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国农村开展的“三个代表”宣教活动中,农民反映强烈的三个共性问题,除农民负担、农村治安外,就是农民文化缺乏。进入新世纪,就要紧密结合基层文化建设实际,认识特点,找准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大文化”视觉出发,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一、 科学、客观地认识农村文化需求的变化
1、 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主体是文盲,多数农民不会写信、读书、看报,少数农民写不上自己的名字,有的没有文化不敢出门。而现在的农民普遍能读书、看报,少数农民能写诗、作画和写文章。个别农民是业余通讯员,有些文章能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许多农民是文学爱好者,农民的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许多农民能通过产品说明书学会农机使用和简单的故障排除;能正确地使用农药、化肥;能掌握果树的架接栽培技术。农民的法律意识也明显增强,遇到危难时能够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有的在法庭上能当场应辩。2、 农民的视野比以前开阔了。当前主要传媒的电视在一些地方普及率几乎达到100%,相当一部分村屯通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个别农户有了家庭电脑。通过这些媒体,大到国际新闻,小到商品广告,无不知晓。有些大小新鲜事,农民和国家主席同时知晓,这叫资讯共享。其次是农村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交通网,偏远的村屯通了公共汽车,进城已经是平常事,密切了城乡关系,农民开阔了眼界。
3、 农民的文化需求有了新的变化。过去的文化活动注重单纯的求乐,是为了满足部分文艺爱好者的兴趣,现在农民参加文化活动是广泛的“求富、求知、求乐”,农民对文化需求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对文化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出现了经营型的文化活动,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开始走向市场,小剧团、秧歌队、鼓乐队,文化专业实行有偿经营,农民画、木雕、剪纸等民间艺术品开始走入市场。
二、 正视和把握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1、农村文化观念滞后,阻碍了农村文化的发展。首先是文化工作者自身视野狭窄、思想保守,对农村文化的思考和理解囿于小文化、行业文化的小圈子里,对农村文化的认识、教育、审美、娱乐功能理解不完整、不准确、有片面强调娱乐的倾向,对农民求富、求知的迫切需求关注不够,服务不到位。农村文化工作的旧观念在一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思维形成“小文化”定势,难以适应农村“大文化”需求。
2、农村文化供求关系错位,文化活动受到农民的冷落。当前农民最迫切的是需要掌握科技知识、致富信息和致富本领,而我们一些文化工作者所热心、所熟悉、所拿手的还只是唱唱、跳跳、扭秧歌,缺少适合农民需求的以宣传农业科技知识、传递致富信息为内容的。农村文化活动难组织是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普遍呼声,放电影没人看是经常的,就是文化下乡有的不特意组织观众,人来得也不多。我们必须看到农村文化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3、机构不健全,功能单一,难以承担文化工作任务。据有关资料显示,吉林省896个乡镇,建文化站的有809个,尚有87个乡镇没有文化站。在现有的文化站中,真正达到有设备、有经费、有人员、有活动“四有”标准的不多,形同虚设的“背包站”占25%。文化站是农村文化的前沿阵地,应该说国家对文化站建设是非常重视的,在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多次提出要达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
三、 从大文化视觉出发,切实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
1、要强化“大文化”观念,转变思维方式。陈旧传统的农村文化观念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中根深蒂固,成为农村文化工作的栓结,走“大文化”之路,是要转变一些传统观念:一是文化活动要破除单纯的娱乐观念,树立根据农民需要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二是在文化管理体制上要打破部门观,树立起依靠社会齐抓共建的观,作为文化部门要同农业、科技、财政等部门积极配合,协同作战,共同担负起“大文化”的使命。三是在农村文化投入上要破除国家统建统管,政府包揽一切的单一投入观,树立起既注重政府投入,又注重市场动作投入的多元投入观,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四是要破除因循守旧思想、树立与时俱进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当前要认真研究加入世贸组织后农民的文化需求变化。农村文化工作中的一些陈旧观念不破除,新的观念就树立不起来,一切都是空话,都无从谈起。
2、强化措施,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要发挥特色,坚持创新,把握当地群众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精神文化向上的文化活动内容。基层文化活动式的创新,可以不拘一格,自出机抒,但其中又有规律可循。首先,要立足地方人文地理特色。我们要继承优有民族传统,发挥地域特色,对当地生活的深入掘进,在民间文化中不断有所发现,寻找出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第二要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从当地群众的工作、生活实际出发,从他们的文化需求出发,开展文化活动,增强针对性服务,活动一定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群众的接受愿望相适应,以小型、多样、分散为主,大型活动切忌铺张浪费。第三,要广泛借鉴、移植各地基层文化活动方式,结合本地实际有所创新,从而创造出新的基层文化活动手段。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不同区域群众文化活动之间通性的基础,切忌硬性搬用和盲目攀比。
3、强化人员素质,建设一支满足群众需要的基层文化队伍。其措施,一是要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改革建立完善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二是要引导优秀人才投身于基层文化事业。要营造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环境,让他们工作起来心情舒畅;三是要靠适应待遇,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改善他们的待遇,四是要搞好人员的培训。对现有的农村文化工作者,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组织培训,尽快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一、 科学、客观地认识农村文化需求的变化
1、 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主体是文盲,多数农民不会写信、读书、看报,少数农民写不上自己的名字,有的没有文化不敢出门。而现在的农民普遍能读书、看报,少数农民能写诗、作画和写文章。个别农民是业余通讯员,有些文章能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许多农民是文学爱好者,农民的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许多农民能通过产品说明书学会农机使用和简单的故障排除;能正确地使用农药、化肥;能掌握果树的架接栽培技术。农民的法律意识也明显增强,遇到危难时能够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有的在法庭上能当场应辩。2、 农民的视野比以前开阔了。当前主要传媒的电视在一些地方普及率几乎达到100%,相当一部分村屯通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个别农户有了家庭电脑。通过这些媒体,大到国际新闻,小到商品广告,无不知晓。有些大小新鲜事,农民和国家主席同时知晓,这叫资讯共享。其次是农村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交通网,偏远的村屯通了公共汽车,进城已经是平常事,密切了城乡关系,农民开阔了眼界。
3、 农民的文化需求有了新的变化。过去的文化活动注重单纯的求乐,是为了满足部分文艺爱好者的兴趣,现在农民参加文化活动是广泛的“求富、求知、求乐”,农民对文化需求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对文化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出现了经营型的文化活动,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开始走向市场,小剧团、秧歌队、鼓乐队,文化专业实行有偿经营,农民画、木雕、剪纸等民间艺术品开始走入市场。
二、 正视和把握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1、农村文化观念滞后,阻碍了农村文化的发展。首先是文化工作者自身视野狭窄、思想保守,对农村文化的思考和理解囿于小文化、行业文化的小圈子里,对农村文化的认识、教育、审美、娱乐功能理解不完整、不准确、有片面强调娱乐的倾向,对农民求富、求知的迫切需求关注不够,服务不到位。农村文化工作的旧观念在一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思维形成“小文化”定势,难以适应农村“大文化”需求。
2、农村文化供求关系错位,文化活动受到农民的冷落。当前农民最迫切的是需要掌握科技知识、致富信息和致富本领,而我们一些文化工作者所热心、所熟悉、所拿手的还只是唱唱、跳跳、扭秧歌,缺少适合农民需求的以宣传农业科技知识、传递致富信息为内容的。农村文化活动难组织是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普遍呼声,放电影没人看是经常的,就是文化下乡有的不特意组织观众,人来得也不多。我们必须看到农村文化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3、机构不健全,功能单一,难以承担文化工作任务。据有关资料显示,吉林省896个乡镇,建文化站的有809个,尚有87个乡镇没有文化站。在现有的文化站中,真正达到有设备、有经费、有人员、有活动“四有”标准的不多,形同虚设的“背包站”占25%。文化站是农村文化的前沿阵地,应该说国家对文化站建设是非常重视的,在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多次提出要达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
三、 从大文化视觉出发,切实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
1、要强化“大文化”观念,转变思维方式。陈旧传统的农村文化观念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中根深蒂固,成为农村文化工作的栓结,走“大文化”之路,是要转变一些传统观念:一是文化活动要破除单纯的娱乐观念,树立根据农民需要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二是在文化管理体制上要打破部门观,树立起依靠社会齐抓共建的观,作为文化部门要同农业、科技、财政等部门积极配合,协同作战,共同担负起“大文化”的使命。三是在农村文化投入上要破除国家统建统管,政府包揽一切的单一投入观,树立起既注重政府投入,又注重市场动作投入的多元投入观,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四是要破除因循守旧思想、树立与时俱进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当前要认真研究加入世贸组织后农民的文化需求变化。农村文化工作中的一些陈旧观念不破除,新的观念就树立不起来,一切都是空话,都无从谈起。
2、强化措施,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要发挥特色,坚持创新,把握当地群众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精神文化向上的文化活动内容。基层文化活动式的创新,可以不拘一格,自出机抒,但其中又有规律可循。首先,要立足地方人文地理特色。我们要继承优有民族传统,发挥地域特色,对当地生活的深入掘进,在民间文化中不断有所发现,寻找出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第二要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从当地群众的工作、生活实际出发,从他们的文化需求出发,开展文化活动,增强针对性服务,活动一定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群众的接受愿望相适应,以小型、多样、分散为主,大型活动切忌铺张浪费。第三,要广泛借鉴、移植各地基层文化活动方式,结合本地实际有所创新,从而创造出新的基层文化活动手段。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不同区域群众文化活动之间通性的基础,切忌硬性搬用和盲目攀比。
3、强化人员素质,建设一支满足群众需要的基层文化队伍。其措施,一是要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改革建立完善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二是要引导优秀人才投身于基层文化事业。要营造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环境,让他们工作起来心情舒畅;三是要靠适应待遇,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改善他们的待遇,四是要搞好人员的培训。对现有的农村文化工作者,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组织培训,尽快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