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全同“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殷切期望江苏要在六个方面迈出新步伐,并按照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和国际产业演进的新趋势,继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苏坚决贯彻落实,在今年年初重新排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上,6月初正式,出台推进方案,决心以不断创新之举驱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风向标
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学发现和生产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一些部门和行业,最初属于一种知识形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产业化,最后成为一种产业。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前沿科技突破和长远发展需求为基础,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和全局引领作用,技术知识密集、成长潜力巨大、物质资源消耗更少、综合经济效益更好的产业。
新兴产业反映世界科技革命的新趋势,昭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方向。它之所以能够成为“风向标”或“领头羊”,不仅在于它本身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关键在于它能够在发展中逐步形成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优势。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增强竞争优势,必须拥有处于时代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
科学发展辉煌路,新兴产业迈大步。十年前,江苏新兴产业寥若晨星,十年后的今天,江苏新兴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蓬勃发展,已经初具体系雏形。2011年,江苏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2.61万亿元,同比增长26.4%,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24.4%,部分产业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有的产业技术水平在全国乃至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可以相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成为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源和新的增长极。
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发育成长的内生力
新兴产业潜力大、附加值高、爆发力强、前景广阔,但是,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它的成长也需要一个发育和培育过程。新兴产业唯其“新”,因此一开始没有显性的市场需求,没有成熟的上游产业链,没有定型的设备、技术、产品和服务,没有国内外现成的技术参照系,因而完全要靠一系列的创新,才能内生驱动其发育和成长。
当下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对传统增长方式的扬弃。一个时期之中,我们追求增长的主要做法是:资本靠招商、技术靠引进、产业靠转移、生产靠加工,消耗自己的资源、能源、土地还加上劳动力,污染自己的环境并破坏生态平衡,然后把价廉物美的产品大量出口……。在此过程中,我国当然也较好地解决了就业、增加了税收,特别是扩大了外贸、换取了外汇、盘大了GDP,同时也学习并掌握了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了国家综合实力。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因此,要坚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坚决地从以往过于依赖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以新兴产业为主要标志的创新型经济,把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既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又加速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今后发展经济不再需要消耗资源、投入资本,而是通过创新来带动要素和资本的投入并大幅度提高效率效益,体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自主创新:新兴产业疾步奋进的阳关道
江苏对“创新驱动”认识得比较早,行动也比较快。最近几年,江苏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全面贯彻“六个注重”,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切实制定和实施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努力构筑江苏发展的长远优势。2011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达到1070亿元,占地区GDP的比重提高到2.2%,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2%,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1万件,达到11043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8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5.3%,区域创新能力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按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来测算,到2015年,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要达到10%和18%;到2020年,这一比重将分别达到18%和25%。
然而,江苏新兴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内外部的制约因素,如:有些企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高端产业、低端环节”比较明显,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真正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不多;产学研合作中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有些关键技术和设备仍要依赖进口,部分国产化设备的质量、性能及技术水平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尚有差距,不少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区域发展不平衡令人纠结:2011年,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中,苏南5市占66.4%,苏中3市占21.9%,苏北5市只占11.7%。
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江苏驱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须高度重视以下两条:
第一,注重科学发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创新贵在原创,科学的原创是前无古人、今无争议的发现发明创造,是震古烁今、跨越时空的开创,是对传统的挑战和经典的超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源泉。前几年,当中央首次提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样三种不同层次的创新形式时,江苏曾经组织过讨论,以哪种形式为主?结果认为原始创新太难,集成创新也不容易,在不舍弃前两者的前提下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比较现实和有效,这在当时是有道理的。其实,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到什么时候都很难,但江苏作为全国的教育大省、人才大省、科技创新大省,应当树立“争先领先率先”的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闯敢试敢碰敢上!特别是苏南,更应发挥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劳动力素质较高的优势,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科教人员潜心研究,淡泊名利,从事科学发现工作。现在科学上的重大成果,都是以科学发现为源头的,将科学发现、知识更新、技术创新密切衔接和融合,是科技进步道路上的革命性变化。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我国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模仿别人的阶段,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而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争取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二,确立“企”字当头,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兴则产业兴,企业强则国家强。可以说,没有企业和企业家,就没有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此,全省上下必须确立“科技在企业、人才在企业、活力在企业、财富在企业、后劲在企业”的理念,推动科技创新依托企业、科技人员深入企业、企业自主创新常态化。企业在产业“微笑曲线”中,既要向研发环节转,实现由“制造”向“智造”的提升,也要往市场营销环节转,实现由“贴牌”向“自主品牌”的跨越,争取在“江苏制造”前面加上“江苏设计”、“江苏创造”。江苏要走“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之路,打造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具有爆发式增长势头的龙头企业,形成以创新型企业、上市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深入开展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推动平台向企业集中、人才向企业集聚、政策向企业集成,让广大创业创新人才、企业骨干人员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投资者、组织者、受益者和风险承担者,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袁文
新兴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风向标
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学发现和生产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一些部门和行业,最初属于一种知识形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产业化,最后成为一种产业。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前沿科技突破和长远发展需求为基础,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和全局引领作用,技术知识密集、成长潜力巨大、物质资源消耗更少、综合经济效益更好的产业。
新兴产业反映世界科技革命的新趋势,昭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方向。它之所以能够成为“风向标”或“领头羊”,不仅在于它本身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关键在于它能够在发展中逐步形成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优势。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增强竞争优势,必须拥有处于时代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
科学发展辉煌路,新兴产业迈大步。十年前,江苏新兴产业寥若晨星,十年后的今天,江苏新兴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蓬勃发展,已经初具体系雏形。2011年,江苏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2.61万亿元,同比增长26.4%,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24.4%,部分产业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有的产业技术水平在全国乃至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可以相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成为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源和新的增长极。
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发育成长的内生力
新兴产业潜力大、附加值高、爆发力强、前景广阔,但是,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它的成长也需要一个发育和培育过程。新兴产业唯其“新”,因此一开始没有显性的市场需求,没有成熟的上游产业链,没有定型的设备、技术、产品和服务,没有国内外现成的技术参照系,因而完全要靠一系列的创新,才能内生驱动其发育和成长。
当下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对传统增长方式的扬弃。一个时期之中,我们追求增长的主要做法是:资本靠招商、技术靠引进、产业靠转移、生产靠加工,消耗自己的资源、能源、土地还加上劳动力,污染自己的环境并破坏生态平衡,然后把价廉物美的产品大量出口……。在此过程中,我国当然也较好地解决了就业、增加了税收,特别是扩大了外贸、换取了外汇、盘大了GDP,同时也学习并掌握了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了国家综合实力。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因此,要坚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坚决地从以往过于依赖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以新兴产业为主要标志的创新型经济,把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既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又加速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今后发展经济不再需要消耗资源、投入资本,而是通过创新来带动要素和资本的投入并大幅度提高效率效益,体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自主创新:新兴产业疾步奋进的阳关道
江苏对“创新驱动”认识得比较早,行动也比较快。最近几年,江苏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全面贯彻“六个注重”,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切实制定和实施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努力构筑江苏发展的长远优势。2011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达到1070亿元,占地区GDP的比重提高到2.2%,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2%,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1万件,达到11043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8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5.3%,区域创新能力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按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来测算,到2015年,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要达到10%和18%;到2020年,这一比重将分别达到18%和25%。
然而,江苏新兴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内外部的制约因素,如:有些企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高端产业、低端环节”比较明显,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真正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不多;产学研合作中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有些关键技术和设备仍要依赖进口,部分国产化设备的质量、性能及技术水平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尚有差距,不少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区域发展不平衡令人纠结:2011年,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中,苏南5市占66.4%,苏中3市占21.9%,苏北5市只占11.7%。
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江苏驱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须高度重视以下两条:
第一,注重科学发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创新贵在原创,科学的原创是前无古人、今无争议的发现发明创造,是震古烁今、跨越时空的开创,是对传统的挑战和经典的超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源泉。前几年,当中央首次提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样三种不同层次的创新形式时,江苏曾经组织过讨论,以哪种形式为主?结果认为原始创新太难,集成创新也不容易,在不舍弃前两者的前提下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比较现实和有效,这在当时是有道理的。其实,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到什么时候都很难,但江苏作为全国的教育大省、人才大省、科技创新大省,应当树立“争先领先率先”的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闯敢试敢碰敢上!特别是苏南,更应发挥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劳动力素质较高的优势,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科教人员潜心研究,淡泊名利,从事科学发现工作。现在科学上的重大成果,都是以科学发现为源头的,将科学发现、知识更新、技术创新密切衔接和融合,是科技进步道路上的革命性变化。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我国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模仿别人的阶段,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而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争取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二,确立“企”字当头,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兴则产业兴,企业强则国家强。可以说,没有企业和企业家,就没有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此,全省上下必须确立“科技在企业、人才在企业、活力在企业、财富在企业、后劲在企业”的理念,推动科技创新依托企业、科技人员深入企业、企业自主创新常态化。企业在产业“微笑曲线”中,既要向研发环节转,实现由“制造”向“智造”的提升,也要往市场营销环节转,实现由“贴牌”向“自主品牌”的跨越,争取在“江苏制造”前面加上“江苏设计”、“江苏创造”。江苏要走“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之路,打造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具有爆发式增长势头的龙头企业,形成以创新型企业、上市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深入开展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推动平台向企业集中、人才向企业集聚、政策向企业集成,让广大创业创新人才、企业骨干人员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投资者、组织者、受益者和风险承担者,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