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不仅是普及学生数量更重要的是普及学生的质量。而我国现阶段的义务教育不分清学生基础知识合格与否,“九年一杆子,全部赶出栏。”诚然,普及的学生数量颇丰,但质量堪忧。教师继续教育流于形式化,过场化。形式各样,但标准不一,没有实质性的考核衡量标准,监督力度不大,呈现皮软现状,反而成为一种教师负担。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只是一句口号。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还在评价标准的转变上下功夫。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师资力量普遍薄弱。该采取何种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培养人才的摇篮?目前有几个人能做到“为人师表”?
【关键词】义务教育 ;质量 ;继持教育 ;实质性 ; 素质教育;师资力量
一、“普九”要的是数量还是质量
诚然,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让每位中国孩子都能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从总体上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这乃是举国之盛事,优哉善哉。但是九年的时间限制过死。有的孩子在这九年里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有的孩子却不能,不能完成学业的孩子又不允许留级重修,这样就形成了乌龟兔子一起跑的局面。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因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既要瞻前又要顾后,既要考虑优生的进步,又要顾及差生的补缺。教师成了东一榔头西一斧头的石木匠,极大地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一环节脱了节,就难以进行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差生往往是多处脱节,一时难以补上,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并且厌学情绪会越来越大,最后达到崩溃程度。当然差生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太弱、心理障碍以及智力障碍;有的是因为家庭教育出问题或者是家庭其它方面出问题而造成的。
差生与优生俨然都被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都拿到了初中毕业证书,但是孩子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却有天壤之别。有的孩子基础知识合格,有的孩子却不和格。这样一来,不少孩子的学业证书与文凭到手了,但文化素质却没有到手。国家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了一句口号。实在是悲哉哀哉!
针对以上分析的现状,本人有愚见如下:
国家义务教育的时间不能死定在九年里,准许此阶段内每一年级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可以留级重修,但必须严格把关,更不允许辍学回家。直至每位学生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内容必修合格为止。这样就保证了所有的孩子都上学,并且所有的孩子都学到了应有的知识文化。这才是真正的提高了全民的文化素质。
二、“继教”该走实质还是该走形式
国家教育部门提倡的教师继续教育,现阶段在很多地区正流于形式化。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过程形式化。所有中小学校都组织了本校的教师进行了继续教育学习。并且次数还不少,投入也不小,但是效果颇不佳。培训会上,一领导或一骨干教师端坐在主度台上,念着预先摘抄好的学习培训教案,台下所有被培训的教师都在忙碌地赶着抄学习笔记。一学期下来,真能抄厚厚的几大本学习笔记。学期结束,交上去,学校盖了大红公章,领导签了字就完事,只等着上级领导莅临学校检查“继教”工作时,拿出来敷衍了事。这样“继教”成了“抄笔记”。
第二、学习论文和心得撰写形式化。正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啊,哪里有什么心得,哪里有什么体会,更别说写论文了!但上面领导硬是要逼着写这些“玩意”作阶段工作总结,怎么办?那就从网上下载吧!反正现在在网络上什么类型的文章都有,总能找到适合你要的,于是,张三抄李四的,李四抄王二的,王二抄麻子的。抄来抄去,千篇一律,平淡之致,无新意可言,无个性可表。“继教”成了“抄论文”。
第三、教育理念形式化。都强调要打破以前的老套的教学方法,实施新型的教学方法;要更新教育理念: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学生是演员,而教师是导演;教师应该是一股永不枯竭的泉水,而不是一桶水;教师应该修炼成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诸如此类的教育新理念在教材上和教师们的计划、心得、总结与论文里写得有条有理、扬扬撒撒,但在课堂上,却没什么“新”意可言。教师还在“一堂言”和“满堂灌”,新教育理念成了一纸空文。
本人愚见:继续教育学习必须实行严格的过关考试。分阶段学习,分阶段过关,过了关就发合格证,上级来检查“继教”工作时,只看合格证,不看笔记资料,这样既省事又高效。
三、教育该姓“素质”还是该姓“应试”
近些年来,国家轰轰烈烈开展素质教育,怎么声势越来越小了:虽然“素质教育”的标语在全国上下,大街小巷都有张贴,各所学校都把其作为醒目标语,但总让人感到“素质教育”不是那么一回事。各所学校,特别是中学,所看好的还是分数与升学率。每年中考和高考结束后,录取工作开始了,各所中学的成绩宣场活动也开始了;某某中学的某某同学在今年中考或高考中,取得xx分数,是全县(市省)最高分;某某中学的某某同学以xx分的优异成绩录取了某某大学;某某中学的某某老师所教的某某学科在今年的高考中录取得xx分的全县(市省)最好成绩........诸如此类的标语在大街小巷,在城里乡下处处可见。素质教育难道是“唯分数教育”吗?这与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其实,中国现在许多地方的素质教育干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行当。
本人遇见:高考不应该只考书本知识,而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试,包括书本理论知识、社会实践能力和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身体素质等测试。这样可大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四、培养人才的摇篮为何缺人才
首先,中国的许多师范类学校级别档次很低,办学条件差。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教师,在知识基础与人文素养方面水平不高,在教育岗位上,肯定不能称职。这种状况在中小学教育上最为突出。不称职的老师,既不能使学生得应有的知识修养,也不能使学生获得很好的道德修养,其实,许多中小学教师干的是误人子弟的行当。
其次许多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太多的“俗务”缠身(比如:打麻将、喝酒、应酬、专营跳槽改行等)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好好备课,去继续学习自修深造?久而久之就论为“教书匠”了。知识陈腐化、方法死板化,观念落后化,工作平庸化,即“四化”教师。这样的教师不误人子弟才怪!
再次,许多大学教师,由于大学生们自学能力强,学习氛围比较轻松,上课时课一般都不备课。他(她)们通常是腋下夹一本教科书,轻松地往讲台上一站,照本宣科地念一通完事,接下来便是漫长的自习。快要临近考试过关时,他(她)们便向学生勾勾点点考试范围,能应付过关就行,并美其名曰: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许多大学教师根本没有自己对学科的独到见解,怎么能培养出个性鲜明,见地独到的大学生来呢?他们也在庸庸碌碌地误人子弟啊!长期以往恶性循环;举国上下,无人才可言了。
本人愚见:国家要用提高广大教师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的措施,以及吸纳高素质人才参与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效率;国家要加大教育投资。改善师范类大学的办学条件,提高师范类大学生的生活助学补贴,使该类大学能录取高素质的学生,吸纳优秀生源;国家还要采取相应措施,使尊师重教的观念深入人心,达到全民尊师,全民重教,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小学到大学的教师,定期实行专业知识和学科内容的考试,不合格者,作下岗或者待岗处理,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效率。真正做到“执教为才,办学为民。”
【关键词】义务教育 ;质量 ;继持教育 ;实质性 ; 素质教育;师资力量
一、“普九”要的是数量还是质量
诚然,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让每位中国孩子都能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从总体上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这乃是举国之盛事,优哉善哉。但是九年的时间限制过死。有的孩子在这九年里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有的孩子却不能,不能完成学业的孩子又不允许留级重修,这样就形成了乌龟兔子一起跑的局面。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因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既要瞻前又要顾后,既要考虑优生的进步,又要顾及差生的补缺。教师成了东一榔头西一斧头的石木匠,极大地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一环节脱了节,就难以进行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差生往往是多处脱节,一时难以补上,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并且厌学情绪会越来越大,最后达到崩溃程度。当然差生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太弱、心理障碍以及智力障碍;有的是因为家庭教育出问题或者是家庭其它方面出问题而造成的。
差生与优生俨然都被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都拿到了初中毕业证书,但是孩子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却有天壤之别。有的孩子基础知识合格,有的孩子却不和格。这样一来,不少孩子的学业证书与文凭到手了,但文化素质却没有到手。国家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了一句口号。实在是悲哉哀哉!
针对以上分析的现状,本人有愚见如下:
国家义务教育的时间不能死定在九年里,准许此阶段内每一年级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可以留级重修,但必须严格把关,更不允许辍学回家。直至每位学生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内容必修合格为止。这样就保证了所有的孩子都上学,并且所有的孩子都学到了应有的知识文化。这才是真正的提高了全民的文化素质。
二、“继教”该走实质还是该走形式
国家教育部门提倡的教师继续教育,现阶段在很多地区正流于形式化。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过程形式化。所有中小学校都组织了本校的教师进行了继续教育学习。并且次数还不少,投入也不小,但是效果颇不佳。培训会上,一领导或一骨干教师端坐在主度台上,念着预先摘抄好的学习培训教案,台下所有被培训的教师都在忙碌地赶着抄学习笔记。一学期下来,真能抄厚厚的几大本学习笔记。学期结束,交上去,学校盖了大红公章,领导签了字就完事,只等着上级领导莅临学校检查“继教”工作时,拿出来敷衍了事。这样“继教”成了“抄笔记”。
第二、学习论文和心得撰写形式化。正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啊,哪里有什么心得,哪里有什么体会,更别说写论文了!但上面领导硬是要逼着写这些“玩意”作阶段工作总结,怎么办?那就从网上下载吧!反正现在在网络上什么类型的文章都有,总能找到适合你要的,于是,张三抄李四的,李四抄王二的,王二抄麻子的。抄来抄去,千篇一律,平淡之致,无新意可言,无个性可表。“继教”成了“抄论文”。
第三、教育理念形式化。都强调要打破以前的老套的教学方法,实施新型的教学方法;要更新教育理念: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学生是演员,而教师是导演;教师应该是一股永不枯竭的泉水,而不是一桶水;教师应该修炼成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诸如此类的教育新理念在教材上和教师们的计划、心得、总结与论文里写得有条有理、扬扬撒撒,但在课堂上,却没什么“新”意可言。教师还在“一堂言”和“满堂灌”,新教育理念成了一纸空文。
本人愚见:继续教育学习必须实行严格的过关考试。分阶段学习,分阶段过关,过了关就发合格证,上级来检查“继教”工作时,只看合格证,不看笔记资料,这样既省事又高效。
三、教育该姓“素质”还是该姓“应试”
近些年来,国家轰轰烈烈开展素质教育,怎么声势越来越小了:虽然“素质教育”的标语在全国上下,大街小巷都有张贴,各所学校都把其作为醒目标语,但总让人感到“素质教育”不是那么一回事。各所学校,特别是中学,所看好的还是分数与升学率。每年中考和高考结束后,录取工作开始了,各所中学的成绩宣场活动也开始了;某某中学的某某同学在今年中考或高考中,取得xx分数,是全县(市省)最高分;某某中学的某某同学以xx分的优异成绩录取了某某大学;某某中学的某某老师所教的某某学科在今年的高考中录取得xx分的全县(市省)最好成绩........诸如此类的标语在大街小巷,在城里乡下处处可见。素质教育难道是“唯分数教育”吗?这与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其实,中国现在许多地方的素质教育干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行当。
本人遇见:高考不应该只考书本知识,而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试,包括书本理论知识、社会实践能力和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身体素质等测试。这样可大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四、培养人才的摇篮为何缺人才
首先,中国的许多师范类学校级别档次很低,办学条件差。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教师,在知识基础与人文素养方面水平不高,在教育岗位上,肯定不能称职。这种状况在中小学教育上最为突出。不称职的老师,既不能使学生得应有的知识修养,也不能使学生获得很好的道德修养,其实,许多中小学教师干的是误人子弟的行当。
其次许多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太多的“俗务”缠身(比如:打麻将、喝酒、应酬、专营跳槽改行等)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好好备课,去继续学习自修深造?久而久之就论为“教书匠”了。知识陈腐化、方法死板化,观念落后化,工作平庸化,即“四化”教师。这样的教师不误人子弟才怪!
再次,许多大学教师,由于大学生们自学能力强,学习氛围比较轻松,上课时课一般都不备课。他(她)们通常是腋下夹一本教科书,轻松地往讲台上一站,照本宣科地念一通完事,接下来便是漫长的自习。快要临近考试过关时,他(她)们便向学生勾勾点点考试范围,能应付过关就行,并美其名曰: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许多大学教师根本没有自己对学科的独到见解,怎么能培养出个性鲜明,见地独到的大学生来呢?他们也在庸庸碌碌地误人子弟啊!长期以往恶性循环;举国上下,无人才可言了。
本人愚见:国家要用提高广大教师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的措施,以及吸纳高素质人才参与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效率;国家要加大教育投资。改善师范类大学的办学条件,提高师范类大学生的生活助学补贴,使该类大学能录取高素质的学生,吸纳优秀生源;国家还要采取相应措施,使尊师重教的观念深入人心,达到全民尊师,全民重教,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小学到大学的教师,定期实行专业知识和学科内容的考试,不合格者,作下岗或者待岗处理,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效率。真正做到“执教为才,办学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