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有座山
从前有座山。
一个故事开始了。讲故事可以复杂如《尤利西斯》,也可以简单到街头打油诗,故事讲好了可以换饭吃,讲歪了可以骗姑娘,还可以拿去给人拍成电影,这就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从前有座山,剧作基础入门栏目。
专栏作者:玄武
观影五洲东道主,
拥碟百城南面王,
万部影片我来品,
使君耳目焕一新。
斯坦利•库布里克在1971年拍摄了他最为卓越也最受争议的电影《发条橘子》。电影剧本由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改变,而影片对于人性与社会挖掘和探讨的深度超过了原小说。今天,就以《发条橘子》为例,从主题、叙事、影像、音乐等方面简单分析一下影片的剧作。
一、主题
库布里克影片的主题一贯是对人性之恶的冷嘲热讽,在荒诞的气氛中经常让观众感到彻骨的寒冷和深深的绝望。《发条橘子》也不例外。原小说讲述的是个人暴力被国家机器压制与转化的故事。小说的结尾处阿列克斯结婚生子,融入社会,成为中产阶级的一员。(这个结尾库布里克并没有看过,因为在美国出版的小说结尾部分被删掉了)。小说旨在描述个人与社会先冲突而后被收编同化的过程。而电影剧本在讲述个人自由意志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之外其实延伸到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即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库布里克给出的答案是暴力之恶是人性中挥之不去又讳莫如深的本质,暴力之恶导致人性之恶,人性之恶导致社会之恶,阿列克斯的个人暴力在国家暴力面前显得手足无措,而二者的根源如出一辙。电影的结尾处阿列克斯通过政府的再次“治疗”“恢复”了,其实就是他重新学会使用暴力了。库布里克把种种社会问题的症结仍然归结到“人性”二字之上。无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可以发现大师级的导演在利用别人的素材创作剧本时往往更能体现出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库布里克在其电影里对人性之恶的探讨如伯格曼对宗教的探讨,又如基耶斯洛夫斯基对情感的探讨,是一以贯之的。
二、叙事
库布里克的影片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无论剧本的素材来源于什么地方,他都会给它打上库布里克的标签:就是神经质的人物在荒诞的环境中干着与他们标榜的文明格格不入的事情,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走向毁灭。剧本把故事分成了三个段落,就是入狱前,狱中和出狱后。三个部分是彼此对应的。第一个段落里,阿列克斯是张扬跋扈的,他把自己的个人暴力肆意地施加到比他弱小的人身上。当然,施暴者会转化为受暴者,在被同伙算计和殴打后,阿列克斯必须要接受国家机器的改造。第二个段落,阿列克斯在传统的监狱改造体制下狡猾又游刃有余,其实是冥顽不化。玩世不恭的阿列克斯最终还是被国家机器所摆布,接受“暴力厌恶”新疗法,成为一个牺牲品。因为国家暴力更具力量,占有更多资源,个人在其面前不堪一击。被当成“成功案例”的阿列克斯出狱了,但是面对这个本就充满暴力的社会,具有“厌恶暴力”“优良品格”的阿列克斯显然失去了生存能力,于是有家不能归,受人欺负。此时力量发生了明显的对比,之前被阿列克斯欺负的人开始欺负他。阿列克斯不仅被老年的流浪汉群殴,甚至当年与他是一丘之貉的死党也成为了国家机器的一员,阿列克斯对于别人的欺侮毫无还手之力。而最终,他成为一个活的政治筹码,有人想让他继续“厌恶暴力”,有人想用各种方法让他重新学会使用暴力。阿列克斯在更有权势、知识和社会地位的人(国家机器的掌管者)面前变成了一个发条橘子。暴力之恶在于用强制的手段控制别人,而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是好坏的问题,而是谁更强大的问题。剧本用故事的前后照应,层层深化主题,在非常冷静的叙事风格中让观众陷入痛苦的思考。从叙事风格上看,库氏特有的荒诞与略带夸张渗透整个影片,比原小说更甚。剧本中戏剧风格很强的对白和演员略带舞台化的表演把反讽发挥到极致,仿佛掺了毒品的牛奶,是用最甜的微笑表达创作者的冷漠和绝望。
三、影像
电影剧本中的影像相当于当时的库布里克对于人类未来社会的想象和描述。未来社会在库布里克眼里是混乱和肮脏的,于是我们看到的电影里充满了观念艺术和波普艺术品,后现代艺术那种多元、混乱和无方向性使得影片主人公所在的环境是破碎荒诞的,除了利益争夺和快感享受我们找不到什么价值观,传统的价值体系在这里变得极其可笑和不知所云。看看科洛奶吧里的裸女桌子,让人想起了阿伦琼斯的作品,电影里经常出现的雕塑和绘画让人想起了杜尚的小便池和添了胡子的蒙娜丽莎等观念艺术品,库布里克之所以要设置这样一些场景无非借艺术来表现社会的混乱,人在消费时代的主体缺失。戴着面具、穿着怪异的施暴者是对商品社会借消费企图自我构建的人的隐喻。现代社会畸形的消费也是一种施暴,同时也是自我被控制和体制化的过程。影片剧本在场景环境的描述上显然带有编剧对于社会的失望与批判。利用符号式的场景使得影片具有象征意味。这让我想起了后来马修巴尼的先锋电影《悬思》,他的场景设计也是充满符号式的隐喻,不过库布里克拍《发条橘子》可比他早了三十多年。而很多场景倒置式的使用也充满了讽刺意味,在剧院里发生的是强暴和斗殴,居住区却像垃圾场,剧本设置种种的颠倒和错乱来拆穿所谓华丽文明下的卑劣人性。此外,这几年格外流行的暴力美学也在《发条橘子》里有所体现。比方说码头打架一场戏,在优美音乐的刺激下,阿列克斯灵感突发,用舞蹈般优美的动作干净利索地教训了他的死党们。这是对暴力的艺术展现,优美无比,并不是为了视觉刺激,而是一种反讽,骨子里其实是批判和悲哀。
四、音乐
《发条橘子》里的音乐已经被编剧当作重要的叙事元素来应用。比如说《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代表着美好高尚与优雅洁净的古典音乐在这里变成了刺激快感的音乐,而后又变成了与暴力相联系的杀人工具,阿列克斯就是应为无法忍受让他想起暴力与色情的“贝九交响曲”而跳楼自杀。这里,代表人类伟大精神的古典音乐却变成了催生暴力快感和精神压制的工具,代表未来社会特征的(实际就是当下)“转移”、“挪用”、“调侃”、“不信任”这些后现代社会的关键词对我们的生活起着多么恶劣的作用,它让我们离曾经孜孜以求的美好越来越远。此外,《雨中曲》、《威廉退尔进行曲》在影片里都被反讽式的使用,把人性恶释放到顶点,与《索多玛120天》令人触目惊心不同,这里是对人性的绝望。如果说《索多玛120天》用种种极端场面突破人类文明极限的话,《发条橘子》用调侃和反讽的手段证明人类那曾经自以为豪的文明是多么脆弱和富有欺骗性。
《发条桔子》的剧本由库布里克亲自操刀创作,既保持了原小说的思想性,又表达了自己思索的主题。在把文字艺术转变为视觉艺术的过程中用严肃的态度、调侃又富有批判性的手法将电影的思想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后工业社会的背景下,完成了一部探讨人性和意识形态的影片,也证明作者电影的深刻性需要从剧本开始做起。在信仰十五分钟即可成名的今天,还有几个人会通过真正的思考把一部电影剧本变得深刻呢?希望用此文与各位读者共勉。
从前有座山。
一个故事开始了。讲故事可以复杂如《尤利西斯》,也可以简单到街头打油诗,故事讲好了可以换饭吃,讲歪了可以骗姑娘,还可以拿去给人拍成电影,这就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从前有座山,剧作基础入门栏目。
专栏作者:玄武
观影五洲东道主,
拥碟百城南面王,
万部影片我来品,
使君耳目焕一新。
斯坦利•库布里克在1971年拍摄了他最为卓越也最受争议的电影《发条橘子》。电影剧本由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改变,而影片对于人性与社会挖掘和探讨的深度超过了原小说。今天,就以《发条橘子》为例,从主题、叙事、影像、音乐等方面简单分析一下影片的剧作。
一、主题
库布里克影片的主题一贯是对人性之恶的冷嘲热讽,在荒诞的气氛中经常让观众感到彻骨的寒冷和深深的绝望。《发条橘子》也不例外。原小说讲述的是个人暴力被国家机器压制与转化的故事。小说的结尾处阿列克斯结婚生子,融入社会,成为中产阶级的一员。(这个结尾库布里克并没有看过,因为在美国出版的小说结尾部分被删掉了)。小说旨在描述个人与社会先冲突而后被收编同化的过程。而电影剧本在讲述个人自由意志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之外其实延伸到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即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库布里克给出的答案是暴力之恶是人性中挥之不去又讳莫如深的本质,暴力之恶导致人性之恶,人性之恶导致社会之恶,阿列克斯的个人暴力在国家暴力面前显得手足无措,而二者的根源如出一辙。电影的结尾处阿列克斯通过政府的再次“治疗”“恢复”了,其实就是他重新学会使用暴力了。库布里克把种种社会问题的症结仍然归结到“人性”二字之上。无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可以发现大师级的导演在利用别人的素材创作剧本时往往更能体现出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库布里克在其电影里对人性之恶的探讨如伯格曼对宗教的探讨,又如基耶斯洛夫斯基对情感的探讨,是一以贯之的。
二、叙事
库布里克的影片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无论剧本的素材来源于什么地方,他都会给它打上库布里克的标签:就是神经质的人物在荒诞的环境中干着与他们标榜的文明格格不入的事情,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走向毁灭。剧本把故事分成了三个段落,就是入狱前,狱中和出狱后。三个部分是彼此对应的。第一个段落里,阿列克斯是张扬跋扈的,他把自己的个人暴力肆意地施加到比他弱小的人身上。当然,施暴者会转化为受暴者,在被同伙算计和殴打后,阿列克斯必须要接受国家机器的改造。第二个段落,阿列克斯在传统的监狱改造体制下狡猾又游刃有余,其实是冥顽不化。玩世不恭的阿列克斯最终还是被国家机器所摆布,接受“暴力厌恶”新疗法,成为一个牺牲品。因为国家暴力更具力量,占有更多资源,个人在其面前不堪一击。被当成“成功案例”的阿列克斯出狱了,但是面对这个本就充满暴力的社会,具有“厌恶暴力”“优良品格”的阿列克斯显然失去了生存能力,于是有家不能归,受人欺负。此时力量发生了明显的对比,之前被阿列克斯欺负的人开始欺负他。阿列克斯不仅被老年的流浪汉群殴,甚至当年与他是一丘之貉的死党也成为了国家机器的一员,阿列克斯对于别人的欺侮毫无还手之力。而最终,他成为一个活的政治筹码,有人想让他继续“厌恶暴力”,有人想用各种方法让他重新学会使用暴力。阿列克斯在更有权势、知识和社会地位的人(国家机器的掌管者)面前变成了一个发条橘子。暴力之恶在于用强制的手段控制别人,而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是好坏的问题,而是谁更强大的问题。剧本用故事的前后照应,层层深化主题,在非常冷静的叙事风格中让观众陷入痛苦的思考。从叙事风格上看,库氏特有的荒诞与略带夸张渗透整个影片,比原小说更甚。剧本中戏剧风格很强的对白和演员略带舞台化的表演把反讽发挥到极致,仿佛掺了毒品的牛奶,是用最甜的微笑表达创作者的冷漠和绝望。
三、影像
电影剧本中的影像相当于当时的库布里克对于人类未来社会的想象和描述。未来社会在库布里克眼里是混乱和肮脏的,于是我们看到的电影里充满了观念艺术和波普艺术品,后现代艺术那种多元、混乱和无方向性使得影片主人公所在的环境是破碎荒诞的,除了利益争夺和快感享受我们找不到什么价值观,传统的价值体系在这里变得极其可笑和不知所云。看看科洛奶吧里的裸女桌子,让人想起了阿伦琼斯的作品,电影里经常出现的雕塑和绘画让人想起了杜尚的小便池和添了胡子的蒙娜丽莎等观念艺术品,库布里克之所以要设置这样一些场景无非借艺术来表现社会的混乱,人在消费时代的主体缺失。戴着面具、穿着怪异的施暴者是对商品社会借消费企图自我构建的人的隐喻。现代社会畸形的消费也是一种施暴,同时也是自我被控制和体制化的过程。影片剧本在场景环境的描述上显然带有编剧对于社会的失望与批判。利用符号式的场景使得影片具有象征意味。这让我想起了后来马修巴尼的先锋电影《悬思》,他的场景设计也是充满符号式的隐喻,不过库布里克拍《发条橘子》可比他早了三十多年。而很多场景倒置式的使用也充满了讽刺意味,在剧院里发生的是强暴和斗殴,居住区却像垃圾场,剧本设置种种的颠倒和错乱来拆穿所谓华丽文明下的卑劣人性。此外,这几年格外流行的暴力美学也在《发条橘子》里有所体现。比方说码头打架一场戏,在优美音乐的刺激下,阿列克斯灵感突发,用舞蹈般优美的动作干净利索地教训了他的死党们。这是对暴力的艺术展现,优美无比,并不是为了视觉刺激,而是一种反讽,骨子里其实是批判和悲哀。
四、音乐
《发条橘子》里的音乐已经被编剧当作重要的叙事元素来应用。比如说《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代表着美好高尚与优雅洁净的古典音乐在这里变成了刺激快感的音乐,而后又变成了与暴力相联系的杀人工具,阿列克斯就是应为无法忍受让他想起暴力与色情的“贝九交响曲”而跳楼自杀。这里,代表人类伟大精神的古典音乐却变成了催生暴力快感和精神压制的工具,代表未来社会特征的(实际就是当下)“转移”、“挪用”、“调侃”、“不信任”这些后现代社会的关键词对我们的生活起着多么恶劣的作用,它让我们离曾经孜孜以求的美好越来越远。此外,《雨中曲》、《威廉退尔进行曲》在影片里都被反讽式的使用,把人性恶释放到顶点,与《索多玛120天》令人触目惊心不同,这里是对人性的绝望。如果说《索多玛120天》用种种极端场面突破人类文明极限的话,《发条橘子》用调侃和反讽的手段证明人类那曾经自以为豪的文明是多么脆弱和富有欺骗性。
《发条桔子》的剧本由库布里克亲自操刀创作,既保持了原小说的思想性,又表达了自己思索的主题。在把文字艺术转变为视觉艺术的过程中用严肃的态度、调侃又富有批判性的手法将电影的思想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后工业社会的背景下,完成了一部探讨人性和意识形态的影片,也证明作者电影的深刻性需要从剧本开始做起。在信仰十五分钟即可成名的今天,还有几个人会通过真正的思考把一部电影剧本变得深刻呢?希望用此文与各位读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