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失衡调整的战略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ji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9年以来,二十国集团(G20)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联合治理世界经济失衡的新框架。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失衡的重要当事方和G20的主要参与者,在世界经济失衡调整中发挥着重大影响力。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仍然主导失衡调整进程的前提下,中国应确立参与失衡调整的总体目标和应对策略。文章结合世界经济格局和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特点,分析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失衡调整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以期为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失衡及其调整、促进中国经济内外平衡和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世界经济失衡;战略目标;战略重点
  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化,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之间却呈现经济发展失衡的态势,为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风险。200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Rato首次在正式场合提出“Global Imbalance(全球经济失衡)”的概念。世界经济失衡不仅表现为各主要经济体间的贸易失衡,还表现为全球金融体系的失衡,并引发了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主要表现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健康发展产生严重阻碍。为应对全球经济失衡这一共同挑战,世界经济中最主要的20个主体组成了新的全球协调机制——20国集团(简称G20)。在2009年美国匹兹堡峰会上,G20已经着手研究如何调整当前的世界经济失衡及降低其不利影响。
  以投资和外需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中国内外经济失衡,因此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失衡的重要当事方。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失衡调整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互利共赢,增加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协调合作的实际收益,同时促进内外经济平衡。在参与世界经济调整的过程中,中国应选择何种战略对策以实现上述目标,这是学者和政府决策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结合世界经济格局和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特点,分析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失衡调整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以期为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失衡及其调整、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二、 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失衡调整的战略目标
  1. 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框架。
  针对G20机制的新特点,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中国应通过强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促进非国家行为体的机制化建设、追求更加公平的治理模式等措施,完善G20框架下的全球经济治理。2007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及其主导下的G8全球经济治理机制造成沉重打击,各发达国家迫于经济实力消长变化,纷纷酝酿以G20取代G8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这既反映当前全球经济主体日趋多元化的现状,也符合全球经济权利结构中日益增强的多极化趋势。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领域的影响力,使得G20对全球经济治理的方案和建议更具备合理性和权威性。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经济大国,全面参与并推动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中国政府积极倡导以“均衡、普惠、共赢”作为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努力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中国积极参与了G20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多哈回合谈判等国际对话和合作机制,努力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及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中国不断加强与新兴国家在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公正、合理、共赢的方向发展。
  2. 维护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自身利益。
  世界经济失衡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结果之一,中国与其他国家同样承担着该结果的负面影响,但另一方面,中国也是世界经济失衡的获益者之一。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同时也是我国发挥比较优势,利用世界经济失衡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在世界经济失衡日趋严重、其负面作用日益显现的当前,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失衡的调整,不仅要继续保持和增加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获益能力,还应确立中国在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中的领先地位,增强中国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
  我国应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一方面参与世界经济调整,履行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为减少全球经济与金融不平衡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也应该在参与世界经济调整的过程中,改善和消除本国对内对外的经济失衡,实现本国经济平衡、稳定和可持续地增长。具体而言,我们在对外经济往来中应该优化出口结构,实现出口核心收益由我所得;积极扩大进口,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游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取消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引导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流向,更多地向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产业领域实施政策倾斜;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减少中国对外加工贸易顺差。在参与世界经济交往过程中,中国已逐渐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规则接受者,转变为规则的倡导者和制定者,具备了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和全球经济稳定的能力和条件。因此,中国应确立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组织和机制的目标和战略,以有效发挥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维护全球经济稳定和开放,同时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 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失衡调整的战略重点
  1. 调整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
  中国当前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战略,由于在国内遭遇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而变得不可持续。第一,大量由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集中于城市,三农投资不足,导致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长期持续。农村居民收入偏低,城乡差距扩大,但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所以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使得中国内需严重不足。第二,经济部门二元结构不仅得不到改善,还趋于恶化。具有相对较大就业创造能力的民营经济部门由于无法得到国有银行等正规金融系统的支持而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原本就属于资本密集部门的国有经济部门则受到来自国有金融机构的各种“补贴”,从而进一步走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道路。这导致国有经济部门失业率上升,全社会就业增长相对缓慢,使得中国内需不足的问题更为严重。第三,产生东西部二元结构的新问题。由于对外开放所促成的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天然地有利于东部沿海区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出口导向这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下始终不敌东部地区。如果这一发展战略持续下去,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将会持续扩大,对国内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中国当前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战略,也是加剧世界经济失衡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同时,中国又是一个低收入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中国依靠投资的经济增长需要大量进口自然资源、技术和装备。因此,中国高度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就必然会对世界各国带来乘数效应。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又高度依赖于出口,所以中国的经济增长又会给世界相关国家带来替代效应。自1994年人民币大幅贬值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逐渐变大,国际乘数效应相对变小,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开始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加剧了世界经济原有的不平衡。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中国为实现经济增长而进口的原油等大量稀缺资源,导致世界稀缺资源价格上涨。
  上述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对中国出口导向经济增长战略的分析表明,为实现对内外经济失衡调整的目标,中国应调整其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把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依靠内需的基础上。
  2. 调整中国对美国贸易和资本输入双重失衡。
  世界经济失衡的主要成因在于美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以及中美两国之间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失衡。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0年美国贸易逆差高达7 764.8亿美元,从美国贸易逆差的国别结构看,美国对亚洲贸易逆差为4 112.5亿美元,其中中美贸易逆差高达2 783亿美元,在美国贸易逆差及美亚贸易逆差中的比重分别高达35.84%和67.67%。中美贸易失衡是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重要表现,客观上也成为世界经济失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调整中美贸易失衡不仅是中国实现内外经济平衡的途径,还是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失衡调整的战略重点。
  目前,中美贸易逆差主要集中在中美制成品贸易逆差,这种逆差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为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竞争能力,对中国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工序,使外商在华加工装配类制造业FDI扩大和对美出口增加引致的。表1表明近年来中国加工贸易占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虽然有逐年下降趋势,但2011年最新数据仍然分别高达35.8%、44%,加工装配类进出口贸易占据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另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6年外资在华企业对美出口为1 374.7亿美元,对美贸易顺差高达1 044.5亿美元,占中美贸易顺差总额的72.4%。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加工贸易产业在我国外贸出口行业中的主体地位,其实质是一种基于产业层次上的结构性逆差,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东亚产业转移,以及与此相伴的对华直接投资。因此,美国及其他经济体调整在华FDI规模和结构,减少其对华加工装配类产业的FDI,是减少中美贸易逆差的有效途径。我国应尽快调整和优化出口产业结构,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力度,以降低中美贸易逆差。
  3. 促进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改革。
  随着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加快了金融改革和开放的步伐,国际资本流动变得更为便捷。美国等发达国家凭借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较为发达的优势,主导着国际金融市场运行和国际资本流动,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来弥补其不断扩大的经常项目逆差。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大量贸易盈余及其所形成的庞大外汇储备不得不以资本输出的方式回流到美国。这种循环造成国际资本流动失衡的格局,也使得国际经济失衡变得更为复杂、更具有长期持续性。由此可知,要改变世界经济失衡的现状,必须改革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国内学者通过对世界经济失衡的调整措施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安排下,汇率调整很难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要缓解世界经济失衡,关键是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由于经济实力的迅速成长,中国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大。200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式决定新的特别提款权(SDR)分配额度,明确反映出以中国、俄罗斯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以及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地区国家在世界经济中不断增长的影响力。中国的分配额度由3亿6000万美元增加到相当于108亿美元,考虑到总分配额度的扩大,中国的分配额比原来增加了约30倍,超过意大利和加拿大,在全部186个参加国中上升到第六位。中国已加快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步伐,与大多数东亚国家建立了双边贸易协定,完全有可能进一步与亚洲其他国家建立双边贸易协定,并推广到多边、区域贸易协定,逐步提高人民币在区内贸易中的结算功能,减弱美元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这是人民币汇率在体现市场供求原则下基本保持稳定的另一战略途径。
  4. 加强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
  中国参与世界经济调整,离不开国际协调与合作。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调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为经济失衡的调整进行多边磋商,但是这种协调尚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政策协调,与各国一道加快建立双边或多边协调机制,制订和采取调整经济失衡的明确政策,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努力营造有利各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世界经济失衡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众多,但主要的经济失衡国家是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以G8集团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在全球经济和金融资源配置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其高消费、低储蓄的居民消费模式,高科技引领下占据国际分工和产业链高端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强化带来的资本聚集等因素,使发达国家得以维持稳定的经济增长、较高的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其代价便是国际经济长期失衡,全球经济资源向发达国家集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外贸政策是在这种发达国家主导的传统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下的被迫选择。国外学者提出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实施调整国内需求的政策对纠正全球经济失衡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政策的努力。因此,发达国家承担主要调整责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扭转世界经济失衡持续扩大的趋势。   中国应该加强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协调,首先敦促美国等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调整责任,切实应对国内经济问题,削减财政赤字和提高国内储蓄率。其次,敦促各国承担相应的经济失衡调整责任,东亚各经济体应逐步调整贸易结构,提高汇率弹性,协调汇率共同升值,日本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欧洲应利用强势欧元帮助美国吸收世界其他经济体出口。再次,采取措施加强应对世界经济失衡的多边协调和合作。例如,在G20框架下,各国在需求管理、收入分配、减少汇率和商品市场的不稳定性进行合作,这将有利于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
  四、 结语
  世界经济失衡是当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格局和分工体系长期运行的必然结果。最初的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间的经常项目失衡,已经逐步扩展到资本流动和经济发展失衡、南北差距扩大。因此,调整世界经济失衡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国内经济政策调整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溢出效应,他国经济政策调整及国际经济合作也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必须通过参与G20平台的协调与合作,调整内外经济失衡,同时与有关国家共同实现世界经济失衡的调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或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中国不仅有能力而且有条件在G20平台的国际协调与合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G20机制实现世界经济失衡调整以及中国内外经济再平衡。
  参考文献:
  1. 李杰豪.论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从八国集团到二十国集团.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47—50.
  2.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 北京: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11年12月.
  3. 曲博.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外交评论, 2010,(6):57—65.
  4. 华民.世界经济失衡:概念、成因与中国的选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1):5—16.
  5. 蒲华林, 张捷.产品内分工与中美结构性贸易逆差. 世界经济研究, 2007,(2): 29—35.
  6. 王道平, 范小云.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否是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的原因.世界经济, 2011,(1): 52—72.
  7. FRANCIS C., ALEX I., and AJIT S. Global imbalances, under—consumption and over—borrowing: the state of the world economy and future policie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42(1): 228—26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71271108);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09SJB790032)。
  作者简介:邓斌,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薛杨,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
  收稿日期:2012—09—23。
其他文献
冬天到了,天气寒冷干燥。鹿妈买了一些水果给鹿哥吃,不仅补充水分,还能提高抵抗力。鹿哥认识水果,却没有留意过果肉长什么样子。宝宝,请你帮助鹿哥来认识一下水果的果肉,用线
2017年9月1日,新修订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正式颁布,并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多个章节都有所涉及,成为本次修订突出的亮
目的研究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的影响。方法选取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2018年6月至2
摘要:文章探讨组织和企业制度之间的适配,目的是发展组织—企业系统适配的理论概念化,并从关于ES制品和一般的IT制品的理论角度。要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以扎根理论技术来评估方法进行了一次不适配分析,使一个ES无法适应一个组织的需要。我们最初的分析显示,在六个领域不适配:功能,数据,可用性,作用,控制和文化。这些领域超越了以往文献中报告的适当领域的ES和IS适配领域。  关键词:适配;潜在结构;侧面误差
文章在文献研究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借助于SPSS11.5和LISREL8.7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利用EFA构建了网络能力概念模型;利用CFA和Cronbach al
据港交所资料显示,4月初,加拿大皇家银行在场内以每股平均价30.8268港元增持福耀玻璃105.32万股,涉资约3246.68万港元。增持后,加拿大皇家银行最新持股数目约为3050.76万股,
摘要:文章基于1978年~2010年中国3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金融发展显著地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实证结果同时也表明城市化进程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财政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不显著;对外开放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就业结构的改进和升级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市场化进程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金融发展;城市化;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