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学与文学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姜文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我发现自己的梦是有颜色的。不但有颜色,而且梦里的颜色更绚丽。我不能说它多彩,那种颜色是生活中不常见的,但是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无论它的质感还是明亮程度,它本身的光线。这件事坚定了我要找到类似梦里坚定颜色的感觉。”姜文多次提起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像一个梦,梦学的色彩在姜文的电影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梦;俄狄浦斯情结;成长
  一、《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梦解析
  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取名于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改编于叶弥的小说《天鹅绒》,这部电影是中国唯一的一部现代主义电影。而“梦”与现代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主义是在弗洛伊德将代表人类非理性层面的梦推置到理性的前台之后的事。电影围绕着“疯”、“恋”、“枪”、“梦”这四个主题展开,其中,“梦”虽然被放在了最后一个章节,可这恰巧是揭示事件发生背景的一章。姜文采取了反传统的现代主义叙事,在电影的开篇就讲述了疯妈在梦里梦见了一双带鱼须子的鞋,她醒来便去买了这样的一双鞋。随着鞋子的丢失,疯妈便疯了,她上树、挖坑、打儿子。电影因梦而起,由梦展开。在最后一章中,是戈壁滩上两个骑马的女子,正是在电影第一章和第三章中出现的疯妈和唐婶,两个人要在尽头和非尽头去寻找自己的归宿。两个人的命运也不同,疯妈等到的是自己丈夫李不空的死讯,而唐婶在尽头处等到了唐叔,两人搭起帐篷举行了婚礼。在尽兴之后,篝火点燃了帐篷被火车卷走,而在火车里的正是即将生产的疯妈。在火光中,婴孩顺着前行的火车掉在了长满鲜花的铁轨上毫发无伤,似乎是一场梦境。而在这场梦中,则预示了今后这四个人的爱恨纠缠。
  疯妈是因为丢了鱼须子的鞋而变疯的,疯妈疯了之后便不让儿子去上学,每晚让儿子读一些信,无论儿子读得好与不好,她都要给儿子一耳光。当儿子看到疯妈与自己父亲的合影,而父亲的脸却被剪去时问疯妈自己的父亲长什么样,疯妈说你的模样减去我的模样就是他的模样。而在疯妈找到了带有鱼须子的鞋后,她便消失了,只留下了一双鞋和河面上漂浮着的衣服。实际上,鞋子的丢失意味着疯妈的丈夫、小队长的父亲李不空再也不会回来,李不空留给疯妈的情话也变成了谎话,疯妈在自己儿子的身上看得到自己丈夫的影子,打儿子实则是在告诫自己要断了对丈夫的感情。而在疯妈疯了的过程中,小队长每天的生活中心都围绕着自己的疯妈,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就日渐代替了自己父亲李不空的空位,小队长的俄狄浦斯情结体现在了他与唐婶偷情这种乱伦的关系之中。正是由于父亲的缺席造成小队长对于某种权威的渴望。唐叔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一杆真正的枪,还带来了一位成熟的女人唐婶。唐婶的出现弥补了小队长失去母亲的空位,在小队长与唐婶偷情时他对唐婶说“就叫我阿廖沙吧”,这实际上是小队长将自己对于母亲的爱恋转移到了唐婶身上,以至于在小队长告诉唐叔,唐婶的肚子不像天鹅绒的时候,唐叔的枪声引发了小队长俄狄浦斯式的悲剧。
  俄狄浦斯的悲剧同样发生在梁老师身上。与小队长相比,梁老师的恋母情结更具有拉康意义上的典型性,它超越了年龄界定并纳入了心理结构中来。梁老师的故事始于“美丽的梭罗河”终于“美丽的梭罗河”,而人对水的眷恋在弗洛伊德的意义上讲是对重返子宫的渴望。他用来自杀的枪带象征着母子相连的脐带。这些都是梁老师恋母情结的种种表征。
  关于弗洛伊德的男性主体理论其后继者拉康作出了重要的修正和补充,他认为“男性的成长历程及其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超越与其说是迫于具体有形、来自父亲的阉割威胁,不如说是一个将‘父之名’、‘父之法’自觉内化的过程”。而在这种自觉内化的过程中,女性形象象征着威胁也象征着欲望,为男性的成长设置必要的障碍,她们的形象和意义大都是相对于男性主体而设置的。在电影当中,林大夫和唐婶则扮演了这样的角色。林大夫是一个“永远湿漉漉的”、开放而爱欲强烈的性感女人,对于梁老师和唐老师来说,她分别赋予了她们不同的成长意义。在梁老师那里,林大夫就是拉康认为的活生生的、遭到阉割的、匮乏的形象,她是作为“差异性的他者”出现的,象征着“父之法”带来的威胁与创伤。梁老师对于林大夫及其他女性的拒绝与躲避,实际上是“父之法”在她们身上投射了太多的威胁,但这又是梁老师在确认主体身份过程中所无可避免的。面对威胁,梁老师选择了逃避,他逃离了这个受到制度压抑的陌生环境,固守着恋母情结踏上往返的道路。对于唐老师而言,林大夫则是一个观赏和欲望的对象,是作为“异己性的他者”而存在的,因而唐老师成功地排除了这种阉割的焦虑。
  在这部电影中充斥着是与非、正常与疯狂、生死之辩,以及梦境与现实、此岸与彼岸的对立联系。电影取名为《太阳照常升起》,在《圣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这也暗示了电影的主题。在电影的第一章,疯妈向着远方喊的是“阿廖沙,别害怕,天一亮他就笑了”;而在电影的第四章中,疯妈在铁轨上找回自己的婴孩,朝阳缓缓升起,她抱着婴儿喊的是“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来了,他一笑天就亮了”。在这相似的两句话中,只有最后两句话的顺序是相反的。“天一亮他就笑了”与“他一笑天就亮了”,像是一场循环。而在电影第四章中交代了唐叔、唐婶、疯妈、小队长四人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最后发展成为小队长与唐婶的乱伦、唐叔面对小队长开了枪这样的悲剧。在这场生与死的悲剧命运中,是一代人来又去的过程。人一代一代的生长老去,太阳落下又升起,太阳每天还是照常升起。电影中展示出的人生如梦,梦幻人生,唯一不变的是太阳照常升起。
  二、《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梦解析
  姜文早期的另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根据王硕的小说《动物凶猛》自编自导的处女作,姜文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经历、想法与梦幻构思。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着马小军青春期的梦还有奇幻的梦。
  《阳光灿烂的日子》以文革这样一个时期作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大院孩子在无人管制的时期追逐自己的青春、梦想以及爱恋的成长故事。马小军在无人看管之下学会了开锁,先是开自己家的各种锁,偷看大人们的秘密,之后就开始到别人家溜门撬锁。在偶然间马小军看到了墙上的米兰的照片,从此米兰成为马小军心中的一个梦。正是因为长期缺乏父亲权威的管制,母亲对他的关爱也少之又少,使得马小军将注意力放在了比他年长的丰满女孩米兰这样一个“姐姐”式的人物身上。可以说,马小军的恋母情结体现在他对米兰的迷恋上,他与米兰的接触与交流也只有他帮米兰洗头和送米兰去农场这两件事上,并且在多数情况下,是米兰以姐姐的身份在教育马小军,马小军对米兰也是言听计从。米兰是青春期的马小军的一个梦,也成为马小军性冲动的对象。在米兰的家,马小军企图强暴米兰,也正是他的恋母情结转移到比他年长的姐姐身上。在这之后,马小军被大家孤立起来,尤其是在刘忆苦公然带着米兰出现时,马小军的愤怒更加强烈。在泳池,他感到被大家孤立抛弃按入水中,这一切像是真是发生,却又像是马小军自己做了一场梦。醒来泳池还是和往常一样。
  在马小军和刘忆苦的生日聚会上,马小军与刘忆苦翻脸互相扇耳光,愤怒之中将玻璃瓶插向了刘忆苦的腹部。这一切是真实发生的吗?电影在此处的设计有一段旁白,马小军说:“千万别相信这个,我从来就没这样勇敢过,这样壮烈过,我不断发誓要老老实实讲故事,可是说真话的愿望有多强烈,受到的各种干扰就有多么大,我悲哀的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得头脑混乱,真伪难辨”。姜文在电影的这部分处理的像一场幻境,增添了电影的奇幻色彩。马小军将真实与记忆的关系混淆,他美化了记忆,增加了电影的张力与荒诞性。
  三、结语
  对比这两部电影,可以看出《阳光灿烂的日子》与《太阳照常升起》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姜文的电影在“太阳”、“阳光”的笼罩下,围绕着男女之间的情感与成长,以“梦”的形式展开。无论是马小军还是小队长,他们都经历了从青春期的懵懂成长的过程。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太阳照常升起,在阳光灿烂之中映射出生命的永恒。
其他文献
摘 要:《爸爸爸》作为寻根文学的典范之作,诠释了韩少功的“寻根”理念,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但文本中对劣根文化的书写,面对现实采取的逃避态度,以及盲目排斥新文化等,又暴露出作品的不足,显示出寻根文学的失落。  关键词:寻根文学;韩少功;《爸爸爸》  传统文化在文学思潮中,一直处于被反复抛弃拾起的地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理解再度成为文学发展的重要命题。1985年
期刊
契诃夫——一个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处在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阴影下,却没有成为那个时代的“多余人”。在他的笔下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身份地位不同,经历和自我情感不同,却被那个时代的关系网涂上了共同的情感色彩——“忧郁的人”。  一、人的奴性·自由  时代是专制残忍的,让每个人因恐惧丧失了自我意识,在官僚和贵族的夹缝中被压迫窒息,成了蜷曲蜗行的可怜虫。  这是契诃夫对那个时代许多小市民形象的速写。《套
期刊
摘 要:《白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美学著作,在小说中他所塑造的悲剧人物形象具有独特性。《白痴》中的主人公梅什金将他的悲剧美学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个正面的人物形象,梅什金拥有崇高的理想和仁爱的内心,但是,他一生所做出的努力却是无效的,最终的结局也是悲惨的,所以作者将“拯救与堕落”的主旨阐释了梅什金的悲剧人生,让读者意识到主人公深刻的思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必然产生悲剧的结果。  关
期刊
摘 要:《诗经》中的爱情诗占有很大的篇幅,在这些爱情诗中,一朵野花,一棵小草都在传达着人类最自然纯真的情感。本文通过分析《诗经﹒国风》中的几首诗歌,试图探索这些诗歌中的花草与爱情的关系。  关键词:《诗经》;花;草;爱情  欧洲人认为玫瑰花和爱神维纳斯是同时诞生的,故常以玫瑰花象征爱情。将玫瑰花鲜红的颜色,比作火一般炽热的爱情;用带刺的花梗暗喻美好的爱情不是轻易能得来的,需要经历艰难与忠贞不渝地追
期刊
摘 要:《庄子》内七篇是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其中《养生主》是庄子论述其生命观的一个短篇,是庄子生命观的体现。本文以《养生主》为例,论述了“知无涯,知殆而止”和“不近名、不近刑”并且要“缘督以为经”的养生要旨,同时对《养生主》中其余几则寓言故事加以分析。在解读《养生主》的思想意义时也引入了内七篇中其他有意义关联的篇目段句,尝试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庄子的养生观,以期更好地理解“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
期刊
摘 要:《红楼梦》中所刻画的众多生日的描写,可谓草蛇灰线,伏线千里。历来学者不乏从《红楼梦》中宝钗生日描写论证黛玉在贾府地位低。本文就结合《红楼梦》中的生日描写进行分析,得出几点不同的见解。  关键词:生日;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  一、薛宝钗生日  薛宝钗生日的大操大办,一直被认为是贾母对于孙媳妇候选人肯定的象征,是对于贾府宝二奶奶地位肯定的证据。因为在同辈人中,薛宝钗是唯一一个享此殊荣的,这也
期刊
摘 要:互文性概念自1966年由克里斯蒂娃创立起,便被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符号学等诸多理论流派所挪用并加以改造。解构主义一派,以德里达为例,由于意义的不在场,阅读成了对能指进行永恒编织的游戏;而巴特更是宣告了作者的死亡,赋予读者以无上地位。结构主义一派,如热奈特,重申了作者意图的重要性,里法泰尔则从读者阅读与接受的角度切入互文性,这些对读者追寻终极意义,成为作者所期待的隐含读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
期刊
摘 要:在中国古代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和音乐有着“扯不断”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从小说文本和创作主体上都有体现,不妨总称为音乐情结。本文把音乐情结当作一个理论术语来研究,从心理学和人类学角度对其进行释义。从中国古代以乐为政和文人修乐为性两方面论述了这一情结在古代小说创作中存在的必然性。并简单梳理了与各时代音乐相对应的各朝代小说的线索。  关键词:音乐情结;乐政;修性;古代小说  一、
期刊
摘 要:留白是中国画中一种传统而又独特的构图技艺,在诗词领域也大放异彩,讲究诗画一律的苏轼,诗词中更是将绘画的留白手法发挥的惟妙惟肖。  关键词:苏轼;留白  留白又称余玉,是中国画中最常见的一种构图方式。大意是指在作品中故意留下空白的位置,但这种布白又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意为之,精心构图,以求达到以无带有,虚实相映的效果。  中国古代素有诗画同源的说法,当代学者张方曾经指出:“古代批评家论画而以诗
期刊
身体于文本中的定位与书写形式,不仅是个体外在特质的标志,也是人类最贴近本能的感性显现。关于身体的讨论,在西方古典时期,柏拉图首先设下灵魂和身体二元对立的哲学模式,认为身体是短暂而低劣的,被看作为动物性的欲望显彰,人为万物之灵与动物得以区分。凡感性之物,不论是身体抑或艺术,都被视为追求知识、理性和真理的难阻,亦是世间苦难和罪恶之源。这种对于身体的敌意,引发了后来西方传统哲学中各种各样的形态改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