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证”行为的发展趋势及动机分析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1-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考证”之风在大学校园悄然兴起,随后便不断升温,至今热度不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为考取各种资格证而奔波的行列。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考证率已达到68.7%,而在暂时没考证的大学生中,也有76.23%的人有考证的意向,各种证书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讲已经不是拿与不拿的问题,而是拿多与拿少的问题。同时,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加深,大学生群体在“考证”行为上渐渐表现出了一些与之前不同的趋势和特征。
  
  大学生“考证”行为的趋势与特征
  
  1.理性成分不断增加
  大学生“考证”行为是一种理性选择还是一种盲从现象?很多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认为,大学生在考取各种资格证的问题上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盲目跟风”,缺乏理性的思考。诚然,从大学生“考证”之风兴起到今天,确实不乏一批又一批的盲从者,然而盲从的不良后果却使大学生不得不开始冷静的思考,开始真正清楚地认识证书的价值,他们意识到不能一味跟风,而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含金量”高的、有利于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和未来发展的证书。可见,大学生“考证”行为的理性成分在渐渐呈现,并不断增加。这种理性成分主要体现在“考证”行为的决策上,包括决定考证与不考证,以及考什么证的问题上。
  
  2.个性更加鲜明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为,“考证”须突出自己的特色,千篇一律是绝对不可取的,这使得大学生“考证”行为的个性特征越来越鲜明。他们通常将需要考的证书分为两大类,必考类与选考类。必考类,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普通话水平等反映的是个人的基础素质,都是基础证,是必须考的,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会报考这些证书,因此,并不能够体现个人的特色;而选考类则种类繁多,如注册会计师、注册金融分析师、注册资产评估师、保险精算师、电子商务、互联网专家、软件程序员、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律师、外销员、海关报关员、导游员、秘书等等。这些证书被认为是体现个人特色的关键所在,大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特长等选择考取与其他人不同的证书。
  
  3.动机多元化
  “考证”的热潮刚刚兴起之时,大学生更多为了就业而努力考取各种资格证书,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这种动机一直在大学生“考证”行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并不是唯一的动机。目前,大学生“考证”的动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外源性动机和内源性动机。外源f生动机包括专业发展要求、就业压力、新事物的吸引、其他同学的“考证”行为等。内源性动机包括发展兴趣与特长、增加充实感、拓展知识结构、提高自信心等。
  
  4.功利主义倾向依然存在
  大学生考证功利化,是指大学生考证不以涵养个人的兴趣爱好、提高个人内在素质为目的,而以能否有效地考取证书为目的,并不惜采取应试化的方式、方法参与考证活动,致使部分大学生出现考证完全趋于功利目的的现象。目前,功利化的考证现象在大学生中确实仍占有一席之地,功利主义依然左右着大学生的“考证”行为,具体表现在:考证的目的直接与就业相关;牺牲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考证应试化;不注重能力发展等。
  
  大学生“考证”行为的动机分析
  
  1.专业发展要求
  一部分大学生的“考证”行为指向与他们专业相关的证书。如体育专业的学生报考裁判证;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报考心理咨询师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报考人力资源管理师证;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报考微软认证、软件程序员、系统设计师等;经贸专业的学生报考注册会计师、保险精算师等。这说明专业发展要求是影响大学生考证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为更好地完成专业学习,提高和验证自己在专业发展上的程度或水平,就会选择“考证”这一途径。这种动机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中表现出的强度也不同,越热门的专业,动机的强度越大。
  
  2.就业压力
  就业压力一直是推动大学生“考证”行为的主要动机,证书作为一种“信任系统”和“体制化的文化资本”,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种保障感,减轻其在激烈就业竞争中的焦虑程度。由于市场经济的需要,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实行准入制度,目前已经建立了23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事此类职业的人员必须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证书成为能力和文化资本的象征,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的用人单位以资格证书的有无和多少作为衡量人才层次高低的重要标准,大学生多一张资格证书就等于多了一个求职砝码。
  
  3.新事物的吸引
  大学校园是各种知识产品的集散地,是新知识、新技术产生和传播的重要场所,生活在大学校园中的学生每天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到最新的信息,而一些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事物会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他们向而往之。随着教育培训行业的成熟,越来越多新产品被有计划地提供给大学生,这些新产品(包括各种各样的证书)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发展兴趣爱好
  人的行为动机是需要、兴趣、价值观、抱负水平等内在条件和诱因相互作用形成的,兴趣是“考证”动机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之一。一少部分大学生的考证行为是完全由于强烈的兴趣爱好所驱动的,如对某个专业或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的大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接触相关知识,而考证以及考证培训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系统地掌握某领域知识结构和验证掌握水平的机会,正好符合其需求,所以就成为大学生选择的对象;而相当多大学生的考证动机源于将兴趣与就业需要、专业要求的结合,他们往往选择那些既有兴趣的又有利于就业的证书来考;当然也有部分学生会为了就业而牺牲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不感兴趣的但就业前景看好的资格证书。
  
  5.增加充实感,拓展知识结构
  大二、大三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已经对大学学习生活有了很好的适应,又有较多的闲暇时间,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考证”来让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充实一些,另外“多读一点书,就等于多创造一点人生价值”的观念已深入他们的心中,大学生已经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就会全面地要求自己,会抓住一切机会扩充知识面、提升各项能力水平,“考证”就是机会之一。这其实也折射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问题:大学生对学校的课程教学没有兴趣,而是把精力投向“考证”,这和大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掌握轻技能训练是密切相关的。
  
  6.证明个人实力。提高自信心
  考试由于其客观公平性,已成为一个人证明实力,提高自信心的手段之一。比如一个同学的计算机水平很高,可是空口无凭,计算机等级证书、微软认证就能成为有力证据;一个英语水平很高的 同学,怎么让人家知道、相信并认可呢?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TOEFL证书,GRE证书就是证据。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让自己更有自信心,大学生倾向于“让证书说明一切”。
  
  大学生“考证”行为的引导与干预措施
  
  不可否认,大学生“考证”行为体现出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理性的趋势,但这种趋势下还隐含着诸多问题,如极端功利主义、从众、盲目追求数量等,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干预。
  
  1.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
  态度是在个体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大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成年初期,其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倾向于从正反两方面对事物进行较全面的价值判断,并形成一定的态度,而要改变他们现有的态度也必须为其呈现正反两方面的观点,让他们改变原有的价值判断和反应倾向。有效的信息沟通对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具有重要的影响,教育者可以从有威望的信息传递者,恰当的信息传递方式,丰富的信息内容,全面信息评价等方面人手转变大学生在“考证”过程中的态度偏差。如,要转变大学生在考证中盲目追求数量的问题,就可以用一些数据、案例作为论据,呈现考较多证书的利与弊,同时可以将用人单位、专家、学校、老师、同学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供他们进行分析判断,在整个过程中适时的引导是必要的。
  
  2.适当的心理疏导
  “考证”行为中体现的许多问题其实都与大学生对压力的应对不良有关,这些压力有就业压力、群体压力、内在压力等,其中就业压力是最突出,它不仅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考证”行为,而且还可以通过群体,形成群体压力作用于个体行为;群体压力是大多数学生的考证行为对个体形成的一种心理压力,它在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反应中形成,影响个体的考证行为;内在压力多源于个体自身的发展需要、成就动机、抱负水平等。面对较大压力时过度的紧张和焦虑,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不能理智的思考、推理,以致作出错误的决策。可见,理智地面对压力对减少“考证”行为中的偏差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缓解其心理压力,或使其能理智地面对压力是纠正大学生“考证”行为偏差的重要途径。管理者和教育者在进行心理疏导时,一方面积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服务,如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遇到压力时主动向心理咨询机构求助。
  
  3.提供考证咨询服务
  学校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考证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认识各种证书的适用领域,分析某种证书对个人发展与就业的作用;帮助学生认清考证与个人专业发展、完善知识结构及增长才干等之间的关系;在学生不能顺利地或正确地进行决策时,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
其他文献
假如我出生在唐朝的贞观之治时期,也许就是凡夫俗子中的一份子,感受着长安都城的繁华,领略着锦绣山河的恬静,享受着一个普通百姓的安宁和快乐。有一个人,生活在这个时代,却打破了这种安宁,走上了一条全然有别于众生的路,他,就是李白。  皇宫依旧热闹。丝竹声声,倩影幽幽。生性不羁的李白难以忍受皇宫清规戒律的束缚,仿佛一夜之间就看穿了这热闹背后的无奈、丑恶。他断然换上布衣,提一壶酒,离开了万人向往的宫阙。从此
期刊
目标及目标管理    1954年,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经过深入研究,在比照了其他管理专家的研究成果后,适时地提出了一个具有重大时代意义的管理模式一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为MBO)。德鲁克认为,任何企业必须形成一个真正的整体,企业每个成员所做的贡献虽不相同,但是必须全体成员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必须为共同的目标作出贡献。显然这里的整体是指“团队”;“共同的方向”
和谐校园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在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后,随“和谐社会”的提出而出现的新的教育理念。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有和谐的理念与之相呼应。和谐的理念文化即统一的精神追求,也可以称为精神文化,它决定学校的办学特色。而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任何社会组织都应该把人作为
背着天空旅行    背着旅行包的蜗牛  爬上阳台  轻笑着走过  鸟儿们为了约定  掠过窗户  细语着飞过  六七岁的黄毛丫头  爬上爸爸的背  走过小河  小河里结对的白鹅唱着歌  走过田埂  田埂上五颜六色的云朵跳着舞  走过山路  山路口灰黑色的月亮弹着琴  丫头把小辫子搭过双肩  欢呼地摸着黄昏的脸蛋  爸爸说  丫头是他背上的天空  丫头说  爸爸背着天空旅行    天和海    不知什
期刊
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文化建设的方向时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高等学校是文化积累、传承、创造的最主要阵地之一,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大学校园文化,用先进的文化培育人、塑造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实践先进文化,推进和谐校园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在维系这些关系的同时,一方面接受环境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又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改造环境。从而达到更好地适应环境的目的。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优化了育人环境,同时也在这个环境中耳濡目染,促进了自身健康发展。校园环境对高校学风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校园环境是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培养良好学风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