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中拒绝语言表现的言语研究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2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社会随着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手机的利用人群急速扩大,手机短信也全面大众化起来。但是手机短信与面对面的会话不一样,看不到对方的脸,也不能辨别对方的声音语调。一不小心会引起争执和误会。并且由于手机短信篇幅的限制,不能很好的传达双方的意图,容易造成双方引起不必要的摩擦。另一方面,拒绝的语言行为是违反对方的初衷,必然会有损害人际关系的风险,很可能伤及请求一方和拒绝一方的颜面。因此可以说拒绝的语言行为是一种很难把握的语言艺术。因此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表达拒绝的语言行为是一件很为难的事情。
  关键词:研究;语言分析;发展
  本研究通过中日大学生拒绝语言的比较对照,着重于中日两国年轻人手机短信的拒绝语言表现,捕捉待人接物的特征,礼貌用语的使用方式,探索中日拒绝语言行为的异同,考察中日两国不同的社会形态。
  「意味公式的定义」在调查过程中选取「意味公式」进行统计。所谓「意味公式」就是指构成谈话行为的最小语言单位。
  「意味公式的分类」
  这次的问卷调查选取了以下共13个意味公式进行调查。
  1.直接拒绝2.谢罪3.愿望4.理由申诉5.代案提示6.条件提示7.以后的约定8.阻止对方的尝试9.不热情10.称呼11.语气停顿的表现12.玩笑 13.感谢
  「调查方法」
  本研究在编辑手机短信时利用亲疏关系、委托事情的负担轻重程度这两种因素以及短信文体的郑重程度这三要素相互组合,根据负担轻重程度的不同,设定两个不同场景。把设置好的场景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编辑好发送给被调查者,让他们以拒绝的表现方式回信。
  共设定两个场景:一 借笔记参考(负担较轻) 二 上课请假的委托 (负担较重)
  并设定两个委托状况:1 关系亲密的朋友发来的非郑重短信2关系疏远的友人发来的较郑重短信。把以上负担轻重程度不同的两个场景和两个委托状况相组合,一共构成四个调查项目,笔者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做成调查问卷发送给被调查者,并研究他们的拒绝短信。
  「调查结果」
  日本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很显然日本大学生的意味公式出现的频率比中国大学生要高。并且从亲疏关系和负担程度来看,与对方的关系越亲密,意味公式使用的频率越低。而且随着负担程度的增加意味公式出现个数的平均值也增加。这个大概是因为面对负担较重的事态,需要使用更多的语言来解释,以免引起误会。
  在面对关系亲密非郑重的短信时,日本大学生辩解的出现频率最高。直接拒绝、谢罪、代案的出现比例也远超中国大学生。愿望的表现只出现在日本大学生当中,在中国大学生当中没有出现。中日两国语言在亲密非郑重短信中,都没有出现感谢的语言表现。在关系疏远郑重的短信中,日本大学生使用最多的就是谢罪。没有热情以及感谢的表达方式只在日本大学生中出现,中国大学生中没有发现。
  在负担较重的场景中,日本大学生使用最多的是谢罪,直接的拒绝,日本大学生使用的也较多。在负担较轻的场景中,日本大学生用得最多的是代案提示,跟负担较重场景相比,处于绝对的压倒性优势。条件提示、感谢的表达方式中日都没有出现。
  中国大学生调查结果:与日本大学生相同,与对方关系越亲近,使用意味公式的频率越低。并且事态越严重意味公式出现个数的平均值更加高。
  在亲密非郑重场景中,和日本大学生相同,辩解理由的出现比例最高。中日两国在亲密非郑重场景中没有出现感谢的语言表现。在疏远郑重场景中,中国大学生使用最多的是辩解。没有热情,感谢仅仅在日本大学生中出现。
  负担较重场景中,中国大学生使用最多的是辩解,语气的停顿和代案提示的出现比例,中国大学生使用的更多。负担较轻的场景中,中国大学生使用最多的是辩解,阻止对方想法的尝试在中国大学生中更多的被使用,几乎是日本大学生的两倍以上。条件提示、感谢的表达方式中日都没有使用。
  「考察与分析」
  日本大学生在拒绝短信中意味公式的使用频率更高,充分体现了日本大学生在拒绝表达中更加注重修复人际关系,避免人际关系遭到破坏。在回复关系疏远郑重文体的短信时,更加注重保持距离感,不想让对方打扰自己的生活,以及侵入自己的私人领地的一种独特社会心理。在回复关系疏远郑重文体的短信时,日本大学生尽量避免直接拒绝的表达方式 ,相对于中国大学生,日本大学生在回复拒绝短信时更加顾虑人际关系,注重人际关系的考量,并且积极修复和对方的关系。而相对于日本大学生,中国大学生在拒绝表现时,体现出中国社会较亲密的一个特点。中国大学生更加积极的去探索对方的领地,走进、贴近对方生活,试图通过亲密友好来修复与对方的关系,努力做到不伤及双方的颜面。
  参考文献:
  [1]滝浦真人.日本的敬语论―礼貌用语的再讨论.大修馆书店,2005.
  [2]任炫樹.日韩拒绝谈话中的积极礼貌用语.社会言语学会社会言语科学,2004:6-2.
  [3]松田美佐.年轻人的友情关系和手机的利用.社会情报学研究,日本社会情报学会,2000.
其他文献
摘 要:《庄子》内七篇是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其中《养生主》是庄子论述其生命观的一个短篇,是庄子生命观的体现。本文以《养生主》为例,论述了“知无涯,知殆而止”和“不近名、不近刑”并且要“缘督以为经”的养生要旨,同时对《养生主》中其余几则寓言故事加以分析。在解读《养生主》的思想意义时也引入了内七篇中其他有意义关联的篇目段句,尝试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庄子的养生观,以期更好地理解“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
期刊
摘 要:《红楼梦》中所刻画的众多生日的描写,可谓草蛇灰线,伏线千里。历来学者不乏从《红楼梦》中宝钗生日描写论证黛玉在贾府地位低。本文就结合《红楼梦》中的生日描写进行分析,得出几点不同的见解。  关键词:生日;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  一、薛宝钗生日  薛宝钗生日的大操大办,一直被认为是贾母对于孙媳妇候选人肯定的象征,是对于贾府宝二奶奶地位肯定的证据。因为在同辈人中,薛宝钗是唯一一个享此殊荣的,这也
期刊
摘 要:互文性概念自1966年由克里斯蒂娃创立起,便被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符号学等诸多理论流派所挪用并加以改造。解构主义一派,以德里达为例,由于意义的不在场,阅读成了对能指进行永恒编织的游戏;而巴特更是宣告了作者的死亡,赋予读者以无上地位。结构主义一派,如热奈特,重申了作者意图的重要性,里法泰尔则从读者阅读与接受的角度切入互文性,这些对读者追寻终极意义,成为作者所期待的隐含读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
期刊
摘 要:在中国古代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和音乐有着“扯不断”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从小说文本和创作主体上都有体现,不妨总称为音乐情结。本文把音乐情结当作一个理论术语来研究,从心理学和人类学角度对其进行释义。从中国古代以乐为政和文人修乐为性两方面论述了这一情结在古代小说创作中存在的必然性。并简单梳理了与各时代音乐相对应的各朝代小说的线索。  关键词:音乐情结;乐政;修性;古代小说  一、
期刊
摘 要:留白是中国画中一种传统而又独特的构图技艺,在诗词领域也大放异彩,讲究诗画一律的苏轼,诗词中更是将绘画的留白手法发挥的惟妙惟肖。  关键词:苏轼;留白  留白又称余玉,是中国画中最常见的一种构图方式。大意是指在作品中故意留下空白的位置,但这种布白又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意为之,精心构图,以求达到以无带有,虚实相映的效果。  中国古代素有诗画同源的说法,当代学者张方曾经指出:“古代批评家论画而以诗
期刊
身体于文本中的定位与书写形式,不仅是个体外在特质的标志,也是人类最贴近本能的感性显现。关于身体的讨论,在西方古典时期,柏拉图首先设下灵魂和身体二元对立的哲学模式,认为身体是短暂而低劣的,被看作为动物性的欲望显彰,人为万物之灵与动物得以区分。凡感性之物,不论是身体抑或艺术,都被视为追求知识、理性和真理的难阻,亦是世间苦难和罪恶之源。这种对于身体的敌意,引发了后来西方传统哲学中各种各样的形态改写。  
期刊
摘 要:姜文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我发现自己的梦是有颜色的。不但有颜色,而且梦里的颜色更绚丽。我不能说它多彩,那种颜色是生活中不常见的,但是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无论它的质感还是明亮程度,它本身的光线。这件事坚定了我要找到类似梦里坚定颜色的感觉。”姜文多次提起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像一个梦,梦学的色彩在姜文的电影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梦;俄狄浦斯情结;成长  一、《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梦
期刊
摘 要:委婉语是语言使用时的普遍现象,指会话者用一个轻度、模糊的表达式替换严厉或直接的说法,以迂回方式达到交际目的。美剧《老友记》中频繁出现的委婉语体现了当代委婉语的特色和语用功能,不仅是表达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的一种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美国在民俗、传统和价值观上的特征。本文以《老友记》为研究对象,旨在从构词、词汇和语域性等方面探析英语文化下委婉语的特性和语用功能。  关键词:英语委婉语;语用功
期刊
摘 要:吕叔湘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汉语法专家,也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通过对他的汉语法观分析,结合他的译作,我们可以看出吕叔湘翻译的基本观点。本文尝试围绕“施事-工具-受事”的句法观,结合吕叔湘《伊坦·弗洛美》译文,探究总结出吕先生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翻译观。  关键词:吕叔湘;施事-工具-受事;句法观;科学性;艺术性;《伊坦·弗洛美》  吕叔湘原名吕湘,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汉语语法专家
期刊
摘 要:译者的地位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而变化。由最初的被忽视到受到重视,译者的地位从“原作的仆人”发展到“译者中心”,这些变化离不开翻译理论的传承与创新。本文将在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的不同时期下讨论译者的地位。通过分析西方翻译理论发展下的译者地位变化,重点探讨西方翻译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西方翻译理论发展;译者地位;变化;传承与创新  研究翻译理论就得研究译者,缺了译者,翻译活动无法进行。传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