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car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999~2005年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15~71岁,平均42.8岁。受伤原因:跌伤17例,撞伤12例,坠落伤6例,掰腕伤2例。闭合骨折30例,开放骨折7例。骨折部位:肱骨干上段10例,中段23例,下段4例。X光片显示,螺旋骨折18例,粉碎骨折12例,斜行骨折7例,其中6例伴有桡神经损伤,表现为垂腕、手背桡侧感觉异常。
  治疗方法:本组大多数为急诊患者,首先应处理其他危及生命的创伤,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处理肱骨骨折。以骨折为中心,采用上臂前外侧入路。一般切口长约4~5cm,在前外侧肌间隙(近段沿肱肌与肱桡肌间隙分离,远段沿肱桡肌与肱二头肌间隙分离),仔细分离桡神经并加以保护,显露骨折断端,将螺旋、斜行骨折复位后钳夹固定断端,用皮质骨螺钉或钢丝进行简单内固定。对于粉碎骨折,可先用螺钉或粗丝线将碎骨块固定于一断端,然后将骨折断端复位并钳夹固定,分别在远近断段用Φ3.8mm钻头钻孔,在钻套保护下各拧入Φ4mm外固定螺钉2枚,连接单侧外固定架进行固定。对于断端相对稳定者,可进行加压固定;对合并桡神经损伤者,可充分减压行断裂神经探查修复术;活动上肢,如断端稳定,可逐层闭合切口。术后上肢悬吊固定,对于外固定架加压固定,骨折断端稳定者,可于术后2周进行肩肘关节功能锻炼;对于粉碎骨折,外固定架中和位固定,骨折断端稳定性差者,可于4~6周去除悬吊,进行肩肘关节功能锻炼。
  
  结果
  
  经6个月~2年随访,37例骨折均获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2周~21周,平均拆架时间为15周。6例9个针道感染,拔钉后给予换药,钉道愈合。无切口感染、骨不连、假关节形成、再次原位骨折或其他并发症,肩肘关节功能恢复理想。其中1例在手术后2个月出现骨痂,骨折线模糊,将外固定架加压固定改为动态滑动性外固定,术后3个月复查X片显示骨痂吸收,骨折线变得清晰,再次加压固定15个月后,骨折愈合。
  
  讨论
  
  骨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不稳定骨折,比单纯使用外固定架固定或钢板内固定具有明显优势。单纯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肱骨干粉碎、螺旋、斜行骨折,容易引起骨折端的重新移位,骨折端不稳定,影响骨折愈合;钢板内固定需要大量剥离骨膜,破坏骨折端的血供,同时大块的钢板影响了骨膜的生长,使骨折愈合变慢或不愈合。钢板内固定用于治疗不稳定肱骨骨折,往往引起骨不连及螺钉钢板折断等并发症。同时钢板内固定需要石膏辅助外固定,必然影响肘关节活动。本组病例采用螺钉或钢丝固定骨折端,明显增加了骨折端的稳定;外固定架是三维固定,在力学角度上是最稳定的固定[1]。从而为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提供了有利条件,对肩肘关节功能影响较小。
  采用小切口可以尽量少剥离或不剥离骨折端骨膜,对骨折端血供破坏少,同时少量内固定对骨折端血供干扰小。这种手术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过多游离桡神经,对桡神经损伤机会小。拆除外固定架后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简单,少量的螺钉也可以不取出;如采用可吸收螺钉可以避免二次取钉手术。
  关于术中操作及术后康复:本法采用小切口,应最大限度地减轻对骨折局部的血供破坏。术中将远近骨折断端大致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即可先穿钉;待连接外固定架连接杆进行固定时,可再行解剖复位;术中穿钉定位时,尽可能将钉孔避开切口;如果外固定螺钉须穿经切口,要考虑切口的缝合问题,以免外固定器固定后切口缝合困难。尤其在肱骨下段穿钉时更应注意,肱骨下段呈扁平状,故应由肱骨外侧向内穿钉,以增加外固定螺钉的抗拔力。外固定架固定期间,依靠肌肉收缩进行主动锻炼,不要强行被动锻炼,以免损伤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过度活动关节可因软组织牵拉滑动而增加针孔感染机会,或导致螺钉松动而使固定失效。多数学者认为[2],应用外固定架治疗骨折,在初期骨痂形成后,去除外固定架的加压延长锁钮,使外固定架形成弹性固定,以便产生纵轴方向的压力,减少遮挡效应,有利于骨痂生长。但对于肱骨干不稳定骨折,在初期骨痂形成后,不宜采用弹性固定。因为采用弹性固定后,由于肩肘关节的旋转,影响骨折端的稳定性,破坏了骨折愈合的稳定环境,可导致骨痂的吸收,影响骨折愈合。本组1例肱骨干中段斜行骨折,外固定架术后2个月,复查X光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骨痂生长,于是松开加压延长锁钮改为弹性固定;术后3个月复查X光片,结果出现骨痂吸收,后重新改为加压固定,1年后骨折愈合。
  
  参考文献
  1于仲嘉,刘光汉,张志占,等,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的临床应用.中华骨科杂志,1996,4:211~214
  2王全收,汪汉民,孙义富.骨外固定器治疗股骨髁部粉碎骨折31例报告,中华创伤杂志,2004,20:695~596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年来在我科诊断为脑囊虫病的46例病历资料及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囊虫病具有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其中癫痫、头痛为最常见症状。CT检查发现囊虫病灶,平扫与增强均表现为特征性的单房囊性结构。结论:脑囊虫病的治疗应根据CT分期分型选择合适的治疗。  关键词 脑囊虫病 临床表现 丙硫咪唑 疗效    资料与方法  2000年6月~2007年6月收
目的:探讨草木犀流浸液片剂在痔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入选的15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术前1天开始服用草木犀流浸液片剂,3片/次,3次/日,连续应用6天;对照组手术
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复发率高,而治愈率低为特点,发病率逐步增高,发病年龄出现年轻化。因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是大家关注的课题。溶栓治疗是目前较常用且有确切疗效的治疗方法,但因时间简短、易出血、价格昂贵,使用受到限制。注射用纤溶酶是从长白山蝮蛇蛇毒中提取的蛋白水解酶,具有降纤作用,国内已应用。我科于2005年3月~2006年4月用注射用纤溶酶治疗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结果报
随着各种"微概念"的盛行,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微内容、微图书馆服务的概念;然后从用户需求、信息产生方式及图书馆服务状态三个方面分析了微图书馆服务产生的必然性;最后从图书
摘 要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治疗前后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心功能的影响,评价长期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选择 37例DCM伴中或重度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给予常规标准心衰治疗,在使用卡维地洛前及12个月后记录观测指标,以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及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结果:卡维地洛治疗12个月后可使部分患者左心室功能得以改善。结论:初步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卡维地洛治疗12个月后对DCM患者的左心室
目的:探讨基底脉尖综合征(RBA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对近2年收治的1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头颅MRI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以神经眼动障碍
目的:探讨产科子宫切除术的发生率、手术指征、术式、分娩方式及出血量,分析如何降低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的发生率。方法:分析21例产科急症作子宫切除术的孕产妇病例的临床资料。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85例患者均来自我科门诊,诊断依据主要为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症状,其中男31例,女54例;年龄13~87岁,平均50岁;病程1~8周,平均3周。
恶性胸腔积液是临床常见疾病,治疗困难。我院自2000年5月~2006年3月共收治恶性胸腔积液患者59例,采用胸腔内置管热灌洗联合榄香烯乳及顺铂的方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
介绍了一起非计划摄氚事件的监督及事件处理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同时分析了此类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对氚内照射事件的处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