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一年前,当我手拿录取通知书兴冲冲地闯进中央财经大学的校门时,心情仿佛从火炉跌进了冰窖。没想到,这所名气响透全国、培养出数代财经高级人才的“中国财经第一校”竟然如此“袖珍”。主教学楼还算气派,但楼后除了一片正在施工的工地外再无它物;学生宿舍并不宽敞,操场还没铺完塑胶……按说,“中财”应该是中国最富的学校,怎会显得如此低调,甚至都有点寒酸呢?带着这个困惑,我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
“税官儿”的摇篮
近年来,随着“财经热”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学校设置了财经类专业,这在无形中使得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增。但即使是在“找工作比登天还难”的今天,中财的毕业生仍是就业市场上的“抢手货”,他们或成为财经审计方面的政府公务员,或进入企业成为财务管理的高级人才,更有不少人自愿放弃优厚待遇选择了继续深造……总之,中财仍然是一块响当当的招牌。
在中财,税务系学生通常被别系的同学戏称为“税官儿”。当然,并非每个从中财税务系走出的学生都真的能当上“税官儿”,但这里的确可算中国“税官儿”的摇篮。目前在国税、地税供职的公务员,有N多知名人士曾在这里学习过。学校里流传着一个近乎夸张的说法:税务大楼里进进出出的人当中,每三人中必有一人来自中财。每次校庆,都有不少财经新闻上时常见到的“熟面孔”出现,一想到和他们竟是校友,我就有种说不出的激动和自豪。
记得入学不久,有次参加学院里的聚会,认识了几个毕业才几年的师哥师姐。说起他们的发展,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自信。他们有的已当上了知名企业的财务主管,有的已经进入世界五强的会计师事务所,更多的则成功“打入”政府内部……提起中财,他们的印象出奇地一致,那就是学校虽小,氛围养人。正是在中财这个专业气氛浓厚的环境熏陶下,他们才得以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从众多“同行”中胜出,在财经各个领域里崭露头角。
把税务当科学来做
税务系属于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可算中财的传统老系了。其实税务并非我高考的第一志愿,因此刚开始我对税务还存有偏见,认为它只是个实用的“技术工种”,熟能生巧即可,不算一门学问,也无需花四年的时间来专门学习。但一年后,我的观念被彻底颠覆了。
大学学习的第一年,基本以经济学等理论为主。这一年过得充实而辛苦,因为要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西方经济理论”等十几门理论课,每门课都有相当难度。光是经济学那几本书,厚得就足以给我睡觉当枕头。辛苦了一年再回头看,我们已经把经济系要学的基本理论都学了个遍。相对而言,关于税务的专业课却少得可怜,让人怀疑是不是错入了经济系,我曾把这个疑惑告诉了学院的周教授。周教授笑了笑:“几乎每届新生都会有人问这个问题。可能在一般人眼中,税务只是验验发票,在电脑上报报税,其实要做一名称职的高级税务工作者,就必须把税务当作一门科学来学。也许你觉得用一年的时间学经济理论太长了,可这才是开始,有了厚实的地基才能盖出稳固的大厦。”这一番话说得很有道理,但我心里还存着一丝疑虑:税务真有那么深奥吗?
大二开设专业课后,我终于明白周教授说的含义了。有了大一打下的全面基础,大二的专业学习果然轻松许多,真没想到专业课中有这么多概念和逻辑都与大一学的那些看似空洞的理论联系上了。真没想到平时看来验验发票的小事一桩,讲起理论基础竟如此渊博。我终于明白,税务确实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值得钻研的科学!
从那之后,我开始自觉地搜集有关税务的知识和信息,图书馆那几排税务专业书架前总有我忙碌的身影。渐渐地,我对税务有了一种亲近感,不光是学习上,在生活中也开始注意相关的信息。以前报纸只看体育版的我,如今也关注起财经版了,甚至每看到一个统计数据都会不自觉地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朋友都开玩笑说我果然没在经济系瞎混,报纸都看得那么专业了。
生动的税务课
很多人听说税务课,马上会联想起成堆枯燥的数字、报表、发票……刚上大二时,我翻着崭新的专业书,看着上面一个个复杂难懂的推导式子和几近苛刻的税务法条,也担心这会是门枯燥的课程。但只上了一节杨虹老师的税法课,我就知道这个担心是完全没必要的。杨老师讲税法思路清晰,表达流畅,把一条条看似死气沉沉的税法讲得生动有趣。她最擅长的就是把具体条目转化成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这当然也和她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有关。比如,一次在讲企业个税征集的法条时,她就举了一家企业向她咨询如何使企业利润“最小化”的例子,通过她那独有的幽默语言,把那几十行极具催眠作用的法条讲得跟侦探故事一样有趣。记得那节课正是下午大家最容易发困的时候,全班却不时爆发出哄堂大笑声。笑过之后,大家没费什么劲儿就记住了这些法条。
刚开专业课时,大家对知识还只是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很少联系实际并讲述自己的看法。加上系里文静的女生比较多,要求课堂大讨论的时候,大家往往都“沉默是金”了。教授西方经济学的周泳敏老师下决心要撬开我们难开的尊口,每次讲完课都要布置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让同学思考,并要求下次讨论。刚开始,大家常常一边为这“多余”的作业叫苦不休,一边愁眉苦脸地去查资料。但时间长了,大家都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思考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现在的课堂讨论再不用老师来逼,往往是周老师讲了半截课,就会有同学提出自己的质疑,甚至直接上讲台侃侃而谈。有一次,一位仁兄竟然足足在课堂上讲了四十分钟!直到下课铃响起,被“冷落”在一旁的周老师装出一脸的无奈:“这课都不用讲了,干脆我辞职回家吧。”
税务系的学生不多,却充满学习求索的气氛。大家往往下了课刚吃过饭就又去自习室学习,直到晚上十点教室关门才回宿舍,回到宿舍,竟然还有点起应急灯继续用功的同学!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进了大学,学习甚至比高中还要努力。能在这样扎实的学风影响下学习,确是件值得庆幸的事。
未来,让我们共进!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开头描述的那个略显寒酸的中财有了很大改观:新建成的图书馆高大漂亮,藏书量更是连翻数番;原来地露黄土的操场也已全面翻新--中财进步了,不只表现在外表上,更表现在学校的整体水平上:学校近年大力引进归国教授任教,高招生员质量更是年年创新高……“进取和创新”的中财精神得到了极大体现。
做了一年多中财人,我早已明白:大学的真正精髓远不在于外化的豪华大楼或先进的设施,更体现在校园生活细节的点滴中。我不能确定自己的未来,但每看到校园中坚持晨读的身影,课堂上争相发言的情景,自习室里孜孜以求的同学,自己就仿佛受了新的鼓励,希望能在中财汲取“进取和创新”的精神,在未来,与它共进!
“税官儿”的摇篮
近年来,随着“财经热”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学校设置了财经类专业,这在无形中使得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增。但即使是在“找工作比登天还难”的今天,中财的毕业生仍是就业市场上的“抢手货”,他们或成为财经审计方面的政府公务员,或进入企业成为财务管理的高级人才,更有不少人自愿放弃优厚待遇选择了继续深造……总之,中财仍然是一块响当当的招牌。
在中财,税务系学生通常被别系的同学戏称为“税官儿”。当然,并非每个从中财税务系走出的学生都真的能当上“税官儿”,但这里的确可算中国“税官儿”的摇篮。目前在国税、地税供职的公务员,有N多知名人士曾在这里学习过。学校里流传着一个近乎夸张的说法:税务大楼里进进出出的人当中,每三人中必有一人来自中财。每次校庆,都有不少财经新闻上时常见到的“熟面孔”出现,一想到和他们竟是校友,我就有种说不出的激动和自豪。
记得入学不久,有次参加学院里的聚会,认识了几个毕业才几年的师哥师姐。说起他们的发展,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自信。他们有的已当上了知名企业的财务主管,有的已经进入世界五强的会计师事务所,更多的则成功“打入”政府内部……提起中财,他们的印象出奇地一致,那就是学校虽小,氛围养人。正是在中财这个专业气氛浓厚的环境熏陶下,他们才得以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从众多“同行”中胜出,在财经各个领域里崭露头角。
把税务当科学来做
税务系属于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可算中财的传统老系了。其实税务并非我高考的第一志愿,因此刚开始我对税务还存有偏见,认为它只是个实用的“技术工种”,熟能生巧即可,不算一门学问,也无需花四年的时间来专门学习。但一年后,我的观念被彻底颠覆了。
大学学习的第一年,基本以经济学等理论为主。这一年过得充实而辛苦,因为要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西方经济理论”等十几门理论课,每门课都有相当难度。光是经济学那几本书,厚得就足以给我睡觉当枕头。辛苦了一年再回头看,我们已经把经济系要学的基本理论都学了个遍。相对而言,关于税务的专业课却少得可怜,让人怀疑是不是错入了经济系,我曾把这个疑惑告诉了学院的周教授。周教授笑了笑:“几乎每届新生都会有人问这个问题。可能在一般人眼中,税务只是验验发票,在电脑上报报税,其实要做一名称职的高级税务工作者,就必须把税务当作一门科学来学。也许你觉得用一年的时间学经济理论太长了,可这才是开始,有了厚实的地基才能盖出稳固的大厦。”这一番话说得很有道理,但我心里还存着一丝疑虑:税务真有那么深奥吗?
大二开设专业课后,我终于明白周教授说的含义了。有了大一打下的全面基础,大二的专业学习果然轻松许多,真没想到专业课中有这么多概念和逻辑都与大一学的那些看似空洞的理论联系上了。真没想到平时看来验验发票的小事一桩,讲起理论基础竟如此渊博。我终于明白,税务确实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值得钻研的科学!
从那之后,我开始自觉地搜集有关税务的知识和信息,图书馆那几排税务专业书架前总有我忙碌的身影。渐渐地,我对税务有了一种亲近感,不光是学习上,在生活中也开始注意相关的信息。以前报纸只看体育版的我,如今也关注起财经版了,甚至每看到一个统计数据都会不自觉地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朋友都开玩笑说我果然没在经济系瞎混,报纸都看得那么专业了。
生动的税务课
很多人听说税务课,马上会联想起成堆枯燥的数字、报表、发票……刚上大二时,我翻着崭新的专业书,看着上面一个个复杂难懂的推导式子和几近苛刻的税务法条,也担心这会是门枯燥的课程。但只上了一节杨虹老师的税法课,我就知道这个担心是完全没必要的。杨老师讲税法思路清晰,表达流畅,把一条条看似死气沉沉的税法讲得生动有趣。她最擅长的就是把具体条目转化成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这当然也和她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有关。比如,一次在讲企业个税征集的法条时,她就举了一家企业向她咨询如何使企业利润“最小化”的例子,通过她那独有的幽默语言,把那几十行极具催眠作用的法条讲得跟侦探故事一样有趣。记得那节课正是下午大家最容易发困的时候,全班却不时爆发出哄堂大笑声。笑过之后,大家没费什么劲儿就记住了这些法条。
刚开专业课时,大家对知识还只是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很少联系实际并讲述自己的看法。加上系里文静的女生比较多,要求课堂大讨论的时候,大家往往都“沉默是金”了。教授西方经济学的周泳敏老师下决心要撬开我们难开的尊口,每次讲完课都要布置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让同学思考,并要求下次讨论。刚开始,大家常常一边为这“多余”的作业叫苦不休,一边愁眉苦脸地去查资料。但时间长了,大家都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思考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现在的课堂讨论再不用老师来逼,往往是周老师讲了半截课,就会有同学提出自己的质疑,甚至直接上讲台侃侃而谈。有一次,一位仁兄竟然足足在课堂上讲了四十分钟!直到下课铃响起,被“冷落”在一旁的周老师装出一脸的无奈:“这课都不用讲了,干脆我辞职回家吧。”
税务系的学生不多,却充满学习求索的气氛。大家往往下了课刚吃过饭就又去自习室学习,直到晚上十点教室关门才回宿舍,回到宿舍,竟然还有点起应急灯继续用功的同学!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进了大学,学习甚至比高中还要努力。能在这样扎实的学风影响下学习,确是件值得庆幸的事。
未来,让我们共进!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开头描述的那个略显寒酸的中财有了很大改观:新建成的图书馆高大漂亮,藏书量更是连翻数番;原来地露黄土的操场也已全面翻新--中财进步了,不只表现在外表上,更表现在学校的整体水平上:学校近年大力引进归国教授任教,高招生员质量更是年年创新高……“进取和创新”的中财精神得到了极大体现。
做了一年多中财人,我早已明白:大学的真正精髓远不在于外化的豪华大楼或先进的设施,更体现在校园生活细节的点滴中。我不能确定自己的未来,但每看到校园中坚持晨读的身影,课堂上争相发言的情景,自习室里孜孜以求的同学,自己就仿佛受了新的鼓励,希望能在中财汲取“进取和创新”的精神,在未来,与它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