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这是一个懂事、听话、学习也努力的女生,可就是非常自卑。在我的耐心引导下,女孩慢慢诉说了自己的故事。
您看我身材够高,外貌也可以,家境也比较好,会不会觉得我的自卑是庸人自扰?
可是,很多年来,我都是在自卑中度过的。我的自卑是从小形成的。我爸爸就很自卑,他不善言谈,很老实,我觉得自己很像他。我小时候长得很黑、很丑,老实得不得了,经常被人笑话。奶奶讨厌女孩,而我又那么笨,不讨人喜欢,不会哄人开心,所以,爷爷奶奶根本就没疼过我。我的童年充满了苦涩。
上小学了,我学习很努力,成绩也很好。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我好像忘掉了自卑与胆怯。可是走进初中,我感到一切都那么陌生,我的自卑又回来了,而且更严重了。我上课回答问题时声音发颤,双腿发抖,同学们都笑话我。
课后,老师专门找我谈话,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其实,你的学习挺好,就是太自卑,太胆小,这样会害了你一辈子。”我知道老师为我好。我很想大大方方地站起来,回答问题吐字清晰。可是我什么都做不好,越做不好就越自卑,越自卑就越做不好。我经常为自卑胆小而担心害怕,经常想起老师那句话:这样会害了你一辈子……
后来,我复读一年考入了现在的高中。刚入学不久,班主任很快又发现了我的自卑和胆小,找我谈话,告诉我自卑胆小很不好。这让我立刻响起了初中老师的话。两位老师的话经常在我耳边响起,我越想越自卑,越想越胆小……
和女孩谈话后,我又与班主任进行了沟通。
班主任告诉我,这个女孩学习成绩挺好,就是太胆小,上课发言吞吞吐吐。为此,班主任找她谈了这个问题,指出了自卑的危害。女孩知道自卑很不好,表示要改。可是,女孩不但没有改变,好像更加自卑胆小了。
女孩的自卑从哪里来?小时候的经历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方面,但班主任对她关心的话语,在无意中造成了另一方面的影响。
从案例中我们看到,女孩的老师对学生非常关注,这是多好的老师。然而非常遗憾,正是老师的这种关注,加重了学生的自卑,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有时是源于教师,源于教师的言行举止,源于教师对学生不恰当的教育行为。这,就是师源性心理障碍,或者叫做师源性心理问题。
师源性心理障碍的特点有哪些呢?
首先,大多数师源性心理障碍的表现是隐性的,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却是长期的。其次,大部分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教师,其主观愿望是好的,这些所谓的良好愿望导致的不当行为,难以及时纠正,会继续伤害学生。最后,不管我们怎样努力,师源性心理障碍也是很难完全消除的,只能尽量减少。
学生的师源性心理障碍,往往源于教师的哪些方面?
一方面,源于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对学生简单粗暴、贬损挖苦、辱骂打击、偏袒冷漠、侵扰伤害、暴力体罚,诸如此类,都会严重伤害学生的心灵,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
一方面,源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师德有问题的教师到底是少数,用心理学眼光看,不能把学生的师源性心理障碍都归因于师德问题,更多的是教师的心理问题:或是教师自己的心理有问题,或是教师自己的心理陷入误区,或是教师因为不懂而不经意,或是教师的好心办了坏事,等等。教师的一些心理偏见,也会不经意间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此外,有些师源性心理障碍虽然表面看来也是源于教师,却并非教师个人问题,而是整个教育甚至整个社会的问题。
以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为例。很多中小学生都有厌学心理,甚至出现学校恐惧症。学习成了学生厌恶的活动,学校成了学生害怕的地方,从根本上说不怪学生,这也属于师源性心理障碍。这样的师源性心理障碍,就不单是教师个人的问题了,而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普遍问题。
现在,我们再来看前面的案例。
这个女孩的自卑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属于师源性心理障碍。
对许多心理特征,我们都应有一个中性的态度。比如,人们普遍认为胆小和内向不好。然而,如果胆小和内向放对了地方,就是人生幸福的支点。但是,由于教师心理上存在認知偏差,就会给学生消极影响,带来师源性心理障碍。案例中的教师,正是这样好心办了坏事。当我们讨论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时候,不要只想到对自我师德的自责自律,更应该想到对自我心理的自查自助。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弄清楚:为什么学生会出现师源性心理障碍?也就是说,为什么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这是由师生关系中各自的角色决定的。
任何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人际影响。任何人际交往都是互动的,任何人际影响都是相互的。但是,在人际关系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影响力。人际关系中特定角色形成的影响力叫角色影响力。师生也会相互影响。但是,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的特定职业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有特殊的影响力,决定了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更多受到教师的影响。
如果再换一种说法,在师生相互影响的心理关系中,教师是心理重心人物。凡是心理关系中的心理重心一方,都处于这样地位,都必须担负一定的责任。比如,亲子关系中的父母,干群关系中的领导干部,医患关系中的医护人员,以及师生关系中的教师,都是这样。
所以,教师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我们怎样担负自己的责任,发挥教师角色影响力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师源性心理障碍呢?
一是提高职业道德。我们这里主要是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讨论师源性心理障碍,绝不是排除师德的影响。作为教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减少师源性心理障碍的基本条件。
二是增强心理健康意识。首先,我们应对师源性心理障碍这个问题有所认识,意识到教师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对此,高度重视,时刻警醒。其次,我们应尽力充实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意识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在无意间会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最后,我们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
三是强化自律意识。在日常师生互动过程中,我们要谨言慎行,自控自律,不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心理影响。
也许,师源性心理障碍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通过自身努力尽力减少师源性心理障碍,我们就可以问心无愧了。
经常想起老师那句话
这是一个懂事、听话、学习也努力的女生,可就是非常自卑。在我的耐心引导下,女孩慢慢诉说了自己的故事。
您看我身材够高,外貌也可以,家境也比较好,会不会觉得我的自卑是庸人自扰?
可是,很多年来,我都是在自卑中度过的。我的自卑是从小形成的。我爸爸就很自卑,他不善言谈,很老实,我觉得自己很像他。我小时候长得很黑、很丑,老实得不得了,经常被人笑话。奶奶讨厌女孩,而我又那么笨,不讨人喜欢,不会哄人开心,所以,爷爷奶奶根本就没疼过我。我的童年充满了苦涩。
上小学了,我学习很努力,成绩也很好。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我好像忘掉了自卑与胆怯。可是走进初中,我感到一切都那么陌生,我的自卑又回来了,而且更严重了。我上课回答问题时声音发颤,双腿发抖,同学们都笑话我。
课后,老师专门找我谈话,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其实,你的学习挺好,就是太自卑,太胆小,这样会害了你一辈子。”我知道老师为我好。我很想大大方方地站起来,回答问题吐字清晰。可是我什么都做不好,越做不好就越自卑,越自卑就越做不好。我经常为自卑胆小而担心害怕,经常想起老师那句话:这样会害了你一辈子……
后来,我复读一年考入了现在的高中。刚入学不久,班主任很快又发现了我的自卑和胆小,找我谈话,告诉我自卑胆小很不好。这让我立刻响起了初中老师的话。两位老师的话经常在我耳边响起,我越想越自卑,越想越胆小……
和女孩谈话后,我又与班主任进行了沟通。
班主任告诉我,这个女孩学习成绩挺好,就是太胆小,上课发言吞吞吐吐。为此,班主任找她谈了这个问题,指出了自卑的危害。女孩知道自卑很不好,表示要改。可是,女孩不但没有改变,好像更加自卑胆小了。
与教师共同深入探讨
女孩的自卑从哪里来?小时候的经历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方面,但班主任对她关心的话语,在无意中造成了另一方面的影响。
从案例中我们看到,女孩的老师对学生非常关注,这是多好的老师。然而非常遗憾,正是老师的这种关注,加重了学生的自卑,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有时是源于教师,源于教师的言行举止,源于教师对学生不恰当的教育行为。这,就是师源性心理障碍,或者叫做师源性心理问题。
师源性心理障碍的特点有哪些呢?
首先,大多数师源性心理障碍的表现是隐性的,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却是长期的。其次,大部分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教师,其主观愿望是好的,这些所谓的良好愿望导致的不当行为,难以及时纠正,会继续伤害学生。最后,不管我们怎样努力,师源性心理障碍也是很难完全消除的,只能尽量减少。
学生的师源性心理障碍,往往源于教师的哪些方面?
一方面,源于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对学生简单粗暴、贬损挖苦、辱骂打击、偏袒冷漠、侵扰伤害、暴力体罚,诸如此类,都会严重伤害学生的心灵,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
一方面,源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师德有问题的教师到底是少数,用心理学眼光看,不能把学生的师源性心理障碍都归因于师德问题,更多的是教师的心理问题:或是教师自己的心理有问题,或是教师自己的心理陷入误区,或是教师因为不懂而不经意,或是教师的好心办了坏事,等等。教师的一些心理偏见,也会不经意间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此外,有些师源性心理障碍虽然表面看来也是源于教师,却并非教师个人问题,而是整个教育甚至整个社会的问题。
以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为例。很多中小学生都有厌学心理,甚至出现学校恐惧症。学习成了学生厌恶的活动,学校成了学生害怕的地方,从根本上说不怪学生,这也属于师源性心理障碍。这样的师源性心理障碍,就不单是教师个人的问题了,而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普遍问题。
现在,我们再来看前面的案例。
这个女孩的自卑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属于师源性心理障碍。
对许多心理特征,我们都应有一个中性的态度。比如,人们普遍认为胆小和内向不好。然而,如果胆小和内向放对了地方,就是人生幸福的支点。但是,由于教师心理上存在認知偏差,就会给学生消极影响,带来师源性心理障碍。案例中的教师,正是这样好心办了坏事。当我们讨论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时候,不要只想到对自我师德的自责自律,更应该想到对自我心理的自查自助。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弄清楚:为什么学生会出现师源性心理障碍?也就是说,为什么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这是由师生关系中各自的角色决定的。
任何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人际影响。任何人际交往都是互动的,任何人际影响都是相互的。但是,在人际关系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影响力。人际关系中特定角色形成的影响力叫角色影响力。师生也会相互影响。但是,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的特定职业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有特殊的影响力,决定了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更多受到教师的影响。
如果再换一种说法,在师生相互影响的心理关系中,教师是心理重心人物。凡是心理关系中的心理重心一方,都处于这样地位,都必须担负一定的责任。比如,亲子关系中的父母,干群关系中的领导干部,医患关系中的医护人员,以及师生关系中的教师,都是这样。
所以,教师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我们怎样担负自己的责任,发挥教师角色影响力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师源性心理障碍呢?
一是提高职业道德。我们这里主要是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讨论师源性心理障碍,绝不是排除师德的影响。作为教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减少师源性心理障碍的基本条件。
二是增强心理健康意识。首先,我们应对师源性心理障碍这个问题有所认识,意识到教师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对此,高度重视,时刻警醒。其次,我们应尽力充实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意识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在无意间会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最后,我们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
三是强化自律意识。在日常师生互动过程中,我们要谨言慎行,自控自律,不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心理影响。
也许,师源性心理障碍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通过自身努力尽力减少师源性心理障碍,我们就可以问心无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