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柏拉图的很多艺术观点数千年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但是按照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柏拉图的艺术观点里有很多前后矛盾,格格不入的地方,本文试图解构柏拉图的部分艺术观点,证明柏拉图思想中自我矛盾,前后不一的方面。
【关键词】柏拉图艺术观点;解构
柏拉图是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也是西方哲学和艺术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作为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是一部关于哲学和政治理论的巨著。此外,该著作还对艺术做了系统的论述,其中的一些观点近两千年来一直在哲学家、文学家和美学家之间引起争论。雅克·德里达是法国哲学家,也是解构主义的奠基人。他的一系列关于艺术理论和欧陆哲学的长篇巨著对哲学界和艺术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解构主义是一种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的方法或手段,目的是挑战甚至推翻西方数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解构主义“试图在知识、语言、意义和解读的基础上不断打破权威思想”(Anderson, Danny J 137-153)。在此过程中,人们会清楚地发现所有的文本不仅仅只有一种解读版本,文本自身和这些不同的解读版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些解读版本之间却互不相容,无法调和。所以,一些权威真理并非完全真实,可能解读有误,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想去阐释真理。
《理想国》中有一段柏拉图关于诗歌、诗人、画家和模仿的对话闻名于世,也是许多专家学者数千年来讨论的焦点。然而,书中的观点却和柏拉图先前类似的观点有相互矛盾之处。而解构主义恰恰“强调文学作品中权威思想内在的矛盾性”(Anderson, Danny J 137-153)。比如,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强调在理想国中理性的重要性。柏拉图强烈反对激情,认为这是人类灵魂里低劣的一面。柏拉图认为理想国不能容纳诗人,因为“诗人会唤起并滋养灵魂的低劣部分,而这部分的增强将会损害人的理智”(姚乃强 19)。
然而,同样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承认年轻时就对诗人荷马心怀崇敬,承认“诗人都很聪明,而自己只是个凡人,只会讲事实”(Jowett, Benjamin 288)。更有甚者,柏拉图在《依安篇》中认为,所有优秀的诗人不是用艺术来创作优美的诗词,而是用灵感,而灵感和激情是同一回事。在《依安篇》中,柏拉图认为抒情诗人不是用理性创造诗文,而是在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影响下抒写,甚至称赞上帝带走了诗人的心智,将他们当仆人使用。因此,柏拉图总结为上帝使人们相信优美的诗文是上帝自己创造的神圣篇章,绝不是凡夫俗子所为,诗人只是把上帝的言语用诗歌的形式翻译解读了出来。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明看出,柏拉图关于诗歌和诗人的观点明显有自相矛盾之处。柏拉图一方面讨厌诗人,认为后者会让人充满激情而失去理性,对自己的理想国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柏拉图却崇拜诗人荷马,认为诗歌不是由理性创造出来的,而是由神创造的,又说诗人创作的诗歌代表了上帝的语言。所以说,柏拉图否定诗人就等于否定了上帝,否定诗歌就等于否定了自己终身强调的理性,也否定了自己理想国存在的意义。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表达了对模仿的藐视,认为模仿仅仅是“一种游戏或运动”(姚乃强 15)。他拿画家和制作铜器皮革的工匠作比喻,认为两者都不会使用缰绳,但是骑手却会使用。因此,柏拉图认为工具的使用者最有经验,处在最高层次,而模仿处于最低层次,没什么用。但是设想一下,骑手自己并不会制作缰绳,他只有告诉工匠如何去做——通过语言,手势,文字等模仿形式。如果工匠以前从未见过缰绳,还是不明白怎么制作,骑手就得把缰绳的模样画出来交工匠模仿制作。如果骑手不会画画,那么他必须找位画家帮忙,如此一来,画家处在什么位置呢?模仿又处在什么位置呢?至少不会处在最低层,因为没有画家的模仿,无论工匠还是骑手都无法制作出缰绳。由此可见,模仿并非事件无聊的事情,反而同使用者和制造者一样同等重要。
米勒曾经这样形容过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并非把文本的结构拆散,而是向人们展示文本自身已经散架了。其看起来厚实的基础并非硬如岩石,而是薄如空气”(Miller, J. Hillis 34)。用这段话来形容柏拉图《理想国》的某些观点最为贴切不过。通过对这部经典哲學和文学著作的解构,我们会发现其中很多自相矛盾、前后不一的地方,会使人不自主的对某些权威思想产生质疑,而这也是解构主义的内涵所在。
作者简介:魏蔚(1979-),男,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参考书目:
[1]Anderson, Danny J.. Deconstruction: Critical Strategy/Strategic Criticism. Atkins, G. Douglas and Morrow, Laura (eds.):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Amhers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89.
[2]Miller, J. Hillis. Stevens’ Rock and Criticism as Cure. Georgia Review (30), 1976.
[3]Western Classics in Literary Criticism. 姚乃强 (ed.) 上海: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3.
[4]The Dialogues of Plato (Volume One). Jowett, Benjamin (trans). N.Y.: Random House, 1937.
【关键词】柏拉图艺术观点;解构
柏拉图是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也是西方哲学和艺术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作为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是一部关于哲学和政治理论的巨著。此外,该著作还对艺术做了系统的论述,其中的一些观点近两千年来一直在哲学家、文学家和美学家之间引起争论。雅克·德里达是法国哲学家,也是解构主义的奠基人。他的一系列关于艺术理论和欧陆哲学的长篇巨著对哲学界和艺术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解构主义是一种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的方法或手段,目的是挑战甚至推翻西方数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解构主义“试图在知识、语言、意义和解读的基础上不断打破权威思想”(Anderson, Danny J 137-153)。在此过程中,人们会清楚地发现所有的文本不仅仅只有一种解读版本,文本自身和这些不同的解读版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些解读版本之间却互不相容,无法调和。所以,一些权威真理并非完全真实,可能解读有误,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想去阐释真理。
《理想国》中有一段柏拉图关于诗歌、诗人、画家和模仿的对话闻名于世,也是许多专家学者数千年来讨论的焦点。然而,书中的观点却和柏拉图先前类似的观点有相互矛盾之处。而解构主义恰恰“强调文学作品中权威思想内在的矛盾性”(Anderson, Danny J 137-153)。比如,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强调在理想国中理性的重要性。柏拉图强烈反对激情,认为这是人类灵魂里低劣的一面。柏拉图认为理想国不能容纳诗人,因为“诗人会唤起并滋养灵魂的低劣部分,而这部分的增强将会损害人的理智”(姚乃强 19)。
然而,同样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承认年轻时就对诗人荷马心怀崇敬,承认“诗人都很聪明,而自己只是个凡人,只会讲事实”(Jowett, Benjamin 288)。更有甚者,柏拉图在《依安篇》中认为,所有优秀的诗人不是用艺术来创作优美的诗词,而是用灵感,而灵感和激情是同一回事。在《依安篇》中,柏拉图认为抒情诗人不是用理性创造诗文,而是在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影响下抒写,甚至称赞上帝带走了诗人的心智,将他们当仆人使用。因此,柏拉图总结为上帝使人们相信优美的诗文是上帝自己创造的神圣篇章,绝不是凡夫俗子所为,诗人只是把上帝的言语用诗歌的形式翻译解读了出来。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明看出,柏拉图关于诗歌和诗人的观点明显有自相矛盾之处。柏拉图一方面讨厌诗人,认为后者会让人充满激情而失去理性,对自己的理想国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柏拉图却崇拜诗人荷马,认为诗歌不是由理性创造出来的,而是由神创造的,又说诗人创作的诗歌代表了上帝的语言。所以说,柏拉图否定诗人就等于否定了上帝,否定诗歌就等于否定了自己终身强调的理性,也否定了自己理想国存在的意义。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表达了对模仿的藐视,认为模仿仅仅是“一种游戏或运动”(姚乃强 15)。他拿画家和制作铜器皮革的工匠作比喻,认为两者都不会使用缰绳,但是骑手却会使用。因此,柏拉图认为工具的使用者最有经验,处在最高层次,而模仿处于最低层次,没什么用。但是设想一下,骑手自己并不会制作缰绳,他只有告诉工匠如何去做——通过语言,手势,文字等模仿形式。如果工匠以前从未见过缰绳,还是不明白怎么制作,骑手就得把缰绳的模样画出来交工匠模仿制作。如果骑手不会画画,那么他必须找位画家帮忙,如此一来,画家处在什么位置呢?模仿又处在什么位置呢?至少不会处在最低层,因为没有画家的模仿,无论工匠还是骑手都无法制作出缰绳。由此可见,模仿并非事件无聊的事情,反而同使用者和制造者一样同等重要。
米勒曾经这样形容过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并非把文本的结构拆散,而是向人们展示文本自身已经散架了。其看起来厚实的基础并非硬如岩石,而是薄如空气”(Miller, J. Hillis 34)。用这段话来形容柏拉图《理想国》的某些观点最为贴切不过。通过对这部经典哲學和文学著作的解构,我们会发现其中很多自相矛盾、前后不一的地方,会使人不自主的对某些权威思想产生质疑,而这也是解构主义的内涵所在。
作者简介:魏蔚(1979-),男,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参考书目:
[1]Anderson, Danny J.. Deconstruction: Critical Strategy/Strategic Criticism. Atkins, G. Douglas and Morrow, Laura (eds.):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Amhers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89.
[2]Miller, J. Hillis. Stevens’ Rock and Criticism as Cure. Georgia Review (30), 1976.
[3]Western Classics in Literary Criticism. 姚乃强 (ed.) 上海: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3.
[4]The Dialogues of Plato (Volume One). Jowett, Benjamin (trans). N.Y.: Random House, 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