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 子
夜阑小语
(常玉国)
半城灯火半烟沙,
半是痴情半是傻;
半百人生半是客,
半夜梦醒半为她。
从1980年踏上讲台,到了今天,倏忽间已经由一个没有读过高中的懵懂少年,成了自治区示范高中的名师:特级教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常玉国高中英语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主持人,入选新疆人社厅“天山英才”工程,获“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奖章。
抚今追昔,在为自己近40年教育生涯感慨时,更是会溯本追源,回忆、怀念引导自己走上这条道、陪伴自己走过这条道的三段师范生活:初中毕业后的中师阶段,回炉进修的大专阶段,继续深造的本科阶段。
师范生活,正如有首歌中所唱的那样:“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懵懂少年初入世,“舞夕之年”定终身
1978年,在完成了初中两年半的学业后,我们参加了当年的中专(中师)入学考试。九月底,我接到了中师录取通知书,人生的轨迹就此改变。那年十月初,在一辆敞篷卡车车厢里经过大半天颠簸后,我终于来到了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市,我的第一个师范母校——甘肃省酒泉师范就位于这座陇上小城的东南角。
14岁,舞夕之年的我,也就确定了终身职业:当教师!在这里,我遇到了他们:在我眼中心中,真正是可以称之为“人物”的我的中师启蒙老师。
人物1:我们的英语专业老师,苏木兰老师。在14岁的少年眼中,她就是“女神”。她肌肤白净,戴一副黑边眼镜,一口清晰、流畅、地道的英语让我们如痴如醉。我们每天跟着她学习英语,从字母开始,认真背诵课文,努力练好每个发音……从那时起,到很长一段时间之后,酒泉地区两市五县的英语老师绝大多数出自这位女先生门下。这么多年了,每每看到“木兰”二字,我心中就不由一动。2010年暑期,班级同学30年聚会在金城兰州,特意邀请了她。满头银丝,依然精神矍铄的苏先生叫着我们的名字,和我们谈说往事今情。在座的当年她的学生已经有了退休的,可是她还在一家大学做着兼职教师。
人物2:我们的老书记,陈世勇,一位从牛棚里被“解放”出来不久的老干部、老军人。每天清晨,他或拿一把健身的剑,或用网兜踢着一个足球,挨着门来叫我们起床,我们便在他“砰砰”的砸门声和催促中起床去跑早操读英语。
人物3:我们的语文老师尚延龄。这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印象中的尚老师四十岁左右,高瘦,戴一副无框眼镜,典型的知识分子风范,讲课时声音高亮,富有激情。他教我们《荷塘夜色》,《背影》,《琵琶行》……许多许多的诗句就是那时记下来的;他也教我们写作,自此我知道了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虽然学得浅薄,但是文字写作却成就了我的教学生涯,让我有了有别于众多教师的些许“资本”。
当时就听同学私下说,尚老师是个真正的“才子”,还在读大学时就有诸多文论发表,有著作出版,怎不令年少的我们仰慕羡煞!直到很多年后,我才在网上读到《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尚延龄》一文,文章详尽地叙述了尚老师的生平和学术成就。我喜不自禁,毕恭毕敬将该文收藏起来,以追念恩师昔日的教诲之恩。
讲台初尝教书味,弱冠书生“二进宫”
16岁,我踏上了讲台,在我曾经读小学的母校教英语。四年之后,我又考入甘肃省酒泉教育学院,回炉进修,读专科,开始了我的第二段师范生活。
(一)助人为乐的好同学
这是刚刚建起的一座新学校,班级同学以在职教师为主体,后来补充一部分应届高中生,年龄最大相差近二十岁,专业程度差异也比较大。我们几个曾经师范的同学,在班里成了中心:一是年龄正好处在中间层,二是过去的专业功底比较扎实,成了同学们学习的好帮手,被誉为助人为乐的好青年。
多年后的同学相聚时,还有人說当初感觉自己都坚持不下去了,幸亏有了我们这几个同学的帮助和鼓励。不经意间做的一点“善事”,却被别人如此地铭记,乃至几十年后仍然心怀感激。于我,也是一份不小的震撼。
(二)贴在书桌里的红字“FAIL”
第二学年,我们迎来了几位新教师。其中有一位广东籍的英语老师,他的教学给我们带来了一缕南方的新鲜气息,让我对自己的专业取向又有了新的认识,为自己的不足和浅薄常常感到惭愧。
记得有一次测验卷发下来后,我的卷面上赫然写着一个红字:FAIL(不及格)。看着那个红色的大字,我惊出一身冷汗……痛定思痛,我把那个刺眼的红字裁剪了下来,用胶带贴在了书桌的抽屉里。自此以后,每每低头取书、笔时眼前总会飘过那个字。这个“FAIL”陪着我走过了半个多学期,当学期末各科考试都在班级前三时,我把它取了下来。但是这个红字却像是刻在了我心深处,每当要偷懒时,它便让我感到赧然。FAIL,在学业考试“不及格”之外,它更多的意思是“失败”!
也正因为此,我奋斗至今,不敢懈怠。
辞妻别女千里行,沪上名校再提升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家教育部启动教师培训工程,对边远省份的教师在内地一些著名院校进行定点培训,沪上名校上海外国语大学承担了对东部(辽宁、吉林)西部(新疆、甘肃、宁夏)省份的英语教师培训工作。
1990年,我有幸通过选拔考试,从甘肃省的一所中学来到了“上外”。此时的我,已经是专科毕业后在乡村中学工作了三年,又回到了自己中学时的母校任教数年。此时的我,也已成家,一岁的女儿正在可爱时,离别的苦楚自不必说。
上外虽然不是师范院校,但是我们所在的这个“英语二系”却是“英语教育”专业,自然有英语授课的教学法等师范类课程。上外的两年时光对于来自西部偏远省份的我应该是大开眼界的两年。 我们最喜欢的地方——牛津角
这是在学校很大的图书馆里特别开辟的一个角落,里面收藏的是以牛津出版社为主的最新原版文献资料,只有高年级学生可以借阅,我们有幸获得许可,可以在该区域随意阅览。正如久渴的旅人遇到了甘泉,我在第一次进入其中就被震撼,被吸引,在之后的两年中,我在那里度过了几乎所有的余暇时光,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毕业很久很久以后,梦中,还在那个地方探寻着知识的宝藏。
我们最酷的装备——随身听
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听与说是我们最大的难点,也是我们必须要突破的障碍。而随身听则是我们必备的宝贝,除了收听调频电台的英语广播,收听BBC英语,VOA节目,最多的还是听磁带,到图书馆音像部借来各种各样的磁带,几乎是白天晚上都在听。常常是一天高强度的学习后,躺在床上听着磁带就入睡了,而磁带结束的关机声又把熟睡者惊醒。两年时间,有同学用坏了四五部随身听。
付出,总有收获。两年的学习结束时,大家对于听力考试不再犯怵,而和外教以及外宾交流已是自如很多。
一次最震撼的活动——宝钢之行
在上外,各种社团以及院系组织的种种活动总是让人怦然心动,我们在体育馆为自己的球队拍疼了手掌,喊破了嗓子;跟随社团去国际关系研究所听那些专家们分析国外局势;在合唱节上,以华丽的“欢乐颂”征服全场;在围棋俱乐部,和年轻的、年长的爱好者纹枰论道;也曾走进上海的提篮桥监狱,目睹那个神秘的地方。
但是,其中最震撼的是系里组织的宝山钢铁总厂参观。设施设备的先进,管理流程的规范,内外厂区的宏大,都让我们赞叹不已。但是,当厂区观光车带我们来到一座应急水塔下停车时,随车导游说,在这里,水塔设计师在完工后从上面跳下而自戕,原因就是他这个堪称完美的设计中,唯一疏忽了一点:宝钢处在海边,对于海风可能的威力没有做过恰当的测算……
后来,我也曾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告诫大家既要有事后的担当,更要有事前的考量。
后 记
前后三段,共六年的师范生活,于我,不仅仅是文凭的升级,更多的是心胸的开阔,视野的拓展,专业的提高。每一次毕业,都像是满怀抱负,豪情万丈出征的战士;每一次入校,则渴求重归高炉寻求百炼成钢、鳳凰涅槃的升华。
从初入师范的懵懂少年,到年过半百的资深教师,没有计算过迎来了多少张鲜活生动的面孔,又送走了多少只展翅高翔的雏鹰,自有岁月,刻写了我的年轮,沉淀了我那遥远的记忆。没有遗憾,没有喟叹,却是时常会回想起师范生活的那些年、那些人和那些事。
(作者单位:新疆哈密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萧 田
夜阑小语
(常玉国)
半城灯火半烟沙,
半是痴情半是傻;
半百人生半是客,
半夜梦醒半为她。
从1980年踏上讲台,到了今天,倏忽间已经由一个没有读过高中的懵懂少年,成了自治区示范高中的名师:特级教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常玉国高中英语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主持人,入选新疆人社厅“天山英才”工程,获“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奖章。
抚今追昔,在为自己近40年教育生涯感慨时,更是会溯本追源,回忆、怀念引导自己走上这条道、陪伴自己走过这条道的三段师范生活:初中毕业后的中师阶段,回炉进修的大专阶段,继续深造的本科阶段。
师范生活,正如有首歌中所唱的那样:“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懵懂少年初入世,“舞夕之年”定终身
1978年,在完成了初中两年半的学业后,我们参加了当年的中专(中师)入学考试。九月底,我接到了中师录取通知书,人生的轨迹就此改变。那年十月初,在一辆敞篷卡车车厢里经过大半天颠簸后,我终于来到了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市,我的第一个师范母校——甘肃省酒泉师范就位于这座陇上小城的东南角。
14岁,舞夕之年的我,也就确定了终身职业:当教师!在这里,我遇到了他们:在我眼中心中,真正是可以称之为“人物”的我的中师启蒙老师。
人物1:我们的英语专业老师,苏木兰老师。在14岁的少年眼中,她就是“女神”。她肌肤白净,戴一副黑边眼镜,一口清晰、流畅、地道的英语让我们如痴如醉。我们每天跟着她学习英语,从字母开始,认真背诵课文,努力练好每个发音……从那时起,到很长一段时间之后,酒泉地区两市五县的英语老师绝大多数出自这位女先生门下。这么多年了,每每看到“木兰”二字,我心中就不由一动。2010年暑期,班级同学30年聚会在金城兰州,特意邀请了她。满头银丝,依然精神矍铄的苏先生叫着我们的名字,和我们谈说往事今情。在座的当年她的学生已经有了退休的,可是她还在一家大学做着兼职教师。
人物2:我们的老书记,陈世勇,一位从牛棚里被“解放”出来不久的老干部、老军人。每天清晨,他或拿一把健身的剑,或用网兜踢着一个足球,挨着门来叫我们起床,我们便在他“砰砰”的砸门声和催促中起床去跑早操读英语。
人物3:我们的语文老师尚延龄。这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印象中的尚老师四十岁左右,高瘦,戴一副无框眼镜,典型的知识分子风范,讲课时声音高亮,富有激情。他教我们《荷塘夜色》,《背影》,《琵琶行》……许多许多的诗句就是那时记下来的;他也教我们写作,自此我知道了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虽然学得浅薄,但是文字写作却成就了我的教学生涯,让我有了有别于众多教师的些许“资本”。
当时就听同学私下说,尚老师是个真正的“才子”,还在读大学时就有诸多文论发表,有著作出版,怎不令年少的我们仰慕羡煞!直到很多年后,我才在网上读到《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尚延龄》一文,文章详尽地叙述了尚老师的生平和学术成就。我喜不自禁,毕恭毕敬将该文收藏起来,以追念恩师昔日的教诲之恩。
讲台初尝教书味,弱冠书生“二进宫”
16岁,我踏上了讲台,在我曾经读小学的母校教英语。四年之后,我又考入甘肃省酒泉教育学院,回炉进修,读专科,开始了我的第二段师范生活。
(一)助人为乐的好同学
这是刚刚建起的一座新学校,班级同学以在职教师为主体,后来补充一部分应届高中生,年龄最大相差近二十岁,专业程度差异也比较大。我们几个曾经师范的同学,在班里成了中心:一是年龄正好处在中间层,二是过去的专业功底比较扎实,成了同学们学习的好帮手,被誉为助人为乐的好青年。
多年后的同学相聚时,还有人說当初感觉自己都坚持不下去了,幸亏有了我们这几个同学的帮助和鼓励。不经意间做的一点“善事”,却被别人如此地铭记,乃至几十年后仍然心怀感激。于我,也是一份不小的震撼。
(二)贴在书桌里的红字“FAIL”
第二学年,我们迎来了几位新教师。其中有一位广东籍的英语老师,他的教学给我们带来了一缕南方的新鲜气息,让我对自己的专业取向又有了新的认识,为自己的不足和浅薄常常感到惭愧。
记得有一次测验卷发下来后,我的卷面上赫然写着一个红字:FAIL(不及格)。看着那个红色的大字,我惊出一身冷汗……痛定思痛,我把那个刺眼的红字裁剪了下来,用胶带贴在了书桌的抽屉里。自此以后,每每低头取书、笔时眼前总会飘过那个字。这个“FAIL”陪着我走过了半个多学期,当学期末各科考试都在班级前三时,我把它取了下来。但是这个红字却像是刻在了我心深处,每当要偷懒时,它便让我感到赧然。FAIL,在学业考试“不及格”之外,它更多的意思是“失败”!
也正因为此,我奋斗至今,不敢懈怠。
辞妻别女千里行,沪上名校再提升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家教育部启动教师培训工程,对边远省份的教师在内地一些著名院校进行定点培训,沪上名校上海外国语大学承担了对东部(辽宁、吉林)西部(新疆、甘肃、宁夏)省份的英语教师培训工作。
1990年,我有幸通过选拔考试,从甘肃省的一所中学来到了“上外”。此时的我,已经是专科毕业后在乡村中学工作了三年,又回到了自己中学时的母校任教数年。此时的我,也已成家,一岁的女儿正在可爱时,离别的苦楚自不必说。
上外虽然不是师范院校,但是我们所在的这个“英语二系”却是“英语教育”专业,自然有英语授课的教学法等师范类课程。上外的两年时光对于来自西部偏远省份的我应该是大开眼界的两年。 我们最喜欢的地方——牛津角
这是在学校很大的图书馆里特别开辟的一个角落,里面收藏的是以牛津出版社为主的最新原版文献资料,只有高年级学生可以借阅,我们有幸获得许可,可以在该区域随意阅览。正如久渴的旅人遇到了甘泉,我在第一次进入其中就被震撼,被吸引,在之后的两年中,我在那里度过了几乎所有的余暇时光,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毕业很久很久以后,梦中,还在那个地方探寻着知识的宝藏。
我们最酷的装备——随身听
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听与说是我们最大的难点,也是我们必须要突破的障碍。而随身听则是我们必备的宝贝,除了收听调频电台的英语广播,收听BBC英语,VOA节目,最多的还是听磁带,到图书馆音像部借来各种各样的磁带,几乎是白天晚上都在听。常常是一天高强度的学习后,躺在床上听着磁带就入睡了,而磁带结束的关机声又把熟睡者惊醒。两年时间,有同学用坏了四五部随身听。
付出,总有收获。两年的学习结束时,大家对于听力考试不再犯怵,而和外教以及外宾交流已是自如很多。
一次最震撼的活动——宝钢之行
在上外,各种社团以及院系组织的种种活动总是让人怦然心动,我们在体育馆为自己的球队拍疼了手掌,喊破了嗓子;跟随社团去国际关系研究所听那些专家们分析国外局势;在合唱节上,以华丽的“欢乐颂”征服全场;在围棋俱乐部,和年轻的、年长的爱好者纹枰论道;也曾走进上海的提篮桥监狱,目睹那个神秘的地方。
但是,其中最震撼的是系里组织的宝山钢铁总厂参观。设施设备的先进,管理流程的规范,内外厂区的宏大,都让我们赞叹不已。但是,当厂区观光车带我们来到一座应急水塔下停车时,随车导游说,在这里,水塔设计师在完工后从上面跳下而自戕,原因就是他这个堪称完美的设计中,唯一疏忽了一点:宝钢处在海边,对于海风可能的威力没有做过恰当的测算……
后来,我也曾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告诫大家既要有事后的担当,更要有事前的考量。
后 记
前后三段,共六年的师范生活,于我,不仅仅是文凭的升级,更多的是心胸的开阔,视野的拓展,专业的提高。每一次毕业,都像是满怀抱负,豪情万丈出征的战士;每一次入校,则渴求重归高炉寻求百炼成钢、鳳凰涅槃的升华。
从初入师范的懵懂少年,到年过半百的资深教师,没有计算过迎来了多少张鲜活生动的面孔,又送走了多少只展翅高翔的雏鹰,自有岁月,刻写了我的年轮,沉淀了我那遥远的记忆。没有遗憾,没有喟叹,却是时常会回想起师范生活的那些年、那些人和那些事。
(作者单位:新疆哈密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萧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