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回顾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殊教育在政策、体系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在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视特殊教育实践,审视特殊教育价值,才能促进中国特殊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殊教育马克思主义
特殊教育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国家教育水平和社会公平的天然指标,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重视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教育实践中,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伟大历史转折后的中国特殊教育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就指出,中国需要改进对残疾人的服务。1991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残疾人问题也是一个人权问题,他在考察江苏常州聋校后专门题词:“特殊教育造福后代”。人道主义,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人权保障,是国家的责任。对残疾人这个困难群体给以帮助,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中阐述“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时提出要“关心特殊教育”。这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第一次出现“特殊教育”。2008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的第四部分“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中专门提出:“发展残疾人教育。鼓励从事特殊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完善残疾学生的助学政策,保障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特殊教育,鼓励和支持普通高等学校开办特殊教育专业。
北京2008年残奥会倡导的“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具有中国优势,也是40年来我国特殊教育快速发展变化的重要原因和指导思想,集中地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的残疾人观、特殊教育观。这些思想上的变化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逐步发展并逐步融合[1]。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提出,“要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殊教育已成为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成为中国实现人权、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民教育和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体现。有了政策的支持,人民对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了更高的期望。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特殊教育
(一)人本特教与马克思主义人学
人本特教是指以人为本的特殊教育[2]。在马克思看来,“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而且,马克思与恩格斯所推崇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得以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3]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人本特教深刻的思想源泉,作为一种新的哲学理论范式,马克思主义人学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观照人的生存发展,把特殊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残疾人的特殊的对象化实践活动,打开了审视特殊教育价值的新视野。从人的存在论看,特殊教育实践是特殊教育价值生成和发展的立足点;从人的需要论看,满足残疾人的需要是特殊教育的价值出发点;从人的主体论看,塑造残疾人的主体性是特殊教育价值的着力点;从人的发展论看,促进残疾人的和谐发展是特殊教育的价值落脚点。
(二)特教价值产生于实践
特殊教育价值分为两个认识层面:一是人道价值层面,二是创造价值层面。特殊教育的创造价值表现为特殊教育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的价值和特殊儿童自身实践创造的价值。[4]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习近平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特殊教育的实践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实际运动紧密结合。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成为我国安置残疾儿童的三种主要形式,有效地促进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和资源整合,促进了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和谐发展,从而逐步形成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适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教育发展道路。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又受实践的检验。
(三)特教与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特殊教育应当适应生产力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社会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重要的物质和精神基础,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按照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和最后的决定作用。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生产力和教育的这种关系同样适用于特殊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发展不仅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前提,而且也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社会要求特殊教育事业能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有相应的发展,提高受教育者的人口质量。因为每一个特殊教育对象都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他们所掌握的生产经验、知识和劳动技能,同样影响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影响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三、中国特殊教育的未来展望
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特殊教育体系逐步完善,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起点低、底子薄,与我国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相比,特殊教育的发展还明显滞后。对于中国特殊教育的未来发展我们有以下期望:加强对特殊儿童总数和实际入学率、辍学率、学习和生活的跟踪统计和动态监控,建立国家数据库,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尽快制定特殊教育法,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完善义务教育体系,义务教育向两端延伸,大力发展学前和职业教育,建立特殊教育新的增长点;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经费投入和监管的科学体系,从总量增长向人头经费增长转变,提高经费效益,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建立健全各级各类特殊教育质量督导和保障体系,确保特殊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特殊教育要进一步体现人权、社会主义人道、教育公平与促进社会和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更是要带着改革必胜的决心去努力。有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道路,中国的特殊教育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60年[J].中国残疾人,2009.
[2]孟万金.人本特教宣言——改革开放30周年暨《中国特殊教育》100期纪念[J].中国特殊教育,200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方俊明.特殊教育的哲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殊教育马克思主义
特殊教育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国家教育水平和社会公平的天然指标,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重视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教育实践中,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伟大历史转折后的中国特殊教育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就指出,中国需要改进对残疾人的服务。1991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残疾人问题也是一个人权问题,他在考察江苏常州聋校后专门题词:“特殊教育造福后代”。人道主义,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人权保障,是国家的责任。对残疾人这个困难群体给以帮助,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中阐述“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时提出要“关心特殊教育”。这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第一次出现“特殊教育”。2008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的第四部分“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中专门提出:“发展残疾人教育。鼓励从事特殊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完善残疾学生的助学政策,保障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特殊教育,鼓励和支持普通高等学校开办特殊教育专业。
北京2008年残奥会倡导的“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具有中国优势,也是40年来我国特殊教育快速发展变化的重要原因和指导思想,集中地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的残疾人观、特殊教育观。这些思想上的变化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逐步发展并逐步融合[1]。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提出,“要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殊教育已成为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成为中国实现人权、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民教育和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体现。有了政策的支持,人民对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了更高的期望。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特殊教育
(一)人本特教与马克思主义人学
人本特教是指以人为本的特殊教育[2]。在马克思看来,“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而且,马克思与恩格斯所推崇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得以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3]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人本特教深刻的思想源泉,作为一种新的哲学理论范式,马克思主义人学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观照人的生存发展,把特殊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残疾人的特殊的对象化实践活动,打开了审视特殊教育价值的新视野。从人的存在论看,特殊教育实践是特殊教育价值生成和发展的立足点;从人的需要论看,满足残疾人的需要是特殊教育的价值出发点;从人的主体论看,塑造残疾人的主体性是特殊教育价值的着力点;从人的发展论看,促进残疾人的和谐发展是特殊教育的价值落脚点。
(二)特教价值产生于实践
特殊教育价值分为两个认识层面:一是人道价值层面,二是创造价值层面。特殊教育的创造价值表现为特殊教育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的价值和特殊儿童自身实践创造的价值。[4]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习近平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特殊教育的实践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实际运动紧密结合。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成为我国安置残疾儿童的三种主要形式,有效地促进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和资源整合,促进了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和谐发展,从而逐步形成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适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教育发展道路。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又受实践的检验。
(三)特教与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特殊教育应当适应生产力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社会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重要的物质和精神基础,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按照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和最后的决定作用。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生产力和教育的这种关系同样适用于特殊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发展不仅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前提,而且也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社会要求特殊教育事业能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有相应的发展,提高受教育者的人口质量。因为每一个特殊教育对象都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他们所掌握的生产经验、知识和劳动技能,同样影响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影响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三、中国特殊教育的未来展望
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特殊教育体系逐步完善,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起点低、底子薄,与我国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相比,特殊教育的发展还明显滞后。对于中国特殊教育的未来发展我们有以下期望:加强对特殊儿童总数和实际入学率、辍学率、学习和生活的跟踪统计和动态监控,建立国家数据库,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尽快制定特殊教育法,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完善义务教育体系,义务教育向两端延伸,大力发展学前和职业教育,建立特殊教育新的增长点;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经费投入和监管的科学体系,从总量增长向人头经费增长转变,提高经费效益,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建立健全各级各类特殊教育质量督导和保障体系,确保特殊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特殊教育要进一步体现人权、社会主义人道、教育公平与促进社会和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更是要带着改革必胜的决心去努力。有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道路,中国的特殊教育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60年[J].中国残疾人,2009.
[2]孟万金.人本特教宣言——改革开放30周年暨《中国特殊教育》100期纪念[J].中国特殊教育,200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方俊明.特殊教育的哲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