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疾病解说者》(lnterpreter of Maladies)是美籍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于199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该作品也是她的处女作,一经问世便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荣获2144年普利策小说奖。本小说集由9个故事组成,主人公大多是社会中下层的小人物,有因为误会而渐行渐远的年轻夫妇,有从根源文化中脱离远嫁美国的孤独太太,也有饱受病痛折磨依旧期盼组建幸福家庭的女孩,各个构思巧妙,语言简洁凝练,将人物内心孤独,悲伤,绝望不露声色地表达出来,女性所承受的身体和精神的创伤在作者的着墨之下也更加触动人心,本论文从女性创伤角度,以《停电时分》和《比比·哈尔达的婚事》两个故事为例,分析其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裘帕·拉希莉;《疾病解说者》;创伤;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44-02
裘帕·拉希莉(1967-)生于英国的一个印度移民家庭,自幼随父母移居美国罗德岛,毕业于波士顿大学,主修文学创作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获博士学位。她一方面沿袭了印度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有着西化的成长和教育背景,再加上她的严谨客观,使得对世间百态的观察更为深刻精透,多面立体。同时她的故事结构设计精巧,人物形象刻画细致丰满,作者擅长用简洁凝炼的语言描述人物内心,越是不动声色越是触动人心,因为深刻的东西在于情感的真挚不在于语言的华丽,这是她小说一经问世便获得赞誉的重要原因。这部《疾病解说者》是她的处女作,但赢得了普利策小说奖,海明威奖等多个文学奖项。该作品是一个由九个故事组成的小说集,其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移居美国的印度移民和社会底层者,有与印度文化分离,远嫁美国,孤苦落寞的森太太,有和家人回印度旅游,将内心积攒数年的秘密吐露给导游的达斯太太,有因为误会,同床异梦,越走越远的年轻夫妇苏柯玛和修芭,也有饱受不明缘由的疾病折磨,身体心灵双重受伤的年轻姑娘比比·哈尔达。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其一颦一蹙,一举一动都在作者真挚清澈的语言中明晰起来。细观这些人物不难发现,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经历着痛苦困顿,孤独落寞和悲伤绝望。正是这些创伤的郁积,才造成了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悲剧。
一、創伤理论
最早创伤(trama)一词源于希腊,指身体所受到的伤害,十九世纪后期,创伤一词的含义有了延伸,也包括对精神心灵上的伤害。根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对创伤一词的解释,可知创伤是因为不能用正常的方法适应某种经验的高度刺激,而产生的心灵混乱。随着对创伤问题的深入研究,其范围也扩延至社会文化领域,这一研究的代表凯西·卡鲁斯指出创伤与历史事件相关联,“创伤描述了一种突发的或灾难性事件所具有的压倒性经验,其中对事件的反应往往以一种延迟的,无法控制的各种幻觉和其他干扰性现象的重复出现方式发生”(冯丽,董红缨,2009)。在创伤理论的视角下,两个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所受创伤都与其经历有关。
二、创伤理论角度下《停电时分》中的女性形象
《停电时分》讲述了一对在孩子死产后而相互躲闪,同床异梦,渐行渐远的年轻夫妇。正是因为妻子修芭无法从痛失爱婴的经历中解脱出来,再加上丈夫苏柯玛相对平淡的表现以及两人之间的沟通障碍,修芭内心的痛苦悲伤使她如同跌入深渊一般,这时身体的虚弱无力和精神的孤苦无依,让她对这段婚姻彻底没有了信心,也导致他们逐渐走向了离婚的边缘。可以看出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让修芭慢慢坚定了离开这个家庭的想法。
然而一张停电通知单开始了两人新的故事,接连停电5天,为这对相互躲闪,同床异梦,渐行渐远的年轻夫妻提出新的挑战,他们要如何度过这漫长漆黑的夜晚,但同时也为他们可以敞开心扉,促膝长谈创造了可能,修芭因此能够排解长期积压于心的悲痛苦楚。因为停电,两人不得不在一张桌子上吃饭,避免过于尴尬,苏柯玛绞尽脑汁,没话找话,这种情况在以前是绝对不存在的,可见两人在孩子死产之前的婚姻是幸福甜蜜的,这在文中其他一些细节中也可以看出来,比如穿着孕妇装的修芭站在家门口向参加学术会议的苏珂玛挥手道别,为丈夫钉大衣上的扣子,织厚围巾,准备生日惊喜派对,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正是两人真挚情感的表现,但是之前两人越是恩爱情深,美好和谐,而后因为误会,修芭的悲伤痛苦,孤独落寞所产生的心里落差就越大,因此带来的心灵创伤就更加难以愈合。
在幽暗的空间里,无事可做,修芭提议两人来玩游戏,坦白从未向对方提及的事情,这就打破了夫妻间因渐行渐远所产生的陌生感,开始正常交谈了,苏柯玛交待了自己在第一次约会的时候忘记付小费,在晚餐之后就有想和她结婚的感觉,也承认了考试作弊,偷换生日礼物,私藏杂志上的玉照。修芭坦白自己不喜欢丈夫写给她的诗,捉弄过他,瞒着丈夫和朋友去喝马丁尼的事情。正是夫妻俩从恋爱到结婚一起经历过的日常琐碎,才让他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能够坐下来分享闲聊,他们的感情就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变得更加刻骨铭心。但是两人的爱情结晶在还没来得及和这个世界问好就夭折了,这对于修芭的打击实在太大,加上她骨子里仍然保留有印度传统女性的婚姻家庭观,觉得没有孩子的婚姻是不幸福不完美的,而苏柯玛对印度的理解来自于教科书,他更西化,认为修芭还年轻,孩子还会再有,于是表面上更加平淡一些,这种观念上的差异,进一步让修芭在悲伤的牢笼里痛苦挣扎,这给她带来的心灵创伤是苏柯玛难以想象和理解的。
三、创伤理论角度下《比比·哈尔达的婚事》中的女性形象
小说《比比·哈尔达的婚事》讲述了一个尝尽百方,但依然常年忍受疾病折磨的二十九岁姑娘期盼出嫁,为人妻的故事。和比比·哈尔达相依为命的竟是她的病痛,母亲在生下她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一直竭尽全力想要解开女儿疾病的谜团,给远在英国的医生写信,查阅相关病例记录,严戒荤腥,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连父亲也离开了可怜的比比。因为她的病情会毫无预兆地发作,为了能够有人照顾她,而不得不和她唯一的亲戚堂兄堂嫂住在一起。此时对于比比而言,不仅身体上要遭受疾病的煎熬,精神上双亲的离世,让她感到孤单寂寞,在这双重创伤之下,她的病情越来越恶化。为了帮助她治病,减轻痛苦,邻里街坊为她祈祷,帮她揉太阳穴,医生给她开各种千奇百怿的药房,但都于事无补,比比还是在疾病的创伤中度过每一天。 她当然也会感叹命运的不公,别的女孩都为人妻为人母,过着幸福热闹的家庭生活,而自己却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储藏室给堂哥的化妆品店清点存货,简直就是在浪费宝贵的青春。比比动了想要嫁人的心思,开始期盼组建自己的家庭,可是只要脑子一这么想,她的病就会差点发作,内心的孤单无助,忧伤悲痛击垮了她瘦弱的身躯,蜷缩着身子躺在地板上胡言乱语。巧的是,医生此时也给比比开出了唯有结婚才可医治好病情的方子。这就更加坚定了比比找对象结婚的信念,她甚至开始列宴请宾客的名单和蜜月旅行地,筹划着婚礼上穿的莎丽,这时的比比是快乐幸福的,她的生活第一次有了方向,人生也即将开启新的篇章。但是堂哥堂嫂却不以为然,对比比不切实际的想法置若罔闻,因为他们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积蓄浪费在比比的嫁妆和婚礼上。堂哥堂嫂的话对比比心灵的打击虽然很大,但是她并没有就此作罢,想方设法得到他们的帮助。比比的坚韧顽强是在一次次身体和心灵的重创之下锻炼出来的。
一切都在堂哥的孩子得病以后发生了改变,唯一的亲戚也抛弃了自己,比比重新搬回储藏室,不愿与外界交流,最后意外怀孕产下一个男婴,伴随了自己多年的疾病神奇般地痊愈了,一人抚养孩子长大,命运和比比开了一个玩笑,日夜期盼的家庭生活竞在一夕之间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但在传统社会里作为一名单身母亲的压力是很大的,一方面有来自日常琐碎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還要承受来自他人的流言蜚语,看似一切回归平静,比比开始了新的生活,但她是否从早前的创伤经历中解脱了出来却不得而知,这也许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安静,比比的人生还会遇到更多更大的悲剧。
四、结语
通过《停电时分》和《比比·哈尔达的婚事》两个故事,不难发现,裘帕·拉希莉笔下的这两位女性形象都经历过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修芭在幸福温暖的婚姻生活中满怀期待地迎来和丈夫的第一个孩子,却偏偏事与愿违,她胎盘早剥,婴儿早产夭折,修芭一边忍受着身体的不适,一边在痛失爱婴的打击下,变得哀伤绝望,孤苦沉默,使得她不愿与丈夫沟通交流,两人在同一屋檐下开始相互躲避,心里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走向离异的边缘。比比·哈尔达因为病痛的折磨,在如花似玉的年纪,本该享受婚姻生活的她却只能独自一人呆在储藏室里,身体上的疼痛难耐和心灵上的孤单寂寥让她更加期盼为人妻母,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而极富戏剧性的结局让比比的未来更加扑朔迷离。修芭和比比·哈尔达两个人遭受的创伤,在某种程度上在其他任何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找到踪迹,通过对这两位女性形象的分析,让更多人了解到女性因为自身生理和心理因素,承受着更为深重的创伤。
参考文献:
[1]Leena Chandorkar. The Indian Diaspora in America asReflected in Jhumpa Lahiri’s Fiction[J]. History and Sociologyof South Asia 2017, 11(2):204-211.
[2]裘帕·拉希莉.疾病解说者[M].卢肖慧,吴冰清,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3]籍琰,张卓.《喜福会》中的创伤回忆与女性主体建构[J].作家杂谈,2013(10):34-39.
[4]冯丽,董红缨.从创伤角度看《我知道笼中鸟为什么歌唱》中黑人女性主体性的建立[J].安徽文学,2009((4):66-67.
[5]王丽丽.从创伤理论的角度浅析《强者/弱者》[J].安徽文学,2015 (12):18-19.
[6]侯飞.莎丽摇曳下孤独的异乡异客一《疾病解说者》中女性人物的孤独意识解读[J].安徽文学,2010(11):5-6.
关键词:裘帕·拉希莉;《疾病解说者》;创伤;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44-02
裘帕·拉希莉(1967-)生于英国的一个印度移民家庭,自幼随父母移居美国罗德岛,毕业于波士顿大学,主修文学创作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获博士学位。她一方面沿袭了印度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有着西化的成长和教育背景,再加上她的严谨客观,使得对世间百态的观察更为深刻精透,多面立体。同时她的故事结构设计精巧,人物形象刻画细致丰满,作者擅长用简洁凝炼的语言描述人物内心,越是不动声色越是触动人心,因为深刻的东西在于情感的真挚不在于语言的华丽,这是她小说一经问世便获得赞誉的重要原因。这部《疾病解说者》是她的处女作,但赢得了普利策小说奖,海明威奖等多个文学奖项。该作品是一个由九个故事组成的小说集,其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移居美国的印度移民和社会底层者,有与印度文化分离,远嫁美国,孤苦落寞的森太太,有和家人回印度旅游,将内心积攒数年的秘密吐露给导游的达斯太太,有因为误会,同床异梦,越走越远的年轻夫妇苏柯玛和修芭,也有饱受不明缘由的疾病折磨,身体心灵双重受伤的年轻姑娘比比·哈尔达。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其一颦一蹙,一举一动都在作者真挚清澈的语言中明晰起来。细观这些人物不难发现,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经历着痛苦困顿,孤独落寞和悲伤绝望。正是这些创伤的郁积,才造成了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悲剧。
一、創伤理论
最早创伤(trama)一词源于希腊,指身体所受到的伤害,十九世纪后期,创伤一词的含义有了延伸,也包括对精神心灵上的伤害。根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对创伤一词的解释,可知创伤是因为不能用正常的方法适应某种经验的高度刺激,而产生的心灵混乱。随着对创伤问题的深入研究,其范围也扩延至社会文化领域,这一研究的代表凯西·卡鲁斯指出创伤与历史事件相关联,“创伤描述了一种突发的或灾难性事件所具有的压倒性经验,其中对事件的反应往往以一种延迟的,无法控制的各种幻觉和其他干扰性现象的重复出现方式发生”(冯丽,董红缨,2009)。在创伤理论的视角下,两个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所受创伤都与其经历有关。
二、创伤理论角度下《停电时分》中的女性形象
《停电时分》讲述了一对在孩子死产后而相互躲闪,同床异梦,渐行渐远的年轻夫妇。正是因为妻子修芭无法从痛失爱婴的经历中解脱出来,再加上丈夫苏柯玛相对平淡的表现以及两人之间的沟通障碍,修芭内心的痛苦悲伤使她如同跌入深渊一般,这时身体的虚弱无力和精神的孤苦无依,让她对这段婚姻彻底没有了信心,也导致他们逐渐走向了离婚的边缘。可以看出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让修芭慢慢坚定了离开这个家庭的想法。
然而一张停电通知单开始了两人新的故事,接连停电5天,为这对相互躲闪,同床异梦,渐行渐远的年轻夫妻提出新的挑战,他们要如何度过这漫长漆黑的夜晚,但同时也为他们可以敞开心扉,促膝长谈创造了可能,修芭因此能够排解长期积压于心的悲痛苦楚。因为停电,两人不得不在一张桌子上吃饭,避免过于尴尬,苏柯玛绞尽脑汁,没话找话,这种情况在以前是绝对不存在的,可见两人在孩子死产之前的婚姻是幸福甜蜜的,这在文中其他一些细节中也可以看出来,比如穿着孕妇装的修芭站在家门口向参加学术会议的苏珂玛挥手道别,为丈夫钉大衣上的扣子,织厚围巾,准备生日惊喜派对,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正是两人真挚情感的表现,但是之前两人越是恩爱情深,美好和谐,而后因为误会,修芭的悲伤痛苦,孤独落寞所产生的心里落差就越大,因此带来的心灵创伤就更加难以愈合。
在幽暗的空间里,无事可做,修芭提议两人来玩游戏,坦白从未向对方提及的事情,这就打破了夫妻间因渐行渐远所产生的陌生感,开始正常交谈了,苏柯玛交待了自己在第一次约会的时候忘记付小费,在晚餐之后就有想和她结婚的感觉,也承认了考试作弊,偷换生日礼物,私藏杂志上的玉照。修芭坦白自己不喜欢丈夫写给她的诗,捉弄过他,瞒着丈夫和朋友去喝马丁尼的事情。正是夫妻俩从恋爱到结婚一起经历过的日常琐碎,才让他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能够坐下来分享闲聊,他们的感情就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变得更加刻骨铭心。但是两人的爱情结晶在还没来得及和这个世界问好就夭折了,这对于修芭的打击实在太大,加上她骨子里仍然保留有印度传统女性的婚姻家庭观,觉得没有孩子的婚姻是不幸福不完美的,而苏柯玛对印度的理解来自于教科书,他更西化,认为修芭还年轻,孩子还会再有,于是表面上更加平淡一些,这种观念上的差异,进一步让修芭在悲伤的牢笼里痛苦挣扎,这给她带来的心灵创伤是苏柯玛难以想象和理解的。
三、创伤理论角度下《比比·哈尔达的婚事》中的女性形象
小说《比比·哈尔达的婚事》讲述了一个尝尽百方,但依然常年忍受疾病折磨的二十九岁姑娘期盼出嫁,为人妻的故事。和比比·哈尔达相依为命的竟是她的病痛,母亲在生下她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一直竭尽全力想要解开女儿疾病的谜团,给远在英国的医生写信,查阅相关病例记录,严戒荤腥,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连父亲也离开了可怜的比比。因为她的病情会毫无预兆地发作,为了能够有人照顾她,而不得不和她唯一的亲戚堂兄堂嫂住在一起。此时对于比比而言,不仅身体上要遭受疾病的煎熬,精神上双亲的离世,让她感到孤单寂寞,在这双重创伤之下,她的病情越来越恶化。为了帮助她治病,减轻痛苦,邻里街坊为她祈祷,帮她揉太阳穴,医生给她开各种千奇百怿的药房,但都于事无补,比比还是在疾病的创伤中度过每一天。 她当然也会感叹命运的不公,别的女孩都为人妻为人母,过着幸福热闹的家庭生活,而自己却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储藏室给堂哥的化妆品店清点存货,简直就是在浪费宝贵的青春。比比动了想要嫁人的心思,开始期盼组建自己的家庭,可是只要脑子一这么想,她的病就会差点发作,内心的孤单无助,忧伤悲痛击垮了她瘦弱的身躯,蜷缩着身子躺在地板上胡言乱语。巧的是,医生此时也给比比开出了唯有结婚才可医治好病情的方子。这就更加坚定了比比找对象结婚的信念,她甚至开始列宴请宾客的名单和蜜月旅行地,筹划着婚礼上穿的莎丽,这时的比比是快乐幸福的,她的生活第一次有了方向,人生也即将开启新的篇章。但是堂哥堂嫂却不以为然,对比比不切实际的想法置若罔闻,因为他们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积蓄浪费在比比的嫁妆和婚礼上。堂哥堂嫂的话对比比心灵的打击虽然很大,但是她并没有就此作罢,想方设法得到他们的帮助。比比的坚韧顽强是在一次次身体和心灵的重创之下锻炼出来的。
一切都在堂哥的孩子得病以后发生了改变,唯一的亲戚也抛弃了自己,比比重新搬回储藏室,不愿与外界交流,最后意外怀孕产下一个男婴,伴随了自己多年的疾病神奇般地痊愈了,一人抚养孩子长大,命运和比比开了一个玩笑,日夜期盼的家庭生活竞在一夕之间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但在传统社会里作为一名单身母亲的压力是很大的,一方面有来自日常琐碎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還要承受来自他人的流言蜚语,看似一切回归平静,比比开始了新的生活,但她是否从早前的创伤经历中解脱了出来却不得而知,这也许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安静,比比的人生还会遇到更多更大的悲剧。
四、结语
通过《停电时分》和《比比·哈尔达的婚事》两个故事,不难发现,裘帕·拉希莉笔下的这两位女性形象都经历过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修芭在幸福温暖的婚姻生活中满怀期待地迎来和丈夫的第一个孩子,却偏偏事与愿违,她胎盘早剥,婴儿早产夭折,修芭一边忍受着身体的不适,一边在痛失爱婴的打击下,变得哀伤绝望,孤苦沉默,使得她不愿与丈夫沟通交流,两人在同一屋檐下开始相互躲避,心里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走向离异的边缘。比比·哈尔达因为病痛的折磨,在如花似玉的年纪,本该享受婚姻生活的她却只能独自一人呆在储藏室里,身体上的疼痛难耐和心灵上的孤单寂寥让她更加期盼为人妻母,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而极富戏剧性的结局让比比的未来更加扑朔迷离。修芭和比比·哈尔达两个人遭受的创伤,在某种程度上在其他任何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找到踪迹,通过对这两位女性形象的分析,让更多人了解到女性因为自身生理和心理因素,承受着更为深重的创伤。
参考文献:
[1]Leena Chandorkar. The Indian Diaspora in America asReflected in Jhumpa Lahiri’s Fiction[J]. History and Sociologyof South Asia 2017, 11(2):204-211.
[2]裘帕·拉希莉.疾病解说者[M].卢肖慧,吴冰清,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3]籍琰,张卓.《喜福会》中的创伤回忆与女性主体建构[J].作家杂谈,2013(10):34-39.
[4]冯丽,董红缨.从创伤角度看《我知道笼中鸟为什么歌唱》中黑人女性主体性的建立[J].安徽文学,2009((4):66-67.
[5]王丽丽.从创伤理论的角度浅析《强者/弱者》[J].安徽文学,2015 (12):18-19.
[6]侯飞.莎丽摇曳下孤独的异乡异客一《疾病解说者》中女性人物的孤独意识解读[J].安徽文学,2010(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