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社会随着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手机的利用人群急速扩大,手机短信也全面大众化起来。但是手机短信与面对面的会话不一样,看不到对方的脸,也不能辨别对方的声音语调。一不小心会引起争执和误会。并且由于手机短信篇幅的限制,不能很好的传达双方的意图,容易造成双方引起不必要的摩擦。另一方面,拒绝的语言行为是违反对方的初衷,必然会有损害人际关系的风险,很可能伤及请求一方和拒绝一方的颜面。因此可以说拒绝的语言行为是一种很难把握的语言艺术。因此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表达拒绝的语言行为是一件很为难的事情。
关键词:研究;语言分析;发展
本研究通过中日大学生拒绝语言的比较对照,着重于中日两国年轻人手机短信的拒绝语言表现,捕捉待人接物的特征,礼貌用语的使用方式,探索中日拒绝语言行为的异同,考察中日两国不同的社会形态。
「意味公式的定义」在调查过程中选取「意味公式」进行统计。所谓「意味公式」就是指构成谈话行为的最小语言单位。
「意味公式的分类」
这次的问卷调查选取了以下共13个意味公式进行调查。
1.直接拒绝2.谢罪3.愿望4.理由申诉5.代案提示6.条件提示7.以后的约定8.阻止对方的尝试9.不热情10.称呼11.语气停顿的表现12.玩笑 13.感谢
「调查方法」
本研究在编辑手机短信时利用亲疏关系、委托事情的负担轻重程度这两种因素以及短信文体的郑重程度这三要素相互组合,根据负担轻重程度的不同,设定两个不同场景。把设置好的场景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编辑好发送给被调查者,让他们以拒绝的表现方式回信。
共设定两个场景:一 借笔记参考(负担较轻) 二 上课请假的委托 (负担较重)
并设定两个委托状况:1 关系亲密的朋友发来的非郑重短信2关系疏远的友人发来的较郑重短信。把以上负担轻重程度不同的两个场景和两个委托状况相组合,一共构成四个调查项目,笔者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做成调查问卷发送给被调查者,并研究他们的拒绝短信。
「调查结果」
日本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很显然日本大学生的意味公式出现的频率比中国大学生要高。并且从亲疏关系和负担程度来看,与对方的关系越亲密,意味公式使用的频率越低。而且随着负担程度的增加意味公式出现个数的平均值也增加。这个大概是因为面对负担较重的事态,需要使用更多的语言来解释,以免引起误会。
在面对关系亲密非郑重的短信时,日本大学生辩解的出现频率最高。直接拒绝、谢罪、代案的出现比例也远超中国大学生。愿望的表现只出现在日本大学生当中,在中国大学生当中没有出现。中日两国语言在亲密非郑重短信中,都没有出现感谢的语言表现。在关系疏远郑重的短信中,日本大学生使用最多的就是谢罪。没有热情以及感谢的表达方式只在日本大学生中出现,中国大学生中没有发现。
在负担较重的场景中,日本大学生使用最多的是谢罪,直接的拒绝,日本大学生使用的也较多。在负担较轻的场景中,日本大学生用得最多的是代案提示,跟负担较重场景相比,处于绝对的压倒性优势。条件提示、感谢的表达方式中日都没有出现。
中国大学生调查结果:与日本大学生相同,与对方关系越亲近,使用意味公式的频率越低。并且事态越严重意味公式出现个数的平均值更加高。
在亲密非郑重场景中,和日本大学生相同,辩解理由的出现比例最高。中日两国在亲密非郑重场景中没有出现感谢的语言表现。在疏远郑重场景中,中国大学生使用最多的是辩解。没有热情,感谢仅仅在日本大学生中出现。
负担较重场景中,中国大学生使用最多的是辩解,语气的停顿和代案提示的出现比例,中国大学生使用的更多。负担较轻的场景中,中国大学生使用最多的是辩解,阻止对方想法的尝试在中国大学生中更多的被使用,几乎是日本大学生的两倍以上。条件提示、感谢的表达方式中日都没有使用。
「考察与分析」
日本大学生在拒绝短信中意味公式的使用频率更高,充分体现了日本大学生在拒绝表达中更加注重修复人际关系,避免人际关系遭到破坏。在回复关系疏远郑重文体的短信时,更加注重保持距离感,不想让对方打扰自己的生活,以及侵入自己的私人领地的一种独特社会心理。在回复关系疏远郑重文体的短信时,日本大学生尽量避免直接拒绝的表达方式 ,相对于中国大学生,日本大学生在回复拒绝短信时更加顾虑人际关系,注重人际关系的考量,并且积极修复和对方的关系。而相对于日本大学生,中国大学生在拒绝表现时,体现出中国社会较亲密的一个特点。中国大学生更加积极的去探索对方的领地,走进、贴近对方生活,试图通过亲密友好来修复与对方的关系,努力做到不伤及双方的颜面。
参考文献:
[1]滝浦真人.日本的敬语论―礼貌用语的再讨论.大修馆书店,2005.
[2]任炫樹.日韩拒绝谈话中的积极礼貌用语.社会言语学会社会言语科学,2004:6-2.
[3]松田美佐.年轻人的友情关系和手机的利用.社会情报学研究,日本社会情报学会,2000.
关键词:研究;语言分析;发展
本研究通过中日大学生拒绝语言的比较对照,着重于中日两国年轻人手机短信的拒绝语言表现,捕捉待人接物的特征,礼貌用语的使用方式,探索中日拒绝语言行为的异同,考察中日两国不同的社会形态。
「意味公式的定义」在调查过程中选取「意味公式」进行统计。所谓「意味公式」就是指构成谈话行为的最小语言单位。
「意味公式的分类」
这次的问卷调查选取了以下共13个意味公式进行调查。
1.直接拒绝2.谢罪3.愿望4.理由申诉5.代案提示6.条件提示7.以后的约定8.阻止对方的尝试9.不热情10.称呼11.语气停顿的表现12.玩笑 13.感谢
「调查方法」
本研究在编辑手机短信时利用亲疏关系、委托事情的负担轻重程度这两种因素以及短信文体的郑重程度这三要素相互组合,根据负担轻重程度的不同,设定两个不同场景。把设置好的场景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编辑好发送给被调查者,让他们以拒绝的表现方式回信。
共设定两个场景:一 借笔记参考(负担较轻) 二 上课请假的委托 (负担较重)
并设定两个委托状况:1 关系亲密的朋友发来的非郑重短信2关系疏远的友人发来的较郑重短信。把以上负担轻重程度不同的两个场景和两个委托状况相组合,一共构成四个调查项目,笔者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做成调查问卷发送给被调查者,并研究他们的拒绝短信。
「调查结果」
日本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很显然日本大学生的意味公式出现的频率比中国大学生要高。并且从亲疏关系和负担程度来看,与对方的关系越亲密,意味公式使用的频率越低。而且随着负担程度的增加意味公式出现个数的平均值也增加。这个大概是因为面对负担较重的事态,需要使用更多的语言来解释,以免引起误会。
在面对关系亲密非郑重的短信时,日本大学生辩解的出现频率最高。直接拒绝、谢罪、代案的出现比例也远超中国大学生。愿望的表现只出现在日本大学生当中,在中国大学生当中没有出现。中日两国语言在亲密非郑重短信中,都没有出现感谢的语言表现。在关系疏远郑重的短信中,日本大学生使用最多的就是谢罪。没有热情以及感谢的表达方式只在日本大学生中出现,中国大学生中没有发现。
在负担较重的场景中,日本大学生使用最多的是谢罪,直接的拒绝,日本大学生使用的也较多。在负担较轻的场景中,日本大学生用得最多的是代案提示,跟负担较重场景相比,处于绝对的压倒性优势。条件提示、感谢的表达方式中日都没有出现。
中国大学生调查结果:与日本大学生相同,与对方关系越亲近,使用意味公式的频率越低。并且事态越严重意味公式出现个数的平均值更加高。
在亲密非郑重场景中,和日本大学生相同,辩解理由的出现比例最高。中日两国在亲密非郑重场景中没有出现感谢的语言表现。在疏远郑重场景中,中国大学生使用最多的是辩解。没有热情,感谢仅仅在日本大学生中出现。
负担较重场景中,中国大学生使用最多的是辩解,语气的停顿和代案提示的出现比例,中国大学生使用的更多。负担较轻的场景中,中国大学生使用最多的是辩解,阻止对方想法的尝试在中国大学生中更多的被使用,几乎是日本大学生的两倍以上。条件提示、感谢的表达方式中日都没有使用。
「考察与分析」
日本大学生在拒绝短信中意味公式的使用频率更高,充分体现了日本大学生在拒绝表达中更加注重修复人际关系,避免人际关系遭到破坏。在回复关系疏远郑重文体的短信时,更加注重保持距离感,不想让对方打扰自己的生活,以及侵入自己的私人领地的一种独特社会心理。在回复关系疏远郑重文体的短信时,日本大学生尽量避免直接拒绝的表达方式 ,相对于中国大学生,日本大学生在回复拒绝短信时更加顾虑人际关系,注重人际关系的考量,并且积极修复和对方的关系。而相对于日本大学生,中国大学生在拒绝表现时,体现出中国社会较亲密的一个特点。中国大学生更加积极的去探索对方的领地,走进、贴近对方生活,试图通过亲密友好来修复与对方的关系,努力做到不伤及双方的颜面。
参考文献:
[1]滝浦真人.日本的敬语论―礼貌用语的再讨论.大修馆书店,2005.
[2]任炫樹.日韩拒绝谈话中的积极礼貌用语.社会言语学会社会言语科学,2004:6-2.
[3]松田美佐.年轻人的友情关系和手机的利用.社会情报学研究,日本社会情报学会,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