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应用现状,从地膜强度不够、不注重回收、耕作粗放、不注重选地施肥等方面分析了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玉米;覆膜栽培技术;现状;问题;对策;宁夏中部干旱带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0-0040-01
宁夏中部干旱带位于东经104°17′~104°41′,北纬36°06′~39°05′,该区域多年年均降水量为180~400 mm,且多集中在7—9月。玉米地膜栽培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该区域并列入“温饱工程”实施以来,经历了发展、滑坡、恢复、再发展、再滑坡的曲折经历。近年来,由于生产资料的涨价,扬黄水的限额分配、玉米价格一路走低,“白色污染”的程度加重、种植玉米的比较效益下降等,地膜玉米年均种植面积只有3.33万hm2,是20世纪末应用面积的25%。
1 应用现状
玉米地膜栽培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该区域并列入“温饱工程”实施以来,由于其良好的温室效应,在0~20 cm土層均有增温效果,全生育期可累计增加≥10 ℃的积温200~300 ℃,其中以玉米播种至拔节期增温效果最为显著,累积增温142.4 ℃,促进了苗齐苗壮、早生快发,提前成熟15~20 d。由于其在整个生育期0~40 cm土层内的保墒作用,水分利用率可提高48.8%,水地可节水33%[1],平均增产3 000 kg/hm2,许多农户因此而解决了温饱,发展养殖而脱贫致富,从而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政府的支持。20世纪末玉米地膜栽培面积达到13.32万hm2,20世纪初10年年均种植15万hm2、2015年地膜玉米只有3.33万hm2。
2 存在的问题
2.1 地膜强度不够,增产不增收
由于过度注重节约生产成本,没有很好地把握农膜质量标准,致使厚度只有0.005~0.008 mm的农膜成为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主推农膜,加之一些农膜生产企业以次充好,造成农膜纵向与横向拉伸率过小,穴播机播种的玉米穴孔错位现象普遍存在,人工掏苗放苗劳动强度大,增产不增收,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不愿意多投入、技术走形变样,又加剧了增产不增收的恶性循环,农膜不到回收时期已风化成碎片,难回收,并对残膜的危害认识不清,导致在土层中形成阻隔层,影响了作物对水肥的吸收并且造成地力下降,农膜的作用每况愈下,继续使用有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群众的积极性已处于临界状态。
2.2 回收机具不过关,“白色污染”成为公害
随着农膜使用量的增加、质的不合格与收的不及时,“白色污染”已开始愈演愈烈,公路边“白旗飘扬”、农户场院庭落、田间地头如“银装素裹”、羊只误食“英勇就义”等现象屡见不鲜,残膜回收也只是“做秀”,应付检查,没有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白色污染”引起了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批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残膜回收机具应运而生,但由于匆忙上马,大部分机具设计不合理、材质不过关,低质低效,0~10 cm表土残膜捡拾率绝大部分≤65%,10~15 cm深层捡拾率≤50%,分别低于地方回收标准10~15个百分点,一些质量过关的机具价格昂贵又可望不可及,加之一些作业服务组织因回收残膜难度大、加工企业利润低、极大地影响了残膜的回收。
2.3 耕作粗放,覆膜质量差
由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气候特点为雨热同季,大部分县(区)、市每年都进行大规模的秋季农田建设,劳动力异常紧张,为了赶时间、赶进度,对农田特别是中低产田采取了因陋就简的耕作方式,把覆膜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有的地方甚至搞“一票否决制”,将覆膜面积与目标考核挂钩,政治层面考虑得多,技术层面考虑得少,仅完成覆膜工序,不顾是否起作用,造成了地膜贴合率、采光面利用率、地膜有效利用率、覆土质量等技术指标异常,有的地块未过冬就膜土分离等。
2.4 未合理选地施肥,应用效果差
考虑农户的切身利益与粮食生产的发展,很多地方政府将农膜无偿提供给了农户,而许多农户把它当作“天上掉馅饼”的事,不精耕细作、不注重自己的投入与肥水条件[2],将那些瘠薄的盐碱地、土层薄且跑水、跑肥、跑气的“三跑地”也纳入了使用范围,农膜的使用不仅达不到增产效果,而且使玉米发小苗不发老苗而早衰,产量不过750 kg/hm2,减产又浪费农资。
3 发展对策
3.1 大力推广使用0.012 mm以上强力农膜
2016年宁夏中部干旱带各县(区)、市纷纷出台了农膜采购政策,首先从源头上抓起,严禁采购和使用厚度为0.005~0.008 mm的农膜,而应选用厚度≥0.012 mm、耐候期不小于100 d的农膜[3],抗拉强度、抗风化能力等指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3.2 加大残膜回收机具的研发力度,提高群众回收残膜的积极性
残膜回收一直是地膜玉米发展的短板[4],目前残膜回收完全依赖政府行为,并没有引起农民的足够重视。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残膜回收机具的研发力度,在现有机具型号上加以改进。对弹齿式,应加强弹齿材料强度与密度的改进,以增强入土能力与提高捡拾率;对滚筒式,应改进分离装置,以降低人工分捡杂物与残膜成本等;在群众回收残膜上,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用膜情况、农户用膜数量与回收数量,实行以奖代补或以旧换新的方式,坚决摒弃随意发放、平均发放的用膜观念。
3.3 注重选地整地,提高覆膜栽培技术效果
在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上,应根据当地的农艺要求与便于机械作业的原则,选择地势平缓、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供水供肥能力较好的农田进行精耕细作,使土壤细碎,地表无根茬、无直径>5 cm的土块,做到上虚下实、保水保肥。
4 结语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宁夏中部干旱带提高粮食单产、保证粮食安全的需要,更是该区域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需要,在使用上必须从地膜的选用上着手,加大残膜回收机具的研发力度与组织化程度,精耕细作,提高覆膜质量,注重选地施肥,提高覆膜栽培技术效果。
5 参考文献
[1] 杜守宇.论宁南山区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J].宁夏农林科技,1997(1):7-12.
[2] 梁晓东.玉米覆膜种植技术的栽培条件与前景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13):77.
[3] 王雪芳.籽西瓜机械化地膜覆盖种植覆盖技术及应用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5(5):115.
[4] 李进福.宁夏地膜玉米机械化生产调查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6(2):47-48.
关键词 玉米;覆膜栽培技术;现状;问题;对策;宁夏中部干旱带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0-0040-01
宁夏中部干旱带位于东经104°17′~104°41′,北纬36°06′~39°05′,该区域多年年均降水量为180~400 mm,且多集中在7—9月。玉米地膜栽培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该区域并列入“温饱工程”实施以来,经历了发展、滑坡、恢复、再发展、再滑坡的曲折经历。近年来,由于生产资料的涨价,扬黄水的限额分配、玉米价格一路走低,“白色污染”的程度加重、种植玉米的比较效益下降等,地膜玉米年均种植面积只有3.33万hm2,是20世纪末应用面积的25%。
1 应用现状
玉米地膜栽培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该区域并列入“温饱工程”实施以来,由于其良好的温室效应,在0~20 cm土層均有增温效果,全生育期可累计增加≥10 ℃的积温200~300 ℃,其中以玉米播种至拔节期增温效果最为显著,累积增温142.4 ℃,促进了苗齐苗壮、早生快发,提前成熟15~20 d。由于其在整个生育期0~40 cm土层内的保墒作用,水分利用率可提高48.8%,水地可节水33%[1],平均增产3 000 kg/hm2,许多农户因此而解决了温饱,发展养殖而脱贫致富,从而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政府的支持。20世纪末玉米地膜栽培面积达到13.32万hm2,20世纪初10年年均种植15万hm2、2015年地膜玉米只有3.33万hm2。
2 存在的问题
2.1 地膜强度不够,增产不增收
由于过度注重节约生产成本,没有很好地把握农膜质量标准,致使厚度只有0.005~0.008 mm的农膜成为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主推农膜,加之一些农膜生产企业以次充好,造成农膜纵向与横向拉伸率过小,穴播机播种的玉米穴孔错位现象普遍存在,人工掏苗放苗劳动强度大,增产不增收,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不愿意多投入、技术走形变样,又加剧了增产不增收的恶性循环,农膜不到回收时期已风化成碎片,难回收,并对残膜的危害认识不清,导致在土层中形成阻隔层,影响了作物对水肥的吸收并且造成地力下降,农膜的作用每况愈下,继续使用有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群众的积极性已处于临界状态。
2.2 回收机具不过关,“白色污染”成为公害
随着农膜使用量的增加、质的不合格与收的不及时,“白色污染”已开始愈演愈烈,公路边“白旗飘扬”、农户场院庭落、田间地头如“银装素裹”、羊只误食“英勇就义”等现象屡见不鲜,残膜回收也只是“做秀”,应付检查,没有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白色污染”引起了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批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残膜回收机具应运而生,但由于匆忙上马,大部分机具设计不合理、材质不过关,低质低效,0~10 cm表土残膜捡拾率绝大部分≤65%,10~15 cm深层捡拾率≤50%,分别低于地方回收标准10~15个百分点,一些质量过关的机具价格昂贵又可望不可及,加之一些作业服务组织因回收残膜难度大、加工企业利润低、极大地影响了残膜的回收。
2.3 耕作粗放,覆膜质量差
由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气候特点为雨热同季,大部分县(区)、市每年都进行大规模的秋季农田建设,劳动力异常紧张,为了赶时间、赶进度,对农田特别是中低产田采取了因陋就简的耕作方式,把覆膜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有的地方甚至搞“一票否决制”,将覆膜面积与目标考核挂钩,政治层面考虑得多,技术层面考虑得少,仅完成覆膜工序,不顾是否起作用,造成了地膜贴合率、采光面利用率、地膜有效利用率、覆土质量等技术指标异常,有的地块未过冬就膜土分离等。
2.4 未合理选地施肥,应用效果差
考虑农户的切身利益与粮食生产的发展,很多地方政府将农膜无偿提供给了农户,而许多农户把它当作“天上掉馅饼”的事,不精耕细作、不注重自己的投入与肥水条件[2],将那些瘠薄的盐碱地、土层薄且跑水、跑肥、跑气的“三跑地”也纳入了使用范围,农膜的使用不仅达不到增产效果,而且使玉米发小苗不发老苗而早衰,产量不过750 kg/hm2,减产又浪费农资。
3 发展对策
3.1 大力推广使用0.012 mm以上强力农膜
2016年宁夏中部干旱带各县(区)、市纷纷出台了农膜采购政策,首先从源头上抓起,严禁采购和使用厚度为0.005~0.008 mm的农膜,而应选用厚度≥0.012 mm、耐候期不小于100 d的农膜[3],抗拉强度、抗风化能力等指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3.2 加大残膜回收机具的研发力度,提高群众回收残膜的积极性
残膜回收一直是地膜玉米发展的短板[4],目前残膜回收完全依赖政府行为,并没有引起农民的足够重视。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残膜回收机具的研发力度,在现有机具型号上加以改进。对弹齿式,应加强弹齿材料强度与密度的改进,以增强入土能力与提高捡拾率;对滚筒式,应改进分离装置,以降低人工分捡杂物与残膜成本等;在群众回收残膜上,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用膜情况、农户用膜数量与回收数量,实行以奖代补或以旧换新的方式,坚决摒弃随意发放、平均发放的用膜观念。
3.3 注重选地整地,提高覆膜栽培技术效果
在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上,应根据当地的农艺要求与便于机械作业的原则,选择地势平缓、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供水供肥能力较好的农田进行精耕细作,使土壤细碎,地表无根茬、无直径>5 cm的土块,做到上虚下实、保水保肥。
4 结语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宁夏中部干旱带提高粮食单产、保证粮食安全的需要,更是该区域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需要,在使用上必须从地膜的选用上着手,加大残膜回收机具的研发力度与组织化程度,精耕细作,提高覆膜质量,注重选地施肥,提高覆膜栽培技术效果。
5 参考文献
[1] 杜守宇.论宁南山区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J].宁夏农林科技,1997(1):7-12.
[2] 梁晓东.玉米覆膜种植技术的栽培条件与前景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13):77.
[3] 王雪芳.籽西瓜机械化地膜覆盖种植覆盖技术及应用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5(5):115.
[4] 李进福.宁夏地膜玉米机械化生产调查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6(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