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在新形式下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分析了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任务,着重强调了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作为主流媒体的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要时刻记住胡总书记的话,记住自己所承载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新闻工作主动权,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舆论氛围。
舆论导向指的是在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倾向。它的作用突出表现为两点:一是正确地反映社会舆论,把群众中分散的意见通过新闻媒体反映出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二是引导舆论,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去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使群众认识真理,掌握政策。
一、以节目为中心,立足正面引导
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包括广播电台在内的任何传媒都必须不折不扣坚持的主旨。具体如何去做,最主要的是工作作风问题。一方面要真正深入了解和掌握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做到吃深吃透,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挖掘出那些生动鲜活的人和事以及紧扣时代脉搏的闪亮思想。
《全省新闻联播》节目是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最重要的新闻节目之一,每天播发20分钟的时政新闻。忠实地传达省委、省政府声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疾苦。节目立足于正面宣传,及时播发快讯,根据新闻事件本身的特点及受众的要求还会做详细报道,比如做成录音新闻或写成评论或发系列报道,分析新情况,提出解决措施和办法,增强群众的信心和决心,而不是简单地一报了事。节目内容的播出起到了鼓舞人心和激励人民振奋精神建设美好家园的作用。
二、以公众知情权为目标,加强新闻的快速反应能力、采集能力、解释能力,强化舆论导向意识
在新闻事件面前,第一要做到快速的连续的反应,第二要有独家视角,这是广播电台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2007年7月,安徽省遭遇了高强度、高频率、大范围的自然灾害,特别是淮河干流发生了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电台派出记者第一时间发回报道。7月10日王家坝闸开闸蓄洪,本台记者从现场发回报道并与中央台连线,一时间,全省、全国的听众为安徽蓄洪区人民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感到敬重。与此同时,有很多外省听众有疑问,认为既然蓄洪区不适合居住,那为什么不让蓄洪区内的老百姓迁移出去呢?事实上,我省从2003年起就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在地势较高的庄台建造房屋,到2007年已安置数万人,2007年洪灾蓄洪区内6万多人早已迁移并固定居住在安全地点,蓄洪前蓄洪区的总共3684人已安全转移。节目又针对性地作出报道后,听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心,起到了解惑释疑、稳定人心、引导舆论的积极效果。
三、创新节目形式和内容,增强宣传效果
安徽电台《全省新闻联播》节目记者、编辑围绕各时期热点、难点、亮点,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采写了一批有分量、有深度的报道。2007年,安徽实施12项惠及4000多万人的民生工程,人均受益近200元,5万多人次接受了城市医疗救助,300多万农村人口告别饮水难。民生工程初步解决了“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节目就此内容精心策划,特开专题。记者采访深入,通过一个个实例,对政府实实在在的做法、受益群众说出自己得到的实惠等不定期连续报道。让人听了之后精神振奋。
近几年,安徽电台《全省新闻联播》节目进行了许多创新。重大事件、突发性事件基本采用录音报道、现场报道的形式,使节目突出了广播特色。比如连续报道《崛起的安徽》,记者在报道时不单是罗列数字来表明成绩,而且采用了抒情、议论手法,跳出了一般化新闻报道形式。再有些动态新闻,记者坚持从一线发回现场报道。如:2007年巢湖出现蓝藻事件,记者深入事件现场进行实质性的采访,并结合专家的讲解,用描述性的语言将现场的真实情况再现给听众,并告知:巢湖蓝藻没有形成大面积暴发,巢湖市26万人大水缸没有遭到污染。,在节目形式上也作了创新,如节目开头和结尾用的音乐大气、时尚。还根据不同栏目制作片花,给听众以视觉的效果。
改进会议报道形式是我们创新的另一方面。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广播,当然少不了会议的报道。但是,如果总是用老一套的模式如“今天我省召开了什么会议”、“会议指出什么什么”等等,势必造成乏味。因此,我们力图在报道手法上跳出这种旧框框,从会议上获得的主要信息,尤其是从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的角度去写,使枯燥的会议消息变得生动起来。如2008年“西洽会”上,我台记者没有像往常那样简单报道议程,而是深入采访,从经济的角度发回《从西洽会看会展经济》等富有新意和一定深度的作品,既宣传了西洽会的成果,又昭示了“会展经济”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
(作者单位:安徽人民广播电台)
舆论导向指的是在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倾向。它的作用突出表现为两点:一是正确地反映社会舆论,把群众中分散的意见通过新闻媒体反映出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二是引导舆论,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去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使群众认识真理,掌握政策。
一、以节目为中心,立足正面引导
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包括广播电台在内的任何传媒都必须不折不扣坚持的主旨。具体如何去做,最主要的是工作作风问题。一方面要真正深入了解和掌握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做到吃深吃透,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挖掘出那些生动鲜活的人和事以及紧扣时代脉搏的闪亮思想。
《全省新闻联播》节目是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最重要的新闻节目之一,每天播发20分钟的时政新闻。忠实地传达省委、省政府声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疾苦。节目立足于正面宣传,及时播发快讯,根据新闻事件本身的特点及受众的要求还会做详细报道,比如做成录音新闻或写成评论或发系列报道,分析新情况,提出解决措施和办法,增强群众的信心和决心,而不是简单地一报了事。节目内容的播出起到了鼓舞人心和激励人民振奋精神建设美好家园的作用。
二、以公众知情权为目标,加强新闻的快速反应能力、采集能力、解释能力,强化舆论导向意识
在新闻事件面前,第一要做到快速的连续的反应,第二要有独家视角,这是广播电台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2007年7月,安徽省遭遇了高强度、高频率、大范围的自然灾害,特别是淮河干流发生了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电台派出记者第一时间发回报道。7月10日王家坝闸开闸蓄洪,本台记者从现场发回报道并与中央台连线,一时间,全省、全国的听众为安徽蓄洪区人民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感到敬重。与此同时,有很多外省听众有疑问,认为既然蓄洪区不适合居住,那为什么不让蓄洪区内的老百姓迁移出去呢?事实上,我省从2003年起就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在地势较高的庄台建造房屋,到2007年已安置数万人,2007年洪灾蓄洪区内6万多人早已迁移并固定居住在安全地点,蓄洪前蓄洪区的总共3684人已安全转移。节目又针对性地作出报道后,听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心,起到了解惑释疑、稳定人心、引导舆论的积极效果。
三、创新节目形式和内容,增强宣传效果
安徽电台《全省新闻联播》节目记者、编辑围绕各时期热点、难点、亮点,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采写了一批有分量、有深度的报道。2007年,安徽实施12项惠及4000多万人的民生工程,人均受益近200元,5万多人次接受了城市医疗救助,300多万农村人口告别饮水难。民生工程初步解决了“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节目就此内容精心策划,特开专题。记者采访深入,通过一个个实例,对政府实实在在的做法、受益群众说出自己得到的实惠等不定期连续报道。让人听了之后精神振奋。
近几年,安徽电台《全省新闻联播》节目进行了许多创新。重大事件、突发性事件基本采用录音报道、现场报道的形式,使节目突出了广播特色。比如连续报道《崛起的安徽》,记者在报道时不单是罗列数字来表明成绩,而且采用了抒情、议论手法,跳出了一般化新闻报道形式。再有些动态新闻,记者坚持从一线发回现场报道。如:2007年巢湖出现蓝藻事件,记者深入事件现场进行实质性的采访,并结合专家的讲解,用描述性的语言将现场的真实情况再现给听众,并告知:巢湖蓝藻没有形成大面积暴发,巢湖市26万人大水缸没有遭到污染。,在节目形式上也作了创新,如节目开头和结尾用的音乐大气、时尚。还根据不同栏目制作片花,给听众以视觉的效果。
改进会议报道形式是我们创新的另一方面。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广播,当然少不了会议的报道。但是,如果总是用老一套的模式如“今天我省召开了什么会议”、“会议指出什么什么”等等,势必造成乏味。因此,我们力图在报道手法上跳出这种旧框框,从会议上获得的主要信息,尤其是从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的角度去写,使枯燥的会议消息变得生动起来。如2008年“西洽会”上,我台记者没有像往常那样简单报道议程,而是深入采访,从经济的角度发回《从西洽会看会展经济》等富有新意和一定深度的作品,既宣传了西洽会的成果,又昭示了“会展经济”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
(作者单位:安徽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