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审美能力的培养通常包括以下途径:在美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劳动创造中感悟美的能力;在想象中培养学生领悟意境美的能力;在相辅相衬中培养学生主导感知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师 审美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树立大教育观念,通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解决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问题。从而加强学生语文素养,完善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达尔文曾经认为科学的逻辑思维的片面发展会导致审美兴趣和能力的退化,从而损害个人生活的幸福,并进一步损害人的智力水平和道德心。休谟说:“一个有鉴赏力和学识的人连个正派人也算不上,这种情况是很少的,尽管他会有种种毛病。”席勒也指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我们只要给他以重大的推动,就能使审美的人获得理智和高尚的情操。”
中学语文学科不仅要完成把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交给学生的任务,更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学生人格完善的重任,从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这一重任的完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是,因影视、网络、各类游戏等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争夺,以及各级各类考试指挥棒的引导,学生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淡薄,阅读的时间和阅读的量越来越少,阅读的面越来越窄。审美能力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表现,甚至有所创造的能力。审美能力具有客观性、主观性和中介性三个特点。审美能力因其是“人”这一客观事物的客观属性而具有客观性;因其是客观属性的主体化而具有主观性;因其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而具有中介性。根据审美能力所具有的客观性、主观性和中介性,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下面就树立大教育观念,结合中学语文学科特点,从通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角度谈点笔者个人的思考。
(1)在培养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实践中,要严格遵循教育规律行事。一方面要加强美学研究,提高人们对美学规律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不断加强美学修养,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阅读文本的各种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在求知的同时产生审美体验,切实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动力的问题。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李密的《陈情表》时,对“处处有根据,句句是实情,没有空洞之言,没有浮泛之语。合情合理,感人至深。”“写的婉转恳切,凄侧深挚。”之类前人为之贴的标签,让学生自己去了解。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去体会其中的“四美”:一曰人性美,二曰人格美,三曰理性美,四曰语言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事后反馈的信息也证明效果很好。
(2)在培养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实践中,要因材施教,使其在“独一无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成为一个有较强审美能力的人。美育的对象—“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中国有条成语叫“对牛弹琴”,是讥笑人“弹琴”不看对象。我们不仅不能对牛弹琴,要对人弹琴,还要根据不同的人弹不同的琴。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技术都学到了,但是成连不满足,他把伯牙送到大海上,让大海的波涛和群鸟的悲号来转移伯牙的性情,说是“移情”。有了这一移情,伯牙的琴艺大进,写出了《水仙操》等名作。如果当初被送到海上的是不辩音律的伯牙,弛还会琴艺大进,还会写出《水仙操》等名作吗?一部《红楼梦》,不知哺育了多少人,然而,对于一个还没有启蒙的儿童,不过是一堆缀满黑疤疤的纸,其美学价值又在哪里呢?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还得从教他们唱儿歌、童谣开始。
(3)在培养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实践中,对美育的形象性和实践性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力求使受教育者处在主、客观两个世界的最佳切入点上。鲁迅先生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举世公认,由他的经历我们知道,他早年并没有受过文学创作理论方面的系统训练,并且他也告诫青年们不要相信教人作文一类的书。他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热爱生活,勤于笔耕。鲁迅先生在文学方面的实际情况,充分说明了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重要的是要使受教育者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要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要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即要充分重视美育的形象性和实践性。
美是劳动创造的,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劳动中形成的,那么,培养人审美能力的课堂也应该是整个人类劳动的场所,培养人审美能力的教员也应该是参加人类劳动的每一个成员。即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实践性很强的语文学科教学中,在培养受教育者审美能力方面要树立处处皆课堂,人人是教员的大教育观。新时期的教学强调培养会学习的人,培养有自学能力的人,培养复合型水平的人。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过去那种“三个中心”现象(即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把学习的人公放在了一边,学生成了陪衬,学生成了传声筒。我们应该强调在教学之中明确学习之主体,明确我们的教学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公,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主人公学生服务的。要培养会学习的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唯有在教学之中,强调突出主体,强调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把学习资格,学习权利下放给学生,克服由教师“包办代表”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主导”,即比喻性的说法是“导演”,学生才是学习之“主角”。“导演”与“主角”巧妙的配合,才能上演好教学这台“大戏”。“主导”与“主体”是相辅相衬的,谁也离不开谁。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材特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师 审美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树立大教育观念,通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解决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问题。从而加强学生语文素养,完善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达尔文曾经认为科学的逻辑思维的片面发展会导致审美兴趣和能力的退化,从而损害个人生活的幸福,并进一步损害人的智力水平和道德心。休谟说:“一个有鉴赏力和学识的人连个正派人也算不上,这种情况是很少的,尽管他会有种种毛病。”席勒也指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我们只要给他以重大的推动,就能使审美的人获得理智和高尚的情操。”
中学语文学科不仅要完成把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交给学生的任务,更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学生人格完善的重任,从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这一重任的完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是,因影视、网络、各类游戏等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争夺,以及各级各类考试指挥棒的引导,学生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淡薄,阅读的时间和阅读的量越来越少,阅读的面越来越窄。审美能力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表现,甚至有所创造的能力。审美能力具有客观性、主观性和中介性三个特点。审美能力因其是“人”这一客观事物的客观属性而具有客观性;因其是客观属性的主体化而具有主观性;因其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而具有中介性。根据审美能力所具有的客观性、主观性和中介性,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下面就树立大教育观念,结合中学语文学科特点,从通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角度谈点笔者个人的思考。
(1)在培养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实践中,要严格遵循教育规律行事。一方面要加强美学研究,提高人们对美学规律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不断加强美学修养,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阅读文本的各种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在求知的同时产生审美体验,切实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动力的问题。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李密的《陈情表》时,对“处处有根据,句句是实情,没有空洞之言,没有浮泛之语。合情合理,感人至深。”“写的婉转恳切,凄侧深挚。”之类前人为之贴的标签,让学生自己去了解。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去体会其中的“四美”:一曰人性美,二曰人格美,三曰理性美,四曰语言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事后反馈的信息也证明效果很好。
(2)在培养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实践中,要因材施教,使其在“独一无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成为一个有较强审美能力的人。美育的对象—“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中国有条成语叫“对牛弹琴”,是讥笑人“弹琴”不看对象。我们不仅不能对牛弹琴,要对人弹琴,还要根据不同的人弹不同的琴。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技术都学到了,但是成连不满足,他把伯牙送到大海上,让大海的波涛和群鸟的悲号来转移伯牙的性情,说是“移情”。有了这一移情,伯牙的琴艺大进,写出了《水仙操》等名作。如果当初被送到海上的是不辩音律的伯牙,弛还会琴艺大进,还会写出《水仙操》等名作吗?一部《红楼梦》,不知哺育了多少人,然而,对于一个还没有启蒙的儿童,不过是一堆缀满黑疤疤的纸,其美学价值又在哪里呢?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还得从教他们唱儿歌、童谣开始。
(3)在培养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实践中,对美育的形象性和实践性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力求使受教育者处在主、客观两个世界的最佳切入点上。鲁迅先生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举世公认,由他的经历我们知道,他早年并没有受过文学创作理论方面的系统训练,并且他也告诫青年们不要相信教人作文一类的书。他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热爱生活,勤于笔耕。鲁迅先生在文学方面的实际情况,充分说明了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重要的是要使受教育者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要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要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即要充分重视美育的形象性和实践性。
美是劳动创造的,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劳动中形成的,那么,培养人审美能力的课堂也应该是整个人类劳动的场所,培养人审美能力的教员也应该是参加人类劳动的每一个成员。即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实践性很强的语文学科教学中,在培养受教育者审美能力方面要树立处处皆课堂,人人是教员的大教育观。新时期的教学强调培养会学习的人,培养有自学能力的人,培养复合型水平的人。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过去那种“三个中心”现象(即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把学习的人公放在了一边,学生成了陪衬,学生成了传声筒。我们应该强调在教学之中明确学习之主体,明确我们的教学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公,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主人公学生服务的。要培养会学习的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唯有在教学之中,强调突出主体,强调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把学习资格,学习权利下放给学生,克服由教师“包办代表”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主导”,即比喻性的说法是“导演”,学生才是学习之“主角”。“导演”与“主角”巧妙的配合,才能上演好教学这台“大戏”。“主导”与“主体”是相辅相衬的,谁也离不开谁。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材特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