城镇居住人口超过农村的历史性突破。依托基地引项目、引进项目建基地,先后开发建设大路新区、准格尔经济开发区,按照社会服务标准化、基础设施统一化、产业体系集群化、关联产业循环化的发展理念,实现了工业项目布局集中的集群发展。1999年政府搬迁以来,累计投入城镇建设资金30多亿元,特别是薛家湾城镇水系、美化绿化和公园建设,使市容市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观和迅速提升。薛家湾成长为超10万人口的中心镇;沙圪堵改造旧城、拓展新区,依然保持了繁荣。大路新区按照建设“世界一流煤化工基地、中国一流县级新城”的目标,累计投入基础建设资金近6亿元,新的城市空间、新的产业基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拉开了建设序幕。龙口特色旅游重镇建设稳步推进。全旗城镇化水平达到51.3%。今后,我们将重点推进入口向城镇集中,到2010年4个镇聚集人口达到20万以上。农村是薄弱地区,也是最广大的后发地区,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准格尔的和谐;农民是弱势群体,也是最庞大的社会群体,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准格尔的小康。基于农牧业先天不足的自然条件,我们实行“三区”划分,以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减少农民、致富农民,逐步转移禁止发展区和限制发展区的人口,到2020年,农村居民点由现在的1000多个调整到60个左右,近80%的土地形成无人居住的生态自然恢复区。
三、坚持和谐发展,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共享
真正的和谐,不仅要在加快发展、率先发展上走在前列,更要在统筹发展、和谐发展上作出示范。在经济走上快车道的时候,我们感到准格尔与先进地区的最大差别是公共产品不足的差别,最大的欠缺是公共服务滞后的欠缺,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是构建覆盖城乡、待遇均衡的社会服务体系的任务。我们在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可用财力逐步增加的前提下,始终把富民、爱民、惠民放在第一位,向困难群众倾斜、向薄弱环节倾斜、向基础设施倾斜,努力让老百姓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一是落实“多予少取”的方针致富百姓。广大农民经历了从纳税缴费到零负担,再到人均享有871元政策性收入的历史变迁,初步建立起减负增收、直补增收、转移增收、产业增收相结合的收入格局。农民人均纯收入5412元,其中来自二三产业占55%。兑现职工干部增资政策,逐年提高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32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3亿元,人均14500元,多数居民正向宽裕型生活迈进。二是开展“心系农村、服务百姓”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采取“企业扶、单位帮、干部带”,真正实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三是制定更多的惠民政策回报百姓。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改善民生、藏富于民,让发展成果普惠民众。率先实行涉农涉牧税费减免政策,建立城乡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制定离任村干部、六十年代精简退职人员补贴政策和城乡老年人优待政策,为原国有、集体和二轻转制破产企业下岗失业人员 代缴养老保险、发放生活补贴,为35岁以上居民免费体检,兑现干部职工住房补贴,开展廉租房建设和矿区居民搬迁,实行义务教育“四免一补”、职业高中“四免一补”、普通高中“三免一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无业居民合作医疗和配套的大病统筹,开展农村低保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五大保险”全面建立,城乡医保、低保实现全覆盖。几年来,投在惠民政策和社会保障的资金超过6亿元,有17万农民、2万多城镇居民和全旗所有学生不同程度受益。今后,我们将随着经济的发展,继续提标扩面,力争到2010年建起城乡统一的医保、低保、养老保险、上学救助和户籍制度。四是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改善教育环境,撤并47所中小学,初步实现小学向乡镇所在地、初中向重点镇、高中向薛沙两镇集中,教育基础设施和均衡教育程度大大提升,职业义务教育和十二年义务教育提前实现。卫生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全面改善。逐年充实技术人才,正在建立医疗队伍梯次发展机制。实行旗直3所医院和基层卫生院结对帮扶,基本建起旗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与北京西山医院、内蒙古医院等合作,全面建起业务对接关系和技术补给机制。通过教育卫生软硬条件的改善、惠民政策的建立、保障体系的完善,“在哪上学、谁给上学、都能上学”,“在哪看病、谁给看病、都能看病”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恢复乌兰牧骑,弘扬漫瀚调艺术,筹划拍摄反映历史和现代题材的电视剧,新建薛家湾体育馆,规划建设大路新区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正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发展要素的聚集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都是可以流动的,决定其流向的是机制、体制和环境。这些年来,我们从制定规划、改善环境等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面人手,积极构筑各类发展要素聚集、流入的“洼地”,正在从资源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有效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近三年,累计投入7000多万元修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系列规划。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先规划、后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逐步步入良性轨道。遵循“三化互动水支撑,基础设施要先行”的发展规律,实行水务公司运作供排水、城投公司运作城市经营等一系列措施,取得速度、质量、效益多赢的成效。建成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9座。建成黑色公路1117公里,覆盖全境的网状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坚持把生态治理作为基础工程,实行禁牧舍饲养殖和“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森林覆盖率达到23.2%,植被覆盖度达到64%,实现了丘陵沟壑山区生态环境的整体好转。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将中国煤科院、山西煤科院、内工大、内农大作为技术依托单位。成立煤转化、高岭土研发中心,组建煤化工研发中心。与清华、内工大、苏州农干院、潍坊农干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大规模培训旗乡村三级干部和地方企业管理人员,定期邀请国内资深专家作学术报告;加强旗内各类培训基地建设,使广大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城乡劳动力全部免费得到适用技能培训。学习培训已经成为覆盖全民的一项最好福利。人才团队正在向更高层次构筑。采用“政府资助、企业合作、学院独立办学”模式,引进建设内工大矿业学院,为提高全民素质、推动自主创新创造了有效的载体和平台。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实绩用干部,用事业留干部,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大力弘扬“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的鄂尔多斯精神,增强自信、克服自满,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奋发创业,营造了一种与时俱进、团结拼搏、勇于争先的发展氛围。成立群众工作局。畅通诉求渠道,从群众的呼声中获取决策的第一信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荣辱观教育,形成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回首过去,我们走过了充满艰辛的奋斗历程,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发展成果。这是鄂尔多斯现象在准格尔的诠释,是鄂尔多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在准格尔的实践,是鄂尔多斯共创财富、共享成果、共建和谐在准格尔的缩影。市委、市政府召开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以会促创、以会促建,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展示了成果,改善了环境,提升了工作,凝聚了人心。召开这次会议,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对照“三个转变”,对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对照兄弟旗区的发展态势,我们也找到了差距和不足。展望未来,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基点上。我们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把握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认真学习兄弟旗区的先进经验,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努力打造富强准格尔、小康准格尔、魅力准格尔、创新准格尔、和谐准格尔!
(作者系中共准格尔旗委员会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