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设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知识及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能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问题的情境,能使课堂生动活泼、知识浅显易懂,其强烈的实践指向性是极其明显的。
关键词: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 积极性 主动性
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以下谈谈关于问题情境创设的一些做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贴近生活。例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可以生动地创设拉面师傅拉面的情境,“拉面师傅将一团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然后将长条对折,再拉长,再对折,每次对折称为一扣,如此反复操作,连续拉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这里,既可以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数学生活,又可以让其领悟到生活中浓浓的数学味。
二、运用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实数》这一章时我和学生讲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希伯索斯(Hippasus)发现实数这个故事,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即都可用有理数来描述,但后来,这个学派的一位年轻成员希伯索斯(Hippasus)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不能用有理数来表示。这就引起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信徒们的恐慌,给希伯索斯招来了杀身之祸,最终他被投入大海。他这一死,使得这类数的发现推迟了500多年,给数学的发展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是怎样的一类数呢?通过这个故事引起了学生学习实数的兴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通过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比较常见,恰当的使用教具,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通过观察,主动的探究知识,然后总结得出数学结论,不仅在情境创设方面有奇妙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这时,教师拿出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从而为这节课开了个好头。
四、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学习数学新知识以前,已经拥有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时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学习冀教版"平行线的特征"这一节课时,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先让学生回顾两直线平行的条件,然后设问,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断两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新课。
再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后,我为学生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情境。课本上举例说明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不一定全等”,那么“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全等,什么情况下不全等呢?
“学贵有疑”,适当的悬念,巧布某种卡壳,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能促使学生在广泛学习、比较的基础上观察、试验、猜测、估计,在发现矛盾、发现疑点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勇于批判、勇于反驳、勇于否定的精神。这类例子还很多很多,如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等。
创设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造适合学生思想实际,健康有益,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而又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思维功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滦县古马学区中心校
关键词: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 积极性 主动性
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以下谈谈关于问题情境创设的一些做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贴近生活。例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可以生动地创设拉面师傅拉面的情境,“拉面师傅将一团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然后将长条对折,再拉长,再对折,每次对折称为一扣,如此反复操作,连续拉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这里,既可以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数学生活,又可以让其领悟到生活中浓浓的数学味。
二、运用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实数》这一章时我和学生讲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希伯索斯(Hippasus)发现实数这个故事,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即都可用有理数来描述,但后来,这个学派的一位年轻成员希伯索斯(Hippasus)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不能用有理数来表示。这就引起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信徒们的恐慌,给希伯索斯招来了杀身之祸,最终他被投入大海。他这一死,使得这类数的发现推迟了500多年,给数学的发展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是怎样的一类数呢?通过这个故事引起了学生学习实数的兴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通过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比较常见,恰当的使用教具,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通过观察,主动的探究知识,然后总结得出数学结论,不仅在情境创设方面有奇妙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这时,教师拿出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从而为这节课开了个好头。
四、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学习数学新知识以前,已经拥有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时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学习冀教版"平行线的特征"这一节课时,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先让学生回顾两直线平行的条件,然后设问,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断两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新课。
再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后,我为学生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情境。课本上举例说明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不一定全等”,那么“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全等,什么情况下不全等呢?
“学贵有疑”,适当的悬念,巧布某种卡壳,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能促使学生在广泛学习、比较的基础上观察、试验、猜测、估计,在发现矛盾、发现疑点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勇于批判、勇于反驳、勇于否定的精神。这类例子还很多很多,如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等。
创设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造适合学生思想实际,健康有益,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而又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思维功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滦县古马学区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