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成长”是衡量有效课堂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学设计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以,动态的教学过程和语言便成为它的两个支点。
关键字:有效性 动态 教学过程 语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学生成长”便成为衡量有效课堂的终极目标。教学设计也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设计是对课程的二次开发,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所以就要求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然后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而使实施方案达到最优化。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关注以下两个支点:
一、动态的教学过程
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的教学行为随意性很大,引导学生认知教学程序混乱,对话交流思想不能深化,激发情感不能升华,甚至严重脱离文本并忽略对语文本质的理解,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说教课。所以,语文教师应用理性思维引领课堂教学的发展,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进行认知、对话、想象和审美,理解文本、获得知识,情感得到升华,思维学会发散,能力得到提高。所以,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恰当的方法,让语文课堂呈现一种动态的、有效的过程,彰显课堂的无限魅力。
1.开门挖潜。语文课每篇文章形式多样,课题、题记、小序、注释或开篇一段的内容都是不容忽视的知识和矿藏,需要我们去探寻和挖掘。这种设计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知识的固有模式。首先由学生快速阅读这些内容,划出要点,捕捉信息,发散思维,多向思考,然后由教师提出依据课文特点和教学实际所设置的有效话题,最后师生共同探讨得到问题的答案。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前的小序,让学生根据“丙辰”、“中秋”、“大醉”、“兼怀子由”去知其人、了其事、感其境、悟其情。还如《与朱元思书》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统领全篇,让学生提炼“奇”、“异”,环绕“独绝”展开生发和描摹,进行赏析富春江的美景。再如李白的《蜀道难》题目中就体现“难”字,让学生组成小组,讨论“难”在哪里,“难”的真正涵义,直至挖掘文章的主旨。这些课前的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功能,训练思维能力。
2.选点突破。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老师不要做说书先生……要尽量少讲,学生领悟不到之处才给说一说。吕叔湘先生也说过,三个字:少而精,少讲,精讲,讲的击中要害,学生不懂的地方给他讲一下,点一下。这些经典的言论准确地点出了“选点突破”这种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所谓“选点突破”就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等“有嚼头,有味道”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对课文深透理解。但这种过程很讲究教学内容的组合,教师可以把视点集中在一些“知识板块”之上,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将它们“集约化”,进行比较、品读。如《守财奴》这一课,我们完全可以选取“心理描写的笔法”这个“点”进行突破:第一,赏析对欧也妮的心理描写——这是简笔勾勒法;第二,赏析老葛朗台心理的描写——这是细笔勾勒法;第三,赏析对老葛朗台太太的描写——这是对比式的笔法;第四,赏析对人物心理描写中的变化曲折。教师用“笔法”二字进行牵连,完全破除了串讲式的满堂灌,把优化信息处理、提高教学效率推向了实践。
3.提纲挈领。有些课文的构思、表达、语言、人物等方面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要将它们化为学习内容、学习要点,使之成为教学中的“纲”。也就是说在设计教学时要抓住几条可以从不同角度带动对全篇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理解的“纲”,由于每一条“纲”都能牵动一次知识的“网”,让教学内容一个板块一个板块地出现,课堂教学就形成了一种非常明晰、有序的思路。如《琵琶行》的教学,可抓三条线:(1)品味其音。通过音乐的描写,感受悲剧美。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咏,体味情感。(2)理解其形。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来理解。全篇诵读、品析、体会文章精妙的形象描画之意,透过隐含的画面看到作者笔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领略其情。全篇诵读,教师点拨,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通过实践,我觉得这种设计给教学带来的好处有三点:一是进行了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表现出鲜明的特色;二是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三是有利于形成师生和谐共振、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动态的语言教学
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它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想和思维的物化,是信息的载体。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讲求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文字平铺在纸上,没有任何灵动之处,可是经过教师的一读一点,文字变成了立体的,学生便在脑海里形成立体空间画面:花开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动着波涛,风里鼓荡着清香。好的讲解,严谨而不乏机趣,庄重而不乏诙谐,让人如坐春风,如饮甘露,让人感受到语言的妙不可言。语文教师的讲解不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一定要表达完整,入心入耳;也不必字字珠玑、语惊四座,但一定要凝练准确,经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实事求是之心,而无哗众取宠之意”。这就要求:
1.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文教学语言。生动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
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使他们学会写作,并从中获得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充满情感,富有节奏感的语文教学语言。情感是指语文教师在深刻体会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文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节奏感,是指由语文教师内心的情感引起语言快慢急缓的变化,并和语言的轻重强弱、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不能随意而发,也绝非矫揉造作,一定要依据语文教材的内容,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同样,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也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控制和调节,不能为了节奏而节奏。快慢得当、轻重有度、张弛适宜的节奏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启发性的教学目的。
3.含蓄幽默,耐人寻味的语文教学语言。含蓄,指的是含而不露,语文教师只引导思路而不告诉结论,不讲本意而进行烘托和暗示,让学生思而得之。幽默,是指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科学规范的前提下,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讲授富有启发性。含蓄幽默的语文教学语言是耐人寻味的,它能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去丰富和补充语文教学内容。它有如宜人的春风,拂得学生心智激荡,乐得学生学而不倦。
总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运用好这两个支点,才能激发学生最大的潜力,开发学生思维的张力,活跃教学气氛,达到师生共赢的效果。
关键字:有效性 动态 教学过程 语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学生成长”便成为衡量有效课堂的终极目标。教学设计也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设计是对课程的二次开发,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所以就要求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然后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而使实施方案达到最优化。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关注以下两个支点:
一、动态的教学过程
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的教学行为随意性很大,引导学生认知教学程序混乱,对话交流思想不能深化,激发情感不能升华,甚至严重脱离文本并忽略对语文本质的理解,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说教课。所以,语文教师应用理性思维引领课堂教学的发展,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进行认知、对话、想象和审美,理解文本、获得知识,情感得到升华,思维学会发散,能力得到提高。所以,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恰当的方法,让语文课堂呈现一种动态的、有效的过程,彰显课堂的无限魅力。
1.开门挖潜。语文课每篇文章形式多样,课题、题记、小序、注释或开篇一段的内容都是不容忽视的知识和矿藏,需要我们去探寻和挖掘。这种设计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知识的固有模式。首先由学生快速阅读这些内容,划出要点,捕捉信息,发散思维,多向思考,然后由教师提出依据课文特点和教学实际所设置的有效话题,最后师生共同探讨得到问题的答案。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前的小序,让学生根据“丙辰”、“中秋”、“大醉”、“兼怀子由”去知其人、了其事、感其境、悟其情。还如《与朱元思书》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统领全篇,让学生提炼“奇”、“异”,环绕“独绝”展开生发和描摹,进行赏析富春江的美景。再如李白的《蜀道难》题目中就体现“难”字,让学生组成小组,讨论“难”在哪里,“难”的真正涵义,直至挖掘文章的主旨。这些课前的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功能,训练思维能力。
2.选点突破。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老师不要做说书先生……要尽量少讲,学生领悟不到之处才给说一说。吕叔湘先生也说过,三个字:少而精,少讲,精讲,讲的击中要害,学生不懂的地方给他讲一下,点一下。这些经典的言论准确地点出了“选点突破”这种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所谓“选点突破”就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等“有嚼头,有味道”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对课文深透理解。但这种过程很讲究教学内容的组合,教师可以把视点集中在一些“知识板块”之上,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将它们“集约化”,进行比较、品读。如《守财奴》这一课,我们完全可以选取“心理描写的笔法”这个“点”进行突破:第一,赏析对欧也妮的心理描写——这是简笔勾勒法;第二,赏析老葛朗台心理的描写——这是细笔勾勒法;第三,赏析对老葛朗台太太的描写——这是对比式的笔法;第四,赏析对人物心理描写中的变化曲折。教师用“笔法”二字进行牵连,完全破除了串讲式的满堂灌,把优化信息处理、提高教学效率推向了实践。
3.提纲挈领。有些课文的构思、表达、语言、人物等方面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要将它们化为学习内容、学习要点,使之成为教学中的“纲”。也就是说在设计教学时要抓住几条可以从不同角度带动对全篇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理解的“纲”,由于每一条“纲”都能牵动一次知识的“网”,让教学内容一个板块一个板块地出现,课堂教学就形成了一种非常明晰、有序的思路。如《琵琶行》的教学,可抓三条线:(1)品味其音。通过音乐的描写,感受悲剧美。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咏,体味情感。(2)理解其形。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来理解。全篇诵读、品析、体会文章精妙的形象描画之意,透过隐含的画面看到作者笔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领略其情。全篇诵读,教师点拨,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通过实践,我觉得这种设计给教学带来的好处有三点:一是进行了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表现出鲜明的特色;二是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三是有利于形成师生和谐共振、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动态的语言教学
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它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想和思维的物化,是信息的载体。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讲求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文字平铺在纸上,没有任何灵动之处,可是经过教师的一读一点,文字变成了立体的,学生便在脑海里形成立体空间画面:花开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动着波涛,风里鼓荡着清香。好的讲解,严谨而不乏机趣,庄重而不乏诙谐,让人如坐春风,如饮甘露,让人感受到语言的妙不可言。语文教师的讲解不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一定要表达完整,入心入耳;也不必字字珠玑、语惊四座,但一定要凝练准确,经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实事求是之心,而无哗众取宠之意”。这就要求:
1.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文教学语言。生动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
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使他们学会写作,并从中获得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充满情感,富有节奏感的语文教学语言。情感是指语文教师在深刻体会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文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节奏感,是指由语文教师内心的情感引起语言快慢急缓的变化,并和语言的轻重强弱、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不能随意而发,也绝非矫揉造作,一定要依据语文教材的内容,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同样,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也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控制和调节,不能为了节奏而节奏。快慢得当、轻重有度、张弛适宜的节奏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启发性的教学目的。
3.含蓄幽默,耐人寻味的语文教学语言。含蓄,指的是含而不露,语文教师只引导思路而不告诉结论,不讲本意而进行烘托和暗示,让学生思而得之。幽默,是指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科学规范的前提下,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讲授富有启发性。含蓄幽默的语文教学语言是耐人寻味的,它能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去丰富和补充语文教学内容。它有如宜人的春风,拂得学生心智激荡,乐得学生学而不倦。
总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运用好这两个支点,才能激发学生最大的潜力,开发学生思维的张力,活跃教学气氛,达到师生共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