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感受美 鉴赏美 展示美
茹贝尔说过:“审美观是人的文学悟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学生,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美育的积极倡导者蔡元培先生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教育,美感教育的功能在于怡情养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引领学生咀嚼、品味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苏教版第五册《西湖》的第二自然段,作者描绘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出示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观察、体会文章中的“绿”“青”“浓”“淡”等词语,想象多彩秀丽的画面,体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给人的美妙意境。凭借插图,把学生带入风景优美的人间天堂——杭州,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教师把文本中的内在美,通过外在的环境表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心灵共鸣,陶冶了学生情操,发展了他们的审美素质。
二、品读语言,鉴赏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建筑艺术大厦的材料。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意境,都是有语言来体现的,它们似一颗颗闪光的珍珠,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启迪。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词语丰富多彩,句式灵活多样,修辞方法异彩纷呈,语言的艺术美令人陶醉。如《生命的壮歌》语言的雄壮激越美,《师恩难忘》语言的朴素清新美……因而语文课的审美教育要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精神,美化语言,得到美的熏陶,提高思维表达能力,又可以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如《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学生经过不断地读、诵、品,自然而然会受到心灵上的共鸣。文中“天是一块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这类词语,可谓句句有意,笔笔融情,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南沙的喜爱之情。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美的境界。
类似这样的文字,教材中不胜枚举,这真是达到了情与景会、意与情通的情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耳濡目染,定会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从而满怀激情地去追求美。
三、形式多样,展示美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最终是要培养小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审美教育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表达自己发现、感受的美。
1 想象。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时,如果仅满足于对句意的理解,会如同喝了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此时,教师若注意发掘诗中的艺术空白,抓住“一枝红杏”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园子里是怎样的一幅春景图?此时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发展了形象思维。有的说:“园子里的小草绿了,柳树发芽了,那黄绿眉眼的柔柳在微风中婆娑起舞。”有的说:“园子里百花争艳,红似火,粉似霞,白似雪。”还有的说:“园子里莺歌燕舞,池塘里有碧绿的荷叶……”美丽的春色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更使学生领悟到了想象入境的学古诗的方法,甚至打开了一扇神奇的“想象之窗”,让所有的学生都观赏到迷人的满园春色!更感受到诗人精巧的剪裁手法。
2 美读。语文课堂就要让朗朗书声成为孩子们精神律动的音符。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文章要达到美读的境界,应侧重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美、自然美和人物形象美,感悟文章的内涵与情味。比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学生已充分体验到了诗人与老朋友惜别时的难舍难分,然后用读来表达这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这样,学生理解语言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审美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3 练笔。及时地把审美体会行诸文字,读和写结合。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做法。从美育意义上看,这种练笔应努力进入一种愉悦、激动的心态中,应“趁热打铁”。如教《江雪》,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通过想象扩写《江雪》,让学生用自己的笔进行创造性描绘。有位学生这样写道:“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大地披上银装。在风雪中,鸟儿都不敢再飞了,它们躲在‘家里’过起冬来。每条小径上,都找不到人的踪影。江面上只有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漂浮着,上面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渔翁,只见他身披蓑衣,头戴斗笠,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是皱纹。他抖簌簌地拿着钓竿,在船上钓鱼……”可以看出学生被《江雪》这首诗的意境所感染,使情感的调节功能、动力功能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只有让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心,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沟通、交流,穿越时空达到心与心的交融,这样审美教育也达到了理性的高度。
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是陶冶性灵的过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把美育渗透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有一双“审美的眼睛”,不断去发现和挖掘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呵护孩子纯真的心灵与情感世界,让他们在成长的旅途中始终拥有审美的慧眼。
关键词 感受美 鉴赏美 展示美
茹贝尔说过:“审美观是人的文学悟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学生,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美育的积极倡导者蔡元培先生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教育,美感教育的功能在于怡情养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引领学生咀嚼、品味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苏教版第五册《西湖》的第二自然段,作者描绘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出示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观察、体会文章中的“绿”“青”“浓”“淡”等词语,想象多彩秀丽的画面,体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给人的美妙意境。凭借插图,把学生带入风景优美的人间天堂——杭州,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教师把文本中的内在美,通过外在的环境表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心灵共鸣,陶冶了学生情操,发展了他们的审美素质。
二、品读语言,鉴赏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建筑艺术大厦的材料。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意境,都是有语言来体现的,它们似一颗颗闪光的珍珠,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启迪。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词语丰富多彩,句式灵活多样,修辞方法异彩纷呈,语言的艺术美令人陶醉。如《生命的壮歌》语言的雄壮激越美,《师恩难忘》语言的朴素清新美……因而语文课的审美教育要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精神,美化语言,得到美的熏陶,提高思维表达能力,又可以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如《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学生经过不断地读、诵、品,自然而然会受到心灵上的共鸣。文中“天是一块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这类词语,可谓句句有意,笔笔融情,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南沙的喜爱之情。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美的境界。
类似这样的文字,教材中不胜枚举,这真是达到了情与景会、意与情通的情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耳濡目染,定会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从而满怀激情地去追求美。
三、形式多样,展示美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最终是要培养小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审美教育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表达自己发现、感受的美。
1 想象。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时,如果仅满足于对句意的理解,会如同喝了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此时,教师若注意发掘诗中的艺术空白,抓住“一枝红杏”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园子里是怎样的一幅春景图?此时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发展了形象思维。有的说:“园子里的小草绿了,柳树发芽了,那黄绿眉眼的柔柳在微风中婆娑起舞。”有的说:“园子里百花争艳,红似火,粉似霞,白似雪。”还有的说:“园子里莺歌燕舞,池塘里有碧绿的荷叶……”美丽的春色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更使学生领悟到了想象入境的学古诗的方法,甚至打开了一扇神奇的“想象之窗”,让所有的学生都观赏到迷人的满园春色!更感受到诗人精巧的剪裁手法。
2 美读。语文课堂就要让朗朗书声成为孩子们精神律动的音符。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文章要达到美读的境界,应侧重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美、自然美和人物形象美,感悟文章的内涵与情味。比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学生已充分体验到了诗人与老朋友惜别时的难舍难分,然后用读来表达这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这样,学生理解语言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审美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3 练笔。及时地把审美体会行诸文字,读和写结合。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做法。从美育意义上看,这种练笔应努力进入一种愉悦、激动的心态中,应“趁热打铁”。如教《江雪》,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通过想象扩写《江雪》,让学生用自己的笔进行创造性描绘。有位学生这样写道:“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大地披上银装。在风雪中,鸟儿都不敢再飞了,它们躲在‘家里’过起冬来。每条小径上,都找不到人的踪影。江面上只有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漂浮着,上面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渔翁,只见他身披蓑衣,头戴斗笠,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是皱纹。他抖簌簌地拿着钓竿,在船上钓鱼……”可以看出学生被《江雪》这首诗的意境所感染,使情感的调节功能、动力功能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只有让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心,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沟通、交流,穿越时空达到心与心的交融,这样审美教育也达到了理性的高度。
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是陶冶性灵的过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把美育渗透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有一双“审美的眼睛”,不断去发现和挖掘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呵护孩子纯真的心灵与情感世界,让他们在成长的旅途中始终拥有审美的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