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休克 抗休克 急性肺水肿
休克是临床上常见急症之一,在临床工作中遇到了1例在抢救过敏性休克时由于观察不当而出现急性肺水肿的患者,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
患者,女,20岁,因“盆腔炎”在门诊使用克林霉素静滴约5分钟后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胸闷、大汗淋漓等休克症状,护士即停止克林霉素静滴改用其他液体后转入急诊室抢救,当时测得患者血压为70/40mmHg,脉率125次/分,呼吸28次/分,呈昏迷状态,四肢冰冷,无尿,医生诊断为“克林霉素过敏性休克”。给予吸氧、双管快速输液、抗过敏、扩容、抗休克等处理。处理后患者血压缓慢回升,3小时后已升至85/50mmHg,脉率97次/分,呼吸24次/分,清醒,有尿,皮肤转温暖、红润。4小时后血压最高为90/50mmHg,护士继续给予双管快速输液,血压未见再升高,但患者出现心率增快至130次/分,呼吸困难、烦燥不安、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听诊两肺满布湿啰音和哮鸣音等“急性肺水肿”症状,即按“急性肺水肿”给予相应的抢救措施后患者转危为安。
讨 论
由于护士在抗休克的过程中只着重于抗容、抗休克,而忽视了对患者治疗中的观察,以至造成了输液过多、过快而引起急性肺水肿。
休克是一个严重的变化多端的动态过程,要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必须注意加强临床护理中的动态观察。护理人员在精心护理的过程中,从病床边可以随时获得可靠的病情进展的重要指标,而要作出科学的判断:①意识表情:休克时由于脑组织灌注不足、缺氧,表现为烦躁不安、意识模糊或昏迷等。严重休克时细胞反应降低,患者由兴奋转为抑制,表示脑缺氧加重病情恶化。患者治疗后神志转清醒,反应良好,提示循环改善。②末梢循环:患者皮肤色泽、温度、湿度能反映体表血液灌注情况。正常轻压指甲或唇部时,局部因暂时缺血而呈苍白色,松压后迅速转为红润。轻压口唇、甲床苍白区消失时间超过1秒,为微循环灌注不足或有瘀滞现象。休克时患者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表明病情较重,患者皮肤从苍白转为紫绀,则提示进入严重休克,由紫绀又出现皮下瘀血点、瘀血斑,注射部位渗血,则提示有DIC的可能,应立即与医生取得联系。如果患者四肢温暖,皮肤干燥,压口唇或指甲后苍白消失快(<1秒),迅速转为红润,表明血液灌注良好,休克好转。③颈静脉和周围静脉充盈常提示高血容量的情况。休克时由于血容量锐减而造成静脉瘪陷,當休克得到纠正时,颈静脉和周围静脉充盈,若静脉怒张则提示输液量过多或心功能不全。④体温:休克患者体温常低于正常(感染性休克除外),护理时要注意保暖。休克纠正后体温正常。⑤脉搏:休克时患者脉率增快,常出现在血压下降之前。随着病情恶化,脉率加快,脉搏变细弱甚至模不到。病情好转时脉搏逐渐增强,脉率转为正常,脉压由小变大,提示病情好转。为准确起见,有时需结合心脏听诊和心电图监测。若心率超过150次/分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可降低心排血量,值得注意。⑥呼吸:注意呼吸次数,有无节律变化,呼吸增速、变浅、不规则,说明病情恶化,反之,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逐渐恢复正常,提示病情好转。⑦血压与脉压差:观察血压的动态变化对判断休克有重要作用。脉压越低,说明血管痉挛程度越重。反之,如脉压差增大,则说明血管痉挛开始解除,微循环趋向好转。此外,在补充血容量后,血流改善,血压也必然上升。但不能单纯以血压高低来判断休克的治疗效果,在休克早期或代偿期,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舒张压升高,而收缩压则无明显改变,故应注意脉压差下降和交感兴奋的征象。此外,平时患高血压的患者,发生休克后收缩压仍>120mmHg,但组织灌注已不足,因此,应了解患者基础血压。致休克因素使收缩压降低20%以上时考虑休克。本病例中由于护士未能掌握患者基础血压,而误以为是休克血压而导致输液过多。⑧尿量:观察尿量就是观察肾功能的变化,也是护理人员对休克患者重点观察的内容之一。如果经过治疗后尿量稳定在30ml/小时以上时,提示休克好转。因此,严格、认真记录尿量极为重要。
总之,护士在抗休克过程中,输液速度要根据患者的情况灵活掌握,老年人或有心肺疾病患者更要特别注意,以防发生严重后果。
休克是临床上常见急症之一,在临床工作中遇到了1例在抢救过敏性休克时由于观察不当而出现急性肺水肿的患者,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
患者,女,20岁,因“盆腔炎”在门诊使用克林霉素静滴约5分钟后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胸闷、大汗淋漓等休克症状,护士即停止克林霉素静滴改用其他液体后转入急诊室抢救,当时测得患者血压为70/40mmHg,脉率125次/分,呼吸28次/分,呈昏迷状态,四肢冰冷,无尿,医生诊断为“克林霉素过敏性休克”。给予吸氧、双管快速输液、抗过敏、扩容、抗休克等处理。处理后患者血压缓慢回升,3小时后已升至85/50mmHg,脉率97次/分,呼吸24次/分,清醒,有尿,皮肤转温暖、红润。4小时后血压最高为90/50mmHg,护士继续给予双管快速输液,血压未见再升高,但患者出现心率增快至130次/分,呼吸困难、烦燥不安、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听诊两肺满布湿啰音和哮鸣音等“急性肺水肿”症状,即按“急性肺水肿”给予相应的抢救措施后患者转危为安。
讨 论
由于护士在抗休克的过程中只着重于抗容、抗休克,而忽视了对患者治疗中的观察,以至造成了输液过多、过快而引起急性肺水肿。
休克是一个严重的变化多端的动态过程,要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必须注意加强临床护理中的动态观察。护理人员在精心护理的过程中,从病床边可以随时获得可靠的病情进展的重要指标,而要作出科学的判断:①意识表情:休克时由于脑组织灌注不足、缺氧,表现为烦躁不安、意识模糊或昏迷等。严重休克时细胞反应降低,患者由兴奋转为抑制,表示脑缺氧加重病情恶化。患者治疗后神志转清醒,反应良好,提示循环改善。②末梢循环:患者皮肤色泽、温度、湿度能反映体表血液灌注情况。正常轻压指甲或唇部时,局部因暂时缺血而呈苍白色,松压后迅速转为红润。轻压口唇、甲床苍白区消失时间超过1秒,为微循环灌注不足或有瘀滞现象。休克时患者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表明病情较重,患者皮肤从苍白转为紫绀,则提示进入严重休克,由紫绀又出现皮下瘀血点、瘀血斑,注射部位渗血,则提示有DIC的可能,应立即与医生取得联系。如果患者四肢温暖,皮肤干燥,压口唇或指甲后苍白消失快(<1秒),迅速转为红润,表明血液灌注良好,休克好转。③颈静脉和周围静脉充盈常提示高血容量的情况。休克时由于血容量锐减而造成静脉瘪陷,當休克得到纠正时,颈静脉和周围静脉充盈,若静脉怒张则提示输液量过多或心功能不全。④体温:休克患者体温常低于正常(感染性休克除外),护理时要注意保暖。休克纠正后体温正常。⑤脉搏:休克时患者脉率增快,常出现在血压下降之前。随着病情恶化,脉率加快,脉搏变细弱甚至模不到。病情好转时脉搏逐渐增强,脉率转为正常,脉压由小变大,提示病情好转。为准确起见,有时需结合心脏听诊和心电图监测。若心率超过150次/分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可降低心排血量,值得注意。⑥呼吸:注意呼吸次数,有无节律变化,呼吸增速、变浅、不规则,说明病情恶化,反之,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逐渐恢复正常,提示病情好转。⑦血压与脉压差:观察血压的动态变化对判断休克有重要作用。脉压越低,说明血管痉挛程度越重。反之,如脉压差增大,则说明血管痉挛开始解除,微循环趋向好转。此外,在补充血容量后,血流改善,血压也必然上升。但不能单纯以血压高低来判断休克的治疗效果,在休克早期或代偿期,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舒张压升高,而收缩压则无明显改变,故应注意脉压差下降和交感兴奋的征象。此外,平时患高血压的患者,发生休克后收缩压仍>120mmHg,但组织灌注已不足,因此,应了解患者基础血压。致休克因素使收缩压降低20%以上时考虑休克。本病例中由于护士未能掌握患者基础血压,而误以为是休克血压而导致输液过多。⑧尿量:观察尿量就是观察肾功能的变化,也是护理人员对休克患者重点观察的内容之一。如果经过治疗后尿量稳定在30ml/小时以上时,提示休克好转。因此,严格、认真记录尿量极为重要。
总之,护士在抗休克过程中,输液速度要根据患者的情况灵活掌握,老年人或有心肺疾病患者更要特别注意,以防发生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