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个年代,是20世纪50、60、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出生的我们的黄金时代。那时候所有的人都不富有,贪玩的孩子们却永不缺乏玩耍的资源。有时候,只要一些小东西,石头啦,瓦片啦,纸啦,线啦,就可以玩得不亦乐乎。当然,因为开动了脑筋,这些小东西才得以让欢乐无所不在。
今天,孩子们有了大把的玩具,已经不屑于把玩那些小物件,那些匮乏时代的游戏,也就永远停留在我们温暖的记忆里了……
翻绷绷
有些地方叫翻股股,有些地方叫翻花铺盖。
都是用线来翻,毛线、麻线、棉线,不粗不细均可。
线没有规定的长度,打个疙瘩,两头接起来,左右手绷开,中间有大约二三十公分,翻起来方便舒服就行。
翻绷绷时,用两只手掌把线一绷,利用十个指头不同部位的套、绕、挑、压等方法,使得线条平行、交叉、重叠,编织着各种抽象的图案。在魔术般的线条变幻中,我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在逻辑和意象交织的神秘空间。
可以是独自一人翻,虽然大家在一起,但各翻各的。翻出来的图案多种多样,象形的如乌龟、金鱼、臭蚊子、草鞋、花钵、红枣、电线杆,动感十足的如老蛇脱皮、爬楼梯、太阳落坡、松紧带等。就说那个松紧带吧,一长一短,伸缩自如,似乎把两只手掌扯拢来,又拽开去。
更多的是两个人用同一根线对翻,这样可以比输赢。一个人绷线,做出基本图形,第二个人想法把线套到自己的手上去,同时翻出另一个图形,然后又回到第一个人。如此反复,直到有一个人翻出前面出现过的图案,那么,他就输了。除了独自翻的图形以外,还可以翻出惟妙惟肖的红军桥、筷子、马槽、蜘蛛网、刺梨花、拉大锯、花铺盖……只要勾错一根线,乱了一个指头,就会前功尽弃,说不定还会打成死疙瘩,全盘崩溃。因此,在这种你来我往、紧紧相逼的智力对阵中,专注和紧张是理所当然的,有趣和有益是显而易见的。
游戏结束了,手一抖,充满灵性的大千世界遁去,唯有一根线而已。
抓子
又叫拣子、掷子,普及率极高,以女孩玩为主。男孩也玩,有的比女孩还玩得好。
只有要一点时间。有一块巴掌大的平地,我们就围上来,从书包里拿出子来开始拣。或站或蹲或席地而坐,哪管是地上、课桌上还是讲台上。
玩的人多,子就各式各样。基本形态是圆形,如同一颗小象棋子,只是更厚实,更圆润些。有的做得像个精致的小鼓。五颗子为一副,大多数人都同时拥有好几副,质地还可能不同。常用的是石子,选青石,用榔头敲到想要的大小,然后精心打磨。做一副子,可怜的小手不知道被榔头敲多少下,偶尔还会见红。加上后来的不停摩挲,汗水浸渍,每颗子都黑亮黑亮的。有懒鬼用军棋子来代替,角角叉叉的,发飘,拣起不舒服。女娃娃们聪明能干。把她们普遍会玩的沙包借用过来做子。用零碎布头缝个小袋,装上细沙,偶尔也用包谷米、黄豆,重量合适,手感舒适。花花绿绿又好看。不过男孩子是不屑于用沙包的。
另外还有骨头子,四颗一副,洗干净就行。用的是猪牛羊腿的肘关节,当然,大多数由猪们贡献。羊骨头子最小,最精致,也最珍贵,哪个姑娘有一副的话,就像今天开一辆宝马车,人人羡慕死。
拣子的技艺性强,程序严格,经常练习即可技艺纯熟,属于跳起来可以摘到的桃子。因此颇具吸引力。加上有处罚,玩起来开心,故而我们都乐此不疲。
拣子技巧有四大招:抛、接、撒、拣。大家约定俗成,从易到难,从每次拣一颗子到一次抓起全部子,哪里出现失误,就从哪里重复,直到所有的子被拣完。高手玩的时候,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头俯仰,手舞动,子翻飞,听到的是稀哩哗啦,噼噼啪啪,悦耳悦神。
踩高跷
北方有的地区踩那个高跷,真是技艺非凡,出神入化,场面也非常热闹。相比之下,我们这些孩子踩高跷的水平实在很低。不过,对我们来说,这已经是大制作了。
高跷之难,首先难在找材料。想尽各种办法,包括不好公开说的办法,才找齐四根粗得可以承受住人的竹竿或木棍,两长两短。还有绑的绳子也不好找,用草绳容易散,一大砣又难看,说不定会绊自己一跟斗。麻绳倒是高级,可在哪里找这么长的两截?用旧衣裤撕成长布条丑一点,还算结实,也将就了。把短棒绑紧在长棍上,两边缠,捆十字花,用牙齿咬紧死结。我们终于做成自己的高跷。
来几个踉跄,摔几个嘴啃泥,我们很快就在高跷上自如,快要如履平地了。我们比谁在高跷上踩的时间长。其实,关键就是踩,不停地移动,才能保持平衡。我们比谁走得快。一声令下,高跷们呼啸向前,像一帮喝醉了酒的巨人,倒下一个,刷倒一片,笑翻一群。
我们还要高难度的技巧。踩高跷上坡,身子往前倾,脚步得跟上;下坡,身子往后仰,脚步要收得住。踩高跷上坎,讲究的是准确,敏捷,下坎还要控制速度。左右交替上下台阶,只算中级水平,两边同时上下,才称得上高级。
玩累了,溜回家,悄悄把高跷立在门背后,等待有人呼哨一响,便又出门踩高跷。
竹飞镖
吃饭的时候,奶奶又在唠叨,说家里的筷子越来越少,莫非生脚杆跑了?父母忙着搞什么运动,顾不上这些小事,只是母亲瞪了我一眼,没问。
他们哪知道,最近成风的竹飞镖就是用筷子做的。
取竹筷一支。圆的一头顶端轻轻剖一个十字。注意一定要剖得浅,否则就顺着丝破开来了。把一根大号缝衣针嵌入十字中央,这种针,叫老蛮针,针尖朝外,露出三分之一,再用细棉线缠紧。如果针尖露出太多,投镖时容易折断。假如缠得不紧,针尖会歪,或者往里缩。筷子不用截短,本身有多长就多长,方的一头做尾翼。同样在顶端划一个浅浅的十字,纸折成的四叶尾翼正好夹进去,缠紧。一只飞镖问世。
就这么简单。
每个人总得有那么四五只飞镖吧。再加上制作过程中因为把十字剖歪,剖得过深,或者弄断或者支援友军等原因,怪不得祖母唠叨。幸好她没去查看针线箩。
握一把飞镖,约上玩伴,接下来的事是寻找靶子。由于这种运动的特殊性,我们尽量避着大众,找一扇门,找一面木板,或者把长板凳立起来用粉笔画一个圈,中间打个点便是。
划一条线,与靶子之间的距离临时商定。
持飞镖不能一把抓,那样没有准头。要以大拇指、食指、中指为主,轻轻捏住中间偏前的位置,瞄准目标,比划几下,手肘带动,果断投出。别看飞镖轻,如果力度恰当的话,出手的瞬间会听见纸折的尾翼哗啦一声,令人血脉舒张。飞镖带着风直扑靶心,砰,稳稳定住,只有尾翼在微微颤抖。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故意拿飞镖往人的身上栽,真不小心扎出血了,大家受罪。
泥巴造
我们天生亲近泥土。泥巴在我们手里,可以造出很多东西。
最好的原料是黄泥巴。家家户户都用它来拦煤烧 火。粘性好的黄泥不在地表层。我们找黄土坎,用小锄头斜着挖进去,或者找到人家挖黄泥的坑,专刨那种黄得发亮,一捏就软,而且似乎一捏就有声音的泥巴。
首先得把黄泥巴揉好。稍加一点水,使劲揉,然后高高举起叭一声砸在石板上,使它严重变形,又举起,砸下去。叭叭叭一阵后,泥团更紧,更有粘性,更容易成型,但一点不粘手,石板和手板干干净净,这才是水平。
想造什么就造什么吧。
造手枪。黄泥砸成平平整整的一块板,长方形。用断了的废钢锯条在上面画出枪的模样,一种是弹夹在枪把上,大官用的小手枪,一种是驳壳枪,弹夹在前边,很威武。如果画得不对,手指头蘸点口水抹平错误的线条,再画。画好了,仍然用钢锯条来刻。锯条被磨得很锋利,还用布缠了一个把。刻的时候,枪筒要比真的粗,准星、板机、机头等都大而化之,不然的话容易断。手枪刻好,阴干,就可以用来打仗。
造蟋蟀笼。砸好厚厚实实的一墩泥巴后,中间挖空,上面插满细竹签,让蟋蟀看得见外面,透气,但跑不脱。还别忘了在旁边开一个小洞,竹签当门。后来有进步,用玻璃片代替了竹签。
造坦克。车身和履带是一砣泥巴,炮塔是另一砣泥巴,粘合在一起。最难的是安炮筒,精细长短要恰到好处,否则还未上战场就折断。最后,还不能忘了刻上“八一”和五角星。
其他种种
除了这些需要简单材料的玩法,还有很多很多不需要任何材料,只要一双手就可玩的花样,比如家家酒、挤油渣、藏猫猫、扛马马肩、占油锅、打纸角角、捅黄蟮、埋地雪、抓特务……
我们曾用棉线穿上一个大纽扣,先放松,绕上若干圈,然后往两头拉开,利用惯性,反复地拉扯,纽扣旋转,发出呜呜的低沉吼声。叫做扯老虎。
我们会打响角。是用纸折的,悄悄走到人家背后,冷不防一甩,啪!吓你一跳。公开的也可以,你甩我甩,比哪个的更响。
我们在煤油灯下都有玩的,对着墙壁做手影戏,老狼啊,兔子啊,都活灵活现。还有猪八戒,那嘴筒子伸得老长。
我们抓蝌蚪,我们养蚕。
我们跳橡皮筋。
我们织香包。
……
遗憾的是,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这些游戏也渐渐远去,成了抹不去的温暖记忆。只有在特别有闲的时候,我们偶尔也会跟孩子们说说,或者跟他们一起演练一番。
今天,孩子们有了大把的玩具,已经不屑于把玩那些小物件,那些匮乏时代的游戏,也就永远停留在我们温暖的记忆里了……
翻绷绷
有些地方叫翻股股,有些地方叫翻花铺盖。
都是用线来翻,毛线、麻线、棉线,不粗不细均可。
线没有规定的长度,打个疙瘩,两头接起来,左右手绷开,中间有大约二三十公分,翻起来方便舒服就行。
翻绷绷时,用两只手掌把线一绷,利用十个指头不同部位的套、绕、挑、压等方法,使得线条平行、交叉、重叠,编织着各种抽象的图案。在魔术般的线条变幻中,我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在逻辑和意象交织的神秘空间。
可以是独自一人翻,虽然大家在一起,但各翻各的。翻出来的图案多种多样,象形的如乌龟、金鱼、臭蚊子、草鞋、花钵、红枣、电线杆,动感十足的如老蛇脱皮、爬楼梯、太阳落坡、松紧带等。就说那个松紧带吧,一长一短,伸缩自如,似乎把两只手掌扯拢来,又拽开去。
更多的是两个人用同一根线对翻,这样可以比输赢。一个人绷线,做出基本图形,第二个人想法把线套到自己的手上去,同时翻出另一个图形,然后又回到第一个人。如此反复,直到有一个人翻出前面出现过的图案,那么,他就输了。除了独自翻的图形以外,还可以翻出惟妙惟肖的红军桥、筷子、马槽、蜘蛛网、刺梨花、拉大锯、花铺盖……只要勾错一根线,乱了一个指头,就会前功尽弃,说不定还会打成死疙瘩,全盘崩溃。因此,在这种你来我往、紧紧相逼的智力对阵中,专注和紧张是理所当然的,有趣和有益是显而易见的。
游戏结束了,手一抖,充满灵性的大千世界遁去,唯有一根线而已。
抓子
又叫拣子、掷子,普及率极高,以女孩玩为主。男孩也玩,有的比女孩还玩得好。
只有要一点时间。有一块巴掌大的平地,我们就围上来,从书包里拿出子来开始拣。或站或蹲或席地而坐,哪管是地上、课桌上还是讲台上。
玩的人多,子就各式各样。基本形态是圆形,如同一颗小象棋子,只是更厚实,更圆润些。有的做得像个精致的小鼓。五颗子为一副,大多数人都同时拥有好几副,质地还可能不同。常用的是石子,选青石,用榔头敲到想要的大小,然后精心打磨。做一副子,可怜的小手不知道被榔头敲多少下,偶尔还会见红。加上后来的不停摩挲,汗水浸渍,每颗子都黑亮黑亮的。有懒鬼用军棋子来代替,角角叉叉的,发飘,拣起不舒服。女娃娃们聪明能干。把她们普遍会玩的沙包借用过来做子。用零碎布头缝个小袋,装上细沙,偶尔也用包谷米、黄豆,重量合适,手感舒适。花花绿绿又好看。不过男孩子是不屑于用沙包的。
另外还有骨头子,四颗一副,洗干净就行。用的是猪牛羊腿的肘关节,当然,大多数由猪们贡献。羊骨头子最小,最精致,也最珍贵,哪个姑娘有一副的话,就像今天开一辆宝马车,人人羡慕死。
拣子的技艺性强,程序严格,经常练习即可技艺纯熟,属于跳起来可以摘到的桃子。因此颇具吸引力。加上有处罚,玩起来开心,故而我们都乐此不疲。
拣子技巧有四大招:抛、接、撒、拣。大家约定俗成,从易到难,从每次拣一颗子到一次抓起全部子,哪里出现失误,就从哪里重复,直到所有的子被拣完。高手玩的时候,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头俯仰,手舞动,子翻飞,听到的是稀哩哗啦,噼噼啪啪,悦耳悦神。
踩高跷
北方有的地区踩那个高跷,真是技艺非凡,出神入化,场面也非常热闹。相比之下,我们这些孩子踩高跷的水平实在很低。不过,对我们来说,这已经是大制作了。
高跷之难,首先难在找材料。想尽各种办法,包括不好公开说的办法,才找齐四根粗得可以承受住人的竹竿或木棍,两长两短。还有绑的绳子也不好找,用草绳容易散,一大砣又难看,说不定会绊自己一跟斗。麻绳倒是高级,可在哪里找这么长的两截?用旧衣裤撕成长布条丑一点,还算结实,也将就了。把短棒绑紧在长棍上,两边缠,捆十字花,用牙齿咬紧死结。我们终于做成自己的高跷。
来几个踉跄,摔几个嘴啃泥,我们很快就在高跷上自如,快要如履平地了。我们比谁在高跷上踩的时间长。其实,关键就是踩,不停地移动,才能保持平衡。我们比谁走得快。一声令下,高跷们呼啸向前,像一帮喝醉了酒的巨人,倒下一个,刷倒一片,笑翻一群。
我们还要高难度的技巧。踩高跷上坡,身子往前倾,脚步得跟上;下坡,身子往后仰,脚步要收得住。踩高跷上坎,讲究的是准确,敏捷,下坎还要控制速度。左右交替上下台阶,只算中级水平,两边同时上下,才称得上高级。
玩累了,溜回家,悄悄把高跷立在门背后,等待有人呼哨一响,便又出门踩高跷。
竹飞镖
吃饭的时候,奶奶又在唠叨,说家里的筷子越来越少,莫非生脚杆跑了?父母忙着搞什么运动,顾不上这些小事,只是母亲瞪了我一眼,没问。
他们哪知道,最近成风的竹飞镖就是用筷子做的。
取竹筷一支。圆的一头顶端轻轻剖一个十字。注意一定要剖得浅,否则就顺着丝破开来了。把一根大号缝衣针嵌入十字中央,这种针,叫老蛮针,针尖朝外,露出三分之一,再用细棉线缠紧。如果针尖露出太多,投镖时容易折断。假如缠得不紧,针尖会歪,或者往里缩。筷子不用截短,本身有多长就多长,方的一头做尾翼。同样在顶端划一个浅浅的十字,纸折成的四叶尾翼正好夹进去,缠紧。一只飞镖问世。
就这么简单。
每个人总得有那么四五只飞镖吧。再加上制作过程中因为把十字剖歪,剖得过深,或者弄断或者支援友军等原因,怪不得祖母唠叨。幸好她没去查看针线箩。
握一把飞镖,约上玩伴,接下来的事是寻找靶子。由于这种运动的特殊性,我们尽量避着大众,找一扇门,找一面木板,或者把长板凳立起来用粉笔画一个圈,中间打个点便是。
划一条线,与靶子之间的距离临时商定。
持飞镖不能一把抓,那样没有准头。要以大拇指、食指、中指为主,轻轻捏住中间偏前的位置,瞄准目标,比划几下,手肘带动,果断投出。别看飞镖轻,如果力度恰当的话,出手的瞬间会听见纸折的尾翼哗啦一声,令人血脉舒张。飞镖带着风直扑靶心,砰,稳稳定住,只有尾翼在微微颤抖。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故意拿飞镖往人的身上栽,真不小心扎出血了,大家受罪。
泥巴造
我们天生亲近泥土。泥巴在我们手里,可以造出很多东西。
最好的原料是黄泥巴。家家户户都用它来拦煤烧 火。粘性好的黄泥不在地表层。我们找黄土坎,用小锄头斜着挖进去,或者找到人家挖黄泥的坑,专刨那种黄得发亮,一捏就软,而且似乎一捏就有声音的泥巴。
首先得把黄泥巴揉好。稍加一点水,使劲揉,然后高高举起叭一声砸在石板上,使它严重变形,又举起,砸下去。叭叭叭一阵后,泥团更紧,更有粘性,更容易成型,但一点不粘手,石板和手板干干净净,这才是水平。
想造什么就造什么吧。
造手枪。黄泥砸成平平整整的一块板,长方形。用断了的废钢锯条在上面画出枪的模样,一种是弹夹在枪把上,大官用的小手枪,一种是驳壳枪,弹夹在前边,很威武。如果画得不对,手指头蘸点口水抹平错误的线条,再画。画好了,仍然用钢锯条来刻。锯条被磨得很锋利,还用布缠了一个把。刻的时候,枪筒要比真的粗,准星、板机、机头等都大而化之,不然的话容易断。手枪刻好,阴干,就可以用来打仗。
造蟋蟀笼。砸好厚厚实实的一墩泥巴后,中间挖空,上面插满细竹签,让蟋蟀看得见外面,透气,但跑不脱。还别忘了在旁边开一个小洞,竹签当门。后来有进步,用玻璃片代替了竹签。
造坦克。车身和履带是一砣泥巴,炮塔是另一砣泥巴,粘合在一起。最难的是安炮筒,精细长短要恰到好处,否则还未上战场就折断。最后,还不能忘了刻上“八一”和五角星。
其他种种
除了这些需要简单材料的玩法,还有很多很多不需要任何材料,只要一双手就可玩的花样,比如家家酒、挤油渣、藏猫猫、扛马马肩、占油锅、打纸角角、捅黄蟮、埋地雪、抓特务……
我们曾用棉线穿上一个大纽扣,先放松,绕上若干圈,然后往两头拉开,利用惯性,反复地拉扯,纽扣旋转,发出呜呜的低沉吼声。叫做扯老虎。
我们会打响角。是用纸折的,悄悄走到人家背后,冷不防一甩,啪!吓你一跳。公开的也可以,你甩我甩,比哪个的更响。
我们在煤油灯下都有玩的,对着墙壁做手影戏,老狼啊,兔子啊,都活灵活现。还有猪八戒,那嘴筒子伸得老长。
我们抓蝌蚪,我们养蚕。
我们跳橡皮筋。
我们织香包。
……
遗憾的是,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这些游戏也渐渐远去,成了抹不去的温暖记忆。只有在特别有闲的时候,我们偶尔也会跟孩子们说说,或者跟他们一起演练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