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999~2005年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15~71岁,平均42.8岁。受伤原因:跌伤17例,撞伤12例,坠落伤6例,掰腕伤2例。闭合骨折30例,开放骨折7例。骨折部位:肱骨干上段10例,中段23例,下段4例。X光片显示,螺旋骨折18例,粉碎骨折12例,斜行骨折7例,其中6例伴有桡神经损伤,表现为垂腕、手背桡侧感觉异常。
治疗方法:本组大多数为急诊患者,首先应处理其他危及生命的创伤,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处理肱骨骨折。以骨折为中心,采用上臂前外侧入路。一般切口长约4~5cm,在前外侧肌间隙(近段沿肱肌与肱桡肌间隙分离,远段沿肱桡肌与肱二头肌间隙分离),仔细分离桡神经并加以保护,显露骨折断端,将螺旋、斜行骨折复位后钳夹固定断端,用皮质骨螺钉或钢丝进行简单内固定。对于粉碎骨折,可先用螺钉或粗丝线将碎骨块固定于一断端,然后将骨折断端复位并钳夹固定,分别在远近断段用Φ3.8mm钻头钻孔,在钻套保护下各拧入Φ4mm外固定螺钉2枚,连接单侧外固定架进行固定。对于断端相对稳定者,可进行加压固定;对合并桡神经损伤者,可充分减压行断裂神经探查修复术;活动上肢,如断端稳定,可逐层闭合切口。术后上肢悬吊固定,对于外固定架加压固定,骨折断端稳定者,可于术后2周进行肩肘关节功能锻炼;对于粉碎骨折,外固定架中和位固定,骨折断端稳定性差者,可于4~6周去除悬吊,进行肩肘关节功能锻炼。
结果
经6个月~2年随访,37例骨折均获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2周~21周,平均拆架时间为15周。6例9个针道感染,拔钉后给予换药,钉道愈合。无切口感染、骨不连、假关节形成、再次原位骨折或其他并发症,肩肘关节功能恢复理想。其中1例在手术后2个月出现骨痂,骨折线模糊,将外固定架加压固定改为动态滑动性外固定,术后3个月复查X片显示骨痂吸收,骨折线变得清晰,再次加压固定15个月后,骨折愈合。
讨论
骨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不稳定骨折,比单纯使用外固定架固定或钢板内固定具有明显优势。单纯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肱骨干粉碎、螺旋、斜行骨折,容易引起骨折端的重新移位,骨折端不稳定,影响骨折愈合;钢板内固定需要大量剥离骨膜,破坏骨折端的血供,同时大块的钢板影响了骨膜的生长,使骨折愈合变慢或不愈合。钢板内固定用于治疗不稳定肱骨骨折,往往引起骨不连及螺钉钢板折断等并发症。同时钢板内固定需要石膏辅助外固定,必然影响肘关节活动。本组病例采用螺钉或钢丝固定骨折端,明显增加了骨折端的稳定;外固定架是三维固定,在力学角度上是最稳定的固定[1]。从而为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提供了有利条件,对肩肘关节功能影响较小。
采用小切口可以尽量少剥离或不剥离骨折端骨膜,对骨折端血供破坏少,同时少量内固定对骨折端血供干扰小。这种手术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过多游离桡神经,对桡神经损伤机会小。拆除外固定架后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简单,少量的螺钉也可以不取出;如采用可吸收螺钉可以避免二次取钉手术。
关于术中操作及术后康复:本法采用小切口,应最大限度地减轻对骨折局部的血供破坏。术中将远近骨折断端大致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即可先穿钉;待连接外固定架连接杆进行固定时,可再行解剖复位;术中穿钉定位时,尽可能将钉孔避开切口;如果外固定螺钉须穿经切口,要考虑切口的缝合问题,以免外固定器固定后切口缝合困难。尤其在肱骨下段穿钉时更应注意,肱骨下段呈扁平状,故应由肱骨外侧向内穿钉,以增加外固定螺钉的抗拔力。外固定架固定期间,依靠肌肉收缩进行主动锻炼,不要强行被动锻炼,以免损伤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过度活动关节可因软组织牵拉滑动而增加针孔感染机会,或导致螺钉松动而使固定失效。多数学者认为[2],应用外固定架治疗骨折,在初期骨痂形成后,去除外固定架的加压延长锁钮,使外固定架形成弹性固定,以便产生纵轴方向的压力,减少遮挡效应,有利于骨痂生长。但对于肱骨干不稳定骨折,在初期骨痂形成后,不宜采用弹性固定。因为采用弹性固定后,由于肩肘关节的旋转,影响骨折端的稳定性,破坏了骨折愈合的稳定环境,可导致骨痂的吸收,影响骨折愈合。本组1例肱骨干中段斜行骨折,外固定架术后2个月,复查X光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骨痂生长,于是松开加压延长锁钮改为弹性固定;术后3个月复查X光片,结果出现骨痂吸收,后重新改为加压固定,1年后骨折愈合。
参考文献
1于仲嘉,刘光汉,张志占,等,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的临床应用.中华骨科杂志,1996,4:211~214
2王全收,汪汉民,孙义富.骨外固定器治疗股骨髁部粉碎骨折31例报告,中华创伤杂志,2004,20:695~596
一般资料:本组1999~2005年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15~71岁,平均42.8岁。受伤原因:跌伤17例,撞伤12例,坠落伤6例,掰腕伤2例。闭合骨折30例,开放骨折7例。骨折部位:肱骨干上段10例,中段23例,下段4例。X光片显示,螺旋骨折18例,粉碎骨折12例,斜行骨折7例,其中6例伴有桡神经损伤,表现为垂腕、手背桡侧感觉异常。
治疗方法:本组大多数为急诊患者,首先应处理其他危及生命的创伤,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处理肱骨骨折。以骨折为中心,采用上臂前外侧入路。一般切口长约4~5cm,在前外侧肌间隙(近段沿肱肌与肱桡肌间隙分离,远段沿肱桡肌与肱二头肌间隙分离),仔细分离桡神经并加以保护,显露骨折断端,将螺旋、斜行骨折复位后钳夹固定断端,用皮质骨螺钉或钢丝进行简单内固定。对于粉碎骨折,可先用螺钉或粗丝线将碎骨块固定于一断端,然后将骨折断端复位并钳夹固定,分别在远近断段用Φ3.8mm钻头钻孔,在钻套保护下各拧入Φ4mm外固定螺钉2枚,连接单侧外固定架进行固定。对于断端相对稳定者,可进行加压固定;对合并桡神经损伤者,可充分减压行断裂神经探查修复术;活动上肢,如断端稳定,可逐层闭合切口。术后上肢悬吊固定,对于外固定架加压固定,骨折断端稳定者,可于术后2周进行肩肘关节功能锻炼;对于粉碎骨折,外固定架中和位固定,骨折断端稳定性差者,可于4~6周去除悬吊,进行肩肘关节功能锻炼。
结果
经6个月~2年随访,37例骨折均获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2周~21周,平均拆架时间为15周。6例9个针道感染,拔钉后给予换药,钉道愈合。无切口感染、骨不连、假关节形成、再次原位骨折或其他并发症,肩肘关节功能恢复理想。其中1例在手术后2个月出现骨痂,骨折线模糊,将外固定架加压固定改为动态滑动性外固定,术后3个月复查X片显示骨痂吸收,骨折线变得清晰,再次加压固定15个月后,骨折愈合。
讨论
骨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不稳定骨折,比单纯使用外固定架固定或钢板内固定具有明显优势。单纯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肱骨干粉碎、螺旋、斜行骨折,容易引起骨折端的重新移位,骨折端不稳定,影响骨折愈合;钢板内固定需要大量剥离骨膜,破坏骨折端的血供,同时大块的钢板影响了骨膜的生长,使骨折愈合变慢或不愈合。钢板内固定用于治疗不稳定肱骨骨折,往往引起骨不连及螺钉钢板折断等并发症。同时钢板内固定需要石膏辅助外固定,必然影响肘关节活动。本组病例采用螺钉或钢丝固定骨折端,明显增加了骨折端的稳定;外固定架是三维固定,在力学角度上是最稳定的固定[1]。从而为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提供了有利条件,对肩肘关节功能影响较小。
采用小切口可以尽量少剥离或不剥离骨折端骨膜,对骨折端血供破坏少,同时少量内固定对骨折端血供干扰小。这种手术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过多游离桡神经,对桡神经损伤机会小。拆除外固定架后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简单,少量的螺钉也可以不取出;如采用可吸收螺钉可以避免二次取钉手术。
关于术中操作及术后康复:本法采用小切口,应最大限度地减轻对骨折局部的血供破坏。术中将远近骨折断端大致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即可先穿钉;待连接外固定架连接杆进行固定时,可再行解剖复位;术中穿钉定位时,尽可能将钉孔避开切口;如果外固定螺钉须穿经切口,要考虑切口的缝合问题,以免外固定器固定后切口缝合困难。尤其在肱骨下段穿钉时更应注意,肱骨下段呈扁平状,故应由肱骨外侧向内穿钉,以增加外固定螺钉的抗拔力。外固定架固定期间,依靠肌肉收缩进行主动锻炼,不要强行被动锻炼,以免损伤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过度活动关节可因软组织牵拉滑动而增加针孔感染机会,或导致螺钉松动而使固定失效。多数学者认为[2],应用外固定架治疗骨折,在初期骨痂形成后,去除外固定架的加压延长锁钮,使外固定架形成弹性固定,以便产生纵轴方向的压力,减少遮挡效应,有利于骨痂生长。但对于肱骨干不稳定骨折,在初期骨痂形成后,不宜采用弹性固定。因为采用弹性固定后,由于肩肘关节的旋转,影响骨折端的稳定性,破坏了骨折愈合的稳定环境,可导致骨痂的吸收,影响骨折愈合。本组1例肱骨干中段斜行骨折,外固定架术后2个月,复查X光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骨痂生长,于是松开加压延长锁钮改为弹性固定;术后3个月复查X光片,结果出现骨痂吸收,后重新改为加压固定,1年后骨折愈合。
参考文献
1于仲嘉,刘光汉,张志占,等,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的临床应用.中华骨科杂志,1996,4:211~214
2王全收,汪汉民,孙义富.骨外固定器治疗股骨髁部粉碎骨折31例报告,中华创伤杂志,2004,20:695~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