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郑皆连,男,1941年7月出生,四川内江人,1965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桥梁及隧道专业。历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厅副厅长兼总工程师、自治区科协主席。长期以来从事桥梁工程、公路工程的设计施工与工程管理工作。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各1项、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198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广西优秀专家称号,1995年获交通部优秀科技人员称号。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广西公路学会理事长、中国公路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任重庆交通大学、广西大学博士生导师。1968年,首创中国双曲拱桥无支架施工的新工艺,解决了不立拱架修建拱桥的难题;1976年,主持设计广西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跨径组合为90+105+90米的来宾红水河桥,是中国当时规模最大的无支架施工钢筋混凝土薄壁组合箱型拱桥,之后的十多年中,他共修建此类大桥40多座,占当时广西公路大桥总数的70%左右,节省了上亿元的资金。他提出的千斤顶斜拉扣挂连续浇注拱肋外包混凝土等技术,为世界拱桥建设史上的首创。
在中国,说起拱桥,人们首先就会想到郑皆连;在广西,说起院士,人们也是首先就会想到郑皆连。郑皆连是中国路桥工程专家、广西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公路学会理事长、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广西科协主席、交通部技术顾问、交通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郑皆连院士知识渊博,技术精湛,心系祖国发展大计,为我国拱桥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以不凡业绩实现了人生价值,书写了一位新时代专业技术人才的精彩人生。
拱桥王国浇注智慧与执着
郑皆连院士,一位备受广西人民崇敬和爱戴的桥梁专家,全心全意专注于路桥建设,用他的聪明才智和刻苦钻研,在几十年的广西公路桥梁建设中,破解了一个个拱桥建设难题,引领着拱桥建设发展的新方向,带领广西拱桥建设在中国拱桥王国中崛起。
郑皆连始终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工匠”,怀着对拱桥事业的满腔热忱,一步步走过几十年的光辉岁月。他主持设计的大桥曾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2项,主持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国家级二、三等奖各1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他198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郑皆连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面对巨大的荣誉,他只是平静地说,自己非名牌学校毕业,没有国外学习经历,没有在黄河、长江修过桥,自己只是个普通工匠……
出道3年首创新工艺
郑皆连院士出生于四川内江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6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四川冶金学院。1962年,因学校撤并,他转到重庆交通学院桥梁与隧道专业学习,自此与拱桥结下了不解之缘。1965年,他毕业后被分配到广西百色公路总段,由于工作出色,第二年,被调到广西公路工程局,担任双曲拱桥“推先”工作组副组长,推广双曲拱桥新工艺。他率先对正在建设的广西灵山县三里江大桥大胆提出了“双曲拱桥无支架施工”的方案,通过攻关试验,收集资料,计算数据,绘制施工图,精心设计了拱桥无支架施工的各个工序,准备了详细的应急方案,摸索出拱肋分段预制、缆索起重机吊运、钢丝绳扣挂、滑轮组减力、手摇绞车收放、松索合龙的无支架施工新工艺,成功建成跨径46米的三里江大桥。此项成就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三里江大桥比交通部在湖北成功攻关的50米跨径无支架施工桥梁提早了两个月,交通部双曲拱桥施工定稿工作会议给广西发来贺电称“首创了我国较大跨径双曲拱桥无支架吊装施工新工艺 ,为双曲拱桥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三里江大桥建成后,全国先后有20多个省区的桥梁专家前来参观,三里江大桥双曲拱桥无支架吊装施工新工艺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仅广西用此法修建的双曲拱桥就达上万延米,节省拱架木料超万立方米。
推动拱桥技术跨越发展
1976年,郑皆连吸取了75米跨径的福建闽清大桥建设的成功经验并大胆加以改进,成功设计了跨径组合为90+105+90米、重量轻、经济美观的来宾红水河大桥。这是我国当时规模最大的一座无支架施工钢筋砼薄壁组合箱型拱桥,也是广西第一座钢筋砼箱型拱桥,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广西优秀设计一等奖。他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设计了一套吊重400KN、索跨400米的缆索起重机,解决了质量约40吨、长33米的钢筋砼拱箱在空中没有支架的条件下准确地栓接及合龙成拱的难题。同时,他还编制了广西第一个拱桥静力电算程序,使这座被《文汇报》记者称为“母桥”的桥梁的设计理念从此传遍八桂大地。截至郑皆连在拱桥建设技术上取得里程碑式突破的1992年,广西修建钢筋砼箱型拱桥达40多座,总长达2万多延米,占当时广西公路大桥总数的70%,与修建同跨径的其他桥型相比,节省资金上亿元。
1992年12月,邕宁邕江大桥开工建设,这座中承式特大跨径拱桥跨径达312米,比当时世界上跨径最大的同类桥梁多72米,其设计与施工研究被列入交通部“八五”联合科技攻关项目,郑皆连担任大桥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课题组组长和专家组组长。他创新提出了千斤顶施力、钢绞线斜拉扣挂、悬拼架设拱肋合龙后松索和千斤顶斜拉、扣索调载连续浇注拱肋外包砼两项新技术,仅用24天就完成了18段质量上千吨的钢拱骨架悬拼吊装合龙,仅用40小时就完成了拱肋底板从两边拱脚直到拱顶混凝土连续浇注。新的拱桥施工技术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300米左右跨径拱桥每平方米实际造价约为5000元,仅为同跨径悬索桥的1/4、斜拉桥的1/2。经交通部组织鉴定,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两项施工技术在国内外均属首创,居国际领先水平,用此技术可望悬拼500米跨径的特大拱桥。由于取得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邕宁邕江大桥的成功修建,为建设更大跨径的拱桥开发出了成套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修建大跨径拱桥的热潮。在长江、黄浦江等大江大河上,建设者们先后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钢筋砼拱桥——跨径420米的万县长江大桥,世界最大的钢管砼拱桥——跨径460米的巫山长江大桥,世界最大的钢拱桥——跨径550米的上海卢浦大桥。由郑皆连任专家组长,广西路桥总公司施工的四川合江长江大桥,2011年12月实现了钢管拱桁架合拢,跨径500米,是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又一个里程碑。
辛勤汗水换来不凡成就
在进行“双曲拱桥无支架施工”新工艺的攻关时,郑皆连跟几位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查资料、绘图纸……一连忙了好几个星期。在20世纪70年代,电脑对于人们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此时的郑皆连硬是靠自己的努力,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学会了电脑,并开始了对编写程序的探索。1975年,郑皆连终于编制了广西第一个桥梁电算程序,该项技术被推广到陕西、广东、吉林等省区,在桥梁设计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1977年开工的柳州二桥是一座预应力混凝土箱型连续梁桥。这是我国当时规模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顶推连续梁大桥,设计、施工难度非常大。郑皆连主持了该桥设计,设计完成后又调到施工单位领导该桥施工。他凭着自学的日语,翻阅当时所能收集到的日本铁路、公路20多座顶推连续梁大桥设计、施工的总结文献以及有关资料,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算,最后提出箱梁的制作及顶推工艺,采用“多点顶推法”施工,终于将1联9跨60米、质量9655吨、长541.6米的预应力混凝土箱型连续梁顶推到位,轴线最大偏离值仅1.5毫米。柳州二桥设计精,质量高,造价低于国内同类型桥梁的20%,赢得了国内外桥梁专家的高度评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广西优秀设计一等奖。
为祖国桥梁事业培养优秀人才
1996年开始,郑皆连受聘为广西大学教授,培养桥梁结构博士生。2004年,郑皆连受聘为重庆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尽管培养人才工作劳心劳力,他却乐呵呵地说:“我希望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2010年,郑皆连院士接受笔者专访,在谈到创新型人才问题时,他激动地说,我们的教育不要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没有想法,不敢打破权威。创新型人才应该是不崇拜权威和书本,有自己的想法,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在郑皆连院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专业技术人才的一种精神,它引领着中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它唱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旋律!
郑皆连,男,1941年7月出生,四川内江人,1965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桥梁及隧道专业。历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厅副厅长兼总工程师、自治区科协主席。长期以来从事桥梁工程、公路工程的设计施工与工程管理工作。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各1项、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198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广西优秀专家称号,1995年获交通部优秀科技人员称号。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广西公路学会理事长、中国公路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任重庆交通大学、广西大学博士生导师。1968年,首创中国双曲拱桥无支架施工的新工艺,解决了不立拱架修建拱桥的难题;1976年,主持设计广西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跨径组合为90+105+90米的来宾红水河桥,是中国当时规模最大的无支架施工钢筋混凝土薄壁组合箱型拱桥,之后的十多年中,他共修建此类大桥40多座,占当时广西公路大桥总数的70%左右,节省了上亿元的资金。他提出的千斤顶斜拉扣挂连续浇注拱肋外包混凝土等技术,为世界拱桥建设史上的首创。
在中国,说起拱桥,人们首先就会想到郑皆连;在广西,说起院士,人们也是首先就会想到郑皆连。郑皆连是中国路桥工程专家、广西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公路学会理事长、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广西科协主席、交通部技术顾问、交通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郑皆连院士知识渊博,技术精湛,心系祖国发展大计,为我国拱桥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以不凡业绩实现了人生价值,书写了一位新时代专业技术人才的精彩人生。
拱桥王国浇注智慧与执着
郑皆连院士,一位备受广西人民崇敬和爱戴的桥梁专家,全心全意专注于路桥建设,用他的聪明才智和刻苦钻研,在几十年的广西公路桥梁建设中,破解了一个个拱桥建设难题,引领着拱桥建设发展的新方向,带领广西拱桥建设在中国拱桥王国中崛起。
郑皆连始终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工匠”,怀着对拱桥事业的满腔热忱,一步步走过几十年的光辉岁月。他主持设计的大桥曾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2项,主持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国家级二、三等奖各1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他198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郑皆连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面对巨大的荣誉,他只是平静地说,自己非名牌学校毕业,没有国外学习经历,没有在黄河、长江修过桥,自己只是个普通工匠……
出道3年首创新工艺
郑皆连院士出生于四川内江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6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四川冶金学院。1962年,因学校撤并,他转到重庆交通学院桥梁与隧道专业学习,自此与拱桥结下了不解之缘。1965年,他毕业后被分配到广西百色公路总段,由于工作出色,第二年,被调到广西公路工程局,担任双曲拱桥“推先”工作组副组长,推广双曲拱桥新工艺。他率先对正在建设的广西灵山县三里江大桥大胆提出了“双曲拱桥无支架施工”的方案,通过攻关试验,收集资料,计算数据,绘制施工图,精心设计了拱桥无支架施工的各个工序,准备了详细的应急方案,摸索出拱肋分段预制、缆索起重机吊运、钢丝绳扣挂、滑轮组减力、手摇绞车收放、松索合龙的无支架施工新工艺,成功建成跨径46米的三里江大桥。此项成就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三里江大桥比交通部在湖北成功攻关的50米跨径无支架施工桥梁提早了两个月,交通部双曲拱桥施工定稿工作会议给广西发来贺电称“首创了我国较大跨径双曲拱桥无支架吊装施工新工艺 ,为双曲拱桥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三里江大桥建成后,全国先后有20多个省区的桥梁专家前来参观,三里江大桥双曲拱桥无支架吊装施工新工艺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仅广西用此法修建的双曲拱桥就达上万延米,节省拱架木料超万立方米。
推动拱桥技术跨越发展
1976年,郑皆连吸取了75米跨径的福建闽清大桥建设的成功经验并大胆加以改进,成功设计了跨径组合为90+105+90米、重量轻、经济美观的来宾红水河大桥。这是我国当时规模最大的一座无支架施工钢筋砼薄壁组合箱型拱桥,也是广西第一座钢筋砼箱型拱桥,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广西优秀设计一等奖。他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设计了一套吊重400KN、索跨400米的缆索起重机,解决了质量约40吨、长33米的钢筋砼拱箱在空中没有支架的条件下准确地栓接及合龙成拱的难题。同时,他还编制了广西第一个拱桥静力电算程序,使这座被《文汇报》记者称为“母桥”的桥梁的设计理念从此传遍八桂大地。截至郑皆连在拱桥建设技术上取得里程碑式突破的1992年,广西修建钢筋砼箱型拱桥达40多座,总长达2万多延米,占当时广西公路大桥总数的70%,与修建同跨径的其他桥型相比,节省资金上亿元。
1992年12月,邕宁邕江大桥开工建设,这座中承式特大跨径拱桥跨径达312米,比当时世界上跨径最大的同类桥梁多72米,其设计与施工研究被列入交通部“八五”联合科技攻关项目,郑皆连担任大桥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课题组组长和专家组组长。他创新提出了千斤顶施力、钢绞线斜拉扣挂、悬拼架设拱肋合龙后松索和千斤顶斜拉、扣索调载连续浇注拱肋外包砼两项新技术,仅用24天就完成了18段质量上千吨的钢拱骨架悬拼吊装合龙,仅用40小时就完成了拱肋底板从两边拱脚直到拱顶混凝土连续浇注。新的拱桥施工技术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300米左右跨径拱桥每平方米实际造价约为5000元,仅为同跨径悬索桥的1/4、斜拉桥的1/2。经交通部组织鉴定,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两项施工技术在国内外均属首创,居国际领先水平,用此技术可望悬拼500米跨径的特大拱桥。由于取得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邕宁邕江大桥的成功修建,为建设更大跨径的拱桥开发出了成套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修建大跨径拱桥的热潮。在长江、黄浦江等大江大河上,建设者们先后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钢筋砼拱桥——跨径420米的万县长江大桥,世界最大的钢管砼拱桥——跨径460米的巫山长江大桥,世界最大的钢拱桥——跨径550米的上海卢浦大桥。由郑皆连任专家组长,广西路桥总公司施工的四川合江长江大桥,2011年12月实现了钢管拱桁架合拢,跨径500米,是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又一个里程碑。
辛勤汗水换来不凡成就
在进行“双曲拱桥无支架施工”新工艺的攻关时,郑皆连跟几位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查资料、绘图纸……一连忙了好几个星期。在20世纪70年代,电脑对于人们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此时的郑皆连硬是靠自己的努力,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学会了电脑,并开始了对编写程序的探索。1975年,郑皆连终于编制了广西第一个桥梁电算程序,该项技术被推广到陕西、广东、吉林等省区,在桥梁设计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1977年开工的柳州二桥是一座预应力混凝土箱型连续梁桥。这是我国当时规模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顶推连续梁大桥,设计、施工难度非常大。郑皆连主持了该桥设计,设计完成后又调到施工单位领导该桥施工。他凭着自学的日语,翻阅当时所能收集到的日本铁路、公路20多座顶推连续梁大桥设计、施工的总结文献以及有关资料,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算,最后提出箱梁的制作及顶推工艺,采用“多点顶推法”施工,终于将1联9跨60米、质量9655吨、长541.6米的预应力混凝土箱型连续梁顶推到位,轴线最大偏离值仅1.5毫米。柳州二桥设计精,质量高,造价低于国内同类型桥梁的20%,赢得了国内外桥梁专家的高度评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广西优秀设计一等奖。
为祖国桥梁事业培养优秀人才
1996年开始,郑皆连受聘为广西大学教授,培养桥梁结构博士生。2004年,郑皆连受聘为重庆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尽管培养人才工作劳心劳力,他却乐呵呵地说:“我希望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2010年,郑皆连院士接受笔者专访,在谈到创新型人才问题时,他激动地说,我们的教育不要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没有想法,不敢打破权威。创新型人才应该是不崇拜权威和书本,有自己的想法,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在郑皆连院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专业技术人才的一种精神,它引领着中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它唱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