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好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度成为研究中心。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架的解读与研究,系统而深刻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 邓小平理论 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公德 诚实信用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是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迫切需求;是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的关系等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
义社会的灵魂。
一、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邓小平用发展、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分析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指出
在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这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全面地发挥出来。他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是互相联系的,而精神文明建设又是物质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它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途和命运。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全面系统,而且辩证统一;不仅立足国情,而且面向世界;充分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性与目标性、继承性与发展性、开放性与选择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
二、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邓小平根据自己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丰富阅历,认为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经验。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道德建设是为了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解决的是“心志”问题。“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我们再不下大的决心迅速改变这种情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怎么能全面地发挥出来?”邓小平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能否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二十一世纪。”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培育“四有”新人的根本任务,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养成教育入手,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社会公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基准
现实生活中思想境界的高低差异,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要求我们立足现实,注意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注意长远性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的结合,在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从最基础的层面抓起,从根做起。这个“根”就是社会公德。社会公德在思想道德规范体系中处于最低层次,是道德对每个公民的最低或最基本的要求。社会公德不立,简直就无法再进一步进行更高层次的道德建设。只有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的人,才有可能去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并进而达到共产主义道德崇高境界。社会公德是一个全民的广泛的概念,为官者,政府要有行政道德;为民者,工作者要有职业操守;社会人要有热爱社会保护社会的公德心,要有善良民俗,要有公正合理的社会舆论,要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其外延之宽,不是十分容易完全把握住。抛开社会公德不谈,转而谈其他的精神文明,或者只强调社会公德中某一层次的东西,都是不全面的,会使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宏图发生偏斜,发生扭曲变形,造成严重的后果。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于促进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的提高,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更大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诚实信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价值取向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时指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诚实信用,简称诚信,就是诚恳老实,有信无欺。诚信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做人成事及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一个信用缺失,道德沦丧的国度,必然不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也就得不到有力支持和保障。我国历来重视诚信,传统道德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中,诚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社会道德实践中,我国形成的重承诺、守信用的道德传统,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道德体系的构成要素来看,要进一步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道德规范体系。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就要紧密结合人们的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不同领域和层面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把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细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使社会成员的一切实践活动都能得到具体的规范指导,各种社会关系都能得到具体的规范调节。从道德体系建设的基本环节来看,一是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坚持不懈、广泛深入地进行以诚信为本的道德教育,启迪诚信道德觉悟,激励诚信道德情感,强化诚信道德意识,在人们内心形成诚信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二是要积极开展诚实守信的道德实践活动。把诚实守信道德建设与各项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在开展业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增强人们的诚信觉悟。三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文化阵地和精神文化产品的作用,大力宣传报道诚实守信的各种典型,在社会上着力营造浓厚的“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评价氛围,增强人们诚实守信的道德责任感,激励人们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弘扬诚实守信的道德传统。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社会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有着许多不同的内容。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的构架,以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为基础,从精神文明建设,到思想道德建设,再到社会公德建设,进而到诚实信用建设,层层揭开,层层深入,深刻领会,才能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认真从基础做起才能使构架坚固、持久,只有把握住关键所在,才能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做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维护和保持社会安全与稳定,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步伐,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1120)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 邓小平理论 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公德 诚实信用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是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迫切需求;是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的关系等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
义社会的灵魂。
一、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邓小平用发展、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分析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指出
在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这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全面地发挥出来。他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是互相联系的,而精神文明建设又是物质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它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途和命运。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全面系统,而且辩证统一;不仅立足国情,而且面向世界;充分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性与目标性、继承性与发展性、开放性与选择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
二、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邓小平根据自己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丰富阅历,认为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经验。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道德建设是为了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解决的是“心志”问题。“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我们再不下大的决心迅速改变这种情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怎么能全面地发挥出来?”邓小平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能否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二十一世纪。”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培育“四有”新人的根本任务,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养成教育入手,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社会公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基准
现实生活中思想境界的高低差异,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要求我们立足现实,注意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注意长远性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的结合,在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从最基础的层面抓起,从根做起。这个“根”就是社会公德。社会公德在思想道德规范体系中处于最低层次,是道德对每个公民的最低或最基本的要求。社会公德不立,简直就无法再进一步进行更高层次的道德建设。只有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的人,才有可能去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并进而达到共产主义道德崇高境界。社会公德是一个全民的广泛的概念,为官者,政府要有行政道德;为民者,工作者要有职业操守;社会人要有热爱社会保护社会的公德心,要有善良民俗,要有公正合理的社会舆论,要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其外延之宽,不是十分容易完全把握住。抛开社会公德不谈,转而谈其他的精神文明,或者只强调社会公德中某一层次的东西,都是不全面的,会使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宏图发生偏斜,发生扭曲变形,造成严重的后果。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于促进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的提高,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更大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诚实信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价值取向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时指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诚实信用,简称诚信,就是诚恳老实,有信无欺。诚信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做人成事及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一个信用缺失,道德沦丧的国度,必然不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也就得不到有力支持和保障。我国历来重视诚信,传统道德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中,诚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社会道德实践中,我国形成的重承诺、守信用的道德传统,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道德体系的构成要素来看,要进一步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道德规范体系。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就要紧密结合人们的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不同领域和层面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把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细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使社会成员的一切实践活动都能得到具体的规范指导,各种社会关系都能得到具体的规范调节。从道德体系建设的基本环节来看,一是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坚持不懈、广泛深入地进行以诚信为本的道德教育,启迪诚信道德觉悟,激励诚信道德情感,强化诚信道德意识,在人们内心形成诚信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二是要积极开展诚实守信的道德实践活动。把诚实守信道德建设与各项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在开展业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增强人们的诚信觉悟。三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文化阵地和精神文化产品的作用,大力宣传报道诚实守信的各种典型,在社会上着力营造浓厚的“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评价氛围,增强人们诚实守信的道德责任感,激励人们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弘扬诚实守信的道德传统。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社会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有着许多不同的内容。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的构架,以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为基础,从精神文明建设,到思想道德建设,再到社会公德建设,进而到诚实信用建设,层层揭开,层层深入,深刻领会,才能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认真从基础做起才能使构架坚固、持久,只有把握住关键所在,才能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做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维护和保持社会安全与稳定,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步伐,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