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稳定,军事发达,经济发展,国家一直将发展重心放在民生发展上。民生教育,作为民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未来人才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而声乐教育,一方面作为提升我国民众艺术鉴赏力和艺术表达力的重要体现方式,是民生教育中提高民众综合素质的后备力量,另一方面,对于娱乐民众,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高效率的进行声乐教育,一直是声乐研究者关注的话题,使用声乐教学术语是否能很好的进行声乐教育?非术语化声乐教学用语是否能更好的传授声乐技巧?什么是非术语化声乐教学?怎么运用非术语进行声乐教学?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详细探讨。
关键词:声乐教学 非术语化 用语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111-03
现如今,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更多更优质的人才来继续为我们的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在对人才的需求上,不仅需要研究科技的技术型人才,来发展国家军事竞争力;也需要研究经济型人才,来发展国家民生;财政竞争力,更需要研究民生发展的人才。增强人民民众生活活力,促使民众健康、积极、乐观的工作,生活,从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全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当今社会,国家发展稳定,经济发展日益增强,人们在自身经济能力高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越来越注重自身品味、生活质量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国家在发展经济、军事的同时,也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声乐学,作为提升民众生活品味,是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发展中华文化的重任,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艺术学家、文化学家乃至全体社会的重视。2017年两会议题中,多名政协代表提议将音乐、舞蹈、美术作为小学、中学的必修课程,从小培养民众艺术鉴赏能力,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国民综合素质,进而侧面提升我国竞争软实力,更好地将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继续传承先人伟大智慧。从古至今,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我们明确地知道,要想胜利,就要未雨绸缪,不打无准备之仗,不下无把握之赌注,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音乐的教学中,要寻找一种合理、有效、可以完美的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方法。所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如何让声乐学习者能迅速、准确的了解到声乐的精髓,成为声乐艺术家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经过声乐教育家们多年的实践教学发现,使用术语化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声乐学习的抽象理解难度,但不能很好的表现声乐教学所需要的象声语。如何提升声乐教学质量,怎样找到一种教学方法能贴近声乐教学所需的象声教学,是我們亟待解决的问题。非术语化声乐教学用语,作为声乐教学的一种捷径,延伸了术语话教学触角,拓宽了术语话教学道路,弥补了术语化教学不能贴切象声教育的缺陷,是声乐教学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本文将对非术语化声乐教学用语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如何应用非术语化教学用语更好地进行声乐教学,以及非术语化教学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一、非术语化声乐教学用语的概念及意义
要了解声乐教学中的非术语化教学,我们首先要先了解声乐的概念。声乐:可以引申为歌唱艺术,是将歌曲的方式和艺术化的语言与人类富有感情的表达相结合,通过人类的歌喉,即人类的声线发出声音,产生悦耳动听的声音体现,就是歌声,来表现声音及人类赋予歌声的词语、句子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简单来说,声乐就是用人声唱出带有语言的音乐。声乐具有多种表达方式,上个世纪我们把歌唱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等,每种唱法的表达方式、音色审美观念、演唱方式都不同。我们比较熟悉的有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我们平时听到的流行歌曲就是通俗唱法,而中国的民歌、曲艺、戏曲等的表现就是民族唱法,但就这两种唱法的表达方式来看,对于音色的审美,感情的表达,音调的掌握,就有很大的差异。民族唱法在表现上、注重歌唱的气息、呼吸、喉咙发声的稳定、声音发生位置的前后和发声力度的强弱等,要求声音洪亮、清脆、还要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而对于通俗唱法来说,多采用口语的形式歌唱,表达方式更随意,不太要求语调抑扬顿挫,也不注重紧跟旋律,声调分明,所以在通俗唱法的表现上,通俗歌手通常都具有轻松、圆润、亲切的嗓音,著名歌手邓丽君就是通俗唱法的典型代表,情感表达温暖真实,情感叙述娓娓道来,令人感到亲切朴实。由此可见,声乐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情感表达千变万化,人们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仅使用术语化教学,是不能完全贴进声乐具体表达方式的。术语化声乐教学,诸如经常应用的“打开”“共鸣”等,学生理解起来会产生歧义,不能直白明了的理解“打开”的概念,一些学生会认为“打开”,就是身体的器官或者肌肉的完全打开,这样就容易导致喉部、口腔等肌肉的过分撑大,并没有理解“打开”的真正目的,反而适得其反。所以,声乐老师都会使用“打哈欠”的说法来引导学生把喉咙正确地打开。再比如“高位置”,声音是要进头腔的,单纯的提“高位置”学生理解不深刻的话会往上够,气息上提,变成了“够位置”,如果引导学生用“吸着”“贴着”的感觉可能会更好地把握“高位置”的感觉。说到此,我们就能直观的总结出非术语化声乐教学用语的概念了,非术语,就是用区别于官方语言、书本上晦涩难懂的语句来形容声乐表达引导地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利用通俗易懂的、更贴近于声乐学习者感受声乐实际的、更能让学习者理解、掌握和感同身受的语言,来引导声乐学习者学习声乐表现、情感表达。这种利用非术语化教学用语引导声乐教学的方式对声乐学习者很有帮助,不仅能提高学习者自身声乐表达水平,还能引导学习者感受声乐所表达的情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习者对于声乐艺术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提升了学习者的个人综合能力。非术语化声乐教学用语在声乐教学方式中是一次伟大的尝试,是将声乐教学从仅进行的声乐歌唱方式教育,提升到对声乐学习者艺术表达力的学习和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利用非术语化声乐教学用语来进行声乐教育呢?下边将进行讲解。 二、应用非术语化教学用语进行声乐教学的方法
前面提到过,仅用术语化教学用语进行声乐教学,不能将声乐表达方式的精髓完全传授给学习者,仅用“打开”这一类词语不能满足声乐艺术对于人类肌体及思想感情表达的要求。现在声乐教学中,为了能体会到深呼吸的感觉,教师们往往会引导学生“闻花香”,这就是一种非术语化教学方式。“闻花香”的动作、情景,可以引导学生很好的联系歌唱时的呼吸气韵,启发学生在歌唱时联系自己亲临“闻花香”的体验,将自己“闻花香”的情感,动作放在歌唱过程中,这比单纯的告诉学生“打开喉咙”“打开情感”效果要好的多,学生模仿“闻花香”时的肌体动作,将之放在声乐表达中,有助于学生歌唱时呼吸的练习,呼吸有很多方式,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等,哪一种呼吸方式适合声乐表达,是每一个声乐教学者需要传授的。隔膜式的深呼吸,是最适用于声乐表达的,不同于简单的“打开”术语,使用“闻花香”语言,能更好地使學生掌握呼吸的技巧,歌唱时,体会“闻花香”的感觉,气息吸深,与此同时腔体也打开了,横膈膜下降,保持吸气的状态,均匀合理的用气。“闻花香”的吸气、呼气过程和歌唱呼吸不谋而合,学生体会“闻花香”的呼吸感觉对于把握歌唱的深气息有很好的效果。
还有一些教学术语“保持横膈膜的下降”“竖起声音”等,看似简单,但难以实现,不能很好的体会其中所表达的声乐方式。运用非术语教学,如歌唱时的气息,如“叹气”,中声区开始到低声区,减少发声力度和气息,这样才可以使气息和声音流动起来,“叹气”的表现,正好贴切声乐的气息表达,使声乐教学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再如“气沉丹田”,也就是小腹,我们都知道,气只能在肺里,体会这个教学术语难免有些困难,气沉小腹的作用是使学生能够“尽量地降低横膈膜,使肺下端气容量最大部分得以充分的扩张,同时能够与腹部的肌肉群结合运动,使歌唱得到气息的动力保证”,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单纯让学生根据“气沉丹田”这个术语练习,很难体会到其技巧,因此,很多学生会错误的认为深呼吸后的腹部就是僵硬的、没有弹性的,但是,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将腹部比喻成一个有弹性的大轮胎,横膈肌的运动比喻成一个鼓面,深呼吸时,鼓面鼓起,横膈肌拉紧,声乐表达时保持紧绷状态,这样表达的时候,小腹一直用力,会非常累,会感受到横膈肌拉紧放松,伸缩自如的张力,声乐学习者就可以通过自身的听觉和肌肉紧驰度对发出的声音做自身表达的控制。
三、结语
所谓教学术语,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贴切的语言,来引导学习者能很快的掌握声乐的技巧,理解声乐的内涵,如“闻花香”“叹气”这种非术语化语言,能使学习者迅速理解声乐教学的重点和技巧,并感受歌唱中所富含的思想情感,更能使自身的情感表达得到提升。非术语化教学,不仅使效果显著的进行声乐教学,还能提升学习者的艺术学习能力、艺术体现力和艺术鉴赏力,为我国声乐教育培养了一批有一批优秀的、个人素质极高的人才,进而为我国民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何利用非术语化语言进行声乐教学,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的话题,如何利用非术语化语言教学提高声乐教学质量,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在今后的声乐研究中,我们必须将创造贴切科学的教学语言作为重点,再接再厉,继续为培育高品质声乐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华琴.中职校音乐教学中非术语化声乐教学用语的运用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2]徐军.多彩的旋律——论音乐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
[3]涂怡岚.论周小燕声乐教学整体观的形成和确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
关键词:声乐教学 非术语化 用语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111-03
现如今,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更多更优质的人才来继续为我们的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在对人才的需求上,不仅需要研究科技的技术型人才,来发展国家军事竞争力;也需要研究经济型人才,来发展国家民生;财政竞争力,更需要研究民生发展的人才。增强人民民众生活活力,促使民众健康、积极、乐观的工作,生活,从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全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当今社会,国家发展稳定,经济发展日益增强,人们在自身经济能力高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越来越注重自身品味、生活质量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国家在发展经济、军事的同时,也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声乐学,作为提升民众生活品味,是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发展中华文化的重任,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艺术学家、文化学家乃至全体社会的重视。2017年两会议题中,多名政协代表提议将音乐、舞蹈、美术作为小学、中学的必修课程,从小培养民众艺术鉴赏能力,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国民综合素质,进而侧面提升我国竞争软实力,更好地将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继续传承先人伟大智慧。从古至今,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我们明确地知道,要想胜利,就要未雨绸缪,不打无准备之仗,不下无把握之赌注,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音乐的教学中,要寻找一种合理、有效、可以完美的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方法。所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如何让声乐学习者能迅速、准确的了解到声乐的精髓,成为声乐艺术家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经过声乐教育家们多年的实践教学发现,使用术语化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声乐学习的抽象理解难度,但不能很好的表现声乐教学所需要的象声语。如何提升声乐教学质量,怎样找到一种教学方法能贴近声乐教学所需的象声教学,是我們亟待解决的问题。非术语化声乐教学用语,作为声乐教学的一种捷径,延伸了术语话教学触角,拓宽了术语话教学道路,弥补了术语化教学不能贴切象声教育的缺陷,是声乐教学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本文将对非术语化声乐教学用语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如何应用非术语化教学用语更好地进行声乐教学,以及非术语化教学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一、非术语化声乐教学用语的概念及意义
要了解声乐教学中的非术语化教学,我们首先要先了解声乐的概念。声乐:可以引申为歌唱艺术,是将歌曲的方式和艺术化的语言与人类富有感情的表达相结合,通过人类的歌喉,即人类的声线发出声音,产生悦耳动听的声音体现,就是歌声,来表现声音及人类赋予歌声的词语、句子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简单来说,声乐就是用人声唱出带有语言的音乐。声乐具有多种表达方式,上个世纪我们把歌唱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等,每种唱法的表达方式、音色审美观念、演唱方式都不同。我们比较熟悉的有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我们平时听到的流行歌曲就是通俗唱法,而中国的民歌、曲艺、戏曲等的表现就是民族唱法,但就这两种唱法的表达方式来看,对于音色的审美,感情的表达,音调的掌握,就有很大的差异。民族唱法在表现上、注重歌唱的气息、呼吸、喉咙发声的稳定、声音发生位置的前后和发声力度的强弱等,要求声音洪亮、清脆、还要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而对于通俗唱法来说,多采用口语的形式歌唱,表达方式更随意,不太要求语调抑扬顿挫,也不注重紧跟旋律,声调分明,所以在通俗唱法的表现上,通俗歌手通常都具有轻松、圆润、亲切的嗓音,著名歌手邓丽君就是通俗唱法的典型代表,情感表达温暖真实,情感叙述娓娓道来,令人感到亲切朴实。由此可见,声乐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情感表达千变万化,人们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仅使用术语化教学,是不能完全贴进声乐具体表达方式的。术语化声乐教学,诸如经常应用的“打开”“共鸣”等,学生理解起来会产生歧义,不能直白明了的理解“打开”的概念,一些学生会认为“打开”,就是身体的器官或者肌肉的完全打开,这样就容易导致喉部、口腔等肌肉的过分撑大,并没有理解“打开”的真正目的,反而适得其反。所以,声乐老师都会使用“打哈欠”的说法来引导学生把喉咙正确地打开。再比如“高位置”,声音是要进头腔的,单纯的提“高位置”学生理解不深刻的话会往上够,气息上提,变成了“够位置”,如果引导学生用“吸着”“贴着”的感觉可能会更好地把握“高位置”的感觉。说到此,我们就能直观的总结出非术语化声乐教学用语的概念了,非术语,就是用区别于官方语言、书本上晦涩难懂的语句来形容声乐表达引导地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利用通俗易懂的、更贴近于声乐学习者感受声乐实际的、更能让学习者理解、掌握和感同身受的语言,来引导声乐学习者学习声乐表现、情感表达。这种利用非术语化教学用语引导声乐教学的方式对声乐学习者很有帮助,不仅能提高学习者自身声乐表达水平,还能引导学习者感受声乐所表达的情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习者对于声乐艺术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提升了学习者的个人综合能力。非术语化声乐教学用语在声乐教学方式中是一次伟大的尝试,是将声乐教学从仅进行的声乐歌唱方式教育,提升到对声乐学习者艺术表达力的学习和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利用非术语化声乐教学用语来进行声乐教育呢?下边将进行讲解。 二、应用非术语化教学用语进行声乐教学的方法
前面提到过,仅用术语化教学用语进行声乐教学,不能将声乐表达方式的精髓完全传授给学习者,仅用“打开”这一类词语不能满足声乐艺术对于人类肌体及思想感情表达的要求。现在声乐教学中,为了能体会到深呼吸的感觉,教师们往往会引导学生“闻花香”,这就是一种非术语化教学方式。“闻花香”的动作、情景,可以引导学生很好的联系歌唱时的呼吸气韵,启发学生在歌唱时联系自己亲临“闻花香”的体验,将自己“闻花香”的情感,动作放在歌唱过程中,这比单纯的告诉学生“打开喉咙”“打开情感”效果要好的多,学生模仿“闻花香”时的肌体动作,将之放在声乐表达中,有助于学生歌唱时呼吸的练习,呼吸有很多方式,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等,哪一种呼吸方式适合声乐表达,是每一个声乐教学者需要传授的。隔膜式的深呼吸,是最适用于声乐表达的,不同于简单的“打开”术语,使用“闻花香”语言,能更好地使學生掌握呼吸的技巧,歌唱时,体会“闻花香”的感觉,气息吸深,与此同时腔体也打开了,横膈膜下降,保持吸气的状态,均匀合理的用气。“闻花香”的吸气、呼气过程和歌唱呼吸不谋而合,学生体会“闻花香”的呼吸感觉对于把握歌唱的深气息有很好的效果。
还有一些教学术语“保持横膈膜的下降”“竖起声音”等,看似简单,但难以实现,不能很好的体会其中所表达的声乐方式。运用非术语教学,如歌唱时的气息,如“叹气”,中声区开始到低声区,减少发声力度和气息,这样才可以使气息和声音流动起来,“叹气”的表现,正好贴切声乐的气息表达,使声乐教学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再如“气沉丹田”,也就是小腹,我们都知道,气只能在肺里,体会这个教学术语难免有些困难,气沉小腹的作用是使学生能够“尽量地降低横膈膜,使肺下端气容量最大部分得以充分的扩张,同时能够与腹部的肌肉群结合运动,使歌唱得到气息的动力保证”,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单纯让学生根据“气沉丹田”这个术语练习,很难体会到其技巧,因此,很多学生会错误的认为深呼吸后的腹部就是僵硬的、没有弹性的,但是,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将腹部比喻成一个有弹性的大轮胎,横膈肌的运动比喻成一个鼓面,深呼吸时,鼓面鼓起,横膈肌拉紧,声乐表达时保持紧绷状态,这样表达的时候,小腹一直用力,会非常累,会感受到横膈肌拉紧放松,伸缩自如的张力,声乐学习者就可以通过自身的听觉和肌肉紧驰度对发出的声音做自身表达的控制。
三、结语
所谓教学术语,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贴切的语言,来引导学习者能很快的掌握声乐的技巧,理解声乐的内涵,如“闻花香”“叹气”这种非术语化语言,能使学习者迅速理解声乐教学的重点和技巧,并感受歌唱中所富含的思想情感,更能使自身的情感表达得到提升。非术语化教学,不仅使效果显著的进行声乐教学,还能提升学习者的艺术学习能力、艺术体现力和艺术鉴赏力,为我国声乐教育培养了一批有一批优秀的、个人素质极高的人才,进而为我国民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何利用非术语化语言进行声乐教学,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的话题,如何利用非术语化语言教学提高声乐教学质量,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在今后的声乐研究中,我们必须将创造贴切科学的教学语言作为重点,再接再厉,继续为培育高品质声乐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华琴.中职校音乐教学中非术语化声乐教学用语的运用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2]徐军.多彩的旋律——论音乐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
[3]涂怡岚.论周小燕声乐教学整体观的形成和确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