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教育系统强调和提倡教师谢绝赴宴,从遏制“谢师宴”泛滥成灾的角度看,这确实是好事。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如许多家长、学生摆“谢师宴”,某些教师向学生“索谢”,其行为背后还多多少少折射出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所谓的“潜规则”和不良心态,那就是:做什么事情都得通过物质载体来“意思意思”。在人情风行的情态下,久而久之这不仅成了国人“面子”上的需求,更演绎成内心的一种倾向,到最后——即使从事理源头上看,根本不具备充分的必要性、应然性,反倒成了“应该”的东西。
这种逻辑和思维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背道而驰,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蔓延必将导致社会关系的异化,反映到教育领域就是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异化。这无疑是一种世俗的扭曲的“感恩”理念,相应现象的生发和盛行,都容易造成学生对社会的片面认识,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其中不仅仅涉及到师德师风问题,还有整个社会的德治教化与公民道德建设问题。从社会、家庭系统看,采取类似“谢师宴”等方式,恐怕并非“尊师重教”的真正体现,其意义几何确实令人心存隐忧。从教育系统和教师本身看,欲求社会“尊师重教”,尚需自尊自重、立德修身。为人师者,言行举止无不处于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的监督品评之下,凡事岂能不自警自励、三思而行?
这种逻辑和思维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背道而驰,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蔓延必将导致社会关系的异化,反映到教育领域就是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异化。这无疑是一种世俗的扭曲的“感恩”理念,相应现象的生发和盛行,都容易造成学生对社会的片面认识,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其中不仅仅涉及到师德师风问题,还有整个社会的德治教化与公民道德建设问题。从社会、家庭系统看,采取类似“谢师宴”等方式,恐怕并非“尊师重教”的真正体现,其意义几何确实令人心存隐忧。从教育系统和教师本身看,欲求社会“尊师重教”,尚需自尊自重、立德修身。为人师者,言行举止无不处于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的监督品评之下,凡事岂能不自警自励、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