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新课改对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从文本特点和学情出发探讨了《陋室铭》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活动的组织,意在使学生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关键词: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内容
《陋室铭》全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伟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虚实相生,言志如诗,韵味如歌。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已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形成了一定的步骤。经过前期的朗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
二、教学目标
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词语,背诵全文;理解主旨,领会比喻起兴、类比、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识记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领会比喻起兴、类比、托物言志的手法。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1)用多媒体出示陋室的图片,让学生将图中的居室与自己的对比,说说自己的看法并思考身居这陋室的人喜欢他的陋室吗?引出作者和课题。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刘禹锡会身居这陋室吗?
(明确: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康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郎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后世称他为“诗豪”,作品有《刘宾客集》。)
(3)了解“铭”这种文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2.诵读课文
(1)由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在读到需要注意的字词时可以故意读错,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质疑。
(明确:馨、牍、蜀、儒、调等字的读音。)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尝试划分朗读节奏,教师指导。
(3)根据划分的朗读节奏,学生有感情齐读课文。
(4)采用游戏接龙的方法尝试背诵课文。
3.疏通文意
(1)两个人结合课文注释讨论、翻译课文。
(2)推荐一名学生来翻译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师生共同纠正其翻译不到位的地方。
(明确:劳、乱—使动用法,使…劳累,使…扰乱;名—出名; 灵—灵异;鸿儒—博学的人;白丁—没什么学问的人;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即有什么简陋的?)
(3)教师提问:作者觉得陋室简陋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请找出课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作者觉得陋室不陋;身居陋室却乐观并能保持美好的品德,可见作者是一个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人;中心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问题探究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以六人学习小组为单位探讨问题。讨论完毕,教师将选两个小组上讲台展示讨论的结果,其中每个小组展示两道题,其他学生可以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做及时反馈。
(1)作者是否从一开始就写陋室?文章从何处着手?
(明确:作者不是一开始就写陋室,而是先写山水,由山水引出陋室,这是起兴的手法。其中作者把山水比喻成陋室,把仙和龙比喻成品德高尚的人,这里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明确:作者是从景、人、事三方面来描写陋室的,环境优美、交友高雅、生活闲适。)
(3)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
(明确: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意在将古代名贤自比,表达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圣贤的志趣和抱负,也暗示了陋室不陋。)
(4)结尾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画龙点睛,总叙全文,与篇首“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5.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和分析证明“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6.课堂检测
(1)写出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 (3)写出表明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 (4)写出表明主人不慕名利的句子。(5)一词多义。
有仙则名 斯是陋室 无丝竹之乱耳
遂以名楼 是吾剑之所以从坠 何陋之有
关键词: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内容
《陋室铭》全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伟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虚实相生,言志如诗,韵味如歌。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已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形成了一定的步骤。经过前期的朗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
二、教学目标
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词语,背诵全文;理解主旨,领会比喻起兴、类比、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识记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领会比喻起兴、类比、托物言志的手法。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1)用多媒体出示陋室的图片,让学生将图中的居室与自己的对比,说说自己的看法并思考身居这陋室的人喜欢他的陋室吗?引出作者和课题。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刘禹锡会身居这陋室吗?
(明确: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康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郎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后世称他为“诗豪”,作品有《刘宾客集》。)
(3)了解“铭”这种文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2.诵读课文
(1)由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在读到需要注意的字词时可以故意读错,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质疑。
(明确:馨、牍、蜀、儒、调等字的读音。)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尝试划分朗读节奏,教师指导。
(3)根据划分的朗读节奏,学生有感情齐读课文。
(4)采用游戏接龙的方法尝试背诵课文。
3.疏通文意
(1)两个人结合课文注释讨论、翻译课文。
(2)推荐一名学生来翻译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师生共同纠正其翻译不到位的地方。
(明确:劳、乱—使动用法,使…劳累,使…扰乱;名—出名; 灵—灵异;鸿儒—博学的人;白丁—没什么学问的人;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即有什么简陋的?)
(3)教师提问:作者觉得陋室简陋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请找出课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作者觉得陋室不陋;身居陋室却乐观并能保持美好的品德,可见作者是一个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人;中心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问题探究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以六人学习小组为单位探讨问题。讨论完毕,教师将选两个小组上讲台展示讨论的结果,其中每个小组展示两道题,其他学生可以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做及时反馈。
(1)作者是否从一开始就写陋室?文章从何处着手?
(明确:作者不是一开始就写陋室,而是先写山水,由山水引出陋室,这是起兴的手法。其中作者把山水比喻成陋室,把仙和龙比喻成品德高尚的人,这里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明确:作者是从景、人、事三方面来描写陋室的,环境优美、交友高雅、生活闲适。)
(3)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
(明确: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意在将古代名贤自比,表达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圣贤的志趣和抱负,也暗示了陋室不陋。)
(4)结尾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画龙点睛,总叙全文,与篇首“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5.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和分析证明“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6.课堂检测
(1)写出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 (3)写出表明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 (4)写出表明主人不慕名利的句子。(5)一词多义。
有仙则名 斯是陋室 无丝竹之乱耳
遂以名楼 是吾剑之所以从坠 何陋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