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改的今天,阅读教学要实现高效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目标瘦身,体现一课一得;二、问题整合,落实自主合作;三、随文练笔,遵循情动辞发。
关键词: 阅读教学;高效; 目标瘦身;问题整合;随文练笔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8-01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8.114
近几年来,伴随着基础教育学段学校课改的逐步推进,学科教学中我们在阅读教学方面效果显著。但课堂教学改革永远走在路上,如今,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实效到底提高了多少,阅读教学的脚步如何才能插上高效的翅膀?笔者结合平时所观摩到的课堂实例及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瘦身”,体现一课一得
语文课文所涉及内容很多,课时的目标也不止一个,如果不能分清主次,合理分配,就会导致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到的状况,所以,要勇于放弃,因为暂时的放弃,是为了长远的取得。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因此,一课一得的教育教学观应成为每位学科教师的教学行为指南针。
确立简单明了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科老师提前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分析主旨,并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只有去掉了影响教学的各种枝节牵绊,学科老师们才能从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挤出”时间来更好的引导学生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讨,从而让学生更加精准地抓住文章的主线,对文本中的经典句子进行推敲,在讨论中教学,在思考中阅读,师生互动,真正让一堂课有一堂课的所得,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二、整合教学问题,落地“自主、合作、探究”
“去掉繁枝,保留主干”是新课改下阅读主题教学中的新潮流。前不久,一位老师教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后,让学生学习交流导学案“文本探究”中的问题,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租界,看看 书中所谓的“ 中华不振“?请阅读3次文章,并在心中描出画面。
1.书中哪一幅画中人的形象最让你心疼?(学生:洋人、巡警、夫人、围观的中国人......)
2.当你看到洋人、巡警、夫人第一感觉是什么?(学生:可恨、可恶、可悲、可怜......)
3.老师展示文中重点段落:你们看到可恨的巡警了吗?他们为什么会那样做?请朗读并感受。
4.你们看到可怜的夫人了吗?为什么即使在自己的国家,她也不能做主?
5.你们看到那些紧握拳头的中国人了吗?他们握紧拳头是什么意思?他们想干什么?
这是一篇由10多个自然段构成的长课文,怎样把如此长的一篇长课文变成“一段式”短文,老师直抓核心--描写“中华不振”段,对该段中各个人物的展开想象,引导学生在心中画成丰满形象的画面,使文章栩栩如生,这就是真正的高效课堂。相反,若我们在教学中没有真正落地做到这样的教学行为,而是变成心中想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合作学习方式,但是,教学行为中又以老师的意愿为主导,这样的教学是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会成为高效阅读的绊脚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得既小小地释放出,又大量地遏制住自己的思想,让孩子们有自己思想的问题、方向和空间。”所以,真正的高效阅读,导师型教师的正确导航和开启学生独立思考空间的结合。要做到高效,前期就需要对文中所涉及到的问题要进行重组整理。上面的一系列问题可整合如下: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租界,体会书中的“中华不振”? 请读3遍课文,在心中画出那个最让你心疼的面面。哪个人的形象、哪些字触动了你的内心?朗读触动自己最深的语句,并和大家交流一下心得。
这种“砍去繁琐,保留主干”式 直奔主题的教学方式中,才会真正解放学生的思想,他们的思想才会进入无干扰的境界:纯净思考——角色思考——主题思考等更深入的轻松思考。从此角度看,培养教师整合教学问题的习惯,对开启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有重要意义,是尊重学位、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这样做才能真正使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落到实处,让课堂真正实现高效。
三、随文练笔,遵循情动辞发
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在现实中,又常因写而读、以读导写的方式呈现。老师们常因偶遇的一个有意义的练笔点而喜形于色,也因能为学生们源源提供随笔的机会而兴奋不已。老师们的脑海里:阅读和写作的结合,是能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但是,实际上呢?
一位老师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中,当孩子们展示完描写树林的段落后,老师是这样深情点拨的:“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同学们,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意境啊,它是作者立足现实展开的丰富联想,这种想象让文章更生动。同学们,请你们根据自己在现实中亲近自然的经历,拿起笔,打开你们联想的翅膀,也写一段美妙的文字吧!
学生们马上拿起笔开始写,几分钟后老师叫停,进行全班交流展示。一学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我静静地靠在墙上,仿佛自己也是一棵花。我脚下长出的根须,紧紧巴住泥土;头上长出的花瓣,吸收空气和阳光;胳膊变成花枝,腿变成花根......”老师给予肯定,夸孩子仿写得真好。
没有想象力的文字,犹如没有生命的僵尸。我们所提倡的阅读和写作的结合,是遵循情动而辞发,不是机械的训练,更不是索然无味的“邯郸学步”。试问:学生的”“情”都未动,“辞”又怎么能发出来?
朱熹先生在《观书有感》写道:“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想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這就是我们提倡的让学生在随笔中应该达到的自由自在的境界。该境界的修炼,首先需有一份去急躁中的平和;其次,遵循情动辞发的习作心理规律 ,巧妙引导学生思考,感受联想的魅力。真正让学生心所动,情所发,写有得,让课堂练笔之花“开得那样红”。
参考文献:
[1]余玲.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技资讯,2008(22):135.
[2]施平,黄麟生.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症结与对策[J]. 课程.教材.教法,1998(9):47-51.
关键词: 阅读教学;高效; 目标瘦身;问题整合;随文练笔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8-01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8.114
近几年来,伴随着基础教育学段学校课改的逐步推进,学科教学中我们在阅读教学方面效果显著。但课堂教学改革永远走在路上,如今,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实效到底提高了多少,阅读教学的脚步如何才能插上高效的翅膀?笔者结合平时所观摩到的课堂实例及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瘦身”,体现一课一得
语文课文所涉及内容很多,课时的目标也不止一个,如果不能分清主次,合理分配,就会导致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到的状况,所以,要勇于放弃,因为暂时的放弃,是为了长远的取得。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因此,一课一得的教育教学观应成为每位学科教师的教学行为指南针。
确立简单明了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科老师提前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分析主旨,并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只有去掉了影响教学的各种枝节牵绊,学科老师们才能从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挤出”时间来更好的引导学生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讨,从而让学生更加精准地抓住文章的主线,对文本中的经典句子进行推敲,在讨论中教学,在思考中阅读,师生互动,真正让一堂课有一堂课的所得,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二、整合教学问题,落地“自主、合作、探究”
“去掉繁枝,保留主干”是新课改下阅读主题教学中的新潮流。前不久,一位老师教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后,让学生学习交流导学案“文本探究”中的问题,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租界,看看 书中所谓的“ 中华不振“?请阅读3次文章,并在心中描出画面。
1.书中哪一幅画中人的形象最让你心疼?(学生:洋人、巡警、夫人、围观的中国人......)
2.当你看到洋人、巡警、夫人第一感觉是什么?(学生:可恨、可恶、可悲、可怜......)
3.老师展示文中重点段落:你们看到可恨的巡警了吗?他们为什么会那样做?请朗读并感受。
4.你们看到可怜的夫人了吗?为什么即使在自己的国家,她也不能做主?
5.你们看到那些紧握拳头的中国人了吗?他们握紧拳头是什么意思?他们想干什么?
这是一篇由10多个自然段构成的长课文,怎样把如此长的一篇长课文变成“一段式”短文,老师直抓核心--描写“中华不振”段,对该段中各个人物的展开想象,引导学生在心中画成丰满形象的画面,使文章栩栩如生,这就是真正的高效课堂。相反,若我们在教学中没有真正落地做到这样的教学行为,而是变成心中想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合作学习方式,但是,教学行为中又以老师的意愿为主导,这样的教学是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会成为高效阅读的绊脚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得既小小地释放出,又大量地遏制住自己的思想,让孩子们有自己思想的问题、方向和空间。”所以,真正的高效阅读,导师型教师的正确导航和开启学生独立思考空间的结合。要做到高效,前期就需要对文中所涉及到的问题要进行重组整理。上面的一系列问题可整合如下: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租界,体会书中的“中华不振”? 请读3遍课文,在心中画出那个最让你心疼的面面。哪个人的形象、哪些字触动了你的内心?朗读触动自己最深的语句,并和大家交流一下心得。
这种“砍去繁琐,保留主干”式 直奔主题的教学方式中,才会真正解放学生的思想,他们的思想才会进入无干扰的境界:纯净思考——角色思考——主题思考等更深入的轻松思考。从此角度看,培养教师整合教学问题的习惯,对开启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有重要意义,是尊重学位、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这样做才能真正使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落到实处,让课堂真正实现高效。
三、随文练笔,遵循情动辞发
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在现实中,又常因写而读、以读导写的方式呈现。老师们常因偶遇的一个有意义的练笔点而喜形于色,也因能为学生们源源提供随笔的机会而兴奋不已。老师们的脑海里:阅读和写作的结合,是能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但是,实际上呢?
一位老师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中,当孩子们展示完描写树林的段落后,老师是这样深情点拨的:“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同学们,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意境啊,它是作者立足现实展开的丰富联想,这种想象让文章更生动。同学们,请你们根据自己在现实中亲近自然的经历,拿起笔,打开你们联想的翅膀,也写一段美妙的文字吧!
学生们马上拿起笔开始写,几分钟后老师叫停,进行全班交流展示。一学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我静静地靠在墙上,仿佛自己也是一棵花。我脚下长出的根须,紧紧巴住泥土;头上长出的花瓣,吸收空气和阳光;胳膊变成花枝,腿变成花根......”老师给予肯定,夸孩子仿写得真好。
没有想象力的文字,犹如没有生命的僵尸。我们所提倡的阅读和写作的结合,是遵循情动而辞发,不是机械的训练,更不是索然无味的“邯郸学步”。试问:学生的”“情”都未动,“辞”又怎么能发出来?
朱熹先生在《观书有感》写道:“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想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這就是我们提倡的让学生在随笔中应该达到的自由自在的境界。该境界的修炼,首先需有一份去急躁中的平和;其次,遵循情动辞发的习作心理规律 ,巧妙引导学生思考,感受联想的魅力。真正让学生心所动,情所发,写有得,让课堂练笔之花“开得那样红”。
参考文献:
[1]余玲.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技资讯,2008(22):135.
[2]施平,黄麟生.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症结与对策[J]. 课程.教材.教法,1998(9):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