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备课参考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jing1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古今中外吟咏秋天的诗文确实是佳作迭出,异彩纷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现代作家郁达夫的散文精品《故都的秋》更是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我们说它写得好,好在哪里?讨论发言。
  根据发言,归纳为三点:(一)选材独到(二)情景交融(三)形散神聚。
  首先,我们来看在描写故都的秋的时候,作家选用了哪些材料。
  秋院的景象、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雨话秋凉和枣树的奇景。
  在故都,除了这些,还有没有其它材料可写?
  “预习提示”上说到的“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作者在文中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都可以写。
  可写的材料是很多的,而且这些材料都能映照出秋的倩影,恐怕一般作者也都会首选这些材料,然而本文作者却不去写这些,是为什么呢?
  这些地方是热闹繁华的所在,与作家当时的心情不一致,不协调。
  很好。这位同学谈到了作家当时的心情,作家当时的心情怎样?
  由于时代的原因,作家的心情是清静悲凉的。当时的社会,在作家的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冷落的阴影,他的思想追求清静,还笼罩着淡淡的悲哀。正因为这样,作者没有把视角对准那些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不去写富于暖色的香山红叶,不去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是独具慧眼地选择和描写这色调灰冷的槐蕊枣树等景物。实际上,这些都是经过作家思想的选择,情感的过滤的;同时这些材料反过来又能动地反映作家的思想,表达作家的感情。
  下面,我们来欣赏情景交融的优美文笔。
  首先看“秋院的景象”一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简直是一幅风景画,作家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稍加点染,就把自然风物活灵活现地再现出来。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原始美都融合在画面之中了。尽管如此,我们能不能说这幅画面就纯粹是生活的翻版呢?
  画面上还笼罩着一层作家内心的主观感情色彩。
  哪些地方体现了作家的感情色彩?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而不是高楼大厦。在破壁腰间静对牵牛的蓝朵,驯鸽的飞声,很细小,却能听见,反衬作家内心的清静。这破屋、清晨、飞声,足以透露出作者特有的悠闲落寞的心境来。
  牵牛花是再普通不过的花卉了,很少见它登文人大作,可郁达夫却把它拿过来写,而且不去写它摇曳参差的藤蔓,也不写它扶疏映衬的花叶,却着力写它的色彩,并认为蓝色最佳,是上乘之色,其它色彩皆等而下之,这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带有鲜明的个性,是作家心灵色彩的反映。作者还说“最好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用疏落的秋草,增加萧瑟的秋意,使人窥视到作家的寥落孤寂之感。
  这段描写,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至于叫你很难分辨出他究竟是在写景,还是在抒情,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再看“北国的槐树”这一节。面对铺得满地的落蕊,作者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到什么?
  “像花而不是花”视觉已经苍白无力。“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听觉嗅觉也无从把握。“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作者写脚踏落蕊的触觉,这是常人无法感受到的,或者即使感受到也无法言传的。这样写强烈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试问,如果不是万籁俱寂,哪能有如此细微的体验?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更不会产生这样细微的感受。只有心境超脱的人,用全身心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品尝到如此深邃的秋味。
  之后,有着极其敏锐的审美力的作家又指引我们去注意那“扫街的在树影底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来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我们凝神默对,许久才恍然大悟,“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最后,作家又告诉我们“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再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在这一段中,作者并没有描写槐树落蕊的形状、色彩、大小,而是写它在作者心中的感觉,以及由古人格言引起的遐想,可以说触景生情、由情入理,把作者心目中的感觉由浅入深地揭示出来,既不露痕迹,又层次分明。
  写得最妙的莫过于“秋雨话秋凉”了,我们来看作者是怎样来写秋雨的。
  首先把南方的秋雨和北方的秋雨加以对比,说北方的秋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可以说是倏忽而来倏忽而去,从容洒脱,干净利落。
  在一阵秋雨过后,云散天青,太阳露脸之时,北平人终于款款而出。我们且看作家是如何描写故都秋味的品尝者北平人的。
  他着力渲染一个“闲”字。是个十足的“都市闲人”,这是身份的闲;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是休闲装,是写他穿着的闲;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是写他姿态的闲;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话——是声调的闲。
  作家特别抓住北平人特有的说话艺术做文章。说,是北平人的消闲方式,就像提笼遛鸟的北平人一样,聊天的北平人成了一种典型形象。作家强调北平人说话的缓慢悠闲的声调,浓烈厚重的乡音,平平仄仄的韵律,并由这说话的腔调推知他们心境的悠闲。
  这一节中那忽来的凉风、利索的秋雨和雨后斜桥影里北平人那“天可真凉了”的独特寒暄,无不染上了浓郁的秋意,它唤起人们苍凉无奈、悠闲落寞的感触,大自然的秋味,人物主观心绪的情味,说话的韵味,融为一体了。我们读了之后,一缕寂寞的悲凉油然而生。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北平人,既是作家笔下景中的人,又是作家眼中的景。或许还可以说,他的落寞心态和作家的落寞情怀是和谐一致的,我们可以把他看着是作家本身形象的观照。这样写来,物我统一,使文章产生“不知蝴蝶之为庄周,庄周之为蝴蝶”的艺术效果。
  说到这里,同学们不禁要问,郁达夫为什么对秋天产生这样独特的清静悲凉的感受呢?郁达夫是一位典型的伤感文人,他幼年丧父,从小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去日本留学,受尽异族的歧视,更增添了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灰冷的情调。加上本文写于1934年9·18事变之后,北平即将遭受日寇的践踏,他怀着最后看一眼秀丽秋色的心情,故地重游,那种悲凉无奈的心情必然反映到文章里来。所以,这一段秋景,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家当时心情的折光与反射。
  关于秋蝉、枣树的段落,请课后揣摩领会。
  最后,我们来看形散神聚的特点。
  本文所用的材料很散。从地域上说,从南到北,从中到外都有。文题是“故都的秋”,却从“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起笔,引出故都之秋,映衬故都之秋的悲凉。
  引出故都之秋之后,作者转而却写江南之秋,以江南之秋的意境与姿态的不足反衬故都秋色的风韵,然后连用两个否定句式“秋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表明在观察秋色的过程中,不宜领略“半开半醉”的状态,再次反衬故都秋色之浓。
  这种欲写故都之秋,先写南国之秋的方式,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南国之秋并非一无是处,它也有它特异的地方,文中就列举了四处胜景“譬如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这里所列举的无一不是被人们所称道的秀美景色,问题是它们和北国之秋相比,作者连用“黄酒之于白干”等四组比喻加以对比,说明这些江南胜景比起北国之秋来,终究“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他又把视野扩大到更广阔的领域,先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悲秋是作家们笔下的永恒主题,接着更说到外国诗人的诗歌中,也总是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并由此引出议论:“足见有感情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把自己对秋的深情又渲染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这里作者所议论的仍然是人对秋的感受,但却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范畴,而是推广到不受种族、国别、阶级限制的整个人类。如果说前面的绘秋只是抒写他个人的感情的话,那么这里的论秋,则是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上议论历史上文人与秋的关系,视野是何其的开阔。这样写有没有偏离主题?没有。作者认为,尽管在中外文人之中,与秋有关系的不乏其人,但又以欧阳修、苏轼等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最深。而在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用层层递进的方法,揭示出北国秋味特别浓郁,故都秋意特别深沉。
  从时间上说,有古有今。要写的是现实中的秋景感受,却又追溯到古代诗人文人的思想和诗文。材料的组织也是散的,作者所写景物,很难说是按照一定的时间空间顺序排列转换的。表达方式也是散的,前面的是记叙,后面的是议论。
  尽管如此,由于作家巧妙地选择好形神的结合点,无论写景还是显情,始终不离清淡低沉的基调,所以形散和神不散完美地统一在一起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欣赏了本文选材独到、情景交融、形散神聚的艺术特色,同时了解到本文写得清淡低沉是时代使然。
  
  (作者单位:224002江苏省盐城市盐阜中学)
其他文献
在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班主任工作至关重要。班主任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下面谈一谈,我对班主任工作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树立榜样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利用榜样去影响学生。第一,利用班会、早会等讲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献身科学的精神;第
期刊
一个班级里,问题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总之,好中有差。他们的存在往往将会影响着整个班集体的质量。要想把他们转化成才,只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他们的个性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对症下药,像春风化雨一般地去温暖他们,问题学生的转化是能够实现的。我就长期从事班主任实践工作的成功体会写出来与大家探讨。    一、给问题学生的爱心    大教育家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情
期刊
教书育人十多年,不敢说有什么经验之谈,只是在十多年教学实践中,对非智力因素培养有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切磋。   非智力心理要素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它是教学时学生乐学的心理基础,也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好语文的心理支柱,他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普遍的影响。   目前许多教师对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都很挠头,他们大多数从学生的智力因素着手,给学生进行课后补习、加大作业量,让学生参加各种课外辅导
期刊
生物教学为适应新课改和新高考的要求,如何有效地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是摆在广大生物教师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临沂市教研室于今年四月启动了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在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中提出,尽量多的提供挂图、模型、活动用具和材料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充分地自己探究,合作交流。信息化教学能充分利用文本书籍,光碟软件,网上资料等教学材料,在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
期刊
【摘要】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方向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如何解决程序设计本身枯燥、难懂这个问题,找到新颖的教学方式。是广大计算机教师颇感兴趣的课题,本文根据多年的VB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并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给予了关注。  【关键词】程序设计对象自主学习能力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基础》是计算机应用专业
期刊
加强对数学后进生的研究及对数学后进生的转化教育,是当前数学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最实际最紧迫的问题,也是当今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重大举措之一 。下面就数学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谈谈个人的初步探讨。    一、了解学生,明确方向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另外,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对老师具有认同感,愿意接受老师的一切。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中以身作
期刊
【摘要】本文就信息网络安全内涵发生的根本变化,阐述发展信息安全体系的重要性,论述防火墙的部署原则、防火墙的主要功能、防火墙安全技术的分类、主要技术特征及防火墙的选择。  【关键词】网络安全防火墙技术特征    1、概述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争夺信息资源、获取对方机密、破坏、销毁对方数据等,早已成为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全球性战争。信息安全与国家的政治稳定、
期刊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德国莱因兰——法耳茨州教育部最近提出了“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教学观。”在科学知识呈指数性上涨的当今,我国的许多有识之士丰富了弗兰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提出了“掌握知识的知识才更有力量”之说。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多层次和立体化的交流、碰撞过程。体现着学生学,教
期刊
进入完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已深入课堂之中,网络媒体让学生更多地在多维信息空间中学习和探索。如何在现代教育中抢先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当前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历史使命。本文从实践出发,阐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信息技能以及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多媒体环境中的文字、声音、影像、动画、视频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求知欲望。教
期刊
学生是教师劳动的对象和产品,产品的优劣直接反映教育的效果,而影响教育效果的诸多因素中,厌学心理应当是罪魁祸首。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不妨剖析一下产生这种不良心理的根源,找出病因,方能对症下药,冶病救人。  一、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处处弥漫着激烈竟争的硝烟。近年来,国家一系列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加之高科技产品的广泛使用,优化组合、优胜劣汰,人才相对过剩,导致不少大中专毕业生找工作难。到处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