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的基础学科作用,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单从语文内部结构来评价探讨是片面的,而应该全方位透彻剖析制约语文课堂的外部环境及内在因素,从而在这种多学科制的高中课程压力下,大作语文课堂效率的文章,从而在效率中减负,在效率中求知。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效率 提高
一、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
(一)把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教育教学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效果和命运。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索然不能怪学生,有的语文教师把好文章也会讲死,讲乏味,就如一朵鲜花被支解一样,没有魅力。而语文教材选的多是名家名篇,此种尴尬是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所致。作为年轻教师,更要广泛阅读,深入思考。
(二)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为核心的现代阅读教学观。语言感知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内容,语感的培养是其它能力如思维、观察、想象能力的基础,学生的语言水平反映其听说读写的水平,要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必须以语感的培养为核心来组织教学。语文素质教育要还给学生以学习语文和阅读的自由,让他们步入广阔的社会空间,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三)积极探索语文考试命题新思路。新大纲、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正式提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这一点上,特级教师余蕾提出的“淡化课文、突出能力、注重运用”命题思路值得借鉴,这一思路体现了教、学、考、用高度统一的考查意识,除了必要的文学常识和名作精品的背诵外,命题尽量与课文脱钩不考课文内容,而是以大纲和教材提出的知识能力训练项目为考查依据,命题取材向课外延伸、辐射,使试题脱离过于繁琐的机械分析,而重点考查学生在社会生活和交际中驾驭语言的能力,近年来的中高考试题都体现了这一命题思路。
二、统筹灵活的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教学的主干,决定着整个课堂的发展规模与质量。我们应该摒弃纯讲解式、纯问答式的传统课堂结构。学生是被动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对回答问题产生恐惧心理,一问三不知,自然对这种课堂结构产生厌倦心理,坐以待“毙”。语文教师要善于营建灵活多变、统筹兼容的课堂结构。
(一)记者采访式。如《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就可以采取召开记者招待会形式,让学生对北大历史、现状及前景知识进行采访调查报道。
(二)辩论式课堂。如《米洛斯的维纳斯》可以设计辩题,让学生围绕“残缺美”展开辩论。
(三)教师主导式课堂。如《祝福》中主人翁祥林嫂命运及形象的分析,教师以主持人身份组织学生参与、了解、关注人物,让学生通过深入文本自我感悟。
(四)“茶话会”式课堂。如《边城》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对于各自喜欢的人物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交流。
另外,还有野外写生式课堂、角色表演式课堂、研究性课堂等等。
三、丰富实用的教学内容
我们要切忌在课堂上漫天撒网,因此教师要善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取主去次,抓重难点,抓学生薄弱环节或感兴趣的知识来主导课堂,从而达到纲举目张。
(一)新课不必面面俱到。突破重难点为主,如《胡同文化》把“胡同文化”的特点、精义及衰亡,作者态度弄清即可,其它内容学生自学完全可以把握。
(二)复习课以提纲线索加以串联,促使学生回忆反馈。如复习诗歌单元,以诗歌的特点、风格、分类将单元知识点串联起来。
(三)习题课,以“短、平、快”形式的练习可以促使学生利用一堂课限时限量完成。
(四)专题课,涉及到的考点专题诸如近义词辨析,多以实例为依托讲解做题方法。
(五)作文课,不要每次都面面俱到,讲构思、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而要利用一节课侧重于某一点评析。
四、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愉悦轻松高效课堂的保障,这一点尤其不容忽视。“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必须主动,并完成几个角色的转变。
(一)充当学生的良师益友。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尚未发展成熟与健全。易于遭受不良思想影响,善恶不辨良莠不分。语文教师可以作为“过来人”身份与他们建立朋友关系,给予他们坦诚倾诉平等交流的机会,开展有益的活动诸如演讲比赛、棋类比赛等来融治师生关系。
(二)充当学生为人处世的明灯。高中生是人生观、世界观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上要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如守时、勤俭节约、诚信等美德上作好表率,让学生真正以你为荣。
(三)充当学生学习生活的助手。知识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然有重重障碍,教师要第一时间站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出谋划策,不厌其烦的帮他们解答,关心学生生活。
在当前百舸争流的教育大海中,在《新课标》逐渐深入人心的发展潮流中,倘若还抱着“读、写、讲、练”的传统语文观裹足不前的话,势必“吃力不讨好”,因此我们必须明智的去探讨出一条与时俱进,创新高效的语文教学之路,才可以真正融入和谐发展的教育事业中。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效率 提高
一、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
(一)把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教育教学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效果和命运。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索然不能怪学生,有的语文教师把好文章也会讲死,讲乏味,就如一朵鲜花被支解一样,没有魅力。而语文教材选的多是名家名篇,此种尴尬是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所致。作为年轻教师,更要广泛阅读,深入思考。
(二)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为核心的现代阅读教学观。语言感知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内容,语感的培养是其它能力如思维、观察、想象能力的基础,学生的语言水平反映其听说读写的水平,要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必须以语感的培养为核心来组织教学。语文素质教育要还给学生以学习语文和阅读的自由,让他们步入广阔的社会空间,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三)积极探索语文考试命题新思路。新大纲、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正式提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这一点上,特级教师余蕾提出的“淡化课文、突出能力、注重运用”命题思路值得借鉴,这一思路体现了教、学、考、用高度统一的考查意识,除了必要的文学常识和名作精品的背诵外,命题尽量与课文脱钩不考课文内容,而是以大纲和教材提出的知识能力训练项目为考查依据,命题取材向课外延伸、辐射,使试题脱离过于繁琐的机械分析,而重点考查学生在社会生活和交际中驾驭语言的能力,近年来的中高考试题都体现了这一命题思路。
二、统筹灵活的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教学的主干,决定着整个课堂的发展规模与质量。我们应该摒弃纯讲解式、纯问答式的传统课堂结构。学生是被动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对回答问题产生恐惧心理,一问三不知,自然对这种课堂结构产生厌倦心理,坐以待“毙”。语文教师要善于营建灵活多变、统筹兼容的课堂结构。
(一)记者采访式。如《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就可以采取召开记者招待会形式,让学生对北大历史、现状及前景知识进行采访调查报道。
(二)辩论式课堂。如《米洛斯的维纳斯》可以设计辩题,让学生围绕“残缺美”展开辩论。
(三)教师主导式课堂。如《祝福》中主人翁祥林嫂命运及形象的分析,教师以主持人身份组织学生参与、了解、关注人物,让学生通过深入文本自我感悟。
(四)“茶话会”式课堂。如《边城》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对于各自喜欢的人物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交流。
另外,还有野外写生式课堂、角色表演式课堂、研究性课堂等等。
三、丰富实用的教学内容
我们要切忌在课堂上漫天撒网,因此教师要善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取主去次,抓重难点,抓学生薄弱环节或感兴趣的知识来主导课堂,从而达到纲举目张。
(一)新课不必面面俱到。突破重难点为主,如《胡同文化》把“胡同文化”的特点、精义及衰亡,作者态度弄清即可,其它内容学生自学完全可以把握。
(二)复习课以提纲线索加以串联,促使学生回忆反馈。如复习诗歌单元,以诗歌的特点、风格、分类将单元知识点串联起来。
(三)习题课,以“短、平、快”形式的练习可以促使学生利用一堂课限时限量完成。
(四)专题课,涉及到的考点专题诸如近义词辨析,多以实例为依托讲解做题方法。
(五)作文课,不要每次都面面俱到,讲构思、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而要利用一节课侧重于某一点评析。
四、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愉悦轻松高效课堂的保障,这一点尤其不容忽视。“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必须主动,并完成几个角色的转变。
(一)充当学生的良师益友。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尚未发展成熟与健全。易于遭受不良思想影响,善恶不辨良莠不分。语文教师可以作为“过来人”身份与他们建立朋友关系,给予他们坦诚倾诉平等交流的机会,开展有益的活动诸如演讲比赛、棋类比赛等来融治师生关系。
(二)充当学生为人处世的明灯。高中生是人生观、世界观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上要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如守时、勤俭节约、诚信等美德上作好表率,让学生真正以你为荣。
(三)充当学生学习生活的助手。知识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然有重重障碍,教师要第一时间站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出谋划策,不厌其烦的帮他们解答,关心学生生活。
在当前百舸争流的教育大海中,在《新课标》逐渐深入人心的发展潮流中,倘若还抱着“读、写、讲、练”的传统语文观裹足不前的话,势必“吃力不讨好”,因此我们必须明智的去探讨出一条与时俱进,创新高效的语文教学之路,才可以真正融入和谐发展的教育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