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地区水稻受淹后补救措施研究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调查分蘖期受淹对水稻生长的影响,2015—2016年在沿江地区进行了水稻受淹后补救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如受涝时秧苗已活棵,即使受淹时间较长,若秧苗根系尚好,可采取剪去拉长生长叶片,刺激新叶生长,等新叶长出后可施尿素75 kg/hm2作为恢复肥进行补救促进新生分蘖的发生,后期恢复生长情况较好。对于沿江地区,7月受淹后耕翻重种这一补救措施要谨慎选用。
  关键词 水稻;受淹;补救措施;沿江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4-0012-02
  泰兴市地处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历史上时有灾害性天气发生,特别是沿江地区水稻易遇暴雨袭击受淹,影响水稻生长。2015年6月25日至7月1日泰兴地区总降雨量达261 mm,2016年7月1—7日总降雨量达395.4 mm,2次强降雨均造成水稻受淹。2年来笔者开展了相关试验,旨在探讨沿江地区水稻分蘖期受淹后最佳补救措施[1-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2015年试验地选在重灾区虹桥镇四仙村,受灾前种植品种为武运粳24,5月28日落谷,6月20日栽插,栽后第5天开始受淹,6月27日全部没顶受淹,没顶受淹时间5 d。2016年试验地选在张桥镇褚陈村,受灾前种植品种为武运粳24,5月21日落谷,6月13日栽插,7月1日开始受淹,没顶受淹时间7 d。
  1.2 试验设计
  2015年试验设计见表1。对受灾重的田块选择2种补救措施[4-6],一是耕翻后重种。选择生育期相对较短的淮稻5号,7月5日直播,用种量60 kg/hm2;二是不耕翻在田面补种淮稻5号。7月5日补种,用种量60 kg/hm2。基肥施尿素75 kg/hm2 45%复合肥375 kg/hm2,分蘖肥施尿素300 kg/hm2,分3次施用,促花肥施尿素225 kg/hm2 45%复合肥225 kg/hm2,保花肥施尿素75 kg/hm2,全生育期总施氮量400.5 kg/hm2。2016年试验设计见表2。对受灾田块选择2种补救措施,一是受灾田不翻种,7月8日剪去中上部拉长叶片,基肥施尿素75 kg/hm2 45%复合肥375 kg/hm2,分蘖肥施尿素262.5 kg/hm2,分3次施用,促花肥施尿素150 kg/hm2 45%复合肥300 kg/hm2,全生育期总施氮量325.5 kg/hm2。二是耕翻后重种,7月8日直播,选用武运粳24,用种量90 kg/hm2,肥料施用情况为基肥施尿素75 kg/hm2 45%复合肥375 kg/hm2,分蘖肥用尿素225 kg/hm2,分2次施用,促花肥施尿素150 kg/hm2 45%复合肥300 kg/hm2,全生育期总施氮量308.25 kg/hm2。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每点连续20穴,记载茎蘖数,每7 d记载1次;每小区定10个单株,记载叶龄。成熟期取样考查穗粒结构及实际产量等[7-9]。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茎蘖动态及叶龄进程的影响
  2015年试验结果表明,处理A、B总叶片数14叶,较CK少2叶,高峰苗出现在8月20日,分别为406.5万、384.0万株/hm2,成穗率分别为62.3%、66.4%;处理C、D,品种为武运粳24,总叶片数15叶,较CK少1叶;高峰苗出现在8月13日,分别为155.40万、390.45万株/hm2,成穗率分别为78.6%、57.1%;CK高峰苗出现稍晚,出现在8月20日,为239.7万株/hm2,成穗率72%。2016年试验结果表明,处理A水稻在田间受淹过程中拉长的叶片出水后迅速死亡,剪去上部已死叶片,观察出叶情况,总叶片数14.5张,较处理C(受灾较轻)少1.8叶,高峰苗出现在8月5日,而处理C高峰苗出现在7月25日,高峰苗期相差10 d左右,最后处理A成穗数285.3万穗/hm2,较处理C少22.2万穗/hm2,但较CK(受灾重)田块高50.4万穗/hm2。处理B受淹后耕翻重种高峰苗高于其他处理,高峰苗出现在8月25日,相对较迟。CK苗情较差,长势一直较弱,最终茎蘖数也最少。
  2.2 对株型的影响
  2015年试验结果表明,处理B、C、D株高分别较CK少26.53、19.43、11.13 cm。而7月5日补种或重种的淮稻5号,节间数4个,较CK少1个。2016年试验结果表明,处理A和处理B都较其他处理少1个节间,株高变矮,但基部第1节间变长。CK(受淹重的)较处理C(受淹轻的)要矮10 cm。
  2.3 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015年试验结果表明,从实际产量看,4个处理中处理B产量最高,达8 280 kg/hm2,较CK减产616.5 kg/hm2;其次为处理D,产量为7 963.5 kg/hm2,较CK减产933 kg/hm2;处理A产量为5 908.5 kg/hm2,较CK减产2 988 kg/hm2;处理C产量最低,为4 975.5 kg/hm2,较CK减产3 921 kg/hm2。从有效穗数看,处理B、C、D有效穗数分别较CK少197.7万、147.3万、96.75万穗/hm2。处理A、B成穗数分别为249万、255万穗/hm2。受淹对对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不大。
  2016年试验结果表明,4个处理中产量最高的是受淹最轻的处理C,实际产量达9 900 kg/hm2,较CK高3 525 kg/hm2,其次是处理A,产量8 520 kg/hm2,较CK高2 145 kg/hm2,处理B与CK产量相差不大。从有效穗数看,CK因受淹重影响后期生长,生长量不足,最终成穗数仅234.9万穗/hm2。处理A由于剪去死去叶片,从根部生长出新的分蘖,长势比较迅速,较重新翻种的处理B恢复生长快。
  3 结论与讨论
  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分蘖期发生涝害后,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发育。后期恢复生长情况主要取决于灾后各类补救措施落实情况、受涝时秧苗的活棵状况、受涝时间的长短等。如受涝时秧苗已活棵,即使受淹时间较长(如2016年没顶受淹7 d),但秧苗根系尚好,可采取剪去拉长生长叶片,刺激新叶生长,等新叶长出后可施尿素75 kg/hm2作为恢复肥进行补救促进新生分蘖的发生,后期恢复生长情况较好。对于沿江地区,7月受淹后耕翻重种这一补救措施要谨慎选用,要考虑后期低温不结实和种植效益两大问题。
  4 参考文献
  [1] 陈蔚.水稻受淹后特点及补救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6(17):51.
  [2] 方世年,陈再高.隆两优华占受淹灾后恢复试验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6):55-56.
  [3]王恒雨,李宗春,许成军,等.受淹水稻生育特点及灾后补救措施[J].北方水稻,2008(4):50-51.
  [4] 王立柱.受淹水稻的特点及生产补救措施[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0-11.
  [5] 郭万胜,沈序桃,徐广和,等.水稻受涝后主要生育特点及补救措施的效应[J].耕作与栽培,2004(3):37-66.
  [6] 苏后汉.浅谈受淹水稻的补救措施[J].江西农业科技,2003(10):13.
  [7] 陈学忠,张苇.受淹水稻的特点和补救措施[J].上海农业科技,2001(1):16-28.
  [8] 邝乃孔,杨锦云.水稻受淹后的补救措施[N].云南科技报,2000-07-20(002).
  [9] 施國庆,陈国坤,许洪涛.洪涝对晚粳稻产量影响及补救措施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1994(3):119-122.
其他文献
据说在19世纪,一名意大利修道士与动物建立了"兄弟姐妹"般的关系,并要求村民们在10月4日这天"向动物们致谢",为纪念他为人类与动物建立正常文明的关系做出了榜样,于是每年的这一
浅谈电磁感应灯;太阳能无极灯的原理与研制.
摘要 品种是决定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选用高产小麦新品种华成3366,采用不同播种密度及施氮量的定向调控,发掘品种的绿色增产潜力。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对籽粒千粒重及单株成穗数、施氮量對收获指数、播种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籽粒千粒重均具有极显著影响。以密度270万株/hm2、氮肥用量减少15%(即施204 kg/hm2)处理产量最高,达9 113.67 kg/hm2,较产量最低处理密度
在以高感光度进行长时间曝光时,最大程度地保证影像品质。
【正】 人类历史的进步是以其整个文化的进步为标志的。在“历史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史”的今天,各民族间文化的碰撞、冲击、融合的范围就会愈来愈大,程度也就愈来愈深
研究正旺牌金世纪水溶肥料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肥料对晚稻经济性状改善效果明显,具有增加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和提高结实率的作用,稻谷产量为7 730 kg/hm2,
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进行了不同土壤改良复合微生物菌剂对烟叶产量与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木霉菌肥、木霉复合菌剂、芽孢复合菌剂、芽孢菌肥、芽孢菌剂等不同微生物制剂
本文阐述了阿勒泰地区气象为农牧业服务工作实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推进服务工作的建议,以期为气象为农牧业服务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本文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职业倦怠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对河北省石家庄市、唐山市及保定市3所城市共253名饭店服务员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河北省饭店服务员总体幸福感、职业倦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彭晋璋同志,最近随马洪同志率领的中国经济学者代表团和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代表团,出席了在日本举行的“中日经济讨论会”和“中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