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6年,一个执著于绘画,六次参加美术高考的年轻人,接到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通知书。从曾经带给他痛苦的架上空间,来到这个光影变幻的世界里,他终于大大地喘了一口气,“这好比一个怀孕的过程,我就像一个晚产的婴儿。”辗转了那么多年,他一直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表达。
终于,纪录片电影解答了困惑他多年的问题。《窦豆》、《铁路沿线》、《人面桃花》、《高楼下面》、《伞…》……,他以近乎每年一部作品的速度,为自己的表达赢得更多的时间。“纪录片更多是一种补课,把我以前想表达的想说的话都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了。”
2009年,《1428》获得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奖,成为威尼斯电影节华语影片扎堆入围却唯一捧得奖项的作品。那个叫杜海滨的年轻人,因为他的“真诚而不煽情”最终赢得了观众的持久掌声。
导演手记
灾难发生后的第三天,我来到了地震的现场。在力尽所能地救助灾民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被地震造成的破坏震惊,也不止一次地为人性当中光辉无私的一面所感动,也亲眼目睹了这个国家、政府、家破人亡的民众面对突发灾难时的种种真实反应。
在这部影片的创作过程当中,我的经验与以往有些差别。以前我会带着个人主观的一些观点,这次拍摄过程当中,我尽可能把自己之前的主观观点收拢起来,让我们看到的景象、我们所记录的场景,自己去发声,自己去讲话,同时也给观众提出问题,让观众去寻找答案。
记录成为唯一方法
在《1428》的出品方——CNEX(视纳华仁文化传播机构的简称。CNEX是北京国际交流协会影视文化工作委员会执行的一个纪实影像项目)为杜海滨举办的庆功会上,主办方放映了5分钟的片花,虽然比起122分钟的成片,5分钟无法阅尽所有的细节,但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地震带来的伤痛再度阵阵波及在场观众的内心,然而画面却不动声色,中景,定格在震后一个女人的洗衣场景,她说,日子还是要继续。这样一个日常生活的场景,却因着一段影像成为关乎生命力的故事,尽管导演本人表示“灾难是一个特殊的背景,在这个不同寻常的背景下,人性的光明和阴暗被凸显得一览无遗”,但在他“不回避现实”、“记录成为唯一方法”的同时,影像用最真实的生活回报了他。
面对地震的突然来临,“记录”是杜海滨的本能反应,与《伞》的制作方式不同,《1428》没有大纲,甚至不能有计划,完全是导演的先行举措。“作为一个纪录片工作者,探究事情的真相并试图反思背后的原因,已逐渐成为我内心无法摆脱的责任。”当他带着大量的素材回来,和CNEX谈起再度合作时,才开始进一步的推进。
杜海滨说,对于片中所面对的矛盾,其实自己到今天也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些现象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来思考,在思考的过程当中,我们能够获得一些启示,或者是警示。”
电影节影响我接下来的创作
2001年,《铁路沿线》获得中国首届独立映像展最佳纪录片和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特别奖;2007年,《伞》入围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纪录片单元。虽然杜海滨对于奖项并不喜形于色,但在得到电影节的数次青睐之下,他也很确定地表示,得到这些知名电影节的肯定对于他是一种鼓励,也“影响我接下来的创作”。
以往获得的奖项大多是纪录片领域内比较知名的,而今天威尼斯电影节则使他的作品面对更多更广的观众。威尼斯电影节的地平线单元一直注重鼓励电影的实验和创新,“这对于纪录片工作者都是很好的机会”。
颁奖结束之后的酒会上,杜海滨非常机缘巧合地遇到了地平线单元的评委,他们特别兴奋地和《1428》的主创人员一起谈论起这个片子,“理解”是杜海滨对于评委们的最深印象,“他们说的话基本上是我想表达的,或者我们想呈现的,作为评委,他们说到了我们的点子上。”而评委们说,“你展现得非常清楚,我们都看到了。”
而在放映后的遇到的观众,让杜海滨更是感动不已。有一对年轻人,在放映结束后等了《1428》团队一个多小时,他们非常喜欢也很愿意和杜海滨谈论他的片子。正如CNEX执行长、《1428》制片人蒋显斌所说:“海滨用比较特别的手法去表达一些在言语以外的东西,这在国际上也是特别能够穿越语言界限的”,电影节上总是可以带给杜海滨许多交流的欣喜。
谈到评选纪录片的标准,同时也是电影节获奖的原因,杜海滨沉思良久,他说真诚是自己看待一部优秀纪录片的重要参照。“真诚地对待自己,真诚地对待作品,而且,需要理性。”CNEX运营长及《1428》的监制陈玲珍依然记得,在颁奖典礼的时候,评委们对于《1428》的评语,大致的意思是,面对国家的大灾难,导演以非常冷静的不煽情的方式去做忠实地记录,让这个片子本身来为自己发言。她当时看到杜海滨第一次震后拍回来的片花里,有非常多让人很感动的、很煽情的画面,但最后在电影里都没有出现。“这需要导演非常客观地表达和非常难的克制,让片子自己来说话。”200个小时的素材,怎样冷静下来,一点点地进行咀嚼和取舍,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折磨人的过程。
CNEX使我不再孤军奋战
2009年的地平线单元并非杜海滨的初次现身,当初他参与CNEX第一年以“钱”为主题的纪录片创作,拍完没多久,《伞…》就接到威尼斯电影节的邀请,参加了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展映。谈及与CNEX的合作,杜海滨深有体会:“最大的感触是感到纪录片事业可以是一个团队在做,而不是我一个人孤军奋战。”能够有策划团队帮助做推广和宣传,仍然是国内很多纪录片人的梦想。
尽管CNEX创办之初,有人质疑这是“天方夜谭,纪录片又不赚钱,也没有人资助”。但经过了三年,CNEX已经用30部优秀纪录片作品的实力证明了一切,这其中就包括了杜海滨的两部作品。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1428》继续转战温哥华影展、台湾金马国际电影节……陈玲珍说,“所有的影展对于我们来说都很重要。因为只要去电影节,你就会发现,他们都充满了对影像的热情和对电影的热爱。”
终于,纪录片电影解答了困惑他多年的问题。《窦豆》、《铁路沿线》、《人面桃花》、《高楼下面》、《伞…》……,他以近乎每年一部作品的速度,为自己的表达赢得更多的时间。“纪录片更多是一种补课,把我以前想表达的想说的话都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了。”
2009年,《1428》获得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奖,成为威尼斯电影节华语影片扎堆入围却唯一捧得奖项的作品。那个叫杜海滨的年轻人,因为他的“真诚而不煽情”最终赢得了观众的持久掌声。
导演手记
灾难发生后的第三天,我来到了地震的现场。在力尽所能地救助灾民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被地震造成的破坏震惊,也不止一次地为人性当中光辉无私的一面所感动,也亲眼目睹了这个国家、政府、家破人亡的民众面对突发灾难时的种种真实反应。
在这部影片的创作过程当中,我的经验与以往有些差别。以前我会带着个人主观的一些观点,这次拍摄过程当中,我尽可能把自己之前的主观观点收拢起来,让我们看到的景象、我们所记录的场景,自己去发声,自己去讲话,同时也给观众提出问题,让观众去寻找答案。
记录成为唯一方法
在《1428》的出品方——CNEX(视纳华仁文化传播机构的简称。CNEX是北京国际交流协会影视文化工作委员会执行的一个纪实影像项目)为杜海滨举办的庆功会上,主办方放映了5分钟的片花,虽然比起122分钟的成片,5分钟无法阅尽所有的细节,但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地震带来的伤痛再度阵阵波及在场观众的内心,然而画面却不动声色,中景,定格在震后一个女人的洗衣场景,她说,日子还是要继续。这样一个日常生活的场景,却因着一段影像成为关乎生命力的故事,尽管导演本人表示“灾难是一个特殊的背景,在这个不同寻常的背景下,人性的光明和阴暗被凸显得一览无遗”,但在他“不回避现实”、“记录成为唯一方法”的同时,影像用最真实的生活回报了他。
面对地震的突然来临,“记录”是杜海滨的本能反应,与《伞》的制作方式不同,《1428》没有大纲,甚至不能有计划,完全是导演的先行举措。“作为一个纪录片工作者,探究事情的真相并试图反思背后的原因,已逐渐成为我内心无法摆脱的责任。”当他带着大量的素材回来,和CNEX谈起再度合作时,才开始进一步的推进。
杜海滨说,对于片中所面对的矛盾,其实自己到今天也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些现象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来思考,在思考的过程当中,我们能够获得一些启示,或者是警示。”
电影节影响我接下来的创作
2001年,《铁路沿线》获得中国首届独立映像展最佳纪录片和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特别奖;2007年,《伞》入围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纪录片单元。虽然杜海滨对于奖项并不喜形于色,但在得到电影节的数次青睐之下,他也很确定地表示,得到这些知名电影节的肯定对于他是一种鼓励,也“影响我接下来的创作”。
以往获得的奖项大多是纪录片领域内比较知名的,而今天威尼斯电影节则使他的作品面对更多更广的观众。威尼斯电影节的地平线单元一直注重鼓励电影的实验和创新,“这对于纪录片工作者都是很好的机会”。
颁奖结束之后的酒会上,杜海滨非常机缘巧合地遇到了地平线单元的评委,他们特别兴奋地和《1428》的主创人员一起谈论起这个片子,“理解”是杜海滨对于评委们的最深印象,“他们说的话基本上是我想表达的,或者我们想呈现的,作为评委,他们说到了我们的点子上。”而评委们说,“你展现得非常清楚,我们都看到了。”
而在放映后的遇到的观众,让杜海滨更是感动不已。有一对年轻人,在放映结束后等了《1428》团队一个多小时,他们非常喜欢也很愿意和杜海滨谈论他的片子。正如CNEX执行长、《1428》制片人蒋显斌所说:“海滨用比较特别的手法去表达一些在言语以外的东西,这在国际上也是特别能够穿越语言界限的”,电影节上总是可以带给杜海滨许多交流的欣喜。
谈到评选纪录片的标准,同时也是电影节获奖的原因,杜海滨沉思良久,他说真诚是自己看待一部优秀纪录片的重要参照。“真诚地对待自己,真诚地对待作品,而且,需要理性。”CNEX运营长及《1428》的监制陈玲珍依然记得,在颁奖典礼的时候,评委们对于《1428》的评语,大致的意思是,面对国家的大灾难,导演以非常冷静的不煽情的方式去做忠实地记录,让这个片子本身来为自己发言。她当时看到杜海滨第一次震后拍回来的片花里,有非常多让人很感动的、很煽情的画面,但最后在电影里都没有出现。“这需要导演非常客观地表达和非常难的克制,让片子自己来说话。”200个小时的素材,怎样冷静下来,一点点地进行咀嚼和取舍,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折磨人的过程。
CNEX使我不再孤军奋战
2009年的地平线单元并非杜海滨的初次现身,当初他参与CNEX第一年以“钱”为主题的纪录片创作,拍完没多久,《伞…》就接到威尼斯电影节的邀请,参加了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展映。谈及与CNEX的合作,杜海滨深有体会:“最大的感触是感到纪录片事业可以是一个团队在做,而不是我一个人孤军奋战。”能够有策划团队帮助做推广和宣传,仍然是国内很多纪录片人的梦想。
尽管CNEX创办之初,有人质疑这是“天方夜谭,纪录片又不赚钱,也没有人资助”。但经过了三年,CNEX已经用30部优秀纪录片作品的实力证明了一切,这其中就包括了杜海滨的两部作品。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1428》继续转战温哥华影展、台湾金马国际电影节……陈玲珍说,“所有的影展对于我们来说都很重要。因为只要去电影节,你就会发现,他们都充满了对影像的热情和对电影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