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颏下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on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活动时颏下肌群表面肌电图(sEMG)的信号特征,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评估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至2012年7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科及神经科第一次诊断为脑卒中的住院患者27例,分为吞咽障碍组(15例)及无吞咽障碍组(12例),另招募年龄和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14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sEMG进行检查,记录单次吞咽5 ml和10 ml的稀流质和糊状食物时颏下肌群的sEMG信号特征,主要分析指标为吞咽动作完成的时限(s)、吞咽时颏下肌群收缩的平均波幅(μV)和峰值(μV)。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三组受试者在吞咽各种不同容积和不同性状的食物时,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时限[分别为(1.38±0.21)s,(1.66±0.30)s,(1.46±0.24)s,(1.78±0.28)s]明显长于脑卒中后无吞咽障碍患者及健康受试者(P<0.05),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平均波幅[分别为(16±6)μV,(15±5)μV,(20±13)μV,(19±7)μV]小于脑卒中后无吞咽障碍患者及健康受试者(P<0.05),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峰值[分别为(48±23)μV,(51±23)μV,(51±31)μV,(63±32)μV]小于脑卒中后无吞咽障碍患者及健康受试者(P<0.05)。

结论

sEMG可有效筛查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并可定量检测吞咽肌收缩力,是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床边评估和早期诊断的一种安全有效手段。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对此危重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88至2011年收治的共27例GPA合并ARF患者,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特点、治疗和转归。结果GPA合并ARF的发生率约15%(27/180),27例患者发病平均年龄(50±13)岁。全身非特异性症状以发热(23例)、体重减轻(15例)多见,肾外表现以肺(
目的评价抗水通道蛋白4抗体(抗AQP4抗体)诊断视神经脊髓炎(NMO)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析抗体滴度与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激素治疗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6年12月至2012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NMO、多发性硬化(MS)、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血清,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方法检测血清中的抗AQP4抗体。利用配对资料秩和检验分析激素治疗前后抗体滴度的变化,采用S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TBPM)和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EBPM)的表现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2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20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汉化版剑桥前瞻性记忆量表评估两组受试者TBPM和EBPM,记录TBPM分数、EBPM分数,各时间段监测时间的次数,对线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接受肾动脉去交感神经射频消融(RSD)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31例高血压合并中、重度OS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RSD治疗15例(RSD组)、CPAP治疗16例(CPAP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0 d时的多导睡眠监测参数及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结合亚甲蓝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可行性以及超声造影图像特征。方法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对34例乳腺癌患者在患侧乳晕区皮内及皮下注射造影剂,观察前哨淋巴结(SLN)超声造影增强情况,记录SLN大小、数量、淋巴门结构、纵横比、增强时间及增强模式;在B超声引导下对确定的SLN进行亚甲蓝定位后切除SLN,行病理检查,并根据有无肿瘤转移分为SLN转移组
目的对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E)患者的预后进行早期评估,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符合MODSE标准的3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后28 d转归,分为生存组和病死组;根据不同年龄段分4组。应用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APACHEⅢ)、简化急性生理评分(SAPSⅡ)、MOD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双侧胸三角区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重度瘢痕的效果。方法2009年4月至2012年2月,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收治9例面颈部烧伤瘢痕患者,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23~48岁,平均33岁;瘢痕位于面部5例、颈部4例;瘢痕形成时间均在半年以上,面积12 cm×7 cm~22 cm×26 cm。均在胸三角区置入600~800 ml扩张器,利用双侧胸三角区皮瓣扩张形成薄皮瓣同时修复双侧面颈部瘢痕。面部瘢痕
目的对异位妊娠期待治疗成功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计划生育科2004年8月至2012年1月186例异位妊娠期待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不需要手术或药物治疗为治愈组,需要手术或药物治疗的为失败组。结果140例期待治疗成功,治愈率75.27%;治愈组与失败组包块大小经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包块有囊性结构患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初始血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