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历灾难,目睹死亡、感受伤痛、痛失亲人,这一切都会给孩子带来极其强烈的恐惧、不安和悲伤等情绪。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虽然他们还不谙世事,但这些经历也一样会带给他们深重的伤害。如果不能及时做好心理救助,这些恐怖的经历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焦虑、恐慌、噩梦、行为退缩等行为,甚至严重影响他今后的成长。
Story车祸后,他不分昼夜地看VCD小明16岁,初三,是一起特大交通惨案的幸存者
尽管在那次事故中他毫发无损,但对他来说,那天早上发生的事,就像一场永远无法忘记的噩梦。每讲述或回忆一次,都是一种刻骨的痛。为了躲避记者甚至其他朋友的询问,他躲回了乡下老家。小明讲述时总是低着头,时不时地深呼吸一下:“……我回头去看,看见那个大贷车直冲进我们的队伍,我的同学都倒下了。因为天黑看不太清楚,等我跑过去,见到我的同学全在路上趴着。我想救他们,可是当时没有一个有声音的。我吓坏了,拼命地跑到前面去叫其他班的老师和同学。“现在我一闭上眼睛扰会看到这一切。我努力不让自己去想,可是我做不到,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班18个男生就死了15个。我不想再回学校,也不想上学了。我只求不要让我再回忆这一切,太痛苦了!”
小明的母亲说:“这些天,孩子一句话也不说,晚上也不睡,整夜地坐着,要不扰一个人到村口来回走,要不就买一大堆VCD回来,不分昼夜地看。”
心理评述:
相对于其他死去的同学来说,小明是幸运的,毕竟在一般人看来,他活下来了,并且毫发无损。可是在小明看来,他可能觉得自己比那些同学更痛苦,因为目睹那么多朝夕相处的同学死亡,带给他的冲击是巨大的。他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那次灾难事件,为了让自己不要深陷其中,被痛苦记忆压倒,他选择了让自己沉溺在VCD影碟中,不想思考,不想睡觉做梦,希望借影碟中的故事来冲淡自己脑海中的痛苦画面,但是,这种消极的逃避只会让他远离人群,更加孤独,忧伤。
你了解孩子心中的痛苦吗?
想要帮助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疗伤,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心理恢复正常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历灾难之后,孩子可能走两个极端。有的孩子变得十分木然、特别听话,甚至给人十分坚强、十分乖巧的假象,相反,另外一些孩子则可能变得特别脆弱,表现为特别爱哭、爱闹、黏人,经常做噩梦、容易受到惊吓等。
他是需要:你陪伴在他的左右,拥抱他在怀里,告诉他你一直在他身边。
第二阶段:意外发生之后一段时间,孩子可能经常做噩梦,脾气变得很烦躁,总喜欢诉说那些恐怖的经历,甚至在玩耍的时候也反复重演意外发生的情节等。
他最需要:信任这个世界,倾诉心中的痛苦,为这痛苦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第三阶段:孩子不再纠缠于灾难发生的情景,生活也逐渐变得有规律,开始恢复正常。不过每逢遇到同样的情景,比如在电视里看到别的地方发生同样的灾难,他记忆深处那些恐怖的经历就有可能抬头,他的创伤经验会导致他再度出现做噩梦,或者出现其他反常行为。
他最需要:个人心理重建和成长,在痛苦中理解生命理解生活,能够协调好自己的生活。
帮助他撕碎笼罩内心的梦魇
在经历意外伤害之后,再去接触那些和灾难有关的事物,这些刺激就有可能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在灾难过去后的第一个月,最好尽量回避与灾难相关的事物,比如相关的电视节目、媒体报道或者话题谈论等等。
而孩子在经历灾难之后会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可以针对他的这些表现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应对,帮助他走出灾难带来的心理阴影。
梦魇1: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乖巧
如果孩子遭遇意外伤害后,表现得比平时更加乖巧,并不说明意外伤害对他没有任何影响。孩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他身体不舒服。没有精力闹腾,二是他对意外解释错误,他就可能把灾难跟自己“不好的行为”联系起来,产生自责感,虽然白天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但是一到晚上,他就可能失去控制,表现为半夜做恶梦,尿床,特别容易被吓到等等。
您能给与的帮助:细心观察孩子,给予他照顾与安抚的同时让他明白,灾难的发生跟他个人没有关系,一切都已经过去,伤害不会再度来临。
梦魇2:沉浸在灾难带来的恐慌之中无法平静
如果孩子常常突然想起意外发生的情形,并因此恐惧不已。
您能给与的帮助:耐心地听他诉说,给他宣泄的机会。在听他诉说时,我们不需要说太多安慰他的话,尽量给他机会,让他把内心的恐惧表达出来,他的状况就会得到好转。在这个时候,我们既不要夸大灾难带来的恐惧感,也不要试图让他立刻变得坚强起来。如果孩子不肯诉说,我们也不要急于要求他去表达,让他准备好,一旦他有了说的欲望,我们认真倾听就可以了。
梦魇3:沉浸在体验意外伤害的游戏中
有的孩子可能会沉浸于跟灾难相关的游戏中,通过游戏,他的很多情绪会释放出来。游戏有可能是他对过去发生的事情,或者自己的做法产生的一种疑问,潜意识里,重复的游戏可能会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
您能给与的帮助:我们在他游戏的同时认真倾听,并且给予恰当的反应,他就会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自己摆脱恐惧。我们没有必要急于期待他忘记他的痛苦经验,也无需担心他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当孩子感觉自己能够获得控制之后,他会自行停止这些活动。
梦魇4:性格变化明显并且出现退化行为
灾难等意外伤害会让孩子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控制,他也可能因此变得肆意妄为,故意去做一些平时不允许做的违反原则的事情。孩子之所以这样,只不过是想通过这样的行为来验证,事情是否真的像成人所解释的那样恢复了正常。
您能给与的帮助: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坚持,不能因为孩子受到伤害就放弃,毕竟,这些规矩也是他在日常生活中确定可以倚靠的一部份,他藉由破坏来测试父母的反应,以确定并不是所有的一切都会因为意外事件而改变。如果我们坚持原则,就会有助于帮助他回到现实生活中,带给他更多的安全感。
梦魇5:失去的亲人永远不再回来
如果孩子没有亲眼看到亲人离去,他可能会不停地问“爸爸哪里去了?妈妈什么时候回家”如果你出于好心欺骗孩子,以类似“爸爸出差了”之类的借口来回避现实,敷衍孩子,带给他一个虚幻的期望,那么,当孩子最终了解到他的亲人已经永远离开的时候,他就会受到双层的伤害。一层来自失去的亲人,一层来自健在的亲人的欺骗与不可信赖。
即便千方百计隐瞒事实真相,孩子也会很敏感地从大人的言行举止、眼神、邻里的议论中捕捉到某些信息。因此,这样的做法不仅于事无补,相反还会让他长时间被笼罩在忧虑和恐惧中,经历更多的痛苦。
您能给与的帮助:尽管死亡带给我们无尽的悲伤感,但这也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一种人生体验。对孩子来说同样如此。具备面对死亡的经历对孩子来说并不都是坏事,在分离和悲伤的体验中,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学会珍惜感情,珍惜生命。为了使孩子能比较平静地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采取逐步过度的方法让他面对和接受亲人离世的现实是可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长时间地向他隐瞒事实。
编辑 BOBO
Story车祸后,他不分昼夜地看VCD小明16岁,初三,是一起特大交通惨案的幸存者
尽管在那次事故中他毫发无损,但对他来说,那天早上发生的事,就像一场永远无法忘记的噩梦。每讲述或回忆一次,都是一种刻骨的痛。为了躲避记者甚至其他朋友的询问,他躲回了乡下老家。小明讲述时总是低着头,时不时地深呼吸一下:“……我回头去看,看见那个大贷车直冲进我们的队伍,我的同学都倒下了。因为天黑看不太清楚,等我跑过去,见到我的同学全在路上趴着。我想救他们,可是当时没有一个有声音的。我吓坏了,拼命地跑到前面去叫其他班的老师和同学。“现在我一闭上眼睛扰会看到这一切。我努力不让自己去想,可是我做不到,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班18个男生就死了15个。我不想再回学校,也不想上学了。我只求不要让我再回忆这一切,太痛苦了!”
小明的母亲说:“这些天,孩子一句话也不说,晚上也不睡,整夜地坐着,要不扰一个人到村口来回走,要不就买一大堆VCD回来,不分昼夜地看。”
心理评述:
相对于其他死去的同学来说,小明是幸运的,毕竟在一般人看来,他活下来了,并且毫发无损。可是在小明看来,他可能觉得自己比那些同学更痛苦,因为目睹那么多朝夕相处的同学死亡,带给他的冲击是巨大的。他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那次灾难事件,为了让自己不要深陷其中,被痛苦记忆压倒,他选择了让自己沉溺在VCD影碟中,不想思考,不想睡觉做梦,希望借影碟中的故事来冲淡自己脑海中的痛苦画面,但是,这种消极的逃避只会让他远离人群,更加孤独,忧伤。
你了解孩子心中的痛苦吗?
想要帮助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疗伤,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心理恢复正常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历灾难之后,孩子可能走两个极端。有的孩子变得十分木然、特别听话,甚至给人十分坚强、十分乖巧的假象,相反,另外一些孩子则可能变得特别脆弱,表现为特别爱哭、爱闹、黏人,经常做噩梦、容易受到惊吓等。
他是需要:你陪伴在他的左右,拥抱他在怀里,告诉他你一直在他身边。
第二阶段:意外发生之后一段时间,孩子可能经常做噩梦,脾气变得很烦躁,总喜欢诉说那些恐怖的经历,甚至在玩耍的时候也反复重演意外发生的情节等。
他最需要:信任这个世界,倾诉心中的痛苦,为这痛苦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第三阶段:孩子不再纠缠于灾难发生的情景,生活也逐渐变得有规律,开始恢复正常。不过每逢遇到同样的情景,比如在电视里看到别的地方发生同样的灾难,他记忆深处那些恐怖的经历就有可能抬头,他的创伤经验会导致他再度出现做噩梦,或者出现其他反常行为。
他最需要:个人心理重建和成长,在痛苦中理解生命理解生活,能够协调好自己的生活。
帮助他撕碎笼罩内心的梦魇
在经历意外伤害之后,再去接触那些和灾难有关的事物,这些刺激就有可能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在灾难过去后的第一个月,最好尽量回避与灾难相关的事物,比如相关的电视节目、媒体报道或者话题谈论等等。
而孩子在经历灾难之后会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可以针对他的这些表现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应对,帮助他走出灾难带来的心理阴影。
梦魇1: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乖巧
如果孩子遭遇意外伤害后,表现得比平时更加乖巧,并不说明意外伤害对他没有任何影响。孩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他身体不舒服。没有精力闹腾,二是他对意外解释错误,他就可能把灾难跟自己“不好的行为”联系起来,产生自责感,虽然白天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但是一到晚上,他就可能失去控制,表现为半夜做恶梦,尿床,特别容易被吓到等等。
您能给与的帮助:细心观察孩子,给予他照顾与安抚的同时让他明白,灾难的发生跟他个人没有关系,一切都已经过去,伤害不会再度来临。
梦魇2:沉浸在灾难带来的恐慌之中无法平静
如果孩子常常突然想起意外发生的情形,并因此恐惧不已。
您能给与的帮助:耐心地听他诉说,给他宣泄的机会。在听他诉说时,我们不需要说太多安慰他的话,尽量给他机会,让他把内心的恐惧表达出来,他的状况就会得到好转。在这个时候,我们既不要夸大灾难带来的恐惧感,也不要试图让他立刻变得坚强起来。如果孩子不肯诉说,我们也不要急于要求他去表达,让他准备好,一旦他有了说的欲望,我们认真倾听就可以了。
梦魇3:沉浸在体验意外伤害的游戏中
有的孩子可能会沉浸于跟灾难相关的游戏中,通过游戏,他的很多情绪会释放出来。游戏有可能是他对过去发生的事情,或者自己的做法产生的一种疑问,潜意识里,重复的游戏可能会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
您能给与的帮助:我们在他游戏的同时认真倾听,并且给予恰当的反应,他就会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自己摆脱恐惧。我们没有必要急于期待他忘记他的痛苦经验,也无需担心他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当孩子感觉自己能够获得控制之后,他会自行停止这些活动。
梦魇4:性格变化明显并且出现退化行为
灾难等意外伤害会让孩子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控制,他也可能因此变得肆意妄为,故意去做一些平时不允许做的违反原则的事情。孩子之所以这样,只不过是想通过这样的行为来验证,事情是否真的像成人所解释的那样恢复了正常。
您能给与的帮助: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坚持,不能因为孩子受到伤害就放弃,毕竟,这些规矩也是他在日常生活中确定可以倚靠的一部份,他藉由破坏来测试父母的反应,以确定并不是所有的一切都会因为意外事件而改变。如果我们坚持原则,就会有助于帮助他回到现实生活中,带给他更多的安全感。
梦魇5:失去的亲人永远不再回来
如果孩子没有亲眼看到亲人离去,他可能会不停地问“爸爸哪里去了?妈妈什么时候回家”如果你出于好心欺骗孩子,以类似“爸爸出差了”之类的借口来回避现实,敷衍孩子,带给他一个虚幻的期望,那么,当孩子最终了解到他的亲人已经永远离开的时候,他就会受到双层的伤害。一层来自失去的亲人,一层来自健在的亲人的欺骗与不可信赖。
即便千方百计隐瞒事实真相,孩子也会很敏感地从大人的言行举止、眼神、邻里的议论中捕捉到某些信息。因此,这样的做法不仅于事无补,相反还会让他长时间被笼罩在忧虑和恐惧中,经历更多的痛苦。
您能给与的帮助:尽管死亡带给我们无尽的悲伤感,但这也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一种人生体验。对孩子来说同样如此。具备面对死亡的经历对孩子来说并不都是坏事,在分离和悲伤的体验中,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学会珍惜感情,珍惜生命。为了使孩子能比较平静地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采取逐步过度的方法让他面对和接受亲人离世的现实是可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长时间地向他隐瞒事实。
编辑 BO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