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V得C”式动补结构在现代汉语语法中是研究的热点。关于它的产生时代学术界尚存在争论,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两种:A 、南北朝时期(潘允忠1980、岳俊发1984)。B、唐代新出现(王力1958,杨建国1959,杨平1990,蒋绍愚1994)。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语法结构在元明时期已经得到了蓬勃发展,本文采用王季思根据明·凌濛初的刻本为主参照各家的刻本、奇本所校注的《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对其中的“V得C”结构进行了穷尽式考察,研究其在元明时期的特点以及其与现代汉语中这一句式的异同。
一、王《西厢记》中“V得C”式的补语面貌
1.动词作补语
(1)红娘,什么汤水吞得下
(2)我怎肯忘得有恩处?[五·4]
(3)我著你但去处行监坐守,谁著你迤逗的胡行乱走[四·2]
其中(1)例中的动词为趋向动词,趋向动词作补语在王《西厢记》中出现两例。而(2)例则是动宾短语作补语,此句中的“得”不是助词,而是动词,相当于“忘得得”,因为两个“得”语音形式相同,所以把助词“得”略去了。(3)例中是由两个平行结构的动词作补语。
2.形容词作补语
在王《西厢记》中形容词补语共出现26例(不包括重叠式的形容词),其中单音节形容词21例,绝大多数(18例)都是表状态的,这是由形容词的性质决定的,以下几例都是表状态的:
(4)是盖造得好也呵![一、1]]
(5)因家中无人,来得迟了。[五·3]
(6)这小贱人道得也是。[四·2]
另外,还有5例双音节形容词做补语的例子如:
(7)比着你旧时肥瘦,出落得精神,别样的风流。[四·2]
3.形容词重叠式作补语
岳俊发(1984)认为形容词重叠使用作状语始见于宋代,不过用例较少,元代各类重叠式补语开始普遍使用。在王实甫《西厢记》中各种类型的形容词重叠式作补语都已经出现。
A.AA(的)式
(8)姐姐情思不快,我将被儿薰得香香的,睡些儿。[二·1]
B.AAB式:
(9)乌纱帽擦得光挣挣的。[二·2]
(10)冻得来战兢兢,说甚知音。[三·4]
(9)例中加“的”(10)没加,加“的”去掉也不影响语义表达。
C.AABB式:
(11)打扮得整整齐齐的,只等做女婿。[五·4]
4.偏正短语作补语
在王《西厢记》里“V得C”句式中的偏正短语做补语,有以下三种情况:
A.修饰语加动词
(12)脚踏得赤力力的轴摇,手板得忽喇喇无关撼。[第二卷·楔子]
B.修饰语加形容词
(13)你看得好仔细着,若是夫人怎了?[三·3]
C.修饰语加名词
(14)纵然酬得今生志,着甚支吾此夜长。[一·2]
5.主谓结构作补语
主谓结构作“V得C”句式中的补语,出现得很早,不过直至宋代它的特点仍是主谓结构中的主语,仍是全句动词的受事。在王《西厢记》中共发现这样的例句13例,占多数:
(15)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二·2]
(16)显得文章有用,足见天地无私。[三·1]
在很长时期内“V得C”句式中主谓结构做补语都保持了这样的特点,不过在王《西厢记》中还是发现了不同于前期的一些特点。
A.主谓结构中的主语意念上为全句动词的施事,如:
(17)唬得我倒躲倒躲!
(18)想着他临上马痛伤嗟,哭得我也似痴呆。[四·4]
由于主谓结构中的主语意念上是全句主要动词的施事,所以它可以提到主要动词前作全句的主语,(17)也可以说成“我唬得倒躲倒躲!”也可以被“把”字提前而脱离补语的范围,比如可以说成“把我唬得倒躲倒躲!”
B.主谓结构中的主语同全句的主语、谓语动词没有关系,只是同主谓结构中的谓语动词发生关系,如:
(19)休拜,你是奉旨的女婿,我怎么消受得你拜?[五·4]
(20)若共他多情的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一·2]
C.主谓结构中的主语是全句主语所属的一部分,如:
(21)小生害得眼花,搂得慌了些儿,不只是谁,望乞恕罪![三·3]
D.主谓结构中的主语可以用“把”字提前,出现了“得”“把” 结合的句子。如:
(22)你哄着谁哩,你把这饿鬼弄得他七死八活,却要怎么?
(23)我将被儿薰得香香的,睡些儿。[二·1]
6.其他短语结构作补语
A.并列短语作补语
(24)都只为一官半职,阻隔得千山万水![四·4]
(25)虽然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四·3]
B.介宾结构作补语
(26)今夜甚睡得到我眼里来![四·4]
C.代词作补语
(27)因甚得便病得这般了。[三·4]
三、从王《西厢记》看“V得C”句式中补语的发展状况
首先,形容词重叠式作补语开始普遍使用,并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主要补语成分。元代以前,形容词重叠式作补语还不是那么普遍,而在王《西厢记》中我们发现了各种类型的形容词重叠式作补语,并一直延用至今。在现代汉语中形容词重叠式作补语同单音节形容词作补语在语法功能上有以下几点不同:第一,可以受“早就、已经、连忙,马上”一类时间副词修饰,单音节形容词不能。第二,可以跟“把、被、给”等介词连用,单音节形容词不可以。第三,重叠式形容词可以作状语,单音节形容词不可以。
其次,“V得C”句式中“C”表趋向,表结果明显减少直至消失。在王《西厢记》中“V得C”句式中“C”表趋向的用例仅出现2例,见前(1)、(2)。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由趋向动词充任的补语叫趋向补语,现代汉语中的趋向动词直接跟在动词后面作补语,不用“得”字连接。用“得”连接趋向动词作补语表示大概是近代汉语的一个特点。这种带“得”表趋向的“V得C”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蒋绍愚认为这一格式消失的原因是因为它与趋向补语“VC”表达的意思太接近了,以致多余直至消失。同样“V得C”表结果出现的用例也很少,也是因为它与表结果的“VC”比较接近,因此逐渐归化为“VC”,“V得C”的消失又为结果补语结构“VC”增添了一个新的来源。
第三,“V得C”句式中的修饰语的位置及表比况的结构。
在王《西厢记》中,我们发现几个例句值得研究:
(1)好应酬得快也呵![一·3]
(2)小姐,你性儿太惯得娇了。[三·2]
(3)你看得好仔细着,若是夫人怎了。[三·3]
例(1)、(2)这种将修饰语放在动词前修饰“V 的C”句式的结构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现代汉语通常要说成(3)式结构,修饰语不修饰主要动词而是修饰“V得C”中的补语,而在王《西厢记》中这两种格式是并存的。再看下面两个例子:
(4)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托得环佩叮咚[ 二·4]
(5)折倒得鬓似愁盘,腰如病沈。[三·4]
汉语中曾经存在一种补语式,这种补语式由“如……”“似……”等结构紧置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按它所表达的意义来说可以称为“比况”补语式。例: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链。(谢眺)
皎如玉树临风前。(杜甫《饮中八仙歌》 )
随着表状态的补语的盛行,比况式就在口语中逐渐消亡了。在王《西厢记》中这种比况式已经开始用表状态的“ V得C”结构替代了,例(4)中虽然没有比喻词,但所表达的意义却和“比况式”相同,而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动词同形容词后面已不再紧跟“如……”“似……” 等结构,而需要结构助词“得”来作中介。也就是今天表状态的“V得C”结构已经完全替代了“比况式”的功能了。如:
她没有门路,急得像掉进了黑窟窿。(康濯)
青云阁里黑得象一座古庙似的。(张天翼)
参考文献:
[1]岳俊发.“得”字句的产生和演变[A].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2]潘允中.汉语动补结构的发展[A].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杨建国.补语式发展试谈[A].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4]蒋绍愚 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袁宾等.二十世纪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上)[M].太原:书海出版社, 2001.
[7]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张美兰.《祖堂集》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王 琇康 健,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V得C”式动补结构在现代汉语语法中是研究的热点。关于它的产生时代学术界尚存在争论,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两种:A 、南北朝时期(潘允忠1980、岳俊发1984)。B、唐代新出现(王力1958,杨建国1959,杨平1990,蒋绍愚1994)。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语法结构在元明时期已经得到了蓬勃发展,本文采用王季思根据明·凌濛初的刻本为主参照各家的刻本、奇本所校注的《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对其中的“V得C”结构进行了穷尽式考察,研究其在元明时期的特点以及其与现代汉语中这一句式的异同。
一、王《西厢记》中“V得C”式的补语面貌
1.动词作补语
(1)红娘,什么汤水吞得下
(2)我怎肯忘得有恩处?[五·4]
(3)我著你但去处行监坐守,谁著你迤逗的胡行乱走[四·2]
其中(1)例中的动词为趋向动词,趋向动词作补语在王《西厢记》中出现两例。而(2)例则是动宾短语作补语,此句中的“得”不是助词,而是动词,相当于“忘得得”,因为两个“得”语音形式相同,所以把助词“得”略去了。(3)例中是由两个平行结构的动词作补语。
2.形容词作补语
在王《西厢记》中形容词补语共出现26例(不包括重叠式的形容词),其中单音节形容词21例,绝大多数(18例)都是表状态的,这是由形容词的性质决定的,以下几例都是表状态的:
(4)是盖造得好也呵![一、1]]
(5)因家中无人,来得迟了。[五·3]
(6)这小贱人道得也是。[四·2]
另外,还有5例双音节形容词做补语的例子如:
(7)比着你旧时肥瘦,出落得精神,别样的风流。[四·2]
3.形容词重叠式作补语
岳俊发(1984)认为形容词重叠使用作状语始见于宋代,不过用例较少,元代各类重叠式补语开始普遍使用。在王实甫《西厢记》中各种类型的形容词重叠式作补语都已经出现。
A.AA(的)式
(8)姐姐情思不快,我将被儿薰得香香的,睡些儿。[二·1]
B.AAB式:
(9)乌纱帽擦得光挣挣的。[二·2]
(10)冻得来战兢兢,说甚知音。[三·4]
(9)例中加“的”(10)没加,加“的”去掉也不影响语义表达。
C.AABB式:
(11)打扮得整整齐齐的,只等做女婿。[五·4]
4.偏正短语作补语
在王《西厢记》里“V得C”句式中的偏正短语做补语,有以下三种情况:
A.修饰语加动词
(12)脚踏得赤力力的轴摇,手板得忽喇喇无关撼。[第二卷·楔子]
B.修饰语加形容词
(13)你看得好仔细着,若是夫人怎了?[三·3]
C.修饰语加名词
(14)纵然酬得今生志,着甚支吾此夜长。[一·2]
5.主谓结构作补语
主谓结构作“V得C”句式中的补语,出现得很早,不过直至宋代它的特点仍是主谓结构中的主语,仍是全句动词的受事。在王《西厢记》中共发现这样的例句13例,占多数:
(15)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二·2]
(16)显得文章有用,足见天地无私。[三·1]
在很长时期内“V得C”句式中主谓结构做补语都保持了这样的特点,不过在王《西厢记》中还是发现了不同于前期的一些特点。
A.主谓结构中的主语意念上为全句动词的施事,如:
(17)唬得我倒躲倒躲!
(18)想着他临上马痛伤嗟,哭得我也似痴呆。[四·4]
由于主谓结构中的主语意念上是全句主要动词的施事,所以它可以提到主要动词前作全句的主语,(17)也可以说成“我唬得倒躲倒躲!”也可以被“把”字提前而脱离补语的范围,比如可以说成“把我唬得倒躲倒躲!”
B.主谓结构中的主语同全句的主语、谓语动词没有关系,只是同主谓结构中的谓语动词发生关系,如:
(19)休拜,你是奉旨的女婿,我怎么消受得你拜?[五·4]
(20)若共他多情的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一·2]
C.主谓结构中的主语是全句主语所属的一部分,如:
(21)小生害得眼花,搂得慌了些儿,不只是谁,望乞恕罪![三·3]
D.主谓结构中的主语可以用“把”字提前,出现了“得”“把” 结合的句子。如:
(22)你哄着谁哩,你把这饿鬼弄得他七死八活,却要怎么?
(23)我将被儿薰得香香的,睡些儿。[二·1]
6.其他短语结构作补语
A.并列短语作补语
(24)都只为一官半职,阻隔得千山万水![四·4]
(25)虽然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四·3]
B.介宾结构作补语
(26)今夜甚睡得到我眼里来![四·4]
C.代词作补语
(27)因甚得便病得这般了。[三·4]
三、从王《西厢记》看“V得C”句式中补语的发展状况
首先,形容词重叠式作补语开始普遍使用,并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主要补语成分。元代以前,形容词重叠式作补语还不是那么普遍,而在王《西厢记》中我们发现了各种类型的形容词重叠式作补语,并一直延用至今。在现代汉语中形容词重叠式作补语同单音节形容词作补语在语法功能上有以下几点不同:第一,可以受“早就、已经、连忙,马上”一类时间副词修饰,单音节形容词不能。第二,可以跟“把、被、给”等介词连用,单音节形容词不可以。第三,重叠式形容词可以作状语,单音节形容词不可以。
其次,“V得C”句式中“C”表趋向,表结果明显减少直至消失。在王《西厢记》中“V得C”句式中“C”表趋向的用例仅出现2例,见前(1)、(2)。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由趋向动词充任的补语叫趋向补语,现代汉语中的趋向动词直接跟在动词后面作补语,不用“得”字连接。用“得”连接趋向动词作补语表示大概是近代汉语的一个特点。这种带“得”表趋向的“V得C”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蒋绍愚认为这一格式消失的原因是因为它与趋向补语“VC”表达的意思太接近了,以致多余直至消失。同样“V得C”表结果出现的用例也很少,也是因为它与表结果的“VC”比较接近,因此逐渐归化为“VC”,“V得C”的消失又为结果补语结构“VC”增添了一个新的来源。
第三,“V得C”句式中的修饰语的位置及表比况的结构。
在王《西厢记》中,我们发现几个例句值得研究:
(1)好应酬得快也呵![一·3]
(2)小姐,你性儿太惯得娇了。[三·2]
(3)你看得好仔细着,若是夫人怎了。[三·3]
例(1)、(2)这种将修饰语放在动词前修饰“V 的C”句式的结构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现代汉语通常要说成(3)式结构,修饰语不修饰主要动词而是修饰“V得C”中的补语,而在王《西厢记》中这两种格式是并存的。再看下面两个例子:
(4)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托得环佩叮咚[ 二·4]
(5)折倒得鬓似愁盘,腰如病沈。[三·4]
汉语中曾经存在一种补语式,这种补语式由“如……”“似……”等结构紧置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按它所表达的意义来说可以称为“比况”补语式。例: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链。(谢眺)
皎如玉树临风前。(杜甫《饮中八仙歌》 )
随着表状态的补语的盛行,比况式就在口语中逐渐消亡了。在王《西厢记》中这种比况式已经开始用表状态的“ V得C”结构替代了,例(4)中虽然没有比喻词,但所表达的意义却和“比况式”相同,而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动词同形容词后面已不再紧跟“如……”“似……” 等结构,而需要结构助词“得”来作中介。也就是今天表状态的“V得C”结构已经完全替代了“比况式”的功能了。如:
她没有门路,急得像掉进了黑窟窿。(康濯)
青云阁里黑得象一座古庙似的。(张天翼)
参考文献:
[1]岳俊发.“得”字句的产生和演变[A].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2]潘允中.汉语动补结构的发展[A].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杨建国.补语式发展试谈[A].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4]蒋绍愚 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袁宾等.二十世纪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上)[M].太原:书海出版社, 2001.
[7]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张美兰.《祖堂集》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王 琇康 健,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