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使用机器人辅助技术对术后髋臼假体位置和下肢长度恢复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机器人辅助下单侧、初次THA(rTHA)的患者共113例,并连续性纳入在同一时间段内使用传统器械进行THA(cTHA)的患者共133例。rTHA组男37例,女76例,年龄(62±9)岁;cTHA组男59例,女74例,年龄(60±12)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外展角,计算髋臼假体位于Lewinnek和Callanan安全区的比例。测量并比较对侧髋关节正常或已接受过置换手术的患者双下肢长度的差异。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髋臼假体的外展角为39.0°±5.5°,前倾角为14.1°±5.1°。rTHA和cTHA组假体外展角(39.3°±2.9°比38.7°±7.0°,P=0.383)和前倾角(13.4°±4.3°比14.7°±5.6°,P=0.05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Lewinnek安全区作为标准,rTHA组髋臼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是97.3%(110/113),cTHA组是75.9%(101/133);以Callanan安全区作为标准,rTHA组和cTHA组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分别是94.7%(107/113)和66.2%(88/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