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大理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来说,如何紧密围绕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立足地方性高校办学条件,面向市场,充分利用丰富的新能源电力产业优势,科学合理地制定专业建设内容,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区域发展;电气工程;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2-0164-02
新能源电力发展、智能电网技术在云南省“十三五”能源规划中比重显著提高,大理地区在水电、风电、光电产业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基础。《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与战略性产业有关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加大与新兴产业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因此,我校电气专业未来发展,应该在巩固原有传统电气工程领域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密切结合大理地区新能源电力发展需求,调整和重构专业内涵,努力建设新兴方向,用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电气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本地区电力发展和我校电气专业状况
作为云南省风电规模最大、光伏集中区域的大理,可以说是新能源电力发展的排头兵,2015年拥有风电装机2823MW,占全省总装机的39%[3]。2020年规划开发光伏容量185万千瓦,至2020年规划开发光伏容量185万千瓦,从光伏分布上看,大理、楚雄为光伏集中区域,开发容量占76%[4]。
作为扎根边疆民族地区的综合性本科院校,特别是在工学学科较为薄弱的背景下,我校电气专业在师资、教学条件、资金、实训基地等环节上都存在不足。因此,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紧密依靠本地区新能源电力产业的发展,对实际电力人才需求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优化,构建一个特色鲜明的电气专业,解决好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问题。
二、专业建设背景和存在问题
大理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2004年开办的本科专业,十几年来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电气工程技术人才。近年来,本专业招生录取分数位居全校第二,就业率保持在100%,居全校首位。2014年,本专业获得了云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是全校首个获得该项目支持的专业。
本专业虽然经过十几年的摸索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不足依然明显,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专业课程学时总体不足,实践教学内容和设备较为陈旧,教师学历层次有待提高。针对这些实际问题,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需求,本专业必须研究和调整适应本地区电力发展的电气工程课程体系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提高本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就业质量,也可以在省内相关专业院校中突出自身特色和优势。
三、本专业建设思路和措施
在认真领会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充分发挥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示范校的引领作用,探索和推广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途径、新方式,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指示精神上,对云南省“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关于新能源电力的建设方向和规模进行了研究,结合本专业这几年培养计划实施的基本情况,对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建设进行优化升级,突出专业选修课方向改革,并在课程和网络资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进行了探讨。
1.课程和网络资源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部分,我校电气工程专业课程建设必须突破现有学科框架,紧密结合行业发展、技术进步。本专业先后建立了《电磁学》、《工程制图》、《工厂供电》等精品课程,开设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工程教育》校本课程、《电气工程与PLC》示范课程、《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双语教学课程等。结合地域优势,可以有目的地建设《风力发电技术》、《光伏发电技术》、《智能电网》等新能源电力的方向课程。通过增设这些课程,使得专业课程体系更加完善,与本地区风电、光电、水电发展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应用性。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不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必须保证合理充足的课时,以保证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性。
进一步加强电气与其相关学科交叉课程的建设,如计算机、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针对地方高校条件有限,下一步将改进和完善网站电气专业信息,把本专业各类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站上,逐步实现主要专业课程的网络化、移动化,实时更新专业内容和动态,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并开展网站、移动客户端的实时交互查询、交流等活动,实现课堂和课下的联动,增强师生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实践教学环节。在“工程教育”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锻炼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优化“基础实验 电工实训 专业实验 专业课程设计 开放和综合创新性实训 实习 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建设与新能源电力技术相配套的光电、风电系统实验室,形成传统电力系统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复合培养机制,扩展学生的知识体系。
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建设。目前,本专业的实习基地主要集中在大理供电局、华能大理水电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电网大理供电有限公司等传统电力部门。根据本专业近三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和调查发现,到各新能源电力企业的就业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包括就业一两年的学生从传统电力企业跳槽到新能源公司。针对这一情况,在巩固原有单位的交流联系外,还须积极拓展相关风电场、光伏电站,以及其他新能源、智能电网等技术企业成为本专业实习基地。
3.师资队伍建设。当前,如何提高现有师资队伍学历,吸引高层次专业教师人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本专业师资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受到学院的高度重视。现就本专业目前师资状况,提出几点建设思路。
首先,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长期性、成长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结合现状,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是当前专业发展的关键。建立教师发展规划,在近两年内力争引进两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人才,充实教学团队,积极鼓励支持现有教师继续深造,以提高自身学历层次、知识水平。
其次,实践性和应用型是工科专业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所以,本专业教师除了理论知识外,还必须适时到电力企业中参与一线技能培训和技术开发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
最后,在此基础上,努力提升教师队伍学术水平,创造条件并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或参与校企合作工程项目,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梯队和学术梯队。
四、结语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紧密围绕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程教育改革、“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发展的建设方向。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找到一条适应本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电气专业,才能进一步提高我校电气专业的就业质量,为我校较为薄弱的工科专业发展提供一条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Z].2016.10.
[2]云南省教育事業发展“十三五”规划[Z].2017.05.
[3]王兴刚.云南“十二五”新能源规划研究[J].云南电力技术,2013,(41):1-3.
[4]张劭辉.云南新能源优化发展空间研究[J].云南电力技术,2015,(43):1-3.
[5]翁国庆,黄飞腾.电气工程专业现状分析及浙江省属高校发展策略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35-36.
[6]穆厚琴.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转型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43-44.
[7]董良峰,吕涛.应用型本科院校推动地方产业升级的发展定位与实施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5):87-88.
关键词:区域发展;电气工程;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2-0164-02
新能源电力发展、智能电网技术在云南省“十三五”能源规划中比重显著提高,大理地区在水电、风电、光电产业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基础。《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与战略性产业有关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加大与新兴产业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因此,我校电气专业未来发展,应该在巩固原有传统电气工程领域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密切结合大理地区新能源电力发展需求,调整和重构专业内涵,努力建设新兴方向,用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电气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本地区电力发展和我校电气专业状况
作为云南省风电规模最大、光伏集中区域的大理,可以说是新能源电力发展的排头兵,2015年拥有风电装机2823MW,占全省总装机的39%[3]。2020年规划开发光伏容量185万千瓦,至2020年规划开发光伏容量185万千瓦,从光伏分布上看,大理、楚雄为光伏集中区域,开发容量占76%[4]。
作为扎根边疆民族地区的综合性本科院校,特别是在工学学科较为薄弱的背景下,我校电气专业在师资、教学条件、资金、实训基地等环节上都存在不足。因此,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紧密依靠本地区新能源电力产业的发展,对实际电力人才需求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优化,构建一个特色鲜明的电气专业,解决好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问题。
二、专业建设背景和存在问题
大理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2004年开办的本科专业,十几年来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电气工程技术人才。近年来,本专业招生录取分数位居全校第二,就业率保持在100%,居全校首位。2014年,本专业获得了云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是全校首个获得该项目支持的专业。
本专业虽然经过十几年的摸索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不足依然明显,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专业课程学时总体不足,实践教学内容和设备较为陈旧,教师学历层次有待提高。针对这些实际问题,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需求,本专业必须研究和调整适应本地区电力发展的电气工程课程体系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提高本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就业质量,也可以在省内相关专业院校中突出自身特色和优势。
三、本专业建设思路和措施
在认真领会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充分发挥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示范校的引领作用,探索和推广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途径、新方式,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指示精神上,对云南省“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关于新能源电力的建设方向和规模进行了研究,结合本专业这几年培养计划实施的基本情况,对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建设进行优化升级,突出专业选修课方向改革,并在课程和网络资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进行了探讨。
1.课程和网络资源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部分,我校电气工程专业课程建设必须突破现有学科框架,紧密结合行业发展、技术进步。本专业先后建立了《电磁学》、《工程制图》、《工厂供电》等精品课程,开设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工程教育》校本课程、《电气工程与PLC》示范课程、《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双语教学课程等。结合地域优势,可以有目的地建设《风力发电技术》、《光伏发电技术》、《智能电网》等新能源电力的方向课程。通过增设这些课程,使得专业课程体系更加完善,与本地区风电、光电、水电发展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应用性。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不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必须保证合理充足的课时,以保证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性。
进一步加强电气与其相关学科交叉课程的建设,如计算机、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针对地方高校条件有限,下一步将改进和完善网站电气专业信息,把本专业各类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站上,逐步实现主要专业课程的网络化、移动化,实时更新专业内容和动态,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并开展网站、移动客户端的实时交互查询、交流等活动,实现课堂和课下的联动,增强师生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实践教学环节。在“工程教育”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锻炼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优化“基础实验 电工实训 专业实验 专业课程设计 开放和综合创新性实训 实习 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建设与新能源电力技术相配套的光电、风电系统实验室,形成传统电力系统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复合培养机制,扩展学生的知识体系。
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建设。目前,本专业的实习基地主要集中在大理供电局、华能大理水电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电网大理供电有限公司等传统电力部门。根据本专业近三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和调查发现,到各新能源电力企业的就业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包括就业一两年的学生从传统电力企业跳槽到新能源公司。针对这一情况,在巩固原有单位的交流联系外,还须积极拓展相关风电场、光伏电站,以及其他新能源、智能电网等技术企业成为本专业实习基地。
3.师资队伍建设。当前,如何提高现有师资队伍学历,吸引高层次专业教师人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本专业师资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受到学院的高度重视。现就本专业目前师资状况,提出几点建设思路。
首先,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长期性、成长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结合现状,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是当前专业发展的关键。建立教师发展规划,在近两年内力争引进两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人才,充实教学团队,积极鼓励支持现有教师继续深造,以提高自身学历层次、知识水平。
其次,实践性和应用型是工科专业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所以,本专业教师除了理论知识外,还必须适时到电力企业中参与一线技能培训和技术开发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
最后,在此基础上,努力提升教师队伍学术水平,创造条件并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或参与校企合作工程项目,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梯队和学术梯队。
四、结语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紧密围绕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程教育改革、“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发展的建设方向。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找到一条适应本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电气专业,才能进一步提高我校电气专业的就业质量,为我校较为薄弱的工科专业发展提供一条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Z].2016.10.
[2]云南省教育事業发展“十三五”规划[Z].2017.05.
[3]王兴刚.云南“十二五”新能源规划研究[J].云南电力技术,2013,(41):1-3.
[4]张劭辉.云南新能源优化发展空间研究[J].云南电力技术,2015,(43):1-3.
[5]翁国庆,黄飞腾.电气工程专业现状分析及浙江省属高校发展策略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35-36.
[6]穆厚琴.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转型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43-44.
[7]董良峰,吕涛.应用型本科院校推动地方产业升级的发展定位与实施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5):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