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假期非常有幸读了《教与学的秘密:解读佐藤学的课堂教学观》一书,作者是北京教育科学院教师王晓春老师。这是一本详细剖析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课堂教学理念的书。作者针对中国当前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特点,并结合其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及教育科研经验,提出了在中国学校和课堂上“移植”佐藤学教学理念的具体建议。通读之后,掩卷思索,受益匪浅。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也是引起我教学反思的,是“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观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有效的合作学习正是培養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那么,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的合作学习呢?下面笔者根据王晓春对佐藤学的课堂教学观的解读和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谈一点浅近的感受。
一、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强心剂”
卢梭认为:“思考与实用的结合,就能产生明确的概念,就能找到一些简便方法。”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王晓春解读佐藤学的课堂教学观时强调:“独立思考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合作学习必须以每个学生独立思考为前提和基础,没有独立思考做前提的小组讨论,难免流于肤浅,甚至是浪费时间。”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急于抢进度,提出导学案中的问题,让学生看了题目之后,发现课堂冷场时,就会立即命令小组合作讨论,此时课堂会出现热闹的场景,老师由此也得到了些许安慰。这样的情况,问题也能解决,但是后来发现,有的学生懂了,还有一些学生连题目的意思都没有弄明白。可见,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就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有的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抄现成结论,从而无法达到通过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一位老师赴美考察时曾就“中国孩子学习依赖性太强,不会提问题”等,向美国教育专家葛丹先生求解。这就是没有独立思考所造成的,容易对别人产生依赖的学习心理。因此我们在合作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独立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独立思考问题,让学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哪怕没有正确的答案,至少思考过,加深题目的印象,慢慢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不依赖别人的意识,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
不仅讨论前思考,在交流讨论之后也要思考。正如王晓春在书中强调:“别人发言可以对你有启发,但启发之后,还要由你自己消化,形成独特的智力结构。”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笔者提出: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文中找出依据,并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再小组合作,探讨出更完美的回答。在这样的问题之后,害怕有漏网之鱼,又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消化、思考、顿悟,能够真正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依赖他人。只有独立思考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独立思考不仅是合作学习的核心,更是强心剂,把课堂中学生的独立思考放在合作学习的首位,是我们课堂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品质教育,这种品质是学生将来的人格发展不可缺的。作为我们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些,切不可去一味地追究合作学习的热闹形式,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即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合理配组是合作学习的“催化剂”
王晓春在解读佐藤学的课堂教学观时说,各种研讨,只要有一个真有水平的人,整个讨论质量就会提高,反之,如果大家水平都一般,讨论无论怎么热闹,最后那个“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多半是一种“综合性的陈词滥调”。作为老师也应该明白,学生之间的合作,每位学生起码有点“资本”,否则学生不会愿意合作的。作为课堂教学,只有合理的小组成员搭配,才能推动合作学习的步伐,才能起到有效的合作学习。根据班级的学情,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还要让学生在本组内能找到对手,能找到旗鼓相当、英雄所见略同的合作伙伴,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如果一个优等生想要讨论的问题,没有同伴应对,就像一块石子投进一口枯井,没有一丝涟漪和波澜。久而久之,优等生的智慧和锐气在等待中被消耗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果有个知识水平相当的同伴共同探讨、合作,两个人的思想就会碰擦出智慧的火花,对小组合作起到催化的作用。《诗经》中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因此小组人员组合时,至少要有两个优等生(相对的)。如果层次低的学生数只有一个人,当他面对别人的优势时,往往会产生自卑感,会显得很孤独,会压抑着他的前进,无论是在学习还是性格培养方面都是不利的。只有在小组人员搭配时,能合理安排两个以上,让彼此找到存在感。互相促进、相互竞争、通力合作向他人学习,倾听他人的观点。因此,合理的小组成员搭配方式是个性化合作学习的催化剂,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发展的路径。当然小组成员的选择,遵循要尊重学生、遵照自愿的原则。
三、形式创新是合作学习的“兴奋剂”
合理的组合小组成员之后,在一段时间内要保持相对稳定,经过一段时间后,组内成员之间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也出现了各小组内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甚至出现较大差异,有的小组内容还出现各种矛盾,甚至有了相处疲劳。因此,在平时教学时,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学生间的相处情况,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为了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合作效果,增强合作能力,激发合作热情。进行调整后,发现每个小组间像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一种自信、激情的情绪融入到合作学习中,使得小组氛围更加和谐,更加积极主动。从而减轻思想压力,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合作方式除了组内成员的调整,还有组组间的合作学习形式。例如要举办一次辩论赛,《狼》专题针对“狼该不该杀”这个问题展开辩论,一个小组内合作是很难完成的,只有建立起组组合作,才可以提高学习的动力。班级7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按照辩论赛的规则,正反双方8人,如果仅选择某两小组进行辩论,可能教学目的达不到,教学的效果也不能实现。因此建成组组合作,构成精良有力的辩论队。这样多变的合作方式,不变合作目的。不仅实现了教学效果,也激发了学习的热情。还有课本剧的表演,也需要组组间合作学习。合作不仅是互问互答式。还有更多的合作内容,有时学生甲有一种思想,学生乙也有一种思想,两人交换后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新的信息。这种交换也是合作。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是朗读合作、默写合作、写作合作等。小组内合作,不一定都是由优生带动差生讨论、提问题,也可以发挥差生某一个方面的优势,展示给他人,如书写、背诵、作业认真、诚实、正直等,这样也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让学生找到自信心,找到尊严。因此,教师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发点,借助多变的合作学习方式,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灵动了课堂教学。
四、老师参与是合作学习的“粘合剂”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用更科学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要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意识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权,还要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当引导者、管理者、合作者、评价者,还要积极投入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充当参与者。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是权威的主导者,更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而是参与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例如《囚绿记》这课,参与讨论3号组的合作学习,问题是:作者那么爱绿,最后又释放了绿,除了发现这株绿失去了苍青的颜色,还有其他原因吗?这个问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老师的参与引导,学生会茅塞顿开,对学生以后思考问题又多了一条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参与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交流思想甚至参与小组任务分工。因为老师的参与,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粘合了师生间的感情,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通过参与学生的交流,能更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学情,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参与了学生合作学习,与学生平等对话;放下了姿态,了解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不再畏惧,不再固囿于狭隘的思维里,让合作学习不再流于形式,有效地促进合作学习。参与了学生的学习,就不会出现王晓春书中的案例:抱怨学生上课很不配合,一片死寂!教师不仅参与讨论,也可以参与评价、参与实践等。总之,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模式,不仅创设了融洽、民主的学习氛围,还明确了正确的师生观,当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时,学习视野将得到最大限度地开阔,从而有效的促进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一、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强心剂”
卢梭认为:“思考与实用的结合,就能产生明确的概念,就能找到一些简便方法。”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王晓春解读佐藤学的课堂教学观时强调:“独立思考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合作学习必须以每个学生独立思考为前提和基础,没有独立思考做前提的小组讨论,难免流于肤浅,甚至是浪费时间。”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急于抢进度,提出导学案中的问题,让学生看了题目之后,发现课堂冷场时,就会立即命令小组合作讨论,此时课堂会出现热闹的场景,老师由此也得到了些许安慰。这样的情况,问题也能解决,但是后来发现,有的学生懂了,还有一些学生连题目的意思都没有弄明白。可见,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就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有的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抄现成结论,从而无法达到通过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一位老师赴美考察时曾就“中国孩子学习依赖性太强,不会提问题”等,向美国教育专家葛丹先生求解。这就是没有独立思考所造成的,容易对别人产生依赖的学习心理。因此我们在合作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独立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独立思考问题,让学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哪怕没有正确的答案,至少思考过,加深题目的印象,慢慢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不依赖别人的意识,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
不仅讨论前思考,在交流讨论之后也要思考。正如王晓春在书中强调:“别人发言可以对你有启发,但启发之后,还要由你自己消化,形成独特的智力结构。”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笔者提出: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文中找出依据,并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再小组合作,探讨出更完美的回答。在这样的问题之后,害怕有漏网之鱼,又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消化、思考、顿悟,能够真正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依赖他人。只有独立思考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独立思考不仅是合作学习的核心,更是强心剂,把课堂中学生的独立思考放在合作学习的首位,是我们课堂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品质教育,这种品质是学生将来的人格发展不可缺的。作为我们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些,切不可去一味地追究合作学习的热闹形式,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即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合理配组是合作学习的“催化剂”
王晓春在解读佐藤学的课堂教学观时说,各种研讨,只要有一个真有水平的人,整个讨论质量就会提高,反之,如果大家水平都一般,讨论无论怎么热闹,最后那个“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多半是一种“综合性的陈词滥调”。作为老师也应该明白,学生之间的合作,每位学生起码有点“资本”,否则学生不会愿意合作的。作为课堂教学,只有合理的小组成员搭配,才能推动合作学习的步伐,才能起到有效的合作学习。根据班级的学情,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还要让学生在本组内能找到对手,能找到旗鼓相当、英雄所见略同的合作伙伴,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如果一个优等生想要讨论的问题,没有同伴应对,就像一块石子投进一口枯井,没有一丝涟漪和波澜。久而久之,优等生的智慧和锐气在等待中被消耗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果有个知识水平相当的同伴共同探讨、合作,两个人的思想就会碰擦出智慧的火花,对小组合作起到催化的作用。《诗经》中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因此小组人员组合时,至少要有两个优等生(相对的)。如果层次低的学生数只有一个人,当他面对别人的优势时,往往会产生自卑感,会显得很孤独,会压抑着他的前进,无论是在学习还是性格培养方面都是不利的。只有在小组人员搭配时,能合理安排两个以上,让彼此找到存在感。互相促进、相互竞争、通力合作向他人学习,倾听他人的观点。因此,合理的小组成员搭配方式是个性化合作学习的催化剂,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发展的路径。当然小组成员的选择,遵循要尊重学生、遵照自愿的原则。
三、形式创新是合作学习的“兴奋剂”
合理的组合小组成员之后,在一段时间内要保持相对稳定,经过一段时间后,组内成员之间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也出现了各小组内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甚至出现较大差异,有的小组内容还出现各种矛盾,甚至有了相处疲劳。因此,在平时教学时,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学生间的相处情况,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为了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合作效果,增强合作能力,激发合作热情。进行调整后,发现每个小组间像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一种自信、激情的情绪融入到合作学习中,使得小组氛围更加和谐,更加积极主动。从而减轻思想压力,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合作方式除了组内成员的调整,还有组组间的合作学习形式。例如要举办一次辩论赛,《狼》专题针对“狼该不该杀”这个问题展开辩论,一个小组内合作是很难完成的,只有建立起组组合作,才可以提高学习的动力。班级7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按照辩论赛的规则,正反双方8人,如果仅选择某两小组进行辩论,可能教学目的达不到,教学的效果也不能实现。因此建成组组合作,构成精良有力的辩论队。这样多变的合作方式,不变合作目的。不仅实现了教学效果,也激发了学习的热情。还有课本剧的表演,也需要组组间合作学习。合作不仅是互问互答式。还有更多的合作内容,有时学生甲有一种思想,学生乙也有一种思想,两人交换后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新的信息。这种交换也是合作。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是朗读合作、默写合作、写作合作等。小组内合作,不一定都是由优生带动差生讨论、提问题,也可以发挥差生某一个方面的优势,展示给他人,如书写、背诵、作业认真、诚实、正直等,这样也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让学生找到自信心,找到尊严。因此,教师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发点,借助多变的合作学习方式,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灵动了课堂教学。
四、老师参与是合作学习的“粘合剂”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用更科学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要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意识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权,还要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当引导者、管理者、合作者、评价者,还要积极投入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充当参与者。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是权威的主导者,更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而是参与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例如《囚绿记》这课,参与讨论3号组的合作学习,问题是:作者那么爱绿,最后又释放了绿,除了发现这株绿失去了苍青的颜色,还有其他原因吗?这个问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老师的参与引导,学生会茅塞顿开,对学生以后思考问题又多了一条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参与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交流思想甚至参与小组任务分工。因为老师的参与,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粘合了师生间的感情,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通过参与学生的交流,能更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学情,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参与了学生合作学习,与学生平等对话;放下了姿态,了解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不再畏惧,不再固囿于狭隘的思维里,让合作学习不再流于形式,有效地促进合作学习。参与了学生的学习,就不会出现王晓春书中的案例:抱怨学生上课很不配合,一片死寂!教师不仅参与讨论,也可以参与评价、参与实践等。总之,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模式,不仅创设了融洽、民主的学习氛围,还明确了正确的师生观,当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时,学习视野将得到最大限度地开阔,从而有效的促进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