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本身处处充满了美的韵律,教师认真体会教材中美的内涵,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教学,将学生认为枯燥的数学课堂变成绚丽多彩的世界,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发现、去欣赏、去创造数学美,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欣赏美 发现美 体验美 追求美 创造美
一、潜移默化—欣赏美
教师对于数学中美的感受并不等于学生也会自发地感受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要用美的感受去感染学生,把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带到课堂上,学生会程度不同的产生美的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做为一名授课教师直接与学生接触,老师要以全部的爱,美好的形象,规范的语言,认真的授课,和学生建立融洽的感情,这也是美育的情感性体现。
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展示数学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的语言、板书、画图、书写等要处处给学生以美感,用数学的统一美、符号美、简洁美等去感染学生。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不但要逻辑严密,简洁明白,还要情感真挚,富于启发;既要和谐又要幽默。因为张弛有度、轻松活泼的节奏感和幽默感,会给学生留下美的感受和美的思念。板书能刺激学生接受信息,要精练,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能提供思考问题的线索和知识点,要色彩鲜明,醒目美观。板书的形式美和情感美,能诱导学生思考,起到强化知识的作用。板画、插图、挂图,不但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更能起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作用。教师在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让学生感到数学是美妙的,奇异的,充满了无限魅力,进而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
二、深入挖掘—发现美
“哪里有数、哪里就有数学美。”莫罗克拉斯道出了数学美的真谛。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大量的数学美深藏不露,只有教师细心体会,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发现它,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能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本身的美,让他们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并且意识到数学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之美、概括性之美、统一性之美、和谐性之美,并被数学的魅力所折服,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三、创设情境—体验美
课程标准的四个总体目标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在学到一些具体的概念、法则、公式以后就能自然形成的,它应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它的实现需要日积月累,一旦形成将对学生终生受益,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的导入,学生自主、合作、讨论式的探究新知,形式多样能够体验学习成功的练习设计,浓缩性、经典性的总结,都非常有利于认知和情感的激发。只有在这种刺激性、探索性、趣味性、多样性和美感性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将儿童所喜闻乐见的融入在教学内容中的动物、玩具、水果、图形等载体,借助各种教学媒体作用于儿童的多种感官,可激起儿童在有声、有色、有形的美的情境中思考,并自觉与生活中的数学联系起来,强化了认知过程。到了中高年级概念意义、几何公式、定律规律的推导,采用媒体刺激或动手操作,伴随教师的有序指导和鼓励,同样可以起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实际效果,满足儿童的探索欲望和情感需求,并使之在内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受到简洁美、动态美、形象美、构造美的熏陶。
四、媒体展示—追求美
多媒体通过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在“数学广角”中的两件上衣与三件下衣的搭配方法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六种搭配方法后,再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艺术美,并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懂得如何修饰自己。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五、实践活动—创造美
数学的美无处不在,学生应用和创造的数学美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成果。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有了追求数学美的愿望,就有了创造和展示的欲望,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加强知识内化的同时享受自己创造的数学美。
在综合实践活动“铺一铺”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有关密铺、面积、对称等方面的知识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和欣赏数学之美。学生利用附页提供的图形自由设计密铺图案。通过创作、交流、展示这种开放的设计活动,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艺术的密切联系,经历了创造数学美的过程 ,学会了欣赏美,运用美,创造美。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蒙古自治县伊吗图学校)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欣赏美 发现美 体验美 追求美 创造美
一、潜移默化—欣赏美
教师对于数学中美的感受并不等于学生也会自发地感受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要用美的感受去感染学生,把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带到课堂上,学生会程度不同的产生美的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做为一名授课教师直接与学生接触,老师要以全部的爱,美好的形象,规范的语言,认真的授课,和学生建立融洽的感情,这也是美育的情感性体现。
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展示数学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的语言、板书、画图、书写等要处处给学生以美感,用数学的统一美、符号美、简洁美等去感染学生。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不但要逻辑严密,简洁明白,还要情感真挚,富于启发;既要和谐又要幽默。因为张弛有度、轻松活泼的节奏感和幽默感,会给学生留下美的感受和美的思念。板书能刺激学生接受信息,要精练,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能提供思考问题的线索和知识点,要色彩鲜明,醒目美观。板书的形式美和情感美,能诱导学生思考,起到强化知识的作用。板画、插图、挂图,不但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更能起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作用。教师在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让学生感到数学是美妙的,奇异的,充满了无限魅力,进而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
二、深入挖掘—发现美
“哪里有数、哪里就有数学美。”莫罗克拉斯道出了数学美的真谛。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大量的数学美深藏不露,只有教师细心体会,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发现它,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能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本身的美,让他们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并且意识到数学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之美、概括性之美、统一性之美、和谐性之美,并被数学的魅力所折服,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三、创设情境—体验美
课程标准的四个总体目标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在学到一些具体的概念、法则、公式以后就能自然形成的,它应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它的实现需要日积月累,一旦形成将对学生终生受益,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的导入,学生自主、合作、讨论式的探究新知,形式多样能够体验学习成功的练习设计,浓缩性、经典性的总结,都非常有利于认知和情感的激发。只有在这种刺激性、探索性、趣味性、多样性和美感性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将儿童所喜闻乐见的融入在教学内容中的动物、玩具、水果、图形等载体,借助各种教学媒体作用于儿童的多种感官,可激起儿童在有声、有色、有形的美的情境中思考,并自觉与生活中的数学联系起来,强化了认知过程。到了中高年级概念意义、几何公式、定律规律的推导,采用媒体刺激或动手操作,伴随教师的有序指导和鼓励,同样可以起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实际效果,满足儿童的探索欲望和情感需求,并使之在内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受到简洁美、动态美、形象美、构造美的熏陶。
四、媒体展示—追求美
多媒体通过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在“数学广角”中的两件上衣与三件下衣的搭配方法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六种搭配方法后,再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艺术美,并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懂得如何修饰自己。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五、实践活动—创造美
数学的美无处不在,学生应用和创造的数学美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成果。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有了追求数学美的愿望,就有了创造和展示的欲望,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加强知识内化的同时享受自己创造的数学美。
在综合实践活动“铺一铺”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有关密铺、面积、对称等方面的知识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和欣赏数学之美。学生利用附页提供的图形自由设计密铺图案。通过创作、交流、展示这种开放的设计活动,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艺术的密切联系,经历了创造数学美的过程 ,学会了欣赏美,运用美,创造美。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蒙古自治县伊吗图学校)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