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布斯曾说:“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
创新,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话题,却因为它不断变化的本质让人们始终琢磨不透。上一秒新奇独特的视角下一秒就人手一份,前一天无人问津的想法转眼间炙手可热,这就是创新化腐朽为神奇的奇妙能力。
想让公司保持持续的活力,除去新鲜血液的注入和新兴领域的探索,还有不断坚持创新。对于创始人而言,如何以不变的内核应万变的市场?今天我们就跟大家分享一篇麦肯锡的创新要领,它为我们提供了八大法则——追求、选择、发现、变革、加速、规模、延伸、动员。
肯定的是,没有一个固定的万能法则能确保成功。但根据我们多年的客户服务经验,上述八个要素与我们研究成功创新案例之间存在强有力的因果关系。我们坚信,如果创业公司学习了这些要领,并根据自身能力、文化和风险承受力加以应用——那么他们极有可能可以获得创新上的成功。
一、追求
在企业环境中,口号本身不足以激发创新。企业需要量化一个“增长的创新目标”,并将其明确列入未来战略计划之中。这个创新目标必须远大,管理者才会将创新投资纳入业务计划之中。我们的经验表明,如果管理者使用其他风险较小的策略,他们将会不积极创新。
然而,只有定量的创新追求是不够的。我们还需将目标份额下放至相关业务的“所有者”,并以绩效考核和时间表的形式逐级分配任务。如果不这么做,公司中就可能蔓延不作为的情绪,或让员工们认为创新事不关己。
对于更习惯于传统方法的经理来说,这些绩效参数乍看之下令人不快。然而,如果 CEO 不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来评估所有管理层人员对创新的贡献,那么创新计划在提出之后可能就无法继续进行了。
二、选择
新鲜的、创造性的想法是无价的,但对许多公司来说,更难的是选择支持和发展哪个想法。选择一向是创业公司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难题,投身下一波增长似乎过于冒险,因此公司往往止步不前,直到激烈的竞争迫使公司进行艰难转型,但这个时候就晚了。
创新注定是充满风险的。想從创新中获得最大收益,我们不仅要排除风险,更要学会管理风险。没人知道最有价值的创新点会在哪里出现,进行地毯式搜索也显得不切实际,因此管理人员必须为机遇设立一定的边界条件。要识别和规划机遇范畴,应该考虑到从未来的愿景到战略布局的方方面面。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应该启动更多的项目,并在发展预期不足时取消掉一部分项目,才能最终实现小部分项目的有效投资。
三、发现
创新还需要可操作的独特见解——这种见解能让客户眼前一亮,并创造新的产品类别和市场。人人都想当天才,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幸运的是,除了依靠创造力之外,其他方法也同样可以推动创新。
要寻求创新,我们可以系统有效地审查三个方面:一个有价值的待解决问题,一个能够推动新解决方案的技术,以及能够产生资金的商业模式。我们认为,几乎每一个成功的创新都需要综合上述三个要素。能够有效收集,综合和“碰撞”这三者的公司,成功率往往是最高的。
开发洞察力会帮助公司突破自身的界限。洞察力和合作伙伴关系,这些都是创新的命脉。这种开发是不断更新迭代的,积极使用这些原型可以帮助公司继续学习、测试、验证和改进他们的创新。此外,我们坚信,如果没有包含本文中描述的其他要素的完全开发的创新体系,无论其洞察力生成过程多么高效,大型组织都不太可能成功创新。
四、变革
商业模式的创新将会改变整个价值链的经济模式,使利润更为多元化,进一步修改交付模式。成熟的公司必须先于技术驱动的初创企业重塑商业模式。为什么大多数创新系统都强调推出新产品?其实原因在于,大多数大公司不愿意改变其核心业务模式,直到一天,公司面临威胁。
亚马逊就是一个成功案例,通过解决客户和供应商的新兴需求,亚马逊将自己的业务扩展到新的商业模式之中。事实上,这个公司已经将许多供应商纳入客户群体,为其提供了越来越广泛的服务。在这方面另一个表现出色的公司是《金融时报》,他们正在实验新的商业模式,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媒体数字化。
五、加速
在许多大公司中,都存在阻碍创新的强大抗体,但许多颠覆性的创新实际上源于出格之举,这些举动成功地绕过了公司的早期审批流程。不过,我们还是要保持一定平衡:管理体系必须时时加以检查,但营销的迫切需要也不应该破坏职能间的合作、持续的学习周期以及清晰的决策途径。
要取得成功,公司也可以在早期不断与客户交流意见,避免内部沟通不畅、模糊主张。要达到最初预想的创新目标,公司需要克服立于最初想法和最终用户之间的障碍。CEO 需要聘请善于交际的管理者负责项目,管理预算、投放时间和关键参数。另外,项目团队需要真正实现跨职能协作,这意味着成员们需要齐心协力,付出足够的时间,以确保在每个职能的成功之外,还能够达成整体项目的成功。
六、规模
一些产品,如奢侈品,注定是有细分市场的。另一些产品,如社交网络,则可以投放全球范围。明确地考虑某一理念的适用范围,有利于确保投放恰当的资源,明确涉及的风险。有时看起来,扩大规模是更安全的选择,却会成为死路一条。
七、延伸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行业的公司都意识到,创新需要外脑。人才和知识的流动越来越超越公司和地域的界限。通过获取他人的技能和才能,成功的创新者为投资于创新的每一分钱实现了成倍的效益。以这种方式,他们加快创新,发现新的方式,为客户和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创造更多的价值。
然而,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发现新的想法和见解;这样的合作还可以共享成本,找到更快的路线将产品推出市场。高绩效创新者致力于开发提供上述优势的生态系统,他们努力成为首选的合作伙伴,如此才更可能收集到最好的人才和想法。此外,有效利用外部网络的公司,会充分了解创新过程的每个阶段最需要的东西。
八、动员
领先企业如何激励和支持员工的创新行为?最好的公司会设法将创新融入其企业文化中。
动员的重点在于促进协同学习和实验。公司必须帮助人们自由地分享想法和知识,有时公司会在同一个地方开展不同类型的创新项目;审查项目团队的结构,确保新鲜血液的注入;确保团队从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即使最后项目没有成功,也要认可员工的努力。
对于那些勇于尝试的公司来说,创新的成功需要依靠多年的努力。任何想进行创新的公司,都应密切研究并适当学习成功案例。
(经纬创投,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创业投资基金之一,专注于对早期创业型企业的投资,在美国与红杉投资、KPCB齐名。自成立以来,扶植了大量的成功企业,其中包括苹果电脑、联邦快递、SanDisk等。)
创新,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话题,却因为它不断变化的本质让人们始终琢磨不透。上一秒新奇独特的视角下一秒就人手一份,前一天无人问津的想法转眼间炙手可热,这就是创新化腐朽为神奇的奇妙能力。
想让公司保持持续的活力,除去新鲜血液的注入和新兴领域的探索,还有不断坚持创新。对于创始人而言,如何以不变的内核应万变的市场?今天我们就跟大家分享一篇麦肯锡的创新要领,它为我们提供了八大法则——追求、选择、发现、变革、加速、规模、延伸、动员。
肯定的是,没有一个固定的万能法则能确保成功。但根据我们多年的客户服务经验,上述八个要素与我们研究成功创新案例之间存在强有力的因果关系。我们坚信,如果创业公司学习了这些要领,并根据自身能力、文化和风险承受力加以应用——那么他们极有可能可以获得创新上的成功。
一、追求
在企业环境中,口号本身不足以激发创新。企业需要量化一个“增长的创新目标”,并将其明确列入未来战略计划之中。这个创新目标必须远大,管理者才会将创新投资纳入业务计划之中。我们的经验表明,如果管理者使用其他风险较小的策略,他们将会不积极创新。
然而,只有定量的创新追求是不够的。我们还需将目标份额下放至相关业务的“所有者”,并以绩效考核和时间表的形式逐级分配任务。如果不这么做,公司中就可能蔓延不作为的情绪,或让员工们认为创新事不关己。
对于更习惯于传统方法的经理来说,这些绩效参数乍看之下令人不快。然而,如果 CEO 不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来评估所有管理层人员对创新的贡献,那么创新计划在提出之后可能就无法继续进行了。
二、选择
新鲜的、创造性的想法是无价的,但对许多公司来说,更难的是选择支持和发展哪个想法。选择一向是创业公司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难题,投身下一波增长似乎过于冒险,因此公司往往止步不前,直到激烈的竞争迫使公司进行艰难转型,但这个时候就晚了。
创新注定是充满风险的。想從创新中获得最大收益,我们不仅要排除风险,更要学会管理风险。没人知道最有价值的创新点会在哪里出现,进行地毯式搜索也显得不切实际,因此管理人员必须为机遇设立一定的边界条件。要识别和规划机遇范畴,应该考虑到从未来的愿景到战略布局的方方面面。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应该启动更多的项目,并在发展预期不足时取消掉一部分项目,才能最终实现小部分项目的有效投资。
三、发现
创新还需要可操作的独特见解——这种见解能让客户眼前一亮,并创造新的产品类别和市场。人人都想当天才,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幸运的是,除了依靠创造力之外,其他方法也同样可以推动创新。
要寻求创新,我们可以系统有效地审查三个方面:一个有价值的待解决问题,一个能够推动新解决方案的技术,以及能够产生资金的商业模式。我们认为,几乎每一个成功的创新都需要综合上述三个要素。能够有效收集,综合和“碰撞”这三者的公司,成功率往往是最高的。
开发洞察力会帮助公司突破自身的界限。洞察力和合作伙伴关系,这些都是创新的命脉。这种开发是不断更新迭代的,积极使用这些原型可以帮助公司继续学习、测试、验证和改进他们的创新。此外,我们坚信,如果没有包含本文中描述的其他要素的完全开发的创新体系,无论其洞察力生成过程多么高效,大型组织都不太可能成功创新。
四、变革
商业模式的创新将会改变整个价值链的经济模式,使利润更为多元化,进一步修改交付模式。成熟的公司必须先于技术驱动的初创企业重塑商业模式。为什么大多数创新系统都强调推出新产品?其实原因在于,大多数大公司不愿意改变其核心业务模式,直到一天,公司面临威胁。
亚马逊就是一个成功案例,通过解决客户和供应商的新兴需求,亚马逊将自己的业务扩展到新的商业模式之中。事实上,这个公司已经将许多供应商纳入客户群体,为其提供了越来越广泛的服务。在这方面另一个表现出色的公司是《金融时报》,他们正在实验新的商业模式,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媒体数字化。
五、加速
在许多大公司中,都存在阻碍创新的强大抗体,但许多颠覆性的创新实际上源于出格之举,这些举动成功地绕过了公司的早期审批流程。不过,我们还是要保持一定平衡:管理体系必须时时加以检查,但营销的迫切需要也不应该破坏职能间的合作、持续的学习周期以及清晰的决策途径。
要取得成功,公司也可以在早期不断与客户交流意见,避免内部沟通不畅、模糊主张。要达到最初预想的创新目标,公司需要克服立于最初想法和最终用户之间的障碍。CEO 需要聘请善于交际的管理者负责项目,管理预算、投放时间和关键参数。另外,项目团队需要真正实现跨职能协作,这意味着成员们需要齐心协力,付出足够的时间,以确保在每个职能的成功之外,还能够达成整体项目的成功。
六、规模
一些产品,如奢侈品,注定是有细分市场的。另一些产品,如社交网络,则可以投放全球范围。明确地考虑某一理念的适用范围,有利于确保投放恰当的资源,明确涉及的风险。有时看起来,扩大规模是更安全的选择,却会成为死路一条。
七、延伸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行业的公司都意识到,创新需要外脑。人才和知识的流动越来越超越公司和地域的界限。通过获取他人的技能和才能,成功的创新者为投资于创新的每一分钱实现了成倍的效益。以这种方式,他们加快创新,发现新的方式,为客户和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创造更多的价值。
然而,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发现新的想法和见解;这样的合作还可以共享成本,找到更快的路线将产品推出市场。高绩效创新者致力于开发提供上述优势的生态系统,他们努力成为首选的合作伙伴,如此才更可能收集到最好的人才和想法。此外,有效利用外部网络的公司,会充分了解创新过程的每个阶段最需要的东西。
八、动员
领先企业如何激励和支持员工的创新行为?最好的公司会设法将创新融入其企业文化中。
动员的重点在于促进协同学习和实验。公司必须帮助人们自由地分享想法和知识,有时公司会在同一个地方开展不同类型的创新项目;审查项目团队的结构,确保新鲜血液的注入;确保团队从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即使最后项目没有成功,也要认可员工的努力。
对于那些勇于尝试的公司来说,创新的成功需要依靠多年的努力。任何想进行创新的公司,都应密切研究并适当学习成功案例。
(经纬创投,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创业投资基金之一,专注于对早期创业型企业的投资,在美国与红杉投资、KPCB齐名。自成立以来,扶植了大量的成功企业,其中包括苹果电脑、联邦快递、SanDisk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