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家柏拉图说:“音乐是求心灵美善的。”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说:“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人类具有真正优美的心灵与感觉。”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音乐则是最能打动人心灵的艺术。于漪曾经说过:“在语文课堂上如果45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如果将音乐艺术巧妙地应用、融解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便可以创造出语文课堂教学新的元素来。用音乐艺术为语文课堂教学保驾护航,有利于提高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
一、渲染教学气氛
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用音乐创造气氛,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氛围。课前播放一段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若播放的音乐与课文密切相关,还可以唤起学生对头脑中储存的相关文化背景、影视故事、人物形象、特殊情感的回忆,特定的学习情景立即就营造出来了。比如教《我与地坛》时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之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最终他战胜了自己的意志,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击退,而后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的口号,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让学生感受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我与地坛》的作者“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是在轮椅上度过余生,接受这份生命中最犀利的残酷和最长久的伤痛,还是干脆放弃生命,一了百了?他面临着人生最艰难的选择。《命运交响曲》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体会那种面对人生挑战时痛苦与执著。
教《孔雀东南飞》这首长诗,可以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曲子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和对封建压迫憎恨、反抗的中心,与《孔雀东南飞》有异曲同工之妙。音乐或高亢或低沉,或急促或悠长,或强烈或轻柔,高低起伏变化不一,与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能有机地结合。师生们在这美妙的乐曲声中,又从梁山伯与祝英台联想到课文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
二、配乐朗读,悟情入境
语文课文的学习,朗读必不可少。在老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的同时,如果能配上音乐,就会使整个课堂丰盈起来,给朗读者和听众带来美的感受,同时,音乐的节奏和流畅性,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中,感受美,增强朗读兴趣和提高朗读水平。
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选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课文朗读的背景音乐。乐曲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与课文优美的文字相结合,把学生带进了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教《凡卡》一文时,为了充分表现凡卡的悲惨命运,播放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在乐曲哀婉悲凉的旋律烘托下,教师充满感情的范读描写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及其他哀求爷爷带他回到乡下去的段落,为学生渲染出一个强烈的伤感氛围。听着听着,许多学生不由潸然泪下,对凡卡悲惨的命运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在乐曲与课文共同交融成的审美氛围里,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配乐朗读,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要与课文内容吻合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要与悲剧性内容相配,要恰当运用。
三、升华情感,净化心灵
文学就是语言化的音乐,音乐就是音符化的文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文学中的妙处可以借音乐的手段得到渲染,文学中的意境可以在音乐中得到升华。上过讲台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头开得好,能调动学生情绪的高涨,能为课堂增色。同样,课堂的结尾也很重要,结尾结得好,能让课堂再起波澜,在这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则能将学生的思维想象推向新的境界。
教《念奴娇》时以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结尾。这首歌曲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给人荡气回肠的感觉。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听着这首歌,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听完这首歌学生更能体会到苏轼那种思慕古人、慨叹今生的复杂情感。
由此可见,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让语文走近音乐,让音乐走近语文,使语文与音乐完美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将会是另外一番天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让优美的旋律回荡在课堂上,应该让语文教学多一点激情飞扬的时刻,让我们的神思驰骋在文学与音乐构筑的双重殿堂里,让我们享受文学与音乐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
一、渲染教学气氛
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用音乐创造气氛,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氛围。课前播放一段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若播放的音乐与课文密切相关,还可以唤起学生对头脑中储存的相关文化背景、影视故事、人物形象、特殊情感的回忆,特定的学习情景立即就营造出来了。比如教《我与地坛》时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之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最终他战胜了自己的意志,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击退,而后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的口号,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让学生感受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我与地坛》的作者“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是在轮椅上度过余生,接受这份生命中最犀利的残酷和最长久的伤痛,还是干脆放弃生命,一了百了?他面临着人生最艰难的选择。《命运交响曲》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体会那种面对人生挑战时痛苦与执著。
教《孔雀东南飞》这首长诗,可以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曲子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和对封建压迫憎恨、反抗的中心,与《孔雀东南飞》有异曲同工之妙。音乐或高亢或低沉,或急促或悠长,或强烈或轻柔,高低起伏变化不一,与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能有机地结合。师生们在这美妙的乐曲声中,又从梁山伯与祝英台联想到课文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
二、配乐朗读,悟情入境
语文课文的学习,朗读必不可少。在老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的同时,如果能配上音乐,就会使整个课堂丰盈起来,给朗读者和听众带来美的感受,同时,音乐的节奏和流畅性,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中,感受美,增强朗读兴趣和提高朗读水平。
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选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课文朗读的背景音乐。乐曲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与课文优美的文字相结合,把学生带进了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教《凡卡》一文时,为了充分表现凡卡的悲惨命运,播放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在乐曲哀婉悲凉的旋律烘托下,教师充满感情的范读描写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及其他哀求爷爷带他回到乡下去的段落,为学生渲染出一个强烈的伤感氛围。听着听着,许多学生不由潸然泪下,对凡卡悲惨的命运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在乐曲与课文共同交融成的审美氛围里,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配乐朗读,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要与课文内容吻合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要与悲剧性内容相配,要恰当运用。
三、升华情感,净化心灵
文学就是语言化的音乐,音乐就是音符化的文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文学中的妙处可以借音乐的手段得到渲染,文学中的意境可以在音乐中得到升华。上过讲台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头开得好,能调动学生情绪的高涨,能为课堂增色。同样,课堂的结尾也很重要,结尾结得好,能让课堂再起波澜,在这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则能将学生的思维想象推向新的境界。
教《念奴娇》时以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结尾。这首歌曲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给人荡气回肠的感觉。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听着这首歌,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听完这首歌学生更能体会到苏轼那种思慕古人、慨叹今生的复杂情感。
由此可见,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让语文走近音乐,让音乐走近语文,使语文与音乐完美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将会是另外一番天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让优美的旋律回荡在课堂上,应该让语文教学多一点激情飞扬的时刻,让我们的神思驰骋在文学与音乐构筑的双重殿堂里,让我们享受文学与音乐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