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
《谈读书》是《随笔》中的一篇,文章篇幅短小,言简义丰,把读书的方法和好处都阐述得非常透彻。全文用词非常讲究,使用了很多庄重而又典雅的词语;句子节奏感很强,又蕴含哲理,读起来自然流畅。句式上多采用并列句式,使得句子的语言和语意更为平衡。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在说明道理的时候深入浅出,除了连接词以外,基本都是名言警句,文意简洁且非常有说服力。
解析
一、词语
《谈读书》一文用到了很多古语词,使得语言典雅而又庄重,给人厚重感。作者在选词时,多用词义非常明确的词语,没有选用一些谦逊或者模棱两可的词语。除此之外,文中用到的某些词语的词义乃至语法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存在时代差异,这些词语的使用为这篇文章打上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烙印。作者在文中(原文)还用到了拉丁语,这是作者自己的偏好,认为拉丁语能够存在很长时间,有利于给文章营造特殊的历史格调,增加古色古香的气息。与此同时,文中还用到了“点缀”“性格”“矛盾”“驳斥”等词语,这些词语带有庄严的色彩,比较适合正式场合。
二、句式
1.并列句:这篇文章篇幅较短,句式相对单一。全文十七句,整体结构比较均衡,读起来平实大方,无矫揉造作之感。但是,作者还非常重视长短句的交替使用,从而避免在文中出现太多整齐划一的句式,让人读起来太过单调乏味,也让整个文章更加有节奏感。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几句在结构上排列整齐,每一分句所表达的主题也非常鲜明,重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读者在阅读时思路会很清晰,读来有朗朗上口之感。而且这种均衡排列的句式给人一种排山倒海的感觉,极具气势,非常有说服力。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很明显,这里的并列句和上面的句子不同,此句用到了很多连词,每一个分句也不像上面的句子那么短促,而且多是描述性的语言,推理性很强。作者在这里重点分析读书能给人带来收获,虽然有些人能够处理好细节问题,但要做到纵观全局、统筹规划则必须要好学习、多读书、多思考才行。这里的长句和短句给人不一样的感觉:短句干净利落,让人读过之后有至理名言、毋庸置疑的感觉,令人受教;长句因为有连词连接,语气舒缓,给人陈述、推理的空间,能带给人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2.转折句:“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这一句的结构也非常紧凑,而且表意突出,从而收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文中先后用到了“不可、不可、亦不可”三个否定词,整个句子排列得非常整齐,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作者不赞成的态度以及强烈的预期。最后用到了“而应”来收尾,“而”是一个转折词,使文章的语气从否定转向了肯定,让人有一种豁然明朗的感觉,能够留给读者很深的印象,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复合句:该句式的使用往往能够表现出特殊的写作功能,可以把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体现出来。复合句包含主句和从句,主句一般都有独立的结构,从句则依附于主句,并对主句作补充和解释。“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主句通过一个连词引出从句,从句虽然语义比较复杂,但条理清楚,这恰是其它句式无法做到的。
三、修辞
1.排比:指把有着相同或相似结构、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排成一串,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修辞手法。“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三个句子语气一致,说理透彻。排比的运用使句子结构整齐而又严谨,可增强文章的节奏感,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其节奏虽然不像诗那样固定而有规律,但作者在写作时特别注意這一点,尽量使文中句子的节奏互相配合,利用节奏急缓轻重来重点突出语义。英国一些早期的散文中很多都用到了排比句,而在《谈读书》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了使整篇文章节奏更鲜明,在使用排比句的同时,还交替使用并列句以及复合句,最大限度地突出语句的节奏感。
2.比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法,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用简单的事物比喻复杂的事物,深入浅出地讲明道理。比如“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等。如果不用这么形象的比喻,很难让读者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文中所用的比喻既恰到好处又十分形象,令人信服。
《谈读书》一文可谓形散而神不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读书的重要作用,他一直都相信读书就是救治人们精神疾病的一副良药。作者这种为了人的自我完善而确信必然能够达到目的的抱负,反映了在当时特殊历史时期下人类崇尚理性的特点。人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具有无限的潜力,相信自己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为了表现作者理性及自信的态度,整篇文章展示出简洁大方的风格,言简意赅,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鞭辟入里,从而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空间。
结语
议论文侧重说理。将观点阐述得清楚明白,是写议论文的基本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议论文一定是枯燥乏味的。可以通过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变化、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增强文章的文采,不仅读起来赏心悦目,还可增强说服力,使读者易于接受作者的观点。
■
她到美国后的故事,大概可以写一部激动人心的小说。在陌生的土地上,她睁大着她那双乌黑的眼睛,跌跌撞撞地向前走着,没有人能阻止她寻找理想的脚步。她被人歧视过,被人轻视过,也被人误解过,但是一次又一次,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是一个有骨气、有能力的智慧的中国人,尽管她什么也看不见。她学会了电脑,完成了学业,做成了很多健全的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她赢得了所有和她接触过的美国人和来自其他国家的人们的钦佩和尊敬。
——《溃散的黑暗》(赵丽宏)
解析
文章中的主人公是个盲人,“跌跌撞撞”的动作描写是作者想象中她在异国他乡艰难生活的样子,也说明她在寻找理想的道路上面临着许多艰难险阻。这里的“跌跌撞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盲人姑娘在陌生的土地上被人歧视、被人轻视、被人误解的坎坷历程。文章长短句交错,韵律感强,富有感染力,令读者在阅读中油然而生对盲人姑娘的敬佩之情。
■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芦花荡》(孙犁)
解析
描写芦苇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苇子在这险恶的环境里狠狠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斗志和力量。
《谈读书》是《随笔》中的一篇,文章篇幅短小,言简义丰,把读书的方法和好处都阐述得非常透彻。全文用词非常讲究,使用了很多庄重而又典雅的词语;句子节奏感很强,又蕴含哲理,读起来自然流畅。句式上多采用并列句式,使得句子的语言和语意更为平衡。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在说明道理的时候深入浅出,除了连接词以外,基本都是名言警句,文意简洁且非常有说服力。
解析
一、词语
《谈读书》一文用到了很多古语词,使得语言典雅而又庄重,给人厚重感。作者在选词时,多用词义非常明确的词语,没有选用一些谦逊或者模棱两可的词语。除此之外,文中用到的某些词语的词义乃至语法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存在时代差异,这些词语的使用为这篇文章打上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烙印。作者在文中(原文)还用到了拉丁语,这是作者自己的偏好,认为拉丁语能够存在很长时间,有利于给文章营造特殊的历史格调,增加古色古香的气息。与此同时,文中还用到了“点缀”“性格”“矛盾”“驳斥”等词语,这些词语带有庄严的色彩,比较适合正式场合。
二、句式
1.并列句:这篇文章篇幅较短,句式相对单一。全文十七句,整体结构比较均衡,读起来平实大方,无矫揉造作之感。但是,作者还非常重视长短句的交替使用,从而避免在文中出现太多整齐划一的句式,让人读起来太过单调乏味,也让整个文章更加有节奏感。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几句在结构上排列整齐,每一分句所表达的主题也非常鲜明,重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读者在阅读时思路会很清晰,读来有朗朗上口之感。而且这种均衡排列的句式给人一种排山倒海的感觉,极具气势,非常有说服力。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很明显,这里的并列句和上面的句子不同,此句用到了很多连词,每一个分句也不像上面的句子那么短促,而且多是描述性的语言,推理性很强。作者在这里重点分析读书能给人带来收获,虽然有些人能够处理好细节问题,但要做到纵观全局、统筹规划则必须要好学习、多读书、多思考才行。这里的长句和短句给人不一样的感觉:短句干净利落,让人读过之后有至理名言、毋庸置疑的感觉,令人受教;长句因为有连词连接,语气舒缓,给人陈述、推理的空间,能带给人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2.转折句:“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这一句的结构也非常紧凑,而且表意突出,从而收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文中先后用到了“不可、不可、亦不可”三个否定词,整个句子排列得非常整齐,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作者不赞成的态度以及强烈的预期。最后用到了“而应”来收尾,“而”是一个转折词,使文章的语气从否定转向了肯定,让人有一种豁然明朗的感觉,能够留给读者很深的印象,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复合句:该句式的使用往往能够表现出特殊的写作功能,可以把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体现出来。复合句包含主句和从句,主句一般都有独立的结构,从句则依附于主句,并对主句作补充和解释。“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主句通过一个连词引出从句,从句虽然语义比较复杂,但条理清楚,这恰是其它句式无法做到的。
三、修辞
1.排比:指把有着相同或相似结构、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排成一串,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修辞手法。“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三个句子语气一致,说理透彻。排比的运用使句子结构整齐而又严谨,可增强文章的节奏感,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其节奏虽然不像诗那样固定而有规律,但作者在写作时特别注意這一点,尽量使文中句子的节奏互相配合,利用节奏急缓轻重来重点突出语义。英国一些早期的散文中很多都用到了排比句,而在《谈读书》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了使整篇文章节奏更鲜明,在使用排比句的同时,还交替使用并列句以及复合句,最大限度地突出语句的节奏感。
2.比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法,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用简单的事物比喻复杂的事物,深入浅出地讲明道理。比如“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等。如果不用这么形象的比喻,很难让读者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文中所用的比喻既恰到好处又十分形象,令人信服。
《谈读书》一文可谓形散而神不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读书的重要作用,他一直都相信读书就是救治人们精神疾病的一副良药。作者这种为了人的自我完善而确信必然能够达到目的的抱负,反映了在当时特殊历史时期下人类崇尚理性的特点。人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具有无限的潜力,相信自己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为了表现作者理性及自信的态度,整篇文章展示出简洁大方的风格,言简意赅,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鞭辟入里,从而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空间。
结语
议论文侧重说理。将观点阐述得清楚明白,是写议论文的基本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议论文一定是枯燥乏味的。可以通过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变化、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增强文章的文采,不仅读起来赏心悦目,还可增强说服力,使读者易于接受作者的观点。
■
她到美国后的故事,大概可以写一部激动人心的小说。在陌生的土地上,她睁大着她那双乌黑的眼睛,跌跌撞撞地向前走着,没有人能阻止她寻找理想的脚步。她被人歧视过,被人轻视过,也被人误解过,但是一次又一次,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是一个有骨气、有能力的智慧的中国人,尽管她什么也看不见。她学会了电脑,完成了学业,做成了很多健全的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她赢得了所有和她接触过的美国人和来自其他国家的人们的钦佩和尊敬。
——《溃散的黑暗》(赵丽宏)
解析
文章中的主人公是个盲人,“跌跌撞撞”的动作描写是作者想象中她在异国他乡艰难生活的样子,也说明她在寻找理想的道路上面临着许多艰难险阻。这里的“跌跌撞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盲人姑娘在陌生的土地上被人歧视、被人轻视、被人误解的坎坷历程。文章长短句交错,韵律感强,富有感染力,令读者在阅读中油然而生对盲人姑娘的敬佩之情。
■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芦花荡》(孙犁)
解析
描写芦苇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苇子在这险恶的环境里狠狠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斗志和力量。