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中国正处于保持经济增长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积极实施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实现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将是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它的意义和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本文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能源经济革命,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经济革命;经济发展方式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1-121-04
一、对“低碳经济”的共识
“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见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后这个提法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特恩支持制作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GDP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GDP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美国参议院《低碳经济法案》的提出,表明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已成为美国未来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大会制定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这些都表明全球已对未来低碳经济的发展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说明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全球碳排放激增,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自2003年英国提出要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替代当前的化石能源发展模式以来,低碳经济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试图将经济复苏与经济转型结合起来。而低碳经济是唯一最有希望成为继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的应用之后,引领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火车头。因此,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我国在低碳经济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应积极调整战略,顺应历史潮流,以便主导未来时‘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国能否抢占到低碳经济的战略制高点,抓住世界经济重新洗牌的历史性机遇,这成为能否掌控21世纪经济话语权的关键,
目前中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步伐,能源需求快速增长时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带来了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模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如何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我国的责任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应用、低碳消费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现有的高碳能源模式向低碳能源模式演进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认识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共识。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低碳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贏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控制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日益受到能源和环境约束的背景下,尽管低碳经济的表述方式存在差异,但低碳经济的内涵可以统一概述为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推动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经济社会向低能耗、低碳排放和高能效的模式转型。该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减排二氧化碳、减少碳源以及增加碳汇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从而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承受能力,使社会经济体系向低碳经济转型。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并构建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市场机制体制。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技术、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CCS)技术以及煤的清洁利用技术,因此,通过制度创新,运用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高效节能技术来改造现代化工业,从而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伟大变革,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这对于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然而,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加速阶段,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加之由于人口庞大,减少贫困、发展经济、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仍将是中国面临的最大任务,因此中国也只能做到相对的低碳经济发展,这就意味着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整体上仍可能呈现继续增长的趋势。
中国在1990年至2003年的13年间,GDP增长约占世界的10%,而同期能源消费增长却占世界的27%。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高达34%,这同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紧密相关。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仍呈现1:5:4的不良状态,我国第一产业占GDP份额为12.6%,第二产业占GDP份额为47.5%,第三产业在GDP份额为39.9%。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目前全球第一、二、三产业的平均构成约为4:32:64,而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1%左右。相比之下,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9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1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则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3个百分点。经济增 长严重依赖第二产业,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由此导致煤炭消费过高。2002年,一、二、三产业分别占能源消费量的4.4%、69.3%和14.9%。工业用能占一、二、三产业和生活用能近70%左右。2007年全球一次性能源构成中煤炭仅占27.8%,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而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69.5%,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致使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问题已成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一)能源供给结构的制约。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资源压力迅速增大,资源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需要。而我国最主要的能源恰恰是煤炭,目前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几乎占70%以上,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较高,因此,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具有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基本特征,而较高的排放强度将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
(二)低碳技术水平的制约。由于我国总体上自主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现有降低碳排量的技术水平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在低碳技术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新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如氢能技术、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大型风力发电技术与燃料电池技术等,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较大。而在发电行业中,我国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高参数超临界基组技术等也仍未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将面临低碳技术水平的制约。
(三)温室气体减排的制约。近年来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二氧化碳净排放增长量在不断增加,达8.24亿吨,占世界总增长量的27.2%。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的净增长趋势表明我国有必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国际上要求我国参与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承诺的压力与曰俱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减排节能发展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在温室气体减排与工业化发展之间进行协调发展,并寻求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意义
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如果还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GDP,这与经济发展的本质是相背离的,也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以至生态和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面临严重的挑战,并曰益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所以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这对我们这样一个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的人口大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结合目前我国发展的实际,只有大力发展替代新能源和优先发展可持续能源,同时促进科技创新,促进节能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才能逐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具体的做法就是,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
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及降低我国单一的能源消费依赖度,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这将是一场全面而伟大的能源经济革命,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一是现代经济发展由以碳基能源为基础的不可持续发展经济,向以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变。二是能源消费结构由高碳型黑色结构,向低碳型与无碳型绿色结构的转变。这两个转变的中心环节,一方面是着力推进化石能源低碳化,另一方面是构建新的能源经济体系,发展低碳与无碳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核能、潮汐能等,使整个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低碳与无碳化,这应是未来能源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方向。
(三)摆脱经济危机冲击,增强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外贸萎缩,出口下降。据统计,2009年上半年“净出口”下拉GDP增长负2.9个百分点,由中央出台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一揽子计划和措施,使2009年前三季度GDP增长7.7%,第三季度增长8.9%,现在看来,虽然“保八”目标已经完美实现,但这种依靠政策补贴来扩大农村市场和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易导致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持续性不强。必须实施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新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努力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树立“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增强国家经济综合竞争实力。
四、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消费方式
近几年来,随着环境的破坏,气候变化将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困局章显得淋漓尽致,目前所有国家都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突破这一瓶颈的最终出路。纵观世界各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对中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政府引领低碳消费方式,一是培育全民低碳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氛围。通过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宣传,影响公众行为,促使他们接受新技术,从而既能满足未来的能源需求,又能确保温室气体的减排。二是完善政府激励低碳消费的政策法规。一方面政府要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实行低碳消费,如制定奖励措施,对于开发低碳产品,综合利用自然能源,投资低碳生产流程的企业,给予支持和鼓励,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抑制消费主体的高碳消费方式。如2008年6月1日推行的“限塑令”。三是政府机构应从自身入手,带头节能减排。政府部门和单位通过早期采用、购买最新先进技术与产品等措施,为其他部 门树立榜样。如率先使用节能减排型设备和办公用品,尽可能将办公大楼建设或改造成节能型建筑,制定和实施政府机构能耗使用定额标准和用能支出标准,实施政府内部日常管理的节能细则,制定政府节能采购产品目录,推行政府节能采购。
企业主导低碳消费方式。企业既是全社会推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瓶颈”,也是“桥梁”。“瓶颈”是指企业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户,由于社会低碳消费意识的增长,低碳消费方式作为价值考核标准,促使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革新,降低能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行环境友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实现生产性消费的低碳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企业具有减排的社会责任意识并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企业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最终实现企业生产消费过程中能源结构趋向多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桥梁”是指企业也是低碳消费产品的提供主体,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低碳消费方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生活方式,给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带来新的机遇。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在超市或其他商场购买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才能有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现实物质基础。
社会组织积极推进低碳消费方式。社会组织是现代多元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主体,对促进低碳消费方式的全民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分布广且深入社会各阶层,以其自身的布局优势比政府能更广泛、深入地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比如说环保组织本身就是一类很重要的非政府社会组织,这说明社会组织会更易于接受低碳消费的理念,易于推介理念的传播。
公民广泛参与低碳消费方式。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首先提高对低碳消费方式的了解和认知;其次择增强对低碳消费方式的现实实用性和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性的感知;最后要关注人们实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经济成本可承受性。毋庸置疑,公民的消费方式会在点滴之处积少成多,成为新时代社会价值取向的“风向标”。
综上所述,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这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及推进产业结构的改变,有利于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必须关注的话题。低碳经济为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总之,中国应该积极应对低碳经济,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建立完善鼓励低碳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至俨低碳”时代的跨越。
参考文献:
[1]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2]OECD,环境绩效讦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张坤民,潘家华,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5]肖歆,探寻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J],经济师,2009(9)
(责任编校:田静)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经济革命;经济发展方式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1-121-04
一、对“低碳经济”的共识
“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见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后这个提法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特恩支持制作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GDP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GDP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美国参议院《低碳经济法案》的提出,表明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已成为美国未来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大会制定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这些都表明全球已对未来低碳经济的发展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说明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全球碳排放激增,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自2003年英国提出要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替代当前的化石能源发展模式以来,低碳经济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试图将经济复苏与经济转型结合起来。而低碳经济是唯一最有希望成为继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的应用之后,引领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火车头。因此,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我国在低碳经济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应积极调整战略,顺应历史潮流,以便主导未来时‘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国能否抢占到低碳经济的战略制高点,抓住世界经济重新洗牌的历史性机遇,这成为能否掌控21世纪经济话语权的关键,
目前中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步伐,能源需求快速增长时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带来了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模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如何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我国的责任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应用、低碳消费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现有的高碳能源模式向低碳能源模式演进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认识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共识。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低碳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贏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控制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日益受到能源和环境约束的背景下,尽管低碳经济的表述方式存在差异,但低碳经济的内涵可以统一概述为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推动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经济社会向低能耗、低碳排放和高能效的模式转型。该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减排二氧化碳、减少碳源以及增加碳汇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从而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承受能力,使社会经济体系向低碳经济转型。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并构建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市场机制体制。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技术、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CCS)技术以及煤的清洁利用技术,因此,通过制度创新,运用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高效节能技术来改造现代化工业,从而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伟大变革,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这对于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然而,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加速阶段,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加之由于人口庞大,减少贫困、发展经济、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仍将是中国面临的最大任务,因此中国也只能做到相对的低碳经济发展,这就意味着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整体上仍可能呈现继续增长的趋势。
中国在1990年至2003年的13年间,GDP增长约占世界的10%,而同期能源消费增长却占世界的27%。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高达34%,这同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紧密相关。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仍呈现1:5:4的不良状态,我国第一产业占GDP份额为12.6%,第二产业占GDP份额为47.5%,第三产业在GDP份额为39.9%。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目前全球第一、二、三产业的平均构成约为4:32:64,而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1%左右。相比之下,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9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1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则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3个百分点。经济增 长严重依赖第二产业,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由此导致煤炭消费过高。2002年,一、二、三产业分别占能源消费量的4.4%、69.3%和14.9%。工业用能占一、二、三产业和生活用能近70%左右。2007年全球一次性能源构成中煤炭仅占27.8%,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而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69.5%,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致使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问题已成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一)能源供给结构的制约。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资源压力迅速增大,资源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需要。而我国最主要的能源恰恰是煤炭,目前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几乎占70%以上,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较高,因此,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具有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基本特征,而较高的排放强度将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
(二)低碳技术水平的制约。由于我国总体上自主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现有降低碳排量的技术水平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在低碳技术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新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如氢能技术、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大型风力发电技术与燃料电池技术等,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较大。而在发电行业中,我国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高参数超临界基组技术等也仍未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将面临低碳技术水平的制约。
(三)温室气体减排的制约。近年来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二氧化碳净排放增长量在不断增加,达8.24亿吨,占世界总增长量的27.2%。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的净增长趋势表明我国有必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国际上要求我国参与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承诺的压力与曰俱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减排节能发展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在温室气体减排与工业化发展之间进行协调发展,并寻求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意义
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如果还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GDP,这与经济发展的本质是相背离的,也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以至生态和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面临严重的挑战,并曰益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所以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这对我们这样一个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的人口大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结合目前我国发展的实际,只有大力发展替代新能源和优先发展可持续能源,同时促进科技创新,促进节能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才能逐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具体的做法就是,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
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及降低我国单一的能源消费依赖度,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这将是一场全面而伟大的能源经济革命,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一是现代经济发展由以碳基能源为基础的不可持续发展经济,向以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变。二是能源消费结构由高碳型黑色结构,向低碳型与无碳型绿色结构的转变。这两个转变的中心环节,一方面是着力推进化石能源低碳化,另一方面是构建新的能源经济体系,发展低碳与无碳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核能、潮汐能等,使整个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低碳与无碳化,这应是未来能源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方向。
(三)摆脱经济危机冲击,增强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外贸萎缩,出口下降。据统计,2009年上半年“净出口”下拉GDP增长负2.9个百分点,由中央出台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一揽子计划和措施,使2009年前三季度GDP增长7.7%,第三季度增长8.9%,现在看来,虽然“保八”目标已经完美实现,但这种依靠政策补贴来扩大农村市场和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易导致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持续性不强。必须实施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新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努力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树立“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增强国家经济综合竞争实力。
四、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消费方式
近几年来,随着环境的破坏,气候变化将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困局章显得淋漓尽致,目前所有国家都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突破这一瓶颈的最终出路。纵观世界各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对中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政府引领低碳消费方式,一是培育全民低碳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氛围。通过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宣传,影响公众行为,促使他们接受新技术,从而既能满足未来的能源需求,又能确保温室气体的减排。二是完善政府激励低碳消费的政策法规。一方面政府要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实行低碳消费,如制定奖励措施,对于开发低碳产品,综合利用自然能源,投资低碳生产流程的企业,给予支持和鼓励,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抑制消费主体的高碳消费方式。如2008年6月1日推行的“限塑令”。三是政府机构应从自身入手,带头节能减排。政府部门和单位通过早期采用、购买最新先进技术与产品等措施,为其他部 门树立榜样。如率先使用节能减排型设备和办公用品,尽可能将办公大楼建设或改造成节能型建筑,制定和实施政府机构能耗使用定额标准和用能支出标准,实施政府内部日常管理的节能细则,制定政府节能采购产品目录,推行政府节能采购。
企业主导低碳消费方式。企业既是全社会推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瓶颈”,也是“桥梁”。“瓶颈”是指企业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户,由于社会低碳消费意识的增长,低碳消费方式作为价值考核标准,促使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革新,降低能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行环境友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实现生产性消费的低碳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企业具有减排的社会责任意识并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企业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最终实现企业生产消费过程中能源结构趋向多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桥梁”是指企业也是低碳消费产品的提供主体,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低碳消费方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生活方式,给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带来新的机遇。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在超市或其他商场购买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才能有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现实物质基础。
社会组织积极推进低碳消费方式。社会组织是现代多元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主体,对促进低碳消费方式的全民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分布广且深入社会各阶层,以其自身的布局优势比政府能更广泛、深入地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比如说环保组织本身就是一类很重要的非政府社会组织,这说明社会组织会更易于接受低碳消费的理念,易于推介理念的传播。
公民广泛参与低碳消费方式。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首先提高对低碳消费方式的了解和认知;其次择增强对低碳消费方式的现实实用性和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性的感知;最后要关注人们实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经济成本可承受性。毋庸置疑,公民的消费方式会在点滴之处积少成多,成为新时代社会价值取向的“风向标”。
综上所述,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这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及推进产业结构的改变,有利于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必须关注的话题。低碳经济为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总之,中国应该积极应对低碳经济,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建立完善鼓励低碳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至俨低碳”时代的跨越。
参考文献:
[1]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2]OECD,环境绩效讦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张坤民,潘家华,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5]肖歆,探寻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J],经济师,2009(9)
(责任编校:田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