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做好实验是掌握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径,提高实验能力是教师应尽的职责。《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中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初中生物实验中的经典实验,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是发现了几个问题:
1.唾液需求量大,至少4毫升,理论上正常人每天唾液分泌量达1500ml以上,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用“烧杯自流法”还是“含棉花法”都提取困难,耗时耗力。
2.许多同学,尤其是女生,对提取唾液和使用唾液心存反感,不但不能有效参与到探究实验活动中,反而增加了学生彼此的干扰。
3.实验室配备的水浴锅有限,使用水浴锅过程中人员扎堆,游走频繁,混乱,增加了实验管理的难度。
4.实验结束后,需要清洗的器具多,尤其是试管,清洗编号,使用试管刷过程较长,耗水量较高。
5.不能体现教学的公平性,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使每个学生平等发展。
鉴于以上原因,经过多次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将实验进行以下改进,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原理:淀粉是米饭的主要成分,在正常体温条件下,经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材料:大米稀饭500ml,载玻片(1片/人),滴管、烧杯(50ml)、碘液(1套/组),消毒牙签(若干),清水
方法步骤:
1.取载玻片一片平放于桌面,在左、中、右三个区间分别滴加一滴带米粒的米汤、不带米粒的米汤、不带米粒的米汤。
2.分别在左、中、右三个区间液滴上滴加一滴唾液、唾液、清水。
3.将玻片平放于一只手上,另一只手捂在上方。
4.3~5分钟后,放平在桌面,在左、中、右三个区间的液滴中分别滴加一滴碘液,观察,记录液滴颜色的变化。
5.用牙签将左侧液滴中的米粒打散,再观察,记录液滴颜色的变化。
分析与讨论:
1.本实验为定性实验,不是定量实验,改变试剂剂量不会改变原实验科学原理,简单方便,效果明显,所需唾液量仅两滴,不计较唾液品质,方便易得,小剂量情况下反应迅速,节省时间,实验后清洗方便迅速。
2.课改提出:学习获取的知识主要是由教材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四方面。本实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本地人习惯吃米,就用米粥代替馒头为实验材料,学生易产生认同感,而且材料获取极为简单,学校门前早餐店0.5元的大米稀饭足够全校七年级同学完成本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体温替代恒温水浴锅,减少了实验环节,更强调切身感受,认同人是恒温动物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概念。因为人人参与到实验中来,学生流动性降低,极大减轻了课堂的混乱程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有效互动,形成的知识体验更迅速、更清晰。教师心情愉悦,有成就感,会有效扩充知识信息,丰富学生对教材的认知。
3.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使学生具有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仅是个口号,作为教师要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实验改进后仅需两滴唾液,大大的改善了广大同学对唾液厌恶的心理感受,操作简便,参与进来的学生大大的增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节水节电,降低成本。生物课程标准倡导实验的低成本、低损耗。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资金紧张,教育投资总值约占GDP总值的3%,边疆地区更是如此,我市又是全国有名的缺水城市。本实验清洗实验器具仅需水不足50公斤(四个班,200人左右),大大低于原实验需水1000公斤以上的水平。实验条件中恒温环境的实现利用体温,既减少了电能的消耗,又提醒学生我们人类是恒温动物。节约资源、节省水源、节能减排、倡导绿色生活,是我们广大师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情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是学生的天地,实验室是学生的乐园,教师应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知识和技能。
(新疆医科大学子女学校830011)
1.唾液需求量大,至少4毫升,理论上正常人每天唾液分泌量达1500ml以上,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用“烧杯自流法”还是“含棉花法”都提取困难,耗时耗力。
2.许多同学,尤其是女生,对提取唾液和使用唾液心存反感,不但不能有效参与到探究实验活动中,反而增加了学生彼此的干扰。
3.实验室配备的水浴锅有限,使用水浴锅过程中人员扎堆,游走频繁,混乱,增加了实验管理的难度。
4.实验结束后,需要清洗的器具多,尤其是试管,清洗编号,使用试管刷过程较长,耗水量较高。
5.不能体现教学的公平性,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使每个学生平等发展。
鉴于以上原因,经过多次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将实验进行以下改进,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原理:淀粉是米饭的主要成分,在正常体温条件下,经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材料:大米稀饭500ml,载玻片(1片/人),滴管、烧杯(50ml)、碘液(1套/组),消毒牙签(若干),清水
方法步骤:
1.取载玻片一片平放于桌面,在左、中、右三个区间分别滴加一滴带米粒的米汤、不带米粒的米汤、不带米粒的米汤。
2.分别在左、中、右三个区间液滴上滴加一滴唾液、唾液、清水。
3.将玻片平放于一只手上,另一只手捂在上方。
4.3~5分钟后,放平在桌面,在左、中、右三个区间的液滴中分别滴加一滴碘液,观察,记录液滴颜色的变化。
5.用牙签将左侧液滴中的米粒打散,再观察,记录液滴颜色的变化。
分析与讨论:
1.本实验为定性实验,不是定量实验,改变试剂剂量不会改变原实验科学原理,简单方便,效果明显,所需唾液量仅两滴,不计较唾液品质,方便易得,小剂量情况下反应迅速,节省时间,实验后清洗方便迅速。
2.课改提出:学习获取的知识主要是由教材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四方面。本实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本地人习惯吃米,就用米粥代替馒头为实验材料,学生易产生认同感,而且材料获取极为简单,学校门前早餐店0.5元的大米稀饭足够全校七年级同学完成本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体温替代恒温水浴锅,减少了实验环节,更强调切身感受,认同人是恒温动物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概念。因为人人参与到实验中来,学生流动性降低,极大减轻了课堂的混乱程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有效互动,形成的知识体验更迅速、更清晰。教师心情愉悦,有成就感,会有效扩充知识信息,丰富学生对教材的认知。
3.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使学生具有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仅是个口号,作为教师要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实验改进后仅需两滴唾液,大大的改善了广大同学对唾液厌恶的心理感受,操作简便,参与进来的学生大大的增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节水节电,降低成本。生物课程标准倡导实验的低成本、低损耗。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资金紧张,教育投资总值约占GDP总值的3%,边疆地区更是如此,我市又是全国有名的缺水城市。本实验清洗实验器具仅需水不足50公斤(四个班,200人左右),大大低于原实验需水1000公斤以上的水平。实验条件中恒温环境的实现利用体温,既减少了电能的消耗,又提醒学生我们人类是恒温动物。节约资源、节省水源、节能减排、倡导绿色生活,是我们广大师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情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是学生的天地,实验室是学生的乐园,教师应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知识和技能。
(新疆医科大学子女学校8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