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所形成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一种好的行为习惯让人受益终生,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操作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作为教师还应注意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70-02
习惯是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是长期逐渐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使他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能使其终身收益。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学习,有利于减轻教师的负担,更有利于学生在人生之旅上不断获得更大成功。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积极的学习动机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健康的学习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坚强的学习意志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等等,他们均会导致重复某种行为,形成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常常是在与不良的学习习惯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因此,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外,对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也应视作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所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做到晓之以理,正面引导,动之以情,耐心帮助;持之以恒,一抓到底;还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实践证明,外界刺激越强烈,形成习惯的强度就越大,抵抗消极影响的能力也就越强,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最为有效。
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专心听讲是学生主动参与认知活动的重要前提。它包括:看——看教师的演示、板书与动作;听——听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想——想学习的内容、问题;说——回答问题发表意见;做——操作学具、做练习等等。
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教师在讲课时精神饱满,语言清晰,方法灵活手段多样,引人入胜。同时要求学生听讲时注意力要集中,不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要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认真听取其他的同学的回答,想想是否正确,有没有补充意见或问题,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按要求认真操作学具,做好练习。
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依据,要求课前预习阅读,课内新授,作业时阅读,课后复习阅读等。应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学生终身获益。
低年级学生识字少,可以先教给学生观察插图的方法,再阅读算式及文字,随着识字量增加,适当扩大阅读的内容;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有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先阅读后分析讲解;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强,可以选择部分重点或难点内容,让学生独立阅读后,组织讨论,提出问题,再扼要地进行分析与讲解。
要求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练习题,有些学生常常喜欢依赖教师读题,总是希望从教师读题的语气中得到提示,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即使是低年级学生,在题目中出现个别不认识的字,影响对题目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采用给汉字注音的办法加以解决。
2 培养学生认识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要求学生在解题前,必须先进行仔细的观察、分析与思考,然后再确定解题的策略。对于计算题, 则要根据题目数据与运算关系考虑;先算哪步,再算哪步,能否运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对于应用题则要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最后决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对于几何题,则要根据图形的特殊,思考解题的有关公式,找到相应的条件和数据。对于不同题型的问题,也要掌握不同的审题方法。如判断题,要弄清题里的每一个字、词、符号的含义,与已掌握的数学概念进行比较,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对于选择题,先要弄清楚题目要求,在求得正确的答案后,直接进行选择,也可以用排除法间接进行选择。审题,要在整个解题过程中随时进行。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就应该作出审题的示范性,同时还要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审题的好处,积累审题的经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都要靠学生自己去主动获取与内化。要求学生做到:肯于思考,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通过经常性的训练,逐步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能提出一些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在不断思考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本、最经常的一项任务,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体现智与能力的主要手段,而且伴随着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除了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外,还应做到:独立,是指作业时,不依赖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专心,是指作业时,专心致志,不左顾右盼;按时,是指作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拖拉,并要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评价作业的习惯。让学生评价自己的作业,有利于提高对作业的责任感,提高作业的正确率。通过评价,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既看到自己学习中的优势,也能了解自己在学习的薄弱环节,有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分析产生错误与问题的主观原因。自我评价,能更有效地体现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体。
5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并在交流合作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让学生通过课前的共同预习、课中的合作实践操作、小组的交流讨论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交流活动。教师布置的内容不要流于形式,要有价值有意义,易于操作。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学会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评价他人的见解,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
在一定意义上说,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比学生掌握某个具体知识更为重要。知识没有掌握好,固然是个缺陷,但它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相比,后者才是根本的问题。魏书生说:“习惯能使事情变得容易,习惯使阻力减到最低点,习惯使体能和心能都节省到最低点。”学生具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保证其更好地发挥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弥补学习中的不足。实践证明,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学习方法得当,学习能力强,学习效果好。培养学生具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关键词】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70-02
习惯是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是长期逐渐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使他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能使其终身收益。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学习,有利于减轻教师的负担,更有利于学生在人生之旅上不断获得更大成功。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积极的学习动机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健康的学习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坚强的学习意志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等等,他们均会导致重复某种行为,形成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常常是在与不良的学习习惯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因此,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外,对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也应视作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所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做到晓之以理,正面引导,动之以情,耐心帮助;持之以恒,一抓到底;还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实践证明,外界刺激越强烈,形成习惯的强度就越大,抵抗消极影响的能力也就越强,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最为有效。
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专心听讲是学生主动参与认知活动的重要前提。它包括:看——看教师的演示、板书与动作;听——听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想——想学习的内容、问题;说——回答问题发表意见;做——操作学具、做练习等等。
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教师在讲课时精神饱满,语言清晰,方法灵活手段多样,引人入胜。同时要求学生听讲时注意力要集中,不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要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认真听取其他的同学的回答,想想是否正确,有没有补充意见或问题,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按要求认真操作学具,做好练习。
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依据,要求课前预习阅读,课内新授,作业时阅读,课后复习阅读等。应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学生终身获益。
低年级学生识字少,可以先教给学生观察插图的方法,再阅读算式及文字,随着识字量增加,适当扩大阅读的内容;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有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先阅读后分析讲解;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强,可以选择部分重点或难点内容,让学生独立阅读后,组织讨论,提出问题,再扼要地进行分析与讲解。
要求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练习题,有些学生常常喜欢依赖教师读题,总是希望从教师读题的语气中得到提示,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即使是低年级学生,在题目中出现个别不认识的字,影响对题目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采用给汉字注音的办法加以解决。
2 培养学生认识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要求学生在解题前,必须先进行仔细的观察、分析与思考,然后再确定解题的策略。对于计算题, 则要根据题目数据与运算关系考虑;先算哪步,再算哪步,能否运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对于应用题则要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最后决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对于几何题,则要根据图形的特殊,思考解题的有关公式,找到相应的条件和数据。对于不同题型的问题,也要掌握不同的审题方法。如判断题,要弄清题里的每一个字、词、符号的含义,与已掌握的数学概念进行比较,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对于选择题,先要弄清楚题目要求,在求得正确的答案后,直接进行选择,也可以用排除法间接进行选择。审题,要在整个解题过程中随时进行。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就应该作出审题的示范性,同时还要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审题的好处,积累审题的经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都要靠学生自己去主动获取与内化。要求学生做到:肯于思考,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通过经常性的训练,逐步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能提出一些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在不断思考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本、最经常的一项任务,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体现智与能力的主要手段,而且伴随着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除了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外,还应做到:独立,是指作业时,不依赖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专心,是指作业时,专心致志,不左顾右盼;按时,是指作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拖拉,并要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评价作业的习惯。让学生评价自己的作业,有利于提高对作业的责任感,提高作业的正确率。通过评价,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既看到自己学习中的优势,也能了解自己在学习的薄弱环节,有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分析产生错误与问题的主观原因。自我评价,能更有效地体现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体。
5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并在交流合作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让学生通过课前的共同预习、课中的合作实践操作、小组的交流讨论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交流活动。教师布置的内容不要流于形式,要有价值有意义,易于操作。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学会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评价他人的见解,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
在一定意义上说,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比学生掌握某个具体知识更为重要。知识没有掌握好,固然是个缺陷,但它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相比,后者才是根本的问题。魏书生说:“习惯能使事情变得容易,习惯使阻力减到最低点,习惯使体能和心能都节省到最低点。”学生具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保证其更好地发挥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弥补学习中的不足。实践证明,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学习方法得当,学习能力强,学习效果好。培养学生具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