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文从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谈起,尽而从联系到艺术教育对于推进文化创新的意义,学生从现实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注重学生情商培养,提高审美情趣;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整合美术与其它学科,推进文化创新,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从而推进文化创新等三个方面阐述了美术教育对推进文化创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多元化;美术课程;人文精神;推进;文化创新
前段时间看了一段中山说事《高考天问》的视频,感慨颇深。视频中主要说的当今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孩子们,这场全国瞩目的让家长痛苦、让学生痛苦、让老师痛苦的高考的现实状况。有这么一组数据:
安徽每7826名考生中仅有1名考生可以上北大,北京每190名考生中就有1名考生可以上北大;北京考生上北大的机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是贵州考生的35.4倍,是河南考生的28倍;上海考生考上复旦的机率是全国平均的53倍,是山东考生的274倍,是内蒙古考生的288倍;北京大学也就成了北京的大学,北京人的大学;复旦大学也就成了上海的大学,上海人的大学。我们且不说这些赤裸裸的地方保护主义,讲个小故事吧:
湖南一小伙子在建筑工地当民工,无意中与在建写字楼的一位设计师聊上了天,没想到他们都是1999年参加的高考,那时候全国是一样的考题,我们湖南的小伙子考了523分,落榜了,而那位设计师在北京考了421分,却上了沈阳建筑工程大学,若干年后命运竟然如此差异!
这就是中国,我不得不认为这场应试教育的改革是必然的,它应逐渐更公平、更全面、更愉悦。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你说的这些跟艺术教育有关吗?当然有关了。本来就不是绝对公平的高考应试教育下的产物,我认为就是对智商有要求,对态度有要求,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情商培养,思维想象力的创新。庆幸的是现在当局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也正在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加强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更加重视艺术教育对学生情商和文化的影响和重要性了。因为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更需要的是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更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更需要的是能适合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高情商人才。
美术与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大的方面来说,是通过美术教育强调目前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影响下低落的人文价值和反思。强调人在社会中的认识与体会,尊重个性的多元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素养,从而推进文化的创新。
一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挖掘学生想象力
能上好每节美术课,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挖掘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向每一位任课老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因为音、美艺术本身就是人文情怀、文化底蕴相当丰富的艺术门类。它更多的关注人的精神境界,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满足人类灵魂的需要。应当说音、美艺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极好途径。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美的熏陶,不光说教,不靠灌输,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从而引发对身边各种文化的创新欲望。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去理解美术教育。
1 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的关系。美术是一种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即美术必须建立在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的,但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是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2 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新。美术是表现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美术活动最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
3 联系社会:找出美术与社会的结合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和技法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4 结合学科,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相同的题材。在方法的选择上充分遵从学生的个性,发挥其长处。取得最好效果。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引发对文化创新的思考。 二 那么,再说说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吧!
1 美术与文学:对文学作品的意境的感受和理解,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 美术与戏曲:舞台背景设计、制作,人物造型设计,皮影戏、影子戏的道具设计与制作。
3 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
4 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 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 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风土人情的美术作品等。
7 美术与历史:调查当地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用美术的方式再现历史。
三 文化内蕴与创新
在美术课堂上应该先让学生主动学习书上的基本知识,了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我国及国外美术的各种风格及流派,知晓艺术发展的方向。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提高鉴赏能力,尊重科学与人格,扩展艺术视野。
1 我国地大物博,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并珍视它们。
2 比较地方文化古迹、景观的特色,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3 珍视、探讨多元文化。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坠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我们还可以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知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体现文化,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由生活激发学习兴趣,由兴趣引发对社会活动或文化传承的思考,从而做出比较积极的建议和创新。
总之,培养学生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我们应该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让艺术教育对推进文化创新起到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尹少淳主编
[2] 《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王军 《教育探素》
【关键词】多元化;美术课程;人文精神;推进;文化创新
前段时间看了一段中山说事《高考天问》的视频,感慨颇深。视频中主要说的当今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孩子们,这场全国瞩目的让家长痛苦、让学生痛苦、让老师痛苦的高考的现实状况。有这么一组数据:
安徽每7826名考生中仅有1名考生可以上北大,北京每190名考生中就有1名考生可以上北大;北京考生上北大的机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是贵州考生的35.4倍,是河南考生的28倍;上海考生考上复旦的机率是全国平均的53倍,是山东考生的274倍,是内蒙古考生的288倍;北京大学也就成了北京的大学,北京人的大学;复旦大学也就成了上海的大学,上海人的大学。我们且不说这些赤裸裸的地方保护主义,讲个小故事吧:
湖南一小伙子在建筑工地当民工,无意中与在建写字楼的一位设计师聊上了天,没想到他们都是1999年参加的高考,那时候全国是一样的考题,我们湖南的小伙子考了523分,落榜了,而那位设计师在北京考了421分,却上了沈阳建筑工程大学,若干年后命运竟然如此差异!
这就是中国,我不得不认为这场应试教育的改革是必然的,它应逐渐更公平、更全面、更愉悦。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你说的这些跟艺术教育有关吗?当然有关了。本来就不是绝对公平的高考应试教育下的产物,我认为就是对智商有要求,对态度有要求,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情商培养,思维想象力的创新。庆幸的是现在当局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也正在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加强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更加重视艺术教育对学生情商和文化的影响和重要性了。因为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更需要的是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更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更需要的是能适合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高情商人才。
美术与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大的方面来说,是通过美术教育强调目前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影响下低落的人文价值和反思。强调人在社会中的认识与体会,尊重个性的多元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素养,从而推进文化的创新。
一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挖掘学生想象力
能上好每节美术课,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挖掘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向每一位任课老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因为音、美艺术本身就是人文情怀、文化底蕴相当丰富的艺术门类。它更多的关注人的精神境界,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满足人类灵魂的需要。应当说音、美艺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极好途径。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美的熏陶,不光说教,不靠灌输,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从而引发对身边各种文化的创新欲望。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去理解美术教育。
1 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的关系。美术是一种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即美术必须建立在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的,但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是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2 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新。美术是表现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美术活动最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
3 联系社会:找出美术与社会的结合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和技法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4 结合学科,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相同的题材。在方法的选择上充分遵从学生的个性,发挥其长处。取得最好效果。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引发对文化创新的思考。 二 那么,再说说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吧!
1 美术与文学:对文学作品的意境的感受和理解,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 美术与戏曲:舞台背景设计、制作,人物造型设计,皮影戏、影子戏的道具设计与制作。
3 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
4 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 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 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风土人情的美术作品等。
7 美术与历史:调查当地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用美术的方式再现历史。
三 文化内蕴与创新
在美术课堂上应该先让学生主动学习书上的基本知识,了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我国及国外美术的各种风格及流派,知晓艺术发展的方向。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提高鉴赏能力,尊重科学与人格,扩展艺术视野。
1 我国地大物博,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并珍视它们。
2 比较地方文化古迹、景观的特色,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3 珍视、探讨多元文化。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坠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我们还可以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知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体现文化,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由生活激发学习兴趣,由兴趣引发对社会活动或文化传承的思考,从而做出比较积极的建议和创新。
总之,培养学生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我们应该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让艺术教育对推进文化创新起到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尹少淳主编
[2] 《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王军 《教育探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