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唱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调节各队员的发声方法,让他们尽快地进入积极的歌唱当中去。从而提高他们歌唱发音的掌控能力,以取得较好的合唱整体效果,培养他们良好的歌唱习惯。
【关键词】合唱训练;发声;呼吸;气息;哼鸣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如何树立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是摆在我这个农村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的任务。经过我多年的合唱排练实践,我发现学生歌唱时往往盲目地追求音量,声音变得散且不集中,丧失了童声的清脆悦耳的特点。那么,如何使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歌唱状态呢?以下是我在合唱训练中进行的几点尝试:
一、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呼吸,寻找科学的发声方法
学习正确的歌唱呼吸是歌唱艺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础。有呼吸控制的歌声才是真正美的声音。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声音既要有足够的音量和穿透力,又要有不同的力度变化。这就是我们在训练时第一个要达到的歌唱的训练目标。通过科学地运用呼吸,我们可以或长、或短、或强、或弱、或高、或低地有控制地发声。学生往往一唱起歌来,气息很快就浮上来了,或者是很快就用光了。但是如果吸气过多过大,也会导致呼吸肌肉群紧张,而影响歌唱的正常进行。这两种情况在日常教学中都是经常出现的,那我们该怎么去引导学生运用气息呢?在练声时,我用“ci”(通过前面牙齿发出来的气流声)来进行有声呼吸练习快吸快呼:X0 XO X0 XO ;快吸慢呼:0 X· 0 X · ;慢吸慢呼:X— — 0 X— — 0 。我会用感觉来引导学生去掌握这个练习。要求学生吸气时意念感觉喉咙打开,让空气很容易地就吸进去(气沉丹田)。引导学生想象把气控制在丹田里,然后用兴奋的状态去表现“ci”音。这种使用先呼气,再裂开嘴吸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腰部(横膈膜)的缩涨,使气吸得深、吸得沉,而且没有抽气声和多余的紧张的动作,也较容易让学生体会和掌握,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呼吸循环,使气息通畅,声音更圆润。
二、培养学生做有气息支持下的发声练习
学生学会了呼吸,就可以很好地体验有气息支持下的弱声歌唱了。如果说呼吸是歌唱活动的重要环节的话,那么气息就是发声的基础和关键了。在课堂里,我选择做获得气息支点的练习,体会呼吸与声音的配合,利用科学的方法,体会并调节学生的歌唱共鸣。用“妈妈”来练声,意念在楼下叫楼上的“妈妈”。告诉学生要把声音传到高处去,这时学生就很自然地把“妈妈”二字拉长,发声的位置也就变高了,这是有充足气息的支持下才可以做到的。这个方法让学生很简单地体验有气息支持的发声。有时候我觉得挺苦恼的是学生在歌唱时的声音虽然很轻,但是音色却不统一,而且很虚。这就是失去了气息的有效支持而导致的。轻声高位需要气息支持。轻声是很难唱的,高位更是难以做到。轻声是需要很好的气息支持,没有系统的训练,轻声就会变弱了、变散了。高位指的是气息在高位支持下发出来的声音。大家都知道唱得响亮非常简单,但唱得弱却需要非常大的功夫。我设置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歌曲的意境当中,激发学生的歌唱情感,让她们尽情地歌唱。在兴奋的状态下引导他们进入高位置的发声,引发出他们强大的歌唱气息。还根据曲目要求加强或减弱,而不是单纯的轻和高。
当训练中出现由强音转弱音或者由弱音转强音的发声技巧时,我会先让学生饱满地吸一口气憋住(在横膈膜处),从弱音开始唱,然后逐渐增大音量,再逐渐收小,这样既可以练习气息的转换,又可以统一音色。然后,引导学生气息支点要像强声练习一样,只是没那么紧张。横膈膜内反作用力产生“声柱”“气柱”的感觉务必要体会到。连接声区,发展高音区用弱声练习是最好的办法。因唱弱声时声带振动体积小,容易上高音。常用这种方法来热身的话,当遇到唱弱音时就轻松多了。最后,要求学生用饱满的呼吸以最弱的声音唱一个音,逐渐增大音量,然后又逐渐缩小,使声音回到原来最弱的音。
三、用哼鸣来塑造健康的发声习惯
在平时的训练中,用哼鸣的方法让学生学习“轻声、高位”的弱唱感觉,以便找到科学发声的共鸣点。要做到“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弱而不虚,强而不炸”的歌唱效果真的不容易,学生歌唱时往往盲目地追求音量,缺少了共鸣,位置也比较低,声音就会变得很散且不集中了。为了使各个共鸣区的发声平衡且有圆滑的过度,我选择先从中声区以中、小音量练习开始哼鸣,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巩固以后,再慢慢向较高一点或较低一点的音域发展,初学者一定要遵循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一开始就猛练高音,不但不会获得正确的高音,反而会毁坏声带。哼鸣唱法要声气平衡、肌肉放松。所以,我用几种哼鸣的方式来加以训练。
用母音练习哼鸣:这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声音的高位置、声音的点和气息的连贯支持,而且还可以在增强声带灵活性的同时让声带得到休息。我先让学生练习闭口哼鸣,用此来调节呼吸和发声器官,找到高位置的发声感觉,从而达到声音的共鸣。练习时,让学生意念在两眉间有振动的感觉,嘴唇轻轻闭上,舌尖轻抵下牙里面的牙肉。柔和地吸气、呼气,发声的通道充分地打开,始终保持吸气的状态。然后,我再运用了开口哼鸣来练习,因为开口哼鸣更贴近我们的歌唱,更加容易获得鼻咽腔共鸣。它能增加学生声音的灵活性和柔韧性的同时,还可以纠正不良发声习惯,恢复声带机能。做法:要求学生用鼻子发音。没有接受过这个训练的学生,牙关也许会很紧,每次上课我都要求他们做开口哼鸣的练习。首先需要打开嘴巴,然后要体会由内向外充分打开的状态。在软腭提起时,带动后咽壁的拉力、口腔后部形成拱门状态,才会具备鼻头腔共鸣。
四、“字正腔圆”地咬字让学生的发声更有表现力
人们常用“字正腔圆”来形容唱歌好听,怎么才可以真正的做到呢?以前我总认为只有字咬正了,腔才能唱圆,总是在嘴皮子上下功夫,把字咬得很死,声、字难以溶合,音乐的连贯受到严重的破坏,影响了整首乐曲的美感。过分地强调咬字,而忽略了腔体的圆润,还会导致音准的变形。这就是“字正腔未圆”,那时候其实我已经知道咬字的重要,但忽略了正确的发声状态——打开喉咙和牙关,夸张地去咬字。经过多番实践后,我才明白声母不要咬得过死,韵母是重点要稳定的对象。特别是唱长音的时候,声母一带而过转向韵母,嘴型要稳定不能变动,这时候的嘴型一变音准就马上跟着产生变化了。原来字正了,腔也要圆,这才是科学的“一字带声”的练习原理。“字正”和“腔圆”是相互相成的关系,必须两者结合起来缺一不可。让歌唱的声音融入感情,通过歌词尽情地抒发出来。在学习歌曲前,我会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我觉得这样能使学生最直接地感受每句歌词的呼吸口。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歌词的意境,还能感受到如何去换气呼吸。但是这种朗诵是带有歌唱状态的夸张式的朗诵,而不是平常普通的朗诵。让学生感受这“语言的色彩化”,原来旋律就是夸张地表现出语言的情感和层次感。学生朗诵歌词时要注意:抑扬顿挫地按节奏来朗读歌词,加强学生的节奏感,为后面的歌唱做好了铺垫的同时,还轻松地找出了每句的换气口。在呼吸畅通的状态下读,让学生尽情地朗诵,在这种状态下他们的气息是舒畅的,而且可以很快地找到气沉丹田的感觉。然后引导学生一句句轻声地朗读,并且加以气息的运用。朗读时要求像平常说话那样简单直接地把声音放出去,字音清楚不含糊,但是要求学生用甜美的声音来读。带着“O”的嘴型来读,这对统一音色很有帮助,让音色更有穿透力。我要求学生用大拇指和食指捻住嘴角两边,使口咽腔打开成“O”型,使吐字发音更圆润。建立系统的发声方式。咬字的时候,让学生的嘴型尽量呈现平常说话时所用的嘴型,不要刻意地外扩。同时试着多多利用舌尖来加强唇齿音,减少下巴用力打开往下拉。一开始也许会不太习惯,但是这样会让高音变轻松,音色也比较有立体感。嘴型对音准的稳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歌唱时走音走调大多都是因为气息不均匀和位置偏低造成的。用“O”的嘴型来歌唱气息集中了,声音就不散了,音准就相对稳定下来了;边朗诵歌词边想象歌词的意境:启发学生对歌词的理解,让他们的歌声更有表现力,充分发挥音乐的美丽。
合唱是声音的共性艺术,引导学生去不断地寻找美的声音,是我们合唱训练的首要任务。系统地去琢磨,刻苦地练习,相信最终可以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美好而动听的声音效果。
【关键词】合唱训练;发声;呼吸;气息;哼鸣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如何树立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是摆在我这个农村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的任务。经过我多年的合唱排练实践,我发现学生歌唱时往往盲目地追求音量,声音变得散且不集中,丧失了童声的清脆悦耳的特点。那么,如何使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歌唱状态呢?以下是我在合唱训练中进行的几点尝试:
一、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呼吸,寻找科学的发声方法
学习正确的歌唱呼吸是歌唱艺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础。有呼吸控制的歌声才是真正美的声音。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声音既要有足够的音量和穿透力,又要有不同的力度变化。这就是我们在训练时第一个要达到的歌唱的训练目标。通过科学地运用呼吸,我们可以或长、或短、或强、或弱、或高、或低地有控制地发声。学生往往一唱起歌来,气息很快就浮上来了,或者是很快就用光了。但是如果吸气过多过大,也会导致呼吸肌肉群紧张,而影响歌唱的正常进行。这两种情况在日常教学中都是经常出现的,那我们该怎么去引导学生运用气息呢?在练声时,我用“ci”(通过前面牙齿发出来的气流声)来进行有声呼吸练习快吸快呼:X0 XO X0 XO ;快吸慢呼:0 X· 0 X · ;慢吸慢呼:X— — 0 X— — 0 。我会用感觉来引导学生去掌握这个练习。要求学生吸气时意念感觉喉咙打开,让空气很容易地就吸进去(气沉丹田)。引导学生想象把气控制在丹田里,然后用兴奋的状态去表现“ci”音。这种使用先呼气,再裂开嘴吸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腰部(横膈膜)的缩涨,使气吸得深、吸得沉,而且没有抽气声和多余的紧张的动作,也较容易让学生体会和掌握,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呼吸循环,使气息通畅,声音更圆润。
二、培养学生做有气息支持下的发声练习
学生学会了呼吸,就可以很好地体验有气息支持下的弱声歌唱了。如果说呼吸是歌唱活动的重要环节的话,那么气息就是发声的基础和关键了。在课堂里,我选择做获得气息支点的练习,体会呼吸与声音的配合,利用科学的方法,体会并调节学生的歌唱共鸣。用“妈妈”来练声,意念在楼下叫楼上的“妈妈”。告诉学生要把声音传到高处去,这时学生就很自然地把“妈妈”二字拉长,发声的位置也就变高了,这是有充足气息的支持下才可以做到的。这个方法让学生很简单地体验有气息支持的发声。有时候我觉得挺苦恼的是学生在歌唱时的声音虽然很轻,但是音色却不统一,而且很虚。这就是失去了气息的有效支持而导致的。轻声高位需要气息支持。轻声是很难唱的,高位更是难以做到。轻声是需要很好的气息支持,没有系统的训练,轻声就会变弱了、变散了。高位指的是气息在高位支持下发出来的声音。大家都知道唱得响亮非常简单,但唱得弱却需要非常大的功夫。我设置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歌曲的意境当中,激发学生的歌唱情感,让她们尽情地歌唱。在兴奋的状态下引导他们进入高位置的发声,引发出他们强大的歌唱气息。还根据曲目要求加强或减弱,而不是单纯的轻和高。
当训练中出现由强音转弱音或者由弱音转强音的发声技巧时,我会先让学生饱满地吸一口气憋住(在横膈膜处),从弱音开始唱,然后逐渐增大音量,再逐渐收小,这样既可以练习气息的转换,又可以统一音色。然后,引导学生气息支点要像强声练习一样,只是没那么紧张。横膈膜内反作用力产生“声柱”“气柱”的感觉务必要体会到。连接声区,发展高音区用弱声练习是最好的办法。因唱弱声时声带振动体积小,容易上高音。常用这种方法来热身的话,当遇到唱弱音时就轻松多了。最后,要求学生用饱满的呼吸以最弱的声音唱一个音,逐渐增大音量,然后又逐渐缩小,使声音回到原来最弱的音。
三、用哼鸣来塑造健康的发声习惯
在平时的训练中,用哼鸣的方法让学生学习“轻声、高位”的弱唱感觉,以便找到科学发声的共鸣点。要做到“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弱而不虚,强而不炸”的歌唱效果真的不容易,学生歌唱时往往盲目地追求音量,缺少了共鸣,位置也比较低,声音就会变得很散且不集中了。为了使各个共鸣区的发声平衡且有圆滑的过度,我选择先从中声区以中、小音量练习开始哼鸣,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巩固以后,再慢慢向较高一点或较低一点的音域发展,初学者一定要遵循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一开始就猛练高音,不但不会获得正确的高音,反而会毁坏声带。哼鸣唱法要声气平衡、肌肉放松。所以,我用几种哼鸣的方式来加以训练。
用母音练习哼鸣:这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声音的高位置、声音的点和气息的连贯支持,而且还可以在增强声带灵活性的同时让声带得到休息。我先让学生练习闭口哼鸣,用此来调节呼吸和发声器官,找到高位置的发声感觉,从而达到声音的共鸣。练习时,让学生意念在两眉间有振动的感觉,嘴唇轻轻闭上,舌尖轻抵下牙里面的牙肉。柔和地吸气、呼气,发声的通道充分地打开,始终保持吸气的状态。然后,我再运用了开口哼鸣来练习,因为开口哼鸣更贴近我们的歌唱,更加容易获得鼻咽腔共鸣。它能增加学生声音的灵活性和柔韧性的同时,还可以纠正不良发声习惯,恢复声带机能。做法:要求学生用鼻子发音。没有接受过这个训练的学生,牙关也许会很紧,每次上课我都要求他们做开口哼鸣的练习。首先需要打开嘴巴,然后要体会由内向外充分打开的状态。在软腭提起时,带动后咽壁的拉力、口腔后部形成拱门状态,才会具备鼻头腔共鸣。
四、“字正腔圆”地咬字让学生的发声更有表现力
人们常用“字正腔圆”来形容唱歌好听,怎么才可以真正的做到呢?以前我总认为只有字咬正了,腔才能唱圆,总是在嘴皮子上下功夫,把字咬得很死,声、字难以溶合,音乐的连贯受到严重的破坏,影响了整首乐曲的美感。过分地强调咬字,而忽略了腔体的圆润,还会导致音准的变形。这就是“字正腔未圆”,那时候其实我已经知道咬字的重要,但忽略了正确的发声状态——打开喉咙和牙关,夸张地去咬字。经过多番实践后,我才明白声母不要咬得过死,韵母是重点要稳定的对象。特别是唱长音的时候,声母一带而过转向韵母,嘴型要稳定不能变动,这时候的嘴型一变音准就马上跟着产生变化了。原来字正了,腔也要圆,这才是科学的“一字带声”的练习原理。“字正”和“腔圆”是相互相成的关系,必须两者结合起来缺一不可。让歌唱的声音融入感情,通过歌词尽情地抒发出来。在学习歌曲前,我会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我觉得这样能使学生最直接地感受每句歌词的呼吸口。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歌词的意境,还能感受到如何去换气呼吸。但是这种朗诵是带有歌唱状态的夸张式的朗诵,而不是平常普通的朗诵。让学生感受这“语言的色彩化”,原来旋律就是夸张地表现出语言的情感和层次感。学生朗诵歌词时要注意:抑扬顿挫地按节奏来朗读歌词,加强学生的节奏感,为后面的歌唱做好了铺垫的同时,还轻松地找出了每句的换气口。在呼吸畅通的状态下读,让学生尽情地朗诵,在这种状态下他们的气息是舒畅的,而且可以很快地找到气沉丹田的感觉。然后引导学生一句句轻声地朗读,并且加以气息的运用。朗读时要求像平常说话那样简单直接地把声音放出去,字音清楚不含糊,但是要求学生用甜美的声音来读。带着“O”的嘴型来读,这对统一音色很有帮助,让音色更有穿透力。我要求学生用大拇指和食指捻住嘴角两边,使口咽腔打开成“O”型,使吐字发音更圆润。建立系统的发声方式。咬字的时候,让学生的嘴型尽量呈现平常说话时所用的嘴型,不要刻意地外扩。同时试着多多利用舌尖来加强唇齿音,减少下巴用力打开往下拉。一开始也许会不太习惯,但是这样会让高音变轻松,音色也比较有立体感。嘴型对音准的稳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歌唱时走音走调大多都是因为气息不均匀和位置偏低造成的。用“O”的嘴型来歌唱气息集中了,声音就不散了,音准就相对稳定下来了;边朗诵歌词边想象歌词的意境:启发学生对歌词的理解,让他们的歌声更有表现力,充分发挥音乐的美丽。
合唱是声音的共性艺术,引导学生去不断地寻找美的声音,是我们合唱训练的首要任务。系统地去琢磨,刻苦地练习,相信最终可以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美好而动听的声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